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昭文帝虽说没把赵渊的经义学明白,却把一样本事学了个透——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是骂人!】
博主扒着光幕边缘探头探脑,活像个说书先生在抖包袱:[“哎哎哎,先别皱眉头啊!这可不是泼妇骂街那种,唾沫星子横飞扯头发的路数。
这是高级骂,骂得你心服口服,还得拱手作揖说‘您骂得对,我这就改’!就跟大厨做菜似的,看似简单的调料,人家能调出米其林三星的味儿,这才叫本事!”]
天幕底下瞬间一片嘘声,天玄帝端坐龙椅,手指轻叩扶手,眼底掠过一丝笑意。
他太清楚赵渊的性子,当年就有人说赵渊“嘴利如刀”,如今看来,倒是把这“刀”的用法,半分不少地教给了儿子。
长孙皇后侧首看他,语带浅笑:“陛下还记得吗?上个月泽儿总说赵先生讲课像‘念经’,如今倒把这‘念经’的本事,学成了‘骂功’。”
袁泽站在殿中,听到“骂人”二字,忍不住低笑一声。
作为穿越来的现代人,他倒觉得这“高级骂”颇有门道——不就是精准拿捏对方痛点,用道理把人“骂”醒吗?
他身旁的诸葛明捋着胡须,低声道:“殿下您看,赵大人这是把‘理’字练到了极致,看似是骂,实则是劝,比寻常谏言管用十倍。”
诸葛婉站在父亲身后,捂着嘴偷笑:“原来骂人还能有这么多名堂,赵大人可真厉害!”
白起依旧沉默如石,只眼神微动——能让人甘愿认错,确实是真本事。
有大臣摸着山羊胡皱眉:“这叫什么真本事?赵大人怕不是教歪了吧?”
熟知赵渊底细的老臣们却集体沉默。
半晌,户部侍郎王大人揉着太阳穴叹气:“听我一句劝,赵大人还是别当老师了——他那张嘴,能把活人气死,把死人气活,谁沾谁倒霉!”
“王大人这话夸张了吧?”新科翰林一脸不信,觉得老臣们是不是被赵渊骂怕了,才有这种夸张的形容。
“夸张?”王大人猛地提高音量,引得周围人都看过来,声音里带着七分委屈三分后怕,“前年我不过在朝堂上说了句‘今年漕运损耗略高’,您猜怎么着?
他能从大禹治水讲到本朝漕运章程,中间还穿插着漕运典故,最后绕到‘为官者当清廉自守’,愣是把我批得站在殿中央罚站半时辰,腿肚子都转筋了!
末了还补一句‘王大人要是实在站不住,不如回家练好了再上朝’,您说气人不气人!”
博主突然拍了下手,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哎哎哎!你们知道‘顽石点头’在大乾的隐藏用法吗?——提示一下,跟昭文帝的书法有关哦!这可是独家冷知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博主笑得直拍大腿,差点从光幕上滚下去,天幕上“唰”地跳出一组Q版漫画:穿龙袍的小短腿趴在案上,手里的毛笔在纸上画蚯蚓,墨点溅得满脸都是。
身后戴乌纱帽的小老头举着戒尺,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板着个脸。
画里的龙袍小人耷拉着脑袋,一脸“你说啥都对但我就是不会”的沉默,小老头却梗着脖子,满脸“我绝对没错你就是块石头”的严肃。
这画面逗得满朝文武“噗嗤”笑出声,连捧着朝笏的手都抖了抖。
袁泽脸上微热,想起自已拿起毛笔的窘态,忍不住干咳一声。
他这手字,确实没少被赵渊念叨,如今被天幕当众“处刑”,倒有些不好意思。
百姓中有人反应过来,指着漫画乐不可支:“合着赵太傅这是拐着弯说昭文帝陛下不开窍啊!这比喻,绝了!”
[漫画虽好笑,可细想起来全是真相——赵渊教昭文帝写字时,都得手把手握着笔一笔一划地教,这得有多不爱学习?
有回赵渊教得急了,气得说“您还是去学骑马吧,至少马不会嫌您字丑”,气得昭文帝三天没理他。]
博主越说越兴奋,掰着手指头数,跟数家珍似的:[“要说赵渊怼人,那可真是专业级别的!怼学生算什么?小菜一碟!
怼起朝臣来才叫一个不留情面,堪称大乾官场的‘怼人界顶流’,战斗力爆表,跟开了外挂似的!”]
[“就说太初八年春闱,有位主考官上朝时冠缨歪了,腰带都系错了位置,看着跟刚从酒馆爬出来似的。
满朝文武都假装没看见,毕竟谁也不想多管闲事。
偏赵渊站出来了,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楚,跟敲梆子似的:‘大人这冠冕歪着,是觉得我大乾的礼制不值钱?还是觉得陛下的朝堂不够庄重?’”]
魏征听到这里,脸色微微一正。他最看重礼仪法度,觉得朝堂之上,便该有朝堂的样子。
魏征对诸葛明说:“这主考官确实不像话,礼制是国本,岂能儿戏?赵大人说得对。”
诸葛明点头:“礼崩则纲乱,赵大人这是在护着朝廷的体面。”
诸葛婉也皱起小脸:“上朝这么严肃的事,怎么能穿得乱七八糟的?”
[“那主考官当时脸就白了,跟宣纸似的,‘噗通’一声跪地上,半天没敢抬头,估计腿都吓软了。
后来听说他回去对着镜子练了三天系腰带,连睡觉都穿着朝服,再上朝时帽翅歪半分都得伸手拨正,比姑娘家描眉还仔细!
现在人家那穿戴,标准得能当礼仪教材了,这都得归功于赵大人的‘神来之怼’!”]
商羊在工部队伍里听得心惊,他早上匆忙,腰带好像也系得有点歪,悄悄伸手正了正,生怕被哪个“赵渊第二”盯上。
陈嘉庚看着他的小动作,微微摇头——看来赵渊这“怼”,倒是能让人时刻警醒。
袁泽身旁的诸葛明笑道:“这赵大人倒是有威慑力,一句话就能让大臣有这么大的改变,实属难得。”
袁泽也认同:“这种较真的性子,在官场里可不多见,有时候就得有个人出来敲敲警钟。”
博主笑得直不起腰,捂着肚子说:[“最绝的还得是‘掀案斥亲王’事件,这事儿在民间都编成话本了,街头巷尾都在传,比戏文还精彩!
当时安亲王仗着自已是昭文帝的叔叔,在朝堂上嘲讽昭文帝年轻,说什么‘嘴上没毛办事不牢’,那语气,嚣张得跟刚打赢架的公鸡似的。
话音刚落,赵渊‘哐当’一声就把面前的案几掀了,竹简撒了一地,噼里啪啦响。
指着安亲王的鼻子就骂:‘陛下登基三年减免赋税、平定边患,功绩摆着呢!轮得到你这天天喝得醉醺醺的酒囊饭袋说三道四?’”
天幕外御书房中,此时跟天玄帝在一块喝茶的安亲王手里的茶杯“啪嗒”掉地上,茶水溅湿了朝服都没察觉,嘴里直嘟囔:“至于吗?我就是随口一句,开个玩笑嘛……”
天玄帝看着安亲王那副窘态,脸色沉了沉——他早就不满这个弟弟整日醉酒误事,赵渊这话虽糙,却说到了点子上。
长孙皇后轻声道:“安亲王也是,泽儿年纪虽轻,可做的事哪样不扎实?确实不该乱说。”
袁泽听到赵渊为了维护昭文帝而掀案斥亲王,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他对诸葛明说:“赵太傅倒是忠心可见,有胆识有魄力。”
诸葛明也道:“是啊,安亲王再怎么说也是亲王,赵大人竟敢如此顶撞,可见其对太子殿下的赤诚。”
白起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敬意——忠君如此,实属难得。
满朝文武鸦雀无声,不少人偷偷打量赵渊——平时看他文质彬彬的,像个老学究,没想到还有这狠劲?
那案几是硬木做的,少说几十斤重,说掀就掀了,这力气也不小啊!看来赵大人不光嘴厉害,胳膊也挺有劲儿。
博主在光幕上画了个满地打滚的小人,笑得更欢了:[“说起来这事还跟昭文帝有关!
那天正好是赵渊给陛下上完课,据说被陛下气得差点当场写辞职信——估计是陛下又没背会《论语》。还顶嘴说‘书上的道理哪有骑马有意思’。
安亲王偏在这时候撞枪口上,可不就成了撒气筒?只能说安亲王太会挑时候了,堪称‘撞枪口界的翘楚’!”]
诸葛婉听得直笑:“这位亲王也太倒霉了,刚好撞上赵大人发脾气。”
袁泽无奈摇头:“确实够倒霉的,但也怪他自已多嘴。身为亲王,更该谨言慎行才是。”
[“经这事儿以后,朝臣们见了赵渊都绕着走,跟见了老虎似的。”]博主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擦了擦眼角继续说,[“被他怼了还得点头哈腰说‘赵大人说得对,是我错了’,生怕他再掀桌子。
毕竟谁也不想在朝堂上被指着鼻子骂,更不想成为第二个被掀案几的倒霉蛋!那案几被掀的声音,估计现在还有人做梦能听见呢!”]
[“后来啊,民间偷偷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赵铁嘴’,”]博主的声音里满是戏谑,[“据说这外号还是昭文帝袁泽先叫的,被伺候笔墨的小吏听了传出去的。
现在京城里的小孩哭闹,只要说‘赵铁嘴要来骂你了’,立马就不敢出声了,比门神都管用!]
袁泽脸都白了,连忙摆手否认:“胡说!我没说过!绝对没有!这是谁造谣,我要治他的罪!”
他偷偷瞟了眼赵渊,见对方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已,顿时后背冒冷汗——完了完了,回头肯定得被拉去“理论理论”,指不定又要听他讲三个时辰的“为官之道”,从三皇五帝讲到本朝,听得人耳朵都长茧子!
赵渊看着袁泽板起脸道:“太子殿下,今天任务就是把《论语》抄十遍。”
袁泽顿时苦着脸,刚想辩解,就见赵渊慢悠悠地开口:“殿下抄书时若是有字不认得,或是不解其意,尽可来问我。
我定当‘倾囊相授’,从字形演变讲到微言大义,保证让殿下一次听个够。”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憋着笑,看向袁泽的眼神里满是同情。袁泽更是脸都绿了,连连摆手:“不必不必!本宫自认还认得几个字,不敢劳烦大傅。”
他可不想被赵渊抓住机会,从早到晚听“念经”,那比抄十遍《论语》还难受。
博主在光幕上拍了拍巴掌,又抛出个新话题:[“哎,你们知道赵铁嘴怼人最狠的一次是怼谁吗?提示一下,不是朝臣,也不是亲王,而是……一只鸟!”]
“噗——”有人刚喝进嘴里的茶水直接喷了出来,一脸难以置信,“怼鸟?赵大人连鸟都不放过?”
赵府里,赵渊听到这话,脸色黑了黑,赵夫人忍不住笑道:“夫君还记得那只红嘴鹦鹉吗?就是太子殿下养的那只,总爱在窗台上学你训人的话。”
赵渊冷哼一声:“那畜生学舌也就罢了,偏偏学的是我训太子殿下‘字如虫爬’那句,还天天在院子里叫,不是成心添堵吗?我不怼它怼谁?”
光幕上的Q版漫画又更新了:赵渊叉着腰对着树上的鹦鹉吹胡子瞪眼,鹦鹉则歪着头,嘴里吐出个对话框,写着“字如虫爬”。
气得赵渊手里的戒尺都挥到半空了,却又舍不得真打,那模样又气又急,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天玄帝想起那只鹦鹉,也乐了:“我记起来了,那鹦鹉后来被泽儿送走了,说是怕再惹赵先生生气,结果送到御花园没几天,就把御膳房的太监骂了个狗血淋头,学的全是赵先生的口气。”
长孙皇后也笑道:“那鸟儿也是个机灵的,就是学的话太‘扎心’,难怪赵先生要动气。”
袁泽听得莞尔,想想赵渊对着一只鸟“训话”的场景,就觉得十分有趣。看来这“赵铁嘴”的名声,真是连飞禽走兽都知道了。
博主笑得直不起腰:[“怎么样?这独家冷知识够不够劲?赵铁嘴的怼人版图,可不止朝堂这一亩三分地呢!
不过话说回来,大家有没有发现,被他怼过的人,后来大多都有长进?王大人后来把漕运打理得井井有条,那位主考官成了朝堂礼仪标杆。……”]
众人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魏征点头道:“如此说来,赵大人这‘骂’,实则是鞭策。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能听进去的,自然能从中获益。”
陈嘉庚也道:“是啊,看似不留情面,实则句句在理,逼着人往正道上走。这种较真的性子,确实难得。”
袁泽深以为然,他看向殿外,仿佛能看到那位总是板着脸、嘴里却满是道理的太傅。
刚开始当上太子的他,对这古代官场诸多不适,正是赵渊一次次“骂”醒他,让他明白身为储君的责任与担当。那些看似严厉的话语,如今想来,全是苦心。
【当然啦,以上这些是野史记载,真假不好说,】博主总算收了收笑,一本正经地说。
【但结合正史里说赵渊“遇事敢言,无所避忌”,估计也差不离!毕竟赵渊这性格,确实配得上“铁嘴”这称号,比铁匠铺的铁砧还硬!】
博主扒着光幕边缘探头探脑,活像个说书先生在抖包袱:[“哎哎哎,先别皱眉头啊!这可不是泼妇骂街那种,唾沫星子横飞扯头发的路数。
这是高级骂,骂得你心服口服,还得拱手作揖说‘您骂得对,我这就改’!就跟大厨做菜似的,看似简单的调料,人家能调出米其林三星的味儿,这才叫本事!”]
天幕底下瞬间一片嘘声,天玄帝端坐龙椅,手指轻叩扶手,眼底掠过一丝笑意。
他太清楚赵渊的性子,当年就有人说赵渊“嘴利如刀”,如今看来,倒是把这“刀”的用法,半分不少地教给了儿子。
长孙皇后侧首看他,语带浅笑:“陛下还记得吗?上个月泽儿总说赵先生讲课像‘念经’,如今倒把这‘念经’的本事,学成了‘骂功’。”
袁泽站在殿中,听到“骂人”二字,忍不住低笑一声。
作为穿越来的现代人,他倒觉得这“高级骂”颇有门道——不就是精准拿捏对方痛点,用道理把人“骂”醒吗?
他身旁的诸葛明捋着胡须,低声道:“殿下您看,赵大人这是把‘理’字练到了极致,看似是骂,实则是劝,比寻常谏言管用十倍。”
诸葛婉站在父亲身后,捂着嘴偷笑:“原来骂人还能有这么多名堂,赵大人可真厉害!”
白起依旧沉默如石,只眼神微动——能让人甘愿认错,确实是真本事。
有大臣摸着山羊胡皱眉:“这叫什么真本事?赵大人怕不是教歪了吧?”
熟知赵渊底细的老臣们却集体沉默。
半晌,户部侍郎王大人揉着太阳穴叹气:“听我一句劝,赵大人还是别当老师了——他那张嘴,能把活人气死,把死人气活,谁沾谁倒霉!”
“王大人这话夸张了吧?”新科翰林一脸不信,觉得老臣们是不是被赵渊骂怕了,才有这种夸张的形容。
“夸张?”王大人猛地提高音量,引得周围人都看过来,声音里带着七分委屈三分后怕,“前年我不过在朝堂上说了句‘今年漕运损耗略高’,您猜怎么着?
他能从大禹治水讲到本朝漕运章程,中间还穿插着漕运典故,最后绕到‘为官者当清廉自守’,愣是把我批得站在殿中央罚站半时辰,腿肚子都转筋了!
末了还补一句‘王大人要是实在站不住,不如回家练好了再上朝’,您说气人不气人!”
博主突然拍了下手,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哎哎哎!你们知道‘顽石点头’在大乾的隐藏用法吗?——提示一下,跟昭文帝的书法有关哦!这可是独家冷知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博主笑得直拍大腿,差点从光幕上滚下去,天幕上“唰”地跳出一组Q版漫画:穿龙袍的小短腿趴在案上,手里的毛笔在纸上画蚯蚓,墨点溅得满脸都是。
身后戴乌纱帽的小老头举着戒尺,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板着个脸。
画里的龙袍小人耷拉着脑袋,一脸“你说啥都对但我就是不会”的沉默,小老头却梗着脖子,满脸“我绝对没错你就是块石头”的严肃。
这画面逗得满朝文武“噗嗤”笑出声,连捧着朝笏的手都抖了抖。
袁泽脸上微热,想起自已拿起毛笔的窘态,忍不住干咳一声。
他这手字,确实没少被赵渊念叨,如今被天幕当众“处刑”,倒有些不好意思。
百姓中有人反应过来,指着漫画乐不可支:“合着赵太傅这是拐着弯说昭文帝陛下不开窍啊!这比喻,绝了!”
[漫画虽好笑,可细想起来全是真相——赵渊教昭文帝写字时,都得手把手握着笔一笔一划地教,这得有多不爱学习?
有回赵渊教得急了,气得说“您还是去学骑马吧,至少马不会嫌您字丑”,气得昭文帝三天没理他。]
博主越说越兴奋,掰着手指头数,跟数家珍似的:[“要说赵渊怼人,那可真是专业级别的!怼学生算什么?小菜一碟!
怼起朝臣来才叫一个不留情面,堪称大乾官场的‘怼人界顶流’,战斗力爆表,跟开了外挂似的!”]
[“就说太初八年春闱,有位主考官上朝时冠缨歪了,腰带都系错了位置,看着跟刚从酒馆爬出来似的。
满朝文武都假装没看见,毕竟谁也不想多管闲事。
偏赵渊站出来了,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楚,跟敲梆子似的:‘大人这冠冕歪着,是觉得我大乾的礼制不值钱?还是觉得陛下的朝堂不够庄重?’”]
魏征听到这里,脸色微微一正。他最看重礼仪法度,觉得朝堂之上,便该有朝堂的样子。
魏征对诸葛明说:“这主考官确实不像话,礼制是国本,岂能儿戏?赵大人说得对。”
诸葛明点头:“礼崩则纲乱,赵大人这是在护着朝廷的体面。”
诸葛婉也皱起小脸:“上朝这么严肃的事,怎么能穿得乱七八糟的?”
[“那主考官当时脸就白了,跟宣纸似的,‘噗通’一声跪地上,半天没敢抬头,估计腿都吓软了。
后来听说他回去对着镜子练了三天系腰带,连睡觉都穿着朝服,再上朝时帽翅歪半分都得伸手拨正,比姑娘家描眉还仔细!
现在人家那穿戴,标准得能当礼仪教材了,这都得归功于赵大人的‘神来之怼’!”]
商羊在工部队伍里听得心惊,他早上匆忙,腰带好像也系得有点歪,悄悄伸手正了正,生怕被哪个“赵渊第二”盯上。
陈嘉庚看着他的小动作,微微摇头——看来赵渊这“怼”,倒是能让人时刻警醒。
袁泽身旁的诸葛明笑道:“这赵大人倒是有威慑力,一句话就能让大臣有这么大的改变,实属难得。”
袁泽也认同:“这种较真的性子,在官场里可不多见,有时候就得有个人出来敲敲警钟。”
博主笑得直不起腰,捂着肚子说:[“最绝的还得是‘掀案斥亲王’事件,这事儿在民间都编成话本了,街头巷尾都在传,比戏文还精彩!
当时安亲王仗着自已是昭文帝的叔叔,在朝堂上嘲讽昭文帝年轻,说什么‘嘴上没毛办事不牢’,那语气,嚣张得跟刚打赢架的公鸡似的。
话音刚落,赵渊‘哐当’一声就把面前的案几掀了,竹简撒了一地,噼里啪啦响。
指着安亲王的鼻子就骂:‘陛下登基三年减免赋税、平定边患,功绩摆着呢!轮得到你这天天喝得醉醺醺的酒囊饭袋说三道四?’”
天幕外御书房中,此时跟天玄帝在一块喝茶的安亲王手里的茶杯“啪嗒”掉地上,茶水溅湿了朝服都没察觉,嘴里直嘟囔:“至于吗?我就是随口一句,开个玩笑嘛……”
天玄帝看着安亲王那副窘态,脸色沉了沉——他早就不满这个弟弟整日醉酒误事,赵渊这话虽糙,却说到了点子上。
长孙皇后轻声道:“安亲王也是,泽儿年纪虽轻,可做的事哪样不扎实?确实不该乱说。”
袁泽听到赵渊为了维护昭文帝而掀案斥亲王,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他对诸葛明说:“赵太傅倒是忠心可见,有胆识有魄力。”
诸葛明也道:“是啊,安亲王再怎么说也是亲王,赵大人竟敢如此顶撞,可见其对太子殿下的赤诚。”
白起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敬意——忠君如此,实属难得。
满朝文武鸦雀无声,不少人偷偷打量赵渊——平时看他文质彬彬的,像个老学究,没想到还有这狠劲?
那案几是硬木做的,少说几十斤重,说掀就掀了,这力气也不小啊!看来赵大人不光嘴厉害,胳膊也挺有劲儿。
博主在光幕上画了个满地打滚的小人,笑得更欢了:[“说起来这事还跟昭文帝有关!
那天正好是赵渊给陛下上完课,据说被陛下气得差点当场写辞职信——估计是陛下又没背会《论语》。还顶嘴说‘书上的道理哪有骑马有意思’。
安亲王偏在这时候撞枪口上,可不就成了撒气筒?只能说安亲王太会挑时候了,堪称‘撞枪口界的翘楚’!”]
诸葛婉听得直笑:“这位亲王也太倒霉了,刚好撞上赵大人发脾气。”
袁泽无奈摇头:“确实够倒霉的,但也怪他自已多嘴。身为亲王,更该谨言慎行才是。”
[“经这事儿以后,朝臣们见了赵渊都绕着走,跟见了老虎似的。”]博主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擦了擦眼角继续说,[“被他怼了还得点头哈腰说‘赵大人说得对,是我错了’,生怕他再掀桌子。
毕竟谁也不想在朝堂上被指着鼻子骂,更不想成为第二个被掀案几的倒霉蛋!那案几被掀的声音,估计现在还有人做梦能听见呢!”]
[“后来啊,民间偷偷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赵铁嘴’,”]博主的声音里满是戏谑,[“据说这外号还是昭文帝袁泽先叫的,被伺候笔墨的小吏听了传出去的。
现在京城里的小孩哭闹,只要说‘赵铁嘴要来骂你了’,立马就不敢出声了,比门神都管用!]
袁泽脸都白了,连忙摆手否认:“胡说!我没说过!绝对没有!这是谁造谣,我要治他的罪!”
他偷偷瞟了眼赵渊,见对方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已,顿时后背冒冷汗——完了完了,回头肯定得被拉去“理论理论”,指不定又要听他讲三个时辰的“为官之道”,从三皇五帝讲到本朝,听得人耳朵都长茧子!
赵渊看着袁泽板起脸道:“太子殿下,今天任务就是把《论语》抄十遍。”
袁泽顿时苦着脸,刚想辩解,就见赵渊慢悠悠地开口:“殿下抄书时若是有字不认得,或是不解其意,尽可来问我。
我定当‘倾囊相授’,从字形演变讲到微言大义,保证让殿下一次听个够。”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憋着笑,看向袁泽的眼神里满是同情。袁泽更是脸都绿了,连连摆手:“不必不必!本宫自认还认得几个字,不敢劳烦大傅。”
他可不想被赵渊抓住机会,从早到晚听“念经”,那比抄十遍《论语》还难受。
博主在光幕上拍了拍巴掌,又抛出个新话题:[“哎,你们知道赵铁嘴怼人最狠的一次是怼谁吗?提示一下,不是朝臣,也不是亲王,而是……一只鸟!”]
“噗——”有人刚喝进嘴里的茶水直接喷了出来,一脸难以置信,“怼鸟?赵大人连鸟都不放过?”
赵府里,赵渊听到这话,脸色黑了黑,赵夫人忍不住笑道:“夫君还记得那只红嘴鹦鹉吗?就是太子殿下养的那只,总爱在窗台上学你训人的话。”
赵渊冷哼一声:“那畜生学舌也就罢了,偏偏学的是我训太子殿下‘字如虫爬’那句,还天天在院子里叫,不是成心添堵吗?我不怼它怼谁?”
光幕上的Q版漫画又更新了:赵渊叉着腰对着树上的鹦鹉吹胡子瞪眼,鹦鹉则歪着头,嘴里吐出个对话框,写着“字如虫爬”。
气得赵渊手里的戒尺都挥到半空了,却又舍不得真打,那模样又气又急,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天玄帝想起那只鹦鹉,也乐了:“我记起来了,那鹦鹉后来被泽儿送走了,说是怕再惹赵先生生气,结果送到御花园没几天,就把御膳房的太监骂了个狗血淋头,学的全是赵先生的口气。”
长孙皇后也笑道:“那鸟儿也是个机灵的,就是学的话太‘扎心’,难怪赵先生要动气。”
袁泽听得莞尔,想想赵渊对着一只鸟“训话”的场景,就觉得十分有趣。看来这“赵铁嘴”的名声,真是连飞禽走兽都知道了。
博主笑得直不起腰:[“怎么样?这独家冷知识够不够劲?赵铁嘴的怼人版图,可不止朝堂这一亩三分地呢!
不过话说回来,大家有没有发现,被他怼过的人,后来大多都有长进?王大人后来把漕运打理得井井有条,那位主考官成了朝堂礼仪标杆。……”]
众人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魏征点头道:“如此说来,赵大人这‘骂’,实则是鞭策。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能听进去的,自然能从中获益。”
陈嘉庚也道:“是啊,看似不留情面,实则句句在理,逼着人往正道上走。这种较真的性子,确实难得。”
袁泽深以为然,他看向殿外,仿佛能看到那位总是板着脸、嘴里却满是道理的太傅。
刚开始当上太子的他,对这古代官场诸多不适,正是赵渊一次次“骂”醒他,让他明白身为储君的责任与担当。那些看似严厉的话语,如今想来,全是苦心。
【当然啦,以上这些是野史记载,真假不好说,】博主总算收了收笑,一本正经地说。
【但结合正史里说赵渊“遇事敢言,无所避忌”,估计也差不离!毕竟赵渊这性格,确实配得上“铁嘴”这称号,比铁匠铺的铁砧还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