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朱瞻基的求知欲-《大明:历经六朝,终成大将军王!》

  蓝武这一晚和朱棣几乎算是彻夜畅谈。

  敲定好了极多他前往西域时的事情。

  直到后半夜,徐仪华都派遣宫女过来催促他们时候,朱棣才算是结束了这一场算是意犹未尽的谈话。

  “那事情就这么定了。”

  “你明天回去之后,就好好准备准备吧!”

  “此去若是能打通通往西域以西的古代丝绸之路,那对我们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

  “到时候我们便也可以放心大胆的对兀良哈动手了。”

  朱棣满脸笑意的开口。

  “是!”

  “儿臣定然不辜负父皇期望。”

  蓝武赶忙满脸认真的恭敬行礼。

  “国公留步!”

  “瞻基其实还有一些不太懂的事情,想要请教国公!”

  朱瞻基之前是真的如他所说,全程都是默默听着,没有发表半点自己的意见的。

  但现在他却是紧赶慢赶的追上了蓝武,一副虚心求教的模样。

  “好说!”

  “太孙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就是,我作为太孙的师父,之前一直没有尽责,现在有这个机会了,那自然是知无不言的。”

  蓝武笑呵呵的道。

  他其实能利用神眼看的出来,此刻的朱瞻基对他从内心深处来说,依然还是充满了警惕和排斥的。

  或许这是朱瞻基作为未来的储君,对他天生的敌意。

  毕竟他现在的权势实在是有些太大了。

  但既然朱瞻基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来,表现出了极高的城府和政治素养,那蓝武自然也是乐于和他演一出好老师和好学生的戏码的。

  毕竟这对他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因为只有他和朱瞻基的关系好了,未来朱棣去世的时候,才能放心的把自己的儿子和好圣孙托付给自己。

  自己的权势才能从永乐朝延续到下一朝。

  “我之前听国公和皇爷爷讨论,说要重开古丝绸之路,甚至还想要利用这条古道一直往西探索,那是不是我们可以把京城迁都到长安去啊!”

  “毕竟无论是汉还是唐,都城都在关中长安,或许只有我们把都城迁到那里去,才能彻底把古丝绸之路给撑起来。”

  朱瞻基一脸认真的问道。

  此刻大明对于迁都的话题一直都没有断过。

  毕竟南京这地方是真的不适合作为一个大一统国家的都城存在。

  因为他处在长江下游,一旦北方出了乱子,叛军只要占据了长江上游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顺流而下,直击南京。

  当年南宋死守襄阳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一旦襄阳丢了,那蒙古兵便可以顺流而下,迅速占领整个南宋,那整个南宋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而朱元璋当年能快速的打下南京,其实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对于南京作为首都的缺点,朱元璋自然也是明白的。

  当年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在派遣朱标四处考察,确定迁都位置了。

  而且那个时候朱标也是去过长安考察的。

  甚至他就是在去长安的时候,感染了风寒最终去世的。

  当年若是朱标不死,大明的都城甚至真有可能在洪武朝就迁都去了长安了。

  但也正因为朱标死了,老朱这才彻底熄了迁都的想法,开始为自己培养新的继承人而谋划起来。

  而如今到了永乐朝,迁都这件事自然也开始被提上日程了。

  不过之前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在把都城往北平迁做准备。

  这件事在朝堂上引起了极多的朝臣不满,毕竟北平从来没有作为汉人王朝的都城存在过。

  反而做过两个蛮夷政权,元朝和金朝的都城。

  而且这两个蛮夷政权都无一例外,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都灭亡了。

  大明一个堂堂的汉人王朝把都城选在那里,这在很多文臣看来是有些不吉利的。

  与其选择那里做都城,朝臣们觉得还不如选择长安或者洛阳要好一点。

  而作为如今和文臣们走的极近的皇孙,朱瞻基的想法自然也开始受了他们的影响。

  他如今心中真正倾向的都城选择其实就是长安。

  而今日听到蓝武和朱棣谈论到了丝绸之路,朱瞻基立马就觉得这是一个让皇爷爷改变主意把都城迁回长安的好说辞。

  他这才会在这个时候询问蓝武的意见。

  其实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用此事试探蓝武的想法的。

  “呵呵!”

  蓝武闻言不由一笑。

  “但殿下你想过没有,唐汉和我们大明有什么不同?”

  “这……!”

  朱瞻基沉吟了片刻后,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最大的不同就是关中!”

  “汉唐时的关中乃是沃野千里,是可以养活半个汉朝人口的地方,而等到了唐朝,关中虽然依旧富饶,但那个时候却就已经开始养活不了一个皇城庞大的人口了。”

  “从李治做皇帝开始,其实唐朝就已经开始实行两京制了。”

  “那个时候大唐的皇帝和官员,每年要有好几个月跑到洛阳来,你可知道这这是为什么?”

  朱瞻基满脸茫然的摇头。

  这些历史典故他还真不知道。

  “那是因为关中的粮食到了唐朝已经开始大幅度减产,已经不足以养活整个京城的官员了,他们在那里吃不饱饭,这才只能带着大批的人去洛阳,古称就食洛阳。”

  “而如今若是太孙去了陕西就知道了,那里如今已经是黄沙一片,比之唐时的物产更加不如。”

  “若是我们把那里当做都城,那恐怕以后的皇帝其中有大半年的时间要带着文武百官返回南京来就食了。”

  蓝武笑着开口道。

  “额……!”

  一想到这样的场景,朱瞻基顿时就忍不住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但为何会这样呢?”

  难道我们就不能多多开垦良田,让长安附近的土地产量提高吗?

  朱瞻基不由疑惑问道。

  “这其中就牵扯到了另外一个学科了。”

  “不知道殿下对科学院可有涉猎?”

  “科学院最近有一门学问,叫做气候学。”

  “其中说明了一个降雨线的问题。”

  蓝武笑着开口道:“若是殿下了解过这门学科就知道,在汉唐时期,关中那地方多雨,自然便物产丰富,而如今因为降雨线开始整体南移,直接就导致了整个关中都变成了光秃秃一片的高原地形,这是气候对环境的改变,人力是无法扭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