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邑郡最大的劣势,就是处于平宁郡下游。
这边的水位一直在增高,大部分村庄的房屋都被淹没了,转移出来的人少,淹死的多。
景忱气闷不已,也砸了桌子。
只能先救灾,再想下一步如何泄洪,如何治理水患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救灾还好说,治理难,邬旭泽叹道:“无人可用啊!”
“我已派人去请杜少傅,最晚今夜也能赶到。”景忱答道。
“如此甚好,杜少傅可是水利专家!”邬旭泽喜道,突然一撩官袍前摆给景忱跪下了:“王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赶到重灾区,可见忧国忧民之心,旭泽有几句心里话想和王爷讲!”
“请起。”景忱赶紧扶起泥地上跪着的郡守,“你我本为一体。”
邬旭泽站的板正抱拳道:“有王爷这句话,旭泽就更敢说了。如今九王造反京城不安,皇上除平叛外,居然第一时间颁布了个征税的名头:人头税!人头税在我朝已废除多年,本就不是什么合理的税赋,何苦重新拾起?显然是把平叛的成本第一时间转嫁到了百姓身上。”
景忱真不知道还有这一出,皇兄也太急不可耐了吧,再说了,国库哪有这么空虚?
邬旭泽沉重道:“旭泽在户部有几个同窗,是知道一些事情的,国库是不如先帝在时充盈,但还不至于没有军费去平叛!皇上只是忙着修他的陵寝,不乐意多出平叛的钱而已。”
“九王叛乱于本朝来说是内耗。”景忱也跟着沉重无比,不停的摇头,“皇兄也过分了。”
“过分的可不止一人,皇上派出的巡按大人正在我甘邑郡地盘上,知道徐库县受灾后,居然不放心上继续南行,说一个县的一部分受灾而已,皇上没有指示,他犯不着管这些小事,我苦苦哀求也没用。”邬旭泽痛苦难当,“数万百姓受灾,在我们这位巡按大人眼里居然只是小事!”
景忱震惊:“……我朝官员居然已至此地步,只看上面脸色,不顾百姓死活?”
邬旭泽点头:“上行下效,这位巡按自然是摸透了皇帝的心理,才敢如此高调又嚣张。王爷,世道不宁,百姓动**,我朝急需一位心中有社稷百姓的君主来肃清朝纲,为民做主,还请王爷听民意民声,担起这万斤重担为上!”
他蓄谋已经的心里话终于明着说出来,也等于是和景忱之间把暗处的话挑明了。
景忱握住他行礼的双拳请他起来:“定不负所托。”
邬旭泽大喜,王爷够痛快,越过否认推脱和打太极,直接在他面前**心迹。
这样的主子,叫他如何不生死相随?邬郡守深深作揖:“旭泽还是那句话,追随王爷到底!”
景忱点头,“好。事情要一步步的做,你带我去看看灾民的境况吧。”
邬旭泽答应着,拿出一件斗篷请景忱戴上,一为避雨,二为掩人耳目,毕竟景忱对外是疯迷状态。
景忱对邬旭泽越发另眼相看,心说喻心看好的人真是差不了,邬旭泽不仅是个为国为民的好官,还是个心细如发的臣子。
现场情况让人心焦,流离失所的民众穿着破衣烂衫,在雨中瞪着迷茫的双眼,不知何去何从。
虽然迷茫起码还活着,那些被洪水淹没的亡灵此刻尸身还泡在水里呢,景忱看的心如刀绞。
邬旭泽已派人从甘邑郡调来部分粮草,在高处开粥厂,让灾民去领取,算是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
只要能吃饱饭,暂时就不会有什么大乱子。
然后是住的问题,住就太难了,需要临时搭建窝棚或军帐,邬旭泽是文官,手中没几顶帐篷和衣物,只能愁眉苦脸的命人搭建窝棚。
他向景忱诉苦,先期调来的粮食不多,已派郡丞在郡中动员大户捐粮捐衣,帐篷不行就去附近驻军处购买,可他刚接手甘邑郡不久,郡中账面清凉,实在也买不起多少。
驻军首领和那位跑去南方的巡按大人一样没担当,说没有上面的指令不敢把军用物资外借,怕上面责怪下来承担不起,气的邬旭泽不行。
景忱悄声安慰,说自己已派人去筹粮筹集帐篷,手里也有几万两,是爱国志士从土匪手中抢来的,会一分不留的捐给灾区百姓。
说到那位爱国志士时,小王爷一脸温和,请邬旭泽务必保密,志士不乐意透露姓名,他也不能出这个面。
邬旭泽大惊,几万两?土匪好有钱,志士好手段!
景忱:“说来土匪还是平宁郡境内的,他们搜刮的是平宁郡的油水,志士后来平匪后没有把钱财交给于自寅,搞得于自寅很是不爽,邬郡守也可平衡下了。”
邬旭泽摸把脸上的雨水嘿嘿笑,“叫于自寅居心不.良,报应,妥妥的报应!”
景忱点头,有些事确实是冥冥中注定的,没谁会真正赚到便宜,看似赚到便宜的人,总会以其他方式还回来。
他暗下决心,即使皇帝没空治于自寅的罪,待他登基后,也会严加发落这位油滑狠毒的郡守,还朝堂一片清明。
俩人刚回到帐中商议后续,杜良辉就在暗卫的带领下赶到了,不多时兆九和七星也率浥王府府兵和马场兵士赶到,加上郡守府的衙役们,轰轰烈烈的救灾工作全面展开。
邬旭泽看着物品清单长出一口气,这些物品足以顶个三四天,到那时洪水也就落下了,小王爷所说的爱国志士的钱财也能送到,灾民们就彻底有的救了。
他当众给景忱跪下,感谢他拯救徐库县几万百姓性命。
景忱扶他起来,指指多年不见的杜少傅,想彻底治理水患,还得看杜少傅。
杜良辉从前是景忱的老师,现在是邬旭泽家公子邬浩清的老师,杜少傅极其喜欢浩清的天赋,这次也把邬浩清带来了,想借着这次实践机会让浩清好好学一下他治水的本事。
邬旭泽看着瘦瘦的儿子,眼睛湿润了,浩清十二岁的年纪就要和大人一起风里来雨里去,他着实心疼。
这边的水位一直在增高,大部分村庄的房屋都被淹没了,转移出来的人少,淹死的多。
景忱气闷不已,也砸了桌子。
只能先救灾,再想下一步如何泄洪,如何治理水患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救灾还好说,治理难,邬旭泽叹道:“无人可用啊!”
“我已派人去请杜少傅,最晚今夜也能赶到。”景忱答道。
“如此甚好,杜少傅可是水利专家!”邬旭泽喜道,突然一撩官袍前摆给景忱跪下了:“王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赶到重灾区,可见忧国忧民之心,旭泽有几句心里话想和王爷讲!”
“请起。”景忱赶紧扶起泥地上跪着的郡守,“你我本为一体。”
邬旭泽站的板正抱拳道:“有王爷这句话,旭泽就更敢说了。如今九王造反京城不安,皇上除平叛外,居然第一时间颁布了个征税的名头:人头税!人头税在我朝已废除多年,本就不是什么合理的税赋,何苦重新拾起?显然是把平叛的成本第一时间转嫁到了百姓身上。”
景忱真不知道还有这一出,皇兄也太急不可耐了吧,再说了,国库哪有这么空虚?
邬旭泽沉重道:“旭泽在户部有几个同窗,是知道一些事情的,国库是不如先帝在时充盈,但还不至于没有军费去平叛!皇上只是忙着修他的陵寝,不乐意多出平叛的钱而已。”
“九王叛乱于本朝来说是内耗。”景忱也跟着沉重无比,不停的摇头,“皇兄也过分了。”
“过分的可不止一人,皇上派出的巡按大人正在我甘邑郡地盘上,知道徐库县受灾后,居然不放心上继续南行,说一个县的一部分受灾而已,皇上没有指示,他犯不着管这些小事,我苦苦哀求也没用。”邬旭泽痛苦难当,“数万百姓受灾,在我们这位巡按大人眼里居然只是小事!”
景忱震惊:“……我朝官员居然已至此地步,只看上面脸色,不顾百姓死活?”
邬旭泽点头:“上行下效,这位巡按自然是摸透了皇帝的心理,才敢如此高调又嚣张。王爷,世道不宁,百姓动**,我朝急需一位心中有社稷百姓的君主来肃清朝纲,为民做主,还请王爷听民意民声,担起这万斤重担为上!”
他蓄谋已经的心里话终于明着说出来,也等于是和景忱之间把暗处的话挑明了。
景忱握住他行礼的双拳请他起来:“定不负所托。”
邬旭泽大喜,王爷够痛快,越过否认推脱和打太极,直接在他面前**心迹。
这样的主子,叫他如何不生死相随?邬郡守深深作揖:“旭泽还是那句话,追随王爷到底!”
景忱点头,“好。事情要一步步的做,你带我去看看灾民的境况吧。”
邬旭泽答应着,拿出一件斗篷请景忱戴上,一为避雨,二为掩人耳目,毕竟景忱对外是疯迷状态。
景忱对邬旭泽越发另眼相看,心说喻心看好的人真是差不了,邬旭泽不仅是个为国为民的好官,还是个心细如发的臣子。
现场情况让人心焦,流离失所的民众穿着破衣烂衫,在雨中瞪着迷茫的双眼,不知何去何从。
虽然迷茫起码还活着,那些被洪水淹没的亡灵此刻尸身还泡在水里呢,景忱看的心如刀绞。
邬旭泽已派人从甘邑郡调来部分粮草,在高处开粥厂,让灾民去领取,算是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
只要能吃饱饭,暂时就不会有什么大乱子。
然后是住的问题,住就太难了,需要临时搭建窝棚或军帐,邬旭泽是文官,手中没几顶帐篷和衣物,只能愁眉苦脸的命人搭建窝棚。
他向景忱诉苦,先期调来的粮食不多,已派郡丞在郡中动员大户捐粮捐衣,帐篷不行就去附近驻军处购买,可他刚接手甘邑郡不久,郡中账面清凉,实在也买不起多少。
驻军首领和那位跑去南方的巡按大人一样没担当,说没有上面的指令不敢把军用物资外借,怕上面责怪下来承担不起,气的邬旭泽不行。
景忱悄声安慰,说自己已派人去筹粮筹集帐篷,手里也有几万两,是爱国志士从土匪手中抢来的,会一分不留的捐给灾区百姓。
说到那位爱国志士时,小王爷一脸温和,请邬旭泽务必保密,志士不乐意透露姓名,他也不能出这个面。
邬旭泽大惊,几万两?土匪好有钱,志士好手段!
景忱:“说来土匪还是平宁郡境内的,他们搜刮的是平宁郡的油水,志士后来平匪后没有把钱财交给于自寅,搞得于自寅很是不爽,邬郡守也可平衡下了。”
邬旭泽摸把脸上的雨水嘿嘿笑,“叫于自寅居心不.良,报应,妥妥的报应!”
景忱点头,有些事确实是冥冥中注定的,没谁会真正赚到便宜,看似赚到便宜的人,总会以其他方式还回来。
他暗下决心,即使皇帝没空治于自寅的罪,待他登基后,也会严加发落这位油滑狠毒的郡守,还朝堂一片清明。
俩人刚回到帐中商议后续,杜良辉就在暗卫的带领下赶到了,不多时兆九和七星也率浥王府府兵和马场兵士赶到,加上郡守府的衙役们,轰轰烈烈的救灾工作全面展开。
邬旭泽看着物品清单长出一口气,这些物品足以顶个三四天,到那时洪水也就落下了,小王爷所说的爱国志士的钱财也能送到,灾民们就彻底有的救了。
他当众给景忱跪下,感谢他拯救徐库县几万百姓性命。
景忱扶他起来,指指多年不见的杜少傅,想彻底治理水患,还得看杜少傅。
杜良辉从前是景忱的老师,现在是邬旭泽家公子邬浩清的老师,杜少傅极其喜欢浩清的天赋,这次也把邬浩清带来了,想借着这次实践机会让浩清好好学一下他治水的本事。
邬旭泽看着瘦瘦的儿子,眼睛湿润了,浩清十二岁的年纪就要和大人一起风里来雨里去,他着实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