数日的风沙似乎刚刚停歇,雁门关的天空难得透出几分清朗。然而,这份短暂的宁静,却被一张张骤然出现在大街小巷的红色纸张彻底打破。那是县衙的《布告》,盖着鲜红的、象征着官家权威的大印,墨迹淋漓,仿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起初,只是三三两两早起的商贩、挑夫、晨练的老者,在路过城门口、十字街、甚至各条里巷的显眼墙壁时,被那刺目的红色和“县衙布告”四个大字吸引。有人驻足,有人好奇,有人则习惯性地想绕开——官家的文告,多半不是催缴赋税,便是告诫些鸡毛蒜皮的规矩,寻常百姓大多敬而远之。
但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同。第一个停下脚步,眯着眼仔细辨认的,是住在南门口的老王头。他年轻时识过几个字,如今虽眼花,但那“刁民何玉凤”、“飞燕女侠”、“江湖匪类”、“盗窃黄金千两”、“杀害张衙内”、“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等字眼,如同一个个炸雷,接连在他浑浊的老眼里炸开。
“哎哟!”老王头低呼一声,手一抖,手里拎着的鸟笼子差点掉在地上,笼里的画眉也受惊般扑腾起来。
这一声低呼,引来了更多人的注意。
“老王头,咋了这是?看个布告还吓着了?”一个挑着菜担的汉子路过,粗声粗气地腾起来。
这一声低呼,引来了更多人的注意。
“老王头,咋了这是?看个布告还吓着了?”一个挑着菜担的汉子路过,粗声粗气地问道。
“不……不是……你们自己看!”老王头指着布告,声音都有些发颤。
汉子将信将疑地放下担子,凑了过去。他识字不多,但“飞燕女侠”四个字还是认得的,再往下看,“杀”、“张衙内”……脸色也“唰”地变了。
“我的娘嘞!飞燕女侠……杀了张员外的儿子?”
这一声喊,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将张贴布告的墙壁堵了个水泄不通。识字的人被推到前面,大声地、一字一句地念了出来,不识字的人则屏息凝神地听着,脸上的表情随着念出的内容,从好奇到惊讶,再到震惊,最后是各种复杂难明的神色。
雁门关不大,消息传得比风还快。很快,不止城门口,十字街、城隍庙、各坊巷口的布告前,都挤满了议论纷纷的百姓。整个雁门关,仿佛瞬间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而漩涡的中心,便是这张盖着县衙大红印章的《布告》,以及那个名字——何玉凤,或者说,“飞燕女侠”。
“飞燕女侠”这个名号,在雁门关乃至周边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但百姓们口中的“飞燕女侠”,却与布告上描绘的“江湖匪类”、“目无王法”、“恃强凌弱”、“凶残无比”的形象,判若两人。
在许多普通百姓心中,“飞燕女侠”是个传奇。传说她轻功卓绝,能在城墙楼阁间翩然来去,如飞燕掠空;传说她嫉恶如仇,专打抱不平,常常救助那些被豪强劣绅欺压的穷苦人;传说她曾深夜潜入为富不仁的赵剥皮家,将其搜刮的不义之财盗出,散给了去年遭了旱灾的灾民;传说她曾教训过调戏民女的兵痞,也曾惩治过克扣工钱的工头……她的故事,往往带着几分神秘色彩,被添油加醋地在茶馆酒肆、田间地头流传着,版本各异,但核心却总是“侠义”二字。她是许多受欺压者心中的一丝慰藉,是对不公世道的一种无声反抗的寄托。
而布告中提到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张万贯员外的独子张衙内,在雁门关的名声,则与“飞燕女侠”截然相反。张万贯是雁门关首屈一指的富绅,家财万贯,在县里也颇有势力。他这个独子,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平日里横行霸道,斗鸡走狗,欺压百姓,调戏妇女,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恶少。雁门关的百姓,暗地里提到他,无不咬牙切齿,却又敢怒不敢言。谁要是不小心得罪了他,轻则被打一顿,重则家破人亡。
如今,一张布告突然出现在雁门关的城墙上,上面的内容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这布告上说,那位深受百姓爱戴的“飞燕女侠”,竟然为了盗窃张万贯家的千两黄金,残忍地杀害了那个臭名昭着的张衙内!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已经“供认不讳”,即将面临“严惩不贷”的下场。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雁门关的百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聚集在城门口,议论纷纷,难以置信。
“这怎么可能呢?‘飞燕女侠’一直都是我们的英雄啊!”
“她怎么会去盗窃呢?肯定是被冤枉的!”
“张万贯家的那个张衙内,简直就是个无恶不作的恶霸,死有余辜!”
百姓们对“飞燕女侠”的印象一直都非常好,她常常劫富济贫,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正义的化身,绝对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然而,布告上的字却清清楚楚,让人无法忽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有人故意陷害“飞燕女侠”,还是她真的犯下了如此罪行?
一时间,各种猜测和传言在雁门关的街头巷尾流传开来,整个城池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搅得沸沸扬扬。但是现在围观的都是城里的富户,而老百姓都在乡里田间,所以刚才那些原来村落里面老百姓的议论声并没有出现在这里,而是跟张大户一样被何玉凤教训过的富户们集中出来看何玉凤的下场,所以他们和他们的家丁亲友们成了现在评论这游街示众的何玉凤的主要对象,而那些普通百姓根本还在田间劳作,根本不知道他们心目中的女侠现在已经被游街示众了。
茶馆里的风暴眼
“聚贤茶馆”是雁门关城里最热闹的说书茶馆,也是消息传播和议论的中心地带。往日里,这里总是座无虚席,说书先生唾沫横飞地讲着英雄好汉的故事,听众们时而喝彩,时而叹息。而今天,说书先生早被晾到了一边,整个茶馆,乃至茶馆外的街道上,都弥漫着激烈的争论声。
“猫腻?能有什么猫腻?”一个胖乎乎的商人模样的人,身着锦缎长袍,手摇折扇,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仿佛对这个问题充满了不屑一顾。
“布告上写得清清楚楚,‘人证、物证确凿无疑’,‘供认不讳’。白纸黑字,官家文书,还能有假?”他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对官府权威的绝对信任。
这位商人姓黄,经营着一些皮毛生意,平日里与张万贯府上有些往来。他这番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周围不少人的反驳。
“黄老板,话可不能这么说!”一个在茶馆跑堂的小伙计,年纪不大,却也听多了张衙内的恶名和飞燕女侠的传说,忍不住插话道。他的声音有些激动,似乎对黄老板的言论感到十分不满。
“张衙内是什么货色,您心里没数吗?”小伙计继续说道,“他平日里仗势欺人,鱼肉乡里,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飞燕女侠要是真想杀他,那也是为民除害!怎么就成了‘凶残无比’、‘令人发指’了?”
“嘿,你个小毛孩子懂什么!”黄老板道。
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大街两边传来衙役敲锣的声音,县衙捕头林峰带着几个衙役推着一辆木驴车沿街宣告:“刁民匪类女贼何玉凤,今已伏诛,为表惩戒,特以木驴车游街示众之,以儆效尤!”
木驴车缓缓地前行着,车轮在地面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是在为车上的人送行。然而,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送行,而是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罚展示。
车上传来的阵阵恶臭,让人闻之欲呕。那股恶臭仿佛是从地狱中飘出来的一般,让人无法忍受。而这股恶臭的源头,便是车上那具已经僵硬的裸尸——何玉凤,那是因为刚才被很多百姓泼了大粪。
何玉凤的尸体僵卧在木驴车上,她的身体早已失去了生机,变得苍白而冰冷。她的肌肤上布满了刀剑捅刺的痕迹,鲜血从这些伤口中渗出,染红了整个木驴车。这些伤口有的深可见骨,有的则只是浅浅的划痕,但无一不是致命的。
她的妆容原本精致无比,如同一幅细腻的画作。粉底均匀地涂抹在她的面庞上,细腻如丝,仿佛能透出淡淡的光泽。眼影的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如深邃的夜空般神秘而迷人。腮红轻轻地扫过她的脸颊,为她增添了一抹娇羞的红晕。口红的颜色鲜艳欲滴,宛如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然而,现在的她却与生前的精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头发散乱地披散着,遮住了她的部分面容,原本精心梳理的发丝此刻变得凌乱不堪。她的双眼圆睁着,透露出无尽的不甘和怨恨,眼神中仿佛燃烧着怒火,诉说着她生前的种种冤屈和痛苦。她的嘴唇微微张开,原本鲜艳的口红已经褪色,变得黯淡无光,仿佛被抽走了生命的气息。她的面容苍白如纸,毫无血色,仿佛被一层冰冷的死亡阴影所笼罩。原本精致的妆容此刻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与她死后的惨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为之心痛。
何玉凤的尸体在木驴车上颠簸着,随着车子的摇晃而晃动。每一次颠簸,都让她的身体与木驴车发出抖动,她的身体一上一下地不住抖动着,发出沉闷的声响。这些声响在寂静的街道上回荡,让人不禁心生恐惧。
她的双手被粗糙的绳索紧紧束缚,手腕处已经磨出了血痕,却无法挣脱。她的手指紧紧攥着,仿佛在拼命抓住最后一丝希望,然而那希望却如泡沫般易碎,最终只能无力地垂下。
她的双腿被迫张开,角度之大令人咋舌,仿佛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强行撑开。那是一种极度屈辱的姿态,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她的罪孽。她发丝被风吹起,露出了白皙的脸部肌肤,却更衬得她此刻的处境狼狈不堪。
她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全身赤裸,下身更是呈现着极度羞耻的姿态,在木驴车上展示在众人面前。
伴随着木驴车缓缓地前行,街道两旁的人们逐渐被吸引过来,他们像被磁石吸引的铁屑一般,越聚越多,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人墙。这些人交头接耳,指指点点,对木驴车上的何玉凤指指点点,他们的脸上流露出各种复杂的表情,有愤怒、有鄙夷、有不屑……
突然,人群中不知是谁发出了一声怒吼:“这个恶女,就该如此下场!”这声怒吼仿佛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怒火,他们开始纷纷附和起来。有人捡起地上的石头,狠狠地向何玉凤的尸体砸去;有人则对着她的尸体吐口水,以表达自己的厌恶和唾弃;更有甚者,竟然拿起棍棒,毫不留情地抽打她的身体,每一棍都像是打在人们对她的愤恨之上。
在众人的折磨下,何玉凤的尸体变得越来越残破不堪,原本还算完整的衣物也被撕扯得破烂不堪,露出了里面血肉模糊的身体。她的头发散乱着,遮住了她那张曾经美丽的脸庞,此刻却只剩下了一片狰狞和恐怖。
游街示众的队伍终于走到了终点,何玉凤的尸体被高高地悬挂在城楼之上,仿佛是对她所犯下的罪行的一种嘲讽和惩罚。她的尸体在阳光下暴晒着,任由风吹雨打,整整三天三夜。
三天后,何玉凤的尸体被从城楼上取下来,像垃圾一样被扔到了乱葬岗。这里是城市的边缘,到处都是荒草和白骨,是野兽们的天堂。何玉凤的尸体就这样被丢弃在这里,无人问津,任由野兽们啃噬。
她的下场可谓是悲惨至极,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恶女,永远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她的名字将被人们唾弃,她的故事也将被人们传颂,成为一个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
起初,只是三三两两早起的商贩、挑夫、晨练的老者,在路过城门口、十字街、甚至各条里巷的显眼墙壁时,被那刺目的红色和“县衙布告”四个大字吸引。有人驻足,有人好奇,有人则习惯性地想绕开——官家的文告,多半不是催缴赋税,便是告诫些鸡毛蒜皮的规矩,寻常百姓大多敬而远之。
但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同。第一个停下脚步,眯着眼仔细辨认的,是住在南门口的老王头。他年轻时识过几个字,如今虽眼花,但那“刁民何玉凤”、“飞燕女侠”、“江湖匪类”、“盗窃黄金千两”、“杀害张衙内”、“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等字眼,如同一个个炸雷,接连在他浑浊的老眼里炸开。
“哎哟!”老王头低呼一声,手一抖,手里拎着的鸟笼子差点掉在地上,笼里的画眉也受惊般扑腾起来。
这一声低呼,引来了更多人的注意。
“老王头,咋了这是?看个布告还吓着了?”一个挑着菜担的汉子路过,粗声粗气地腾起来。
这一声低呼,引来了更多人的注意。
“老王头,咋了这是?看个布告还吓着了?”一个挑着菜担的汉子路过,粗声粗气地问道。
“不……不是……你们自己看!”老王头指着布告,声音都有些发颤。
汉子将信将疑地放下担子,凑了过去。他识字不多,但“飞燕女侠”四个字还是认得的,再往下看,“杀”、“张衙内”……脸色也“唰”地变了。
“我的娘嘞!飞燕女侠……杀了张员外的儿子?”
这一声喊,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里三层外三层,将张贴布告的墙壁堵了个水泄不通。识字的人被推到前面,大声地、一字一句地念了出来,不识字的人则屏息凝神地听着,脸上的表情随着念出的内容,从好奇到惊讶,再到震惊,最后是各种复杂难明的神色。
雁门关不大,消息传得比风还快。很快,不止城门口,十字街、城隍庙、各坊巷口的布告前,都挤满了议论纷纷的百姓。整个雁门关,仿佛瞬间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而漩涡的中心,便是这张盖着县衙大红印章的《布告》,以及那个名字——何玉凤,或者说,“飞燕女侠”。
“飞燕女侠”这个名号,在雁门关乃至周边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但百姓们口中的“飞燕女侠”,却与布告上描绘的“江湖匪类”、“目无王法”、“恃强凌弱”、“凶残无比”的形象,判若两人。
在许多普通百姓心中,“飞燕女侠”是个传奇。传说她轻功卓绝,能在城墙楼阁间翩然来去,如飞燕掠空;传说她嫉恶如仇,专打抱不平,常常救助那些被豪强劣绅欺压的穷苦人;传说她曾深夜潜入为富不仁的赵剥皮家,将其搜刮的不义之财盗出,散给了去年遭了旱灾的灾民;传说她曾教训过调戏民女的兵痞,也曾惩治过克扣工钱的工头……她的故事,往往带着几分神秘色彩,被添油加醋地在茶馆酒肆、田间地头流传着,版本各异,但核心却总是“侠义”二字。她是许多受欺压者心中的一丝慰藉,是对不公世道的一种无声反抗的寄托。
而布告中提到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张万贯员外的独子张衙内,在雁门关的名声,则与“飞燕女侠”截然相反。张万贯是雁门关首屈一指的富绅,家财万贯,在县里也颇有势力。他这个独子,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平日里横行霸道,斗鸡走狗,欺压百姓,调戏妇女,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恶少。雁门关的百姓,暗地里提到他,无不咬牙切齿,却又敢怒不敢言。谁要是不小心得罪了他,轻则被打一顿,重则家破人亡。
如今,一张布告突然出现在雁门关的城墙上,上面的内容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这布告上说,那位深受百姓爱戴的“飞燕女侠”,竟然为了盗窃张万贯家的千两黄金,残忍地杀害了那个臭名昭着的张衙内!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已经“供认不讳”,即将面临“严惩不贷”的下场。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雁门关的百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聚集在城门口,议论纷纷,难以置信。
“这怎么可能呢?‘飞燕女侠’一直都是我们的英雄啊!”
“她怎么会去盗窃呢?肯定是被冤枉的!”
“张万贯家的那个张衙内,简直就是个无恶不作的恶霸,死有余辜!”
百姓们对“飞燕女侠”的印象一直都非常好,她常常劫富济贫,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正义的化身,绝对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然而,布告上的字却清清楚楚,让人无法忽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有人故意陷害“飞燕女侠”,还是她真的犯下了如此罪行?
一时间,各种猜测和传言在雁门关的街头巷尾流传开来,整个城池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搅得沸沸扬扬。但是现在围观的都是城里的富户,而老百姓都在乡里田间,所以刚才那些原来村落里面老百姓的议论声并没有出现在这里,而是跟张大户一样被何玉凤教训过的富户们集中出来看何玉凤的下场,所以他们和他们的家丁亲友们成了现在评论这游街示众的何玉凤的主要对象,而那些普通百姓根本还在田间劳作,根本不知道他们心目中的女侠现在已经被游街示众了。
茶馆里的风暴眼
“聚贤茶馆”是雁门关城里最热闹的说书茶馆,也是消息传播和议论的中心地带。往日里,这里总是座无虚席,说书先生唾沫横飞地讲着英雄好汉的故事,听众们时而喝彩,时而叹息。而今天,说书先生早被晾到了一边,整个茶馆,乃至茶馆外的街道上,都弥漫着激烈的争论声。
“猫腻?能有什么猫腻?”一个胖乎乎的商人模样的人,身着锦缎长袍,手摇折扇,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仿佛对这个问题充满了不屑一顾。
“布告上写得清清楚楚,‘人证、物证确凿无疑’,‘供认不讳’。白纸黑字,官家文书,还能有假?”他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对官府权威的绝对信任。
这位商人姓黄,经营着一些皮毛生意,平日里与张万贯府上有些往来。他这番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周围不少人的反驳。
“黄老板,话可不能这么说!”一个在茶馆跑堂的小伙计,年纪不大,却也听多了张衙内的恶名和飞燕女侠的传说,忍不住插话道。他的声音有些激动,似乎对黄老板的言论感到十分不满。
“张衙内是什么货色,您心里没数吗?”小伙计继续说道,“他平日里仗势欺人,鱼肉乡里,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飞燕女侠要是真想杀他,那也是为民除害!怎么就成了‘凶残无比’、‘令人发指’了?”
“嘿,你个小毛孩子懂什么!”黄老板道。
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大街两边传来衙役敲锣的声音,县衙捕头林峰带着几个衙役推着一辆木驴车沿街宣告:“刁民匪类女贼何玉凤,今已伏诛,为表惩戒,特以木驴车游街示众之,以儆效尤!”
木驴车缓缓地前行着,车轮在地面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是在为车上的人送行。然而,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送行,而是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罚展示。
车上传来的阵阵恶臭,让人闻之欲呕。那股恶臭仿佛是从地狱中飘出来的一般,让人无法忍受。而这股恶臭的源头,便是车上那具已经僵硬的裸尸——何玉凤,那是因为刚才被很多百姓泼了大粪。
何玉凤的尸体僵卧在木驴车上,她的身体早已失去了生机,变得苍白而冰冷。她的肌肤上布满了刀剑捅刺的痕迹,鲜血从这些伤口中渗出,染红了整个木驴车。这些伤口有的深可见骨,有的则只是浅浅的划痕,但无一不是致命的。
她的妆容原本精致无比,如同一幅细腻的画作。粉底均匀地涂抹在她的面庞上,细腻如丝,仿佛能透出淡淡的光泽。眼影的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如深邃的夜空般神秘而迷人。腮红轻轻地扫过她的脸颊,为她增添了一抹娇羞的红晕。口红的颜色鲜艳欲滴,宛如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然而,现在的她却与生前的精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头发散乱地披散着,遮住了她的部分面容,原本精心梳理的发丝此刻变得凌乱不堪。她的双眼圆睁着,透露出无尽的不甘和怨恨,眼神中仿佛燃烧着怒火,诉说着她生前的种种冤屈和痛苦。她的嘴唇微微张开,原本鲜艳的口红已经褪色,变得黯淡无光,仿佛被抽走了生命的气息。她的面容苍白如纸,毫无血色,仿佛被一层冰冷的死亡阴影所笼罩。原本精致的妆容此刻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与她死后的惨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为之心痛。
何玉凤的尸体在木驴车上颠簸着,随着车子的摇晃而晃动。每一次颠簸,都让她的身体与木驴车发出抖动,她的身体一上一下地不住抖动着,发出沉闷的声响。这些声响在寂静的街道上回荡,让人不禁心生恐惧。
她的双手被粗糙的绳索紧紧束缚,手腕处已经磨出了血痕,却无法挣脱。她的手指紧紧攥着,仿佛在拼命抓住最后一丝希望,然而那希望却如泡沫般易碎,最终只能无力地垂下。
她的双腿被迫张开,角度之大令人咋舌,仿佛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强行撑开。那是一种极度屈辱的姿态,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她的罪孽。她发丝被风吹起,露出了白皙的脸部肌肤,却更衬得她此刻的处境狼狈不堪。
她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全身赤裸,下身更是呈现着极度羞耻的姿态,在木驴车上展示在众人面前。
伴随着木驴车缓缓地前行,街道两旁的人们逐渐被吸引过来,他们像被磁石吸引的铁屑一般,越聚越多,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人墙。这些人交头接耳,指指点点,对木驴车上的何玉凤指指点点,他们的脸上流露出各种复杂的表情,有愤怒、有鄙夷、有不屑……
突然,人群中不知是谁发出了一声怒吼:“这个恶女,就该如此下场!”这声怒吼仿佛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怒火,他们开始纷纷附和起来。有人捡起地上的石头,狠狠地向何玉凤的尸体砸去;有人则对着她的尸体吐口水,以表达自己的厌恶和唾弃;更有甚者,竟然拿起棍棒,毫不留情地抽打她的身体,每一棍都像是打在人们对她的愤恨之上。
在众人的折磨下,何玉凤的尸体变得越来越残破不堪,原本还算完整的衣物也被撕扯得破烂不堪,露出了里面血肉模糊的身体。她的头发散乱着,遮住了她那张曾经美丽的脸庞,此刻却只剩下了一片狰狞和恐怖。
游街示众的队伍终于走到了终点,何玉凤的尸体被高高地悬挂在城楼之上,仿佛是对她所犯下的罪行的一种嘲讽和惩罚。她的尸体在阳光下暴晒着,任由风吹雨打,整整三天三夜。
三天后,何玉凤的尸体被从城楼上取下来,像垃圾一样被扔到了乱葬岗。这里是城市的边缘,到处都是荒草和白骨,是野兽们的天堂。何玉凤的尸体就这样被丢弃在这里,无人问津,任由野兽们啃噬。
她的下场可谓是悲惨至极,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恶女,永远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她的名字将被人们唾弃,她的故事也将被人们传颂,成为一个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