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地主婆成就达成-《我有神兽,春江水暖好种田》

  甭管是老族长还是族老都是一心想为这个家族好的。

  当天晚上就召集各家的当家人开了个会,说了江暖的打算。果然如他们所料,一致通过了。

  一个汉子道:“暖丫头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苦出来的。

  这些年他们姐弟过得有多不容易我们大伙都看在眼里。

  如今她过得好了,也没忘了带上我们这些族人一起挣钱。现在,她又要出钱给村里修码头修路。

  这人工费,咱们也得给她节省节省。反正正月里也没什么事干,正好修修路,就当活动身子骨了。”

  汉子话得了所有人的认同,于是此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第二天,也就是年初二。

  江暖就将一千两的大额银票交到了老族长手里,言明若是不够再问她要,多退少补。

  嘱咐他:“大家要自己出工出力修路我不反对。

  但是修码头和修路的材料一定要好,不用为了给我省钱而选用便宜货。

  路修好了,码头修好了,我们村的子子孙孙都能用。”

  这个道理江暖知道,老族长自然也懂。如今得了江暖的话,他的底气就更足了。

  尽管如此,江暖为了稳妥起见,还是找上了周明方,请他帮忙设计下码头泊位,以及村道。

  这位大爷是个全才,修路的本事也不弱。

  当天就带着石匠直奔江家村,实地考察一番后,第三天就给出了详细的图纸。

  因为村民们要自己出人工,江暖就把材料的事情包给了他。

  新年伊始就接到了大活,来了个开门红,周明方很是高兴。

  拍着胸脯同江暖保证,这事儿一定给她办好了。

  江暖与他合作过好几回了,自是相信他的本事。

  初六,江暖的糖坊开工,初八,河边码头也同样开了工。

  江家村里,人们背锄头、扛铲子挑簸箕,不管是青壮还是妇人,甚至是半大的少年。

  只要有空的全都涌向了河边。

  江暖家虽然出了大钱,但也派出了江彦,甚至把家里的牛车一并带了过去。

  长辈们都劝江彦回去读书:“你将来是要做秀才老爷的,可不能做这样的粗活。”

  江彦十分严肃道:“我也是江家村的一份子,村里修码头修路,就该有我的一份力。

  况且,我姐姐常说,劳动工作无贵贱之分。

  要读书,也不能读死书。当知民生多艰,将来才能有大作为。”

  长辈们闻言十分感慨:“好后生,就冲你这态度,将来就一定有出息。”

  因牛车被拉去了码头工地,出行和工坊这边运输货物就有些不方便。

  正好,初八县城里开了今年的第一次牛马市集。

  江暖索性请了江五太公一起,又去县城挑了一辆马车和一架牛车。

  这样一来,出行就变得方便了许多。

  因为多了一匹马和一头牛,江暖怕江君宝忙不过来。

  就让家里看门的陈老爹帮着一起喂喂。

  人手充足,又有周明方和石匠指导着,码头上的工程进展的十分顺利。

  才出了元宵,江家村的码头就已初见雏形,打眼一看又宽又阔。

  以至于胡掌柜再来江家村提货时,很是赞赏不已。

  对修码头江家村民道:“你们这码头修的好啊,若是全部完工,只怕就连县城的码头都比不上。”

  那汉子闻言笑着嘴都合不拢了,与有荣焉:“是吧!

  我们族长和暖暖大侄女说了。要修就要修好些,让子孙后代都能用!”

  “是这么个道理。你们村的当家人是个有远见的,跟着他们走你们村的好日子在后头呢!”

  十六,江彦也要回县城的学堂了。下个月就要下场试水了,学堂的先生很是看好他。

  说今年提学官恰好巡视到永州府。

  他若是能顺利的通过二月的县试和四月的府试,到五月就能参加生员试。

  不用再等下一年了。只要通过那就是妥妥的秀才了。

  故而,今年对江彦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年景。

  江暖让下人赶了车,亲自将弟弟送到学堂,那是各种叮嘱和担心,颇有些老母亲的心态。

  送完江彦,江暖转道就去了县衙门。

  她有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待办——买山。她想去把那片连绵十几个山头的茶山给买下来。

  江暖熟门熟路的进了县衙。

  她前几天才来过给吕县令拜年,倒不是她非要巴着权贵不放。

  实在是她一个乡下孤女,无根无基的,家业渐大将来难免惹人眼红,总得寻个靠山不是。

  平日里勤快点多“烧烧香”,来日有个什么事情,人家提点她一句。

  或是关键时刻帮着说句话,她的命运或许就截然不同。

  人情社会,就是这么的现实。

  恰逢吕县令也在,只笑着问江暖:“你这丫头怎么又给我带这么多糖,上次带的还没吃完呢!”

  江暖让人将成箱土特产往桌上一放,笑眯眯的:“没事儿,您放着慢慢吃。

  我今儿是来办事的,顺便来看看您。”

  “办事,办什么事儿,说说?”

  江暖嘿嘿一笑:“您也知道,我这不弄了个榨油坊吗?光有榨油坊没有茶树我这心里没底啊?

  我听说,就我们村上游牛尾道后头的片野茶山是块无主之地,所以我想问问咱们县里卖不卖?

  若是卖我想买下来,再派人好好打理一番,以后也能有个长久的营生。”

  吕县令一听立即了然,笑着指着她道:“你这丫头倒是个精明的,那地方确属无主之物。

  你若是想买也可以,只是那片地方连着十几个小山包,面积不小。

  全都买下来,怕是花费不小啊。”

  江暖双手抱拳,作祈求状:“麻烦您让人给我看看呗,我量力而行。”

  吕县令于是叫了掌管田土赋税的主簿过来,拿了那账本和粗陋的舆图一看,

  共有十三座小山包,粗粗一估得有三万来亩。

  县里荒山荒地的售卖价是一两银子一亩,也就是三万两。

  江暖当即拍板:“买了!”于是在交了一千两的定金后,县衙第二天就派了人去丈量。

  几天就给出了江暖具体的数据:三万三千八百一十亩。

  江暖果断的全部拿下,吕县令作主免了最后的零头。

  收了她三万三千八百两,给她办了红契。

  回家的路上,江暖拿着契书看了又看,心里那叫一个快活得意。

  毕竟,从今往后她也是有山场的人了,地主婆成就达成!

  回到家后,江暖第一时间把自己买下那片茶山的事情告诉了村里人。

  大家心里早有所准备,虽然遗憾以后不能去那片茶山摘茶籽了。

  但是江暖说了,茶山太大她家的人手有限,自己管不过来,要请人代为打理茶山。

  包括合理的种植树苗、每年至少一次的砍青等。

  以五百亩为一个单位,每单位每年的佣金为10两银子。

  这东西生的贱,随便种种都能活。天生地长的,也不用特别打理。

  每年只在草木最为旺盛的季节,把阻挡茶树正常生长的特别高的草和杂叶子砍掉即可。

  这些事情,完全可以选在农闲的时候干,可不比你满县城找零活干强太多了。

  这可是十两银子,从前他们全家累死累活两三年也存不下这么多钱。

  在某些程度上来说,这相当于领了个铁饭碗。

  这样的好事,谁不疯。因此消息一经发布,前来报名的人差点挤破江暖家的大门。

  江暖索性把这事儿交给了老族长,让他帮忙统计一下愿意承包茶山的人家。

  确定好名单后再选一天时间,统一到她这里签定合约。

  老族长速度很快,第二天就把名单交到了江暖手里。

  村民们前来江家签合约按手印拿定金的时候,那一个个笑得,大牙花子都露出来了。

  当然,江暖也同众人说清楚了:“你们也别觉得这钱好拿可以随便糊弄我。

  我会派人去验收,并且还会亲自不定时的抽查。若是达不到我的要求,我可是会要求赔偿的。

  并且,下一年也不会再承包给你们打理了。”

  并且,将这些条款也都明明白白写进了合约里,白纸黑字的,到时候谁也别想抵赖。

  虽然村民们都纯朴,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该有的规矩都得有。

  三万三千八百亩茶山,共分成六十八个单位。

  江家村除了江君宝家外,其余的几十户每家都领了一个单位。

  即使如此,还是没能领完,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江家村的媳妇们,许多都是从邻村嫁来的。回娘家一说,不过一天就领了个精光。

  茶山承包出去的第二天,江暖就从县里的牙行买了一个将近四百亩的庄子。

  这地方地势略低,下了雨容易沉水。

  拿来种水稻产量不佳,只能算作是次田,因此挂牌了一年多都无人问津。

  江暖了解后,以极低的价格拿了下来,打算全都拿来种甘蔗。

  去年,村里有一组长辈去了南边的梧州府,收购回来两大船的青皮甘蔗。

  江暖看过都是极好的品种,因此特意把尾巴都留了下来。

  埋进地窖子里头,留作今年的蔗种,这会儿正好用上。

  除此外,她还买了个六百多亩的庄子,全是良田。

  这几笔大投资下来,基本上把去年挣的钱全部砸了进去。

  好在糖坊这边的原料还能再支撑一段时间,日子倒也还能过下去。

  人多力量大,江家村的码头仅仅用了二十来天就建成竣工。

  放眼望去,全部由巨型青石条砌筑的码头,大气又宽阔,一溜儿数十个泊位排过去。

  既有可以停小船竹筏的浅水泊位,也有停双层甚至是三层大桅船的深水泊位,着实让人一见就心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