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刘据真的好暖-《诸天幼儿园,小兕子和扶苏是同学》

  李世民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李治来,心想李治可能是心虚不敢来,於是就不等了,和长孙皇后一块来了。

  沈言之也在传送点等著。

  “沈园长好。”夫妻俩跟沈言之打招呼。

  刘娥已经很主动地过来给俩人端茶倒水了。

  能亲眼见到活著的后世帝王典范李世民,刘娥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她被赵恆养在张耆家这几年,每天都在看不同的书,可以说是熟读典籍,因此她对李世民这位帝王典范再熟悉不过了。

  她还想要是有朝一日她终於像歷史上的自己那样掌权,也会以李世民为典范治理大宋的。

  歷史上的她文治是做的不错,可是武功也不行,她確实得和李世民学学,提升下武力值。

  刚好寇准和赵恆答应她宋辽决战的时候让她代替王超领兵了,她確实可以和李世民学学。

  沈言之简单介绍了一下双方。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也在家长群的视频里了解过刘娥这位后世掌权太后,对刘娥,也有几分欣赏。

  不过刘娥作为生活老师,还有很多事要忙,就没和李世民长孙皇后说多少话。

  “洪武帝和永乐帝在和刘据一起给孩子们上歷史课,你们要不要过去看看”沈言之问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同时也想让俩人去帮孩子们巩固巩固歷史知识。

  学歷史,要是说学哪个歷史人物做过什么事,那可不容易记住。

  可如果见过本人,孩子们想到他们见到过那个人做过什么事,就容易记住了。

  “好啊,走啊走啊,我们去和孩子们上课去。”长孙皇后十分期待。

  其实从刚来到幼儿园开始,她就已经一脸兴冲冲的样子了。

  李世民有些不情不愿,还是跟著自家媳妇去教室那边热。

  他还不懂自己媳妇的心思吗不就是想抱抱幼年版的自己

  沈言之看到长孙皇后那副期待的样子,也猜到她想干嘛了,於是也有些期待了。

  於是跟著过去看热闹去。

  现场吃瓜,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的

  到教室的时候,朱元璋、朱棣、徐妙云、马皇后四个人和刘据一起,给孩子们讲歷史。

  朱棣怀里还抱著小李世民。

  长孙皇后看到小李世民那奶呼呼的小模样,忍不住掩嘴笑。

  李世民:……

  要不是还得顾及形象,他真想衝著朱棣吼一句“放开那小屁孩!”

  那是朱棣能隨便抱的吗他就抱!

  朱元璋他们刚好讲到李世民。

  “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歷史上的二郎能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吗”刘据问。

  小孩子们一脸迷茫地看著虎头虎脑的小李世民,再看看小兕子。

  他们都知道李世民很厉害,可是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他们还真的很难做到系统性地总结。

  主要是小李世民就是他们的同学嘛,还很爱哭。

  虽然现在改了,不像刚来上学的时候那样长睫毛上都是泪珠。

  可他哇哇大哭的样子他们都见过,他已经没有威严了,爱哭的形象已经先入为主深入了孩子们的心。

  所以现在让孩子们总结一下小哭包的功绩,真的难为他们了。

  “因为朝堂上政治清明,君臣共治。

  轻徭薄赋,民生为本。

  他是个有很大功绩的帝王,可是从不因为自己的功绩奴役百姓。

  他打高句丽,已经歼灭敌军四万人,俘获高句丽人口七万,却在已经取得这些战绩的时候撤军了,所以他没有彻底將高句丽打下来。

  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要撤军吗”刘据问。

  “嗯”孩子们都看向朱棣怀里的小李世民。

  三岁的小李世民哪里懂,他长大后做的事,他哪里知道为什么,他还只是个三岁孩童。

  “因为李世民打到高句丽家门口的时候天气严寒,唐军开始有冻死的將士,后勤补给也因为天气的原因很难供得上了。

  他为了防止更大的损失,决定撤军。

  征討高句丽,唐军损失了两千將士。

  可能有人会觉得,李世民都歼灭高句丽四万人,俘获七万人口了,唐军死亡两千將士这个损失很小。

  可是这是两千个人,两千个活生生的將士。

  他们不是数字,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亲人,有家的人。

  除了这些將士的命,还有供给后勤的財政,也是巨大的消耗。

  李世民他打仗能力绝对是顶尖的,带著三千人破虎牢关竇建德的十万军,他都干成了。

  所以他不是打不下高句丽,而是他选择不打了。

  他不会为了个人功绩而牺牲他的百姓,牺牲大唐的將士,他也不差这个功绩了。

  何况他那一战,也已经摧毁了高句丽的有生力量,为后来李治打下高句丽打了很好的基础。

  怂要不得,穷兵黷武更要不得。”

  “我明白哦!我知道一个反面例子哦!!杨广啊!

  杨广三征高句丽,死伤无数,大量消耗国力,还是继续打,举倾国之力去打,做杨广的老百姓真的太惨了。”朱祁鈺支著脑袋思考。

  孩子们也点点头。

  沈言之身为一个小老百姓,听著还是有点感动的。

  多少人看歷史,都喜欢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看,看统治者创下了多少丰功伟绩,看统治者的战略目標有多宏大。

  却很少有人从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的。

  刘据真的是个很好很好的人,他身为一个统治者,却知道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老百姓的人生悲喜,真的是个很温暖的人。

  “所以二凤才是帝王的典范哦,因为他自己做得足够好,有自己的丰功伟绩,也不奴役百姓,不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黷武哦!”郑经接著也说。

  刘据发现自己老爹被黑了,还是点了点头。

  他老爹可谓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可是做他老爹的老百姓,真的很惨。

  他老爹那个时代的天下百姓,家里的男人都死在战场上了,家里的钱都拿去打仗了,年纪更小的小男孩,还得准备著要上战场,那样的人生,那样的氛围……

  想想,都为那时候的老百姓叫苦。

  可是老百姓就是老百姓,太卑微太弱小了,后人又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们,能考虑到他们的感受

  后人,只能看到帝王的功绩,后人,总是容易忘记那句“一將功成万骨枯”。

  容易忽略多少帝王丰功伟绩的背后,是多少底层百姓的牺牲,然后用一句“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开脱。

  可是罪在当代,难道就不是罪了

  “当代”百姓又做错了什么。

  李世民就不会做所谓的一將功成万骨枯的事。

  他身为一个能做到真正爱民的帝王,能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不是虚的。

  虎牢关三千破十万,平定北方也好,开创贞观治世也罢,他的丰功伟绩从来不是靠奴役和牺牲他的百姓达成的,全靠他这个人个人能力足够强。

  要真的到了需要牺牲和奴役百姓的时候,比如攻打高句丽的时候遇到严寒天气,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功绩,及时止损。

  他不会为了达成打下高句丽的这个成就而继续牺牲他的百姓和將士。

  同样是打不下高句丽,一个为了不继续损耗將士和国力而撤军,另一个不顾將士死活不顾国力损耗就是莽干,这就是李世民和杨广的区別。

  沈言之听到刘据讲的这些,就开始为刘据那个时空的百姓感到高兴了。

  刘据能说出这些话来,说明他是真的理解了李世民的执政理念了,那个时空的百姓,有一个愿意让他们休养生息的帝王了。

  后世多少帝王虽然以李世民为典范,结果该奴役百姓的时候不也是奴役百姓。

  有的穷兵黷武,有的怂得连北方的汉民都不要了……

  所以不管多少帝王以李世民为典范,歷史上就只有一个李世民。

  文治就不再说了,武功这方面,即战功赫赫,又不穷兵黷武,能把控这个度的,有几个人能做到

  大部分帝王还不是要么像大宋一样怂得不敢打,要么就是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还打,穷兵黷武的。

  唯有李世民能把控得刚好好。

  ……

  大李世民是带著一些私人恩怨来的,他还记得朱元璋和朱棣抱幼年版的他,还让幼年版的他叫爷爷叫叔叔的,他想报仇。

  可看到现在老朱和朱棣都在夸他,他突然放下“仇恨”了。

  他有什么办法伸手不打笑脸人啊,他都被夸了。

  “二郎!”就在这时候,李秀寧看向门口这边。

  “阿姐,我在呢!”朱棣怀里的小李世民脸红红的,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扯了扯李秀寧的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