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定论-《皇叔且慢》

  赵德昭心中陡然升起荒唐之感,突然明白现在盐钞法当是还没有实行的。

  都怪最近事太多,脑子短了路,竟然会忘记这么重要的事。

  赵德昭掩饰得“咳”了一声,“我奏本里没有写吗约莫是写忘记了,就给漏了!”

  “那你仔细说说”赵普对契税的流程很满意,有这么一份东西,可是省了他们政事堂多少力气。

  要知道,这事刚提出的时候,他们政务堂也在一起討论过,不外乎一个衙门设一个人来处理此事,顶多每半年查一下帐目,可也防止不了底下人贪墨。

  二殿下这个流程,看著要用的人多,可每个人要做的事却简单,这么一来,贪墨的问题解决了,还能起到一个审核的作用,减少了后续的麻烦。

  也不知二殿下是不是被神仙点了什么神通,能有这么多奇思妙想。

  现在说什么盐钞,听听也无妨!

  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包括赵光义,他也想知道自己这好侄儿又有了什么主意。

  反正魏瑞光是完蛋了,自己总要想別的办法,再听一听倒也无妨。

  赵德昭想著应当要怎么说才好,涉及到盐铁,似乎有些敏感......

  等等,盐...彭謖的那个奏本,第二件事说的就是这个啊!

  当时自己只顾著琢磨买妾案,倒是忽略了这个。

  “官家,”赵德昭斟酌了一番说辞,在眾人的灼热眼神中开口道:“彭知府奏本上有提到定州军粮运送困难的情况,不管是役夫,还是军队,一来耗费朝廷的钱,而来路途遥远,確实不便,臣后来想过,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赵德昭不敢將话说得太满,毕竟一个提议还没落地,现在又来一个,担心被人说成譁眾取宠。

  “你说就是!”赵匡胤催道。

  “是这样,不如让商户替朝廷运送军粮,按照运送运粮的多少,给商户发放盐钞,商户凭藉盐钞向朝廷制定官盐场支盐,然后贩卖。”

  这在太宗朝时被成为“入中法”,盐引出现,到了真宗时却多生弊端,盐引受商人操纵,价格虚估或加抬情况愈发多了起来,政府低价买盐,却须高价买粟,利归商人。

  庆历八年,范祥改革盐法,令商人就边郡用四贯八百文,售一钞,可领盐两百斤,任其私卖,是为“盐钞法”。

  盐钞法用產盐的多少来定受钞的数量,发券多少,视盐场產量而定,券中也写明盐量及价格,以免產生同盐引一样的问题来。

  “当然,不一定要用盐,禁榷制度中包括茶,或者其他东西也行!”赵德昭又补充道。

  殿中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似乎在思索这个方案的可行性,牵扯到了榷货,又有军粮,就必得慎重再慎重了。

  赵德昭看了几眼他们神色,识趣得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赵匡胤没有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不管这是不是一个好办法,眼下是办不了的,牵扯太大了。

  於是问道:“盐钞是什么样子”

  “就是唐时的飞钱,换几个字就好了!”赵德昭说道。

  唐朝中后期,因为坊市分离制度被打破,商品生產和交换扩大,贸易得到了发展,商人走南闯北得做生意,带著几车铜钱自然就不合適,也不安全。

  况且,当时钱幣缺乏,各地禁钱出境,於是,飞钱应运而生。

  飞钱实际上便是匯兑业务,类似现代的银行匯票。

  在京师的商人將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者富商,取得半联凭证,另半联寄回各地的相应单位,而后,商人回本道,经验证相符后便可取款。

  “好,朕知道了!”赵匡胤只略一点头,仍旧没有发表意见。

  “是!”赵德昭退后几步,同王溥他们站在一处,等著皇帝的命令。

  “契税之事,既然有了完整流程,便以京师为试点,先办起来吧!”赵匡胤將话题绕回契税上,看了一眼沉默的赵德昭,继续道:“就让王祐负责此事,若有误,朕必重罚!”

  赵德昭还以为自己耳朵出了问题,他没想到赵匡胤最后真听了自己的,选了王祐承办此事,立即高兴起来。

  赵匡胤没有给赵德昭说话的机会,又看向王溥道:“齐物,朕记得你的长子在户部任职,让他也来吧,一切听王祐安排!”

  若是选了王祐,殿中诸人还觉得情有可原的话,再加上王貽孙,便著实令人惊讶了。

  赵光义前一刻还在暗笑王溥远离了朝政中心,下一刻就被打了脸,官家竟然让王貽孙参与了契税这事。

  要知道,流程已经详详细细给出来了,按部就班不会出什么打错,便是闭著眼睛也能捡了功劳,这事若有成效,不,这事十成十是有成效的,届时,官家定然会再给奖赏。

  金银赏赐跑不了,官职再升上一升,也有极大的可能了!

  倒是让他捡了个便宜!

  赵光义一面骂魏瑞光没出息,接不住这泼天的富贵,一面又嫉妒赵德昭的运气实在是好。

  王溥心中却是清楚,王貽孙能参与此事,定和二殿下有关的,倒不是说二殿下在官家面前说了什么话,而是因为自家女儿和二殿下议亲,给王貽孙抬身份来了。

  再者,今日朝堂上这事,也是为了牵扯到七娘之后的安抚。

  因祸得福,说的就是如此了!

  王溥上前一步,躬身下拜,“臣,多谢官家信任!”

  这事有了定论,赵匡胤挥手让他们退去。

  赵德昭笑著跟在薛居正身旁,“老师,您动作可真快,我以为还得等两日呢!”

  “夜长梦多,既然事有了定论,等什么”薛居正回道。

  “是,”赵德昭笑得颇是舒心,继而又问,“官家是怎么改变主意的又选了王祐您同官家说什么了吗”

  “没有,想来,是官家自己想明白了,”薛居正说道:“戒於近者,不侈於远,王祐品性贵重,可堪大任。”

  “自然如此!”赵德昭面上带著得意神色,心想,自己看中的人,哪里会不好呢

  不好,也不会有后来的三槐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