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皇宫之中,皇帝座前。
宋逸飞与高瑾瑜汇报着灯会走水的情况,赵临安于旁边侧听。
宋逸飞拱手道:“回父皇,昨日长街灯会走水一事,怪儿臣没有尽到护卫之责,儿臣已命所受亏损皆从楚王府出,不足之处,望父皇责罚。”
宋郎之在看高瑾瑜呈上去的报书,嗯了两声,对高瑾瑜说:“瑾瑜这份报书写得很详细,不错。起因调查据实,数字罗列清楚。”
高瑾瑜回礼:“回陛下,因走水地点与臣巡逻之地很近,为尽早控制火势,臣才第一时间参与救火,其他事实皆是楚王殿下指挥得当,臣才完成,对于陛下的夸奖,臣愧不敢当。”
宋郎之将报书放于一边,笑说:“瑾瑜能居功不自伟,朕很欣慰,既然瑾瑜说是楚王指挥得当,那朕也就不罚楚王了。”
然后宋郎之略带指责地对宋逸飞说:“你啊你,往年灯会都没出过乱子,今年赵将军第一次进洛城游灯会就出了这么大的事,让朕如何说你好?”
宋逸飞保持着回礼的姿势没有动,说:“儿臣知罪,望父皇责罚。”
宋郎之摆摆手:“也罢,刚才瑾瑜已经替你说过话了,功过相抵,朕也就不再罚你,往后行事注意些,多向瑾瑜临安他们学学。”
宋逸飞暗暗撇嘴,要说赵临安有些过人之处,他还承认,至于高瑾瑜?
哼,罢了吧。
灭火的人还是他给高瑾瑜调的呢,高瑾瑜的功劳本来应该给他的。
宋逸飞面上不显,说:“是,多谢父皇教诲。”
“也别行礼了,都起来吧,回头记得把赔偿加倍补偿就是。”
“是,儿臣知晓。”
众人站定,宋郎之笑着对赵临安说:“临安啊,你一进洛城就遇见这样的事情,也是朕的疏忽。”
赵临安端正行礼:“臣不敢,臣昨夜已经见识到了洛城长街灯会的盛况,是域北从未有过的繁华景象,已然知足了。”
“哦,昨夜长街灯会如何,临安能都讲给朕听听?”
“臣笨嘴拙舌,比不得洛城才子巧言诉说,臣在替楚王殿下巡查他处异动时,只觉得处处是景色,处处有笑声就是。”
宋郎之一笑:“当是如此,不过,难道临安就没有仔细游玩游玩?”
赵临安淡然回话:“游玩谈不上,不过是在巡查时趁兴小试了一把,再偶遇了秦王殿下等几个眼熟之人而已。”
宋逸飞一听赵临安昨夜碰见了宋逸兴,微微皱眉,他昨天喝醉了,今早还是朱寒叫他才勉强起来,没有错过汇报时间。
宋郎之问:“秦王?原来逸兴也去了灯会,那确实是巧,那小子没个把月都不出王府,整日醉酒。”
“不过,朕今早听见个坊间的乐闻,想来应该说的是临安你了。”宋郎之一笑说,“说有一位惊才绝艳的少年郎十箭中心,赢了一个极好看的花灯送了美娇娘,可有此事啊?”
宋郎之笑得和蔼,像是一位关心晚辈的长辈一般,说的话也不由得让人多想。
反观赵临安却是一脸茫然,正色道:“回陛下,此事臣并不知,臣方才也说了确实是小试了一把,十箭中心的确实是臣,不过这相送一说有失偏颇。”
“哦?”
“臣当时看有人比武,一时手痒上前比试,哪知比试完后店家拿了一个大花灯给臣,臣一个大男人要女儿家的花灯做什么,正窘迫时,长乐县主出现解了臣之窘境罢了。”
宋郎之微微皱眉问:“不是临安你送给长乐的?”
赵临安面色不改,一本正经地说:“坊间传闻还望陛下选听,确实是长乐县主解了臣之窘境,臣还要感谢长乐县主呢。”
赵临安自认也没说错,他当时确实正处于(怎么把花灯送出去的)窘境。
“原是如此。”宋郎之点点头,看了一眼身后站着的王奉忠,笑着对赵临安说,“朕以为临安与长乐熟识,共游灯会才有了这番传闻。”
赵临安拱手回复:“臣才来洛城不到半月,与陛下也才见了几面,又怎么会和长乐县主熟识?除去宫宴一见,就是在太后处同坐不到片刻而已,实在没有熟识一说。”
赵临安指着王奉忠说:“况且,这话大监也曾问过臣,臣当陛下已经知晓了。”
众人望向王奉忠。
王奉忠赶紧行礼,低着头对宋郎之说:“陛下恕罪,奴婢确实在请长乐县主之时问过这话,当时将军还说因为一个什么发簪的事情和县主闲说了几句,哪知道奴婢转头就忘了,闹了这一出,是奴婢的不是。”
“什么发簪?”宋郎之皱眉问。
王奉忠当然把这话说给他听过,今天不过还是试探一下赵临安而已。
赵临安面色不变:“回陛下,宫宴迎太后娘娘下轿之时,臣与长乐县主凑巧在一起迎礼,当时长乐县主没有注意有一个小发簪掉落,被臣注意到捡了起来。”
“碍于场合,臣并没有当场还给长乐县主,之后更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物归原主,幸好太后娘娘身边的一位老嬷嬷眼光独到,在宫宴时看到了臣的难处,后更是顾及到长乐县主的颜面应了太后娘娘的话邀了臣去宝相宫中,才全了发簪一事。”
“奉忠大监请长乐县主面圣之时,县主正就此事与臣话说两句而已。”
“当时臣自长乐县主处了解到,那发簪是林府的大公子所赠,因臣的不小心把发簪损坏了,所以昨晚臣赢来的花灯一是县主解了臣的窘境,二也算是臣对长乐县主的赔礼。”
“种种事迹,陛下可宣林府大公子与太后娘娘的老嬷嬷前来对话。”
赵临安的一番话,有情有理,有凭有据,声色铿锵,言辞凿凿,直把在场的所有人都说的哑口无言。
高瑾瑜半眯着眼睛,气沉丹田憋住了笑。
他在域北和还未成为域北军将领的赵临安相处过,不了解赵临安的人,看他哪哪都是冷的。
面相不苟言笑,气质淡然无畏,一直沉默寡言着,仿佛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多说一个字。
可也有特别的时候,那就是真正地对待他放在心上的人与事。
看来,这次真是欧阳说对了。
众人听得一愣一愣的,特别是宋逸飞很蒙,他对这些怎么一点都不了解?
宋郎之和王奉忠听后,对视一眼。
“这……”宋郎之想了想,说,“看临安说的,不过是些小事,怎么用得着朕当庭宣人,弄得跟审犯人一样。”
赵临安正色拱手,说:“臣不敢,臣不过是据实汇报。”
“臣以为,长乐县主身为女子,所以发簪花灯等事都没有当众说出,更没有相识一说。不想却造成了坊间传言,还混淆了陛下视听,是臣之错,望陛下责罚。”
宋郎之看赵临安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就说:“不过是几句话的事情,临安不必如此当真。”
赵临安再次拱手:“臣不过是一介武将,对陛下之话自当认真。”
“好,好,临安有此心,甚好。”宋郎之点了点头,然后将报书交给王奉忠,对着众人说,“既如此,朕这也没什么事了,你们就先下去吧。”
“是。”
众人领命退下后,宋郎之皱着眉头问王奉忠。
“这赵临安的话,有几分虚几分实?”
王奉忠低首回答:“赵将军所答,滴水不漏。”
宋郎之讥笑一声:“滴水不漏?若是真相,自是没错,若是谎言,也当完善尽美,都是一样的滴水不漏。”
王奉忠不言语,听宋郎之吩咐:“继续盯着赵临安,派最好的人。”
“是。”
宋郎之叹了口气,再问:“杜顺国哪个蠢货呢?”
“杜丞相今日告了假。”
“真是废物。”
“陛下,楚王殿下与赵将军之事……”
“哼,先不必管,看他何时能转过脑子来。”
“是。”
宋逸飞与高瑾瑜汇报着灯会走水的情况,赵临安于旁边侧听。
宋逸飞拱手道:“回父皇,昨日长街灯会走水一事,怪儿臣没有尽到护卫之责,儿臣已命所受亏损皆从楚王府出,不足之处,望父皇责罚。”
宋郎之在看高瑾瑜呈上去的报书,嗯了两声,对高瑾瑜说:“瑾瑜这份报书写得很详细,不错。起因调查据实,数字罗列清楚。”
高瑾瑜回礼:“回陛下,因走水地点与臣巡逻之地很近,为尽早控制火势,臣才第一时间参与救火,其他事实皆是楚王殿下指挥得当,臣才完成,对于陛下的夸奖,臣愧不敢当。”
宋郎之将报书放于一边,笑说:“瑾瑜能居功不自伟,朕很欣慰,既然瑾瑜说是楚王指挥得当,那朕也就不罚楚王了。”
然后宋郎之略带指责地对宋逸飞说:“你啊你,往年灯会都没出过乱子,今年赵将军第一次进洛城游灯会就出了这么大的事,让朕如何说你好?”
宋逸飞保持着回礼的姿势没有动,说:“儿臣知罪,望父皇责罚。”
宋郎之摆摆手:“也罢,刚才瑾瑜已经替你说过话了,功过相抵,朕也就不再罚你,往后行事注意些,多向瑾瑜临安他们学学。”
宋逸飞暗暗撇嘴,要说赵临安有些过人之处,他还承认,至于高瑾瑜?
哼,罢了吧。
灭火的人还是他给高瑾瑜调的呢,高瑾瑜的功劳本来应该给他的。
宋逸飞面上不显,说:“是,多谢父皇教诲。”
“也别行礼了,都起来吧,回头记得把赔偿加倍补偿就是。”
“是,儿臣知晓。”
众人站定,宋郎之笑着对赵临安说:“临安啊,你一进洛城就遇见这样的事情,也是朕的疏忽。”
赵临安端正行礼:“臣不敢,臣昨夜已经见识到了洛城长街灯会的盛况,是域北从未有过的繁华景象,已然知足了。”
“哦,昨夜长街灯会如何,临安能都讲给朕听听?”
“臣笨嘴拙舌,比不得洛城才子巧言诉说,臣在替楚王殿下巡查他处异动时,只觉得处处是景色,处处有笑声就是。”
宋郎之一笑:“当是如此,不过,难道临安就没有仔细游玩游玩?”
赵临安淡然回话:“游玩谈不上,不过是在巡查时趁兴小试了一把,再偶遇了秦王殿下等几个眼熟之人而已。”
宋逸飞一听赵临安昨夜碰见了宋逸兴,微微皱眉,他昨天喝醉了,今早还是朱寒叫他才勉强起来,没有错过汇报时间。
宋郎之问:“秦王?原来逸兴也去了灯会,那确实是巧,那小子没个把月都不出王府,整日醉酒。”
“不过,朕今早听见个坊间的乐闻,想来应该说的是临安你了。”宋郎之一笑说,“说有一位惊才绝艳的少年郎十箭中心,赢了一个极好看的花灯送了美娇娘,可有此事啊?”
宋郎之笑得和蔼,像是一位关心晚辈的长辈一般,说的话也不由得让人多想。
反观赵临安却是一脸茫然,正色道:“回陛下,此事臣并不知,臣方才也说了确实是小试了一把,十箭中心的确实是臣,不过这相送一说有失偏颇。”
“哦?”
“臣当时看有人比武,一时手痒上前比试,哪知比试完后店家拿了一个大花灯给臣,臣一个大男人要女儿家的花灯做什么,正窘迫时,长乐县主出现解了臣之窘境罢了。”
宋郎之微微皱眉问:“不是临安你送给长乐的?”
赵临安面色不改,一本正经地说:“坊间传闻还望陛下选听,确实是长乐县主解了臣之窘境,臣还要感谢长乐县主呢。”
赵临安自认也没说错,他当时确实正处于(怎么把花灯送出去的)窘境。
“原是如此。”宋郎之点点头,看了一眼身后站着的王奉忠,笑着对赵临安说,“朕以为临安与长乐熟识,共游灯会才有了这番传闻。”
赵临安拱手回复:“臣才来洛城不到半月,与陛下也才见了几面,又怎么会和长乐县主熟识?除去宫宴一见,就是在太后处同坐不到片刻而已,实在没有熟识一说。”
赵临安指着王奉忠说:“况且,这话大监也曾问过臣,臣当陛下已经知晓了。”
众人望向王奉忠。
王奉忠赶紧行礼,低着头对宋郎之说:“陛下恕罪,奴婢确实在请长乐县主之时问过这话,当时将军还说因为一个什么发簪的事情和县主闲说了几句,哪知道奴婢转头就忘了,闹了这一出,是奴婢的不是。”
“什么发簪?”宋郎之皱眉问。
王奉忠当然把这话说给他听过,今天不过还是试探一下赵临安而已。
赵临安面色不变:“回陛下,宫宴迎太后娘娘下轿之时,臣与长乐县主凑巧在一起迎礼,当时长乐县主没有注意有一个小发簪掉落,被臣注意到捡了起来。”
“碍于场合,臣并没有当场还给长乐县主,之后更是一直都没有机会物归原主,幸好太后娘娘身边的一位老嬷嬷眼光独到,在宫宴时看到了臣的难处,后更是顾及到长乐县主的颜面应了太后娘娘的话邀了臣去宝相宫中,才全了发簪一事。”
“奉忠大监请长乐县主面圣之时,县主正就此事与臣话说两句而已。”
“当时臣自长乐县主处了解到,那发簪是林府的大公子所赠,因臣的不小心把发簪损坏了,所以昨晚臣赢来的花灯一是县主解了臣的窘境,二也算是臣对长乐县主的赔礼。”
“种种事迹,陛下可宣林府大公子与太后娘娘的老嬷嬷前来对话。”
赵临安的一番话,有情有理,有凭有据,声色铿锵,言辞凿凿,直把在场的所有人都说的哑口无言。
高瑾瑜半眯着眼睛,气沉丹田憋住了笑。
他在域北和还未成为域北军将领的赵临安相处过,不了解赵临安的人,看他哪哪都是冷的。
面相不苟言笑,气质淡然无畏,一直沉默寡言着,仿佛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多说一个字。
可也有特别的时候,那就是真正地对待他放在心上的人与事。
看来,这次真是欧阳说对了。
众人听得一愣一愣的,特别是宋逸飞很蒙,他对这些怎么一点都不了解?
宋郎之和王奉忠听后,对视一眼。
“这……”宋郎之想了想,说,“看临安说的,不过是些小事,怎么用得着朕当庭宣人,弄得跟审犯人一样。”
赵临安正色拱手,说:“臣不敢,臣不过是据实汇报。”
“臣以为,长乐县主身为女子,所以发簪花灯等事都没有当众说出,更没有相识一说。不想却造成了坊间传言,还混淆了陛下视听,是臣之错,望陛下责罚。”
宋郎之看赵临安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就说:“不过是几句话的事情,临安不必如此当真。”
赵临安再次拱手:“臣不过是一介武将,对陛下之话自当认真。”
“好,好,临安有此心,甚好。”宋郎之点了点头,然后将报书交给王奉忠,对着众人说,“既如此,朕这也没什么事了,你们就先下去吧。”
“是。”
众人领命退下后,宋郎之皱着眉头问王奉忠。
“这赵临安的话,有几分虚几分实?”
王奉忠低首回答:“赵将军所答,滴水不漏。”
宋郎之讥笑一声:“滴水不漏?若是真相,自是没错,若是谎言,也当完善尽美,都是一样的滴水不漏。”
王奉忠不言语,听宋郎之吩咐:“继续盯着赵临安,派最好的人。”
“是。”
宋郎之叹了口气,再问:“杜顺国哪个蠢货呢?”
“杜丞相今日告了假。”
“真是废物。”
“陛下,楚王殿下与赵将军之事……”
“哼,先不必管,看他何时能转过脑子来。”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