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贱籍-《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博主情绪激动地说道:【宝子们,这简直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澜州没有商羊不行,大乾没有商羊也不行!】

  大皇子府上大皇子袁熙说道:“这天慕说得有点夸张,但也不算错。这晒盐法确实是伟大的发明,商羊对大乾的贡献确实很大。”

  旁边四皇子袁禛点头:“一项能改善民生、增加国家财富的发明,称之为伟大,并不为过。商羊的功绩,值得铭记。”

  大皇子袁熙继续说道:“你说这商羊接下来还会有什么作为?这么有本事的人,肯定不会止步于此吧。”

  四皇子袁禛笑道:“且看,天幕肯定会接着说的。”

  普通百姓里,有人附和博主:“说得对!商大人太厉害了,真是大乾的福气!”

  有人沉声道,“此皆赖昭文帝陛下圣明,昭文帝陛下独具慧眼,商羊大人有千里马之才,方能一展所长。”

  有人接着说说:“希望商大人能再发明点好东西,让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澜州的渔民们更是激动,壮年渔民道:“咱澜州有这么个大人物,以后肯定会越来越繁华!”

  年轻渔民道:“那是自然,有商羊在,咱澜州想不繁华都难!”

  【晒盐法不仅造福了当时的百姓,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但商羊的贡献还不止于此。】

  袁泽疑惑道:“哦?商羊还有其他贡献?先生,你猜他还能做出什么事来?”

  诸葛明沉吟道:“晒盐法已是大功一件,商羊若还有其他贡献,想必也非同小可。或许是在经济、民生方面吧。”

  袁泽赞同道:“我觉得有可能。他能想出晒盐法,说明他很有经济头脑,说不定还能在其他方面搞出点新花样。”

  诸葛明笑道:“殿下所言有理,且看天幕揭晓。”

  天玄帝满脸喜色地说道:“商羊能够发明出晒盐法这一伟大的贡献,实在是难能可贵啊!如果他还有其他的作为,那对于我们大乾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一旁的长孙皇后微笑着附和道:“确实如此,像商羊这样的人才,若能多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些贡献,那么百姓们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美好。”

  普通百姓里,有人好奇:“商大人还有其他贡献?真厉害啊,他还能做出啥大事来?”

  有人反驳说:“不管他做啥,只要能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行。”

  澜州的渔民们支持道:“商大人这么有本事,肯定还能搞出点新东西,咱就等着看他的好消息吧。”

  【据说,有一次澜州的渔民出海打渔时迷了路,在海上转了好久,不小心到了另一个国家附近。虽然他没上岸,但带回了一个重要消息:海外还有别的国家。】

  苏思雨手里的折扇“啪”地合上,眼睛一亮:“海外有国?这可是新鲜事!魏大人,你觉得这消息靠谱不?”

  魏征刚捋起的袖子又放下,眉头紧锁:“苏姑娘,渔民之言岂能尽信?海上风浪大,眼花认错也未可知。就算真有他国,隔着万里波涛,与我大乾何干?”

  陈嘉庚在一旁摇了摇头:“魏大人此言差矣。渔民常年在海上讨生活,识辨方向海域的本事比常人强得多,况且此事关乎重大,断不会随意编造。依我看,这倒是个开拓眼界的机会。”

  诸葛明抚须附和:“陈先生说得是。知晓海外有国,至少能让我等明白天外有天,无论是通商还是防备,都该早做打算。”

  袁泽笑着摆手,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海外有国家:“行了行了,别争了。不管真假,昭文帝陛下后面的动作才有意思。你们说,他会不会派人去探探路?”

  天玄帝端着茶盏,指尖在杯沿轻叩:“海外有国……皇后,你说这背后藏着多少未知?”

  长孙皇后温婉一笑:“陛下,未知既是风险,也是机遇。若能互通有无,便是百姓之福;若起冲突,早做防备也能少吃亏。”

  普通百姓里,说书先生拍着桌子喊:“好家伙!这大海那边还有国家?莫不是住着神仙?”

  卖菜的妇人接话:“哪有什么神仙,说不定跟咱一样,也是种地打鱼的。就是不知道他们吃盐不?要是不吃,咱的白盐可就卖不进去了。”

  澜州的渔民们却有些紧张,一个壮年汉子道:“真有别的国家?会不会来抢咱的渔船?以后出海可得当心点。”

  【这个消息传到京都后,昭文帝就开始秘密筹备征服海外国家的计划,也就是海战。】

  诸葛婉刚喝进嘴里的茶差点喷出来,咳嗽着道:“征服?昭文帝陛下这胃口可不小啊!白大人,你觉得海战跟陆战比,哪个更难?”

  白起抱拳道:“诸葛姑娘,海战更难。舰船优劣、风浪影响、粮草补给,皆比陆战复杂百倍。稍有不慎,便是船毁人亡。”

  天玄帝放下茶盏,沉声道:“海战非同小可,若要筹备,需得选良将、造坚船、探海路,一步都不能错。”

  长孙皇后轻声道:“陛下,兴水师未必只为征服,守护海疆、护佑渔民也是要紧事。澜州渔民众多,有支水师在,他们也能安心些。”

  普通百姓里,一个铁匠抡着锤子道:“要打海战?那得造多少船啊!我这铁铺的生意怕是要火了!”

  旁边的秀才却皱眉:“打仗可不是好事,劳民伤财的。还是好好通商,换点稀罕东西回来好。”

  澜州的渔民们议论纷纷,老渔民道:“有水师也好,上次我儿子出海,被海盗抢了半船鱼,有官兵在,也能壮壮胆。”

  【从那以后,澜州开始训练海军,驻扎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多。

  有些士兵的家属干脆搬到这里,还有些士兵选择在此定居,生儿育女。人一多,经济自然就繁荣起来了。】

  袁泽掰着手指头算:“士兵、家属、定居的人……这得增加多少人口?嘉庚先生,你是做生意的,你说说,人多了对经济有啥好处?”

  陈嘉庚笑道:“殿下,人多了,需求就多了。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哪样不要买?

  商铺、作坊、客栈都会跟着多起来,税银自然也多了。这叫以军带民,是好事。”

  袁泽接着道:“是啊,人一多,就有了生气。澜州本就靠海,这下更有活力了。”

  魏征哼了一声:“人多是非多!士兵家属要是仗着军威惹事生非,欺压百姓咋办?我看啊,得派个严厉的官去管着。”

  诸葛明点头:“魏大人顾虑有理。所以官府得立好规矩,赏罚分明,才能让澜州既繁荣又安稳。”

  白起突然开口:“军规严明,家属不敢乱为。”声音不大,却很有分量。

  【商羊用八年时间兑现了和昭文帝的约定,他的成功让昭文帝看到了商道强国的可能性,于是国策也随之改变。】

  袁泽摸着下巴道:“商道强国?这说法新鲜。魏征,你以前总说商人是贱籍,现在听听,商人也能强国呢。”

  魏征脸一红,梗着脖子道:“商羊是个例!不是所有商人都有这本事!再说了,要是大家都去经商,没人种地,喝西北风去?”

  陈嘉庚摇头:“魏大人,商道强国不是让所有人都去经商,而是让农、工、商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农民种的粮食、工人做的器物,都得靠商人运到各地去卖,这样大家都能赚到钱。”

  诸葛明补充:“就像白盐,要是没有商人运到全国各地,怎么能让更多人用上?商道流通了,国家才能富起来。”

  天玄帝沉吟道:“重农抑商的规矩,沿用了几百年,泽儿敢改,魄力不小。商道若真能强国,不妨试试。”

  长孙皇后道:“陛下,时代变了,法子也得变。只要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康,改改国策有何不可?”

  普通百姓里,一个老农夫道:“商道强国?那咱种地的能沾光不?要是粮食能卖个好价钱,我就多种两亩地。”

  旁边的货郎道:“肯定能沾光!商人赚了钱,就得买粮食、买东西,咱的日子也能好过点。”

  澜州的商人更是激动,一个盐商道:“商羊大人用八年时间证明了商人的本事!以后咱商人腰杆也能挺直了!”

  【在大乾,商人属于贱籍,被人看不起,不能出仕。

  商羊能当官,也是先改了籍,又四处打点关系才做到的。但昭文帝认为,商人并非低贱的行业,相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袁泽手指轻叩案几,目光清亮:“在我看来,户籍不过是个名分,真该论的是行事。

  商羊若只知囤盐抬价,就算他是士籍,也该斥为奸佞;可他能想出晒盐法普惠万民,能通商路让国库充盈,纵是商籍,亦该尊为能臣。”

  袁泽端坐案前,手中摩挲着一卷户籍旧档,忽然抬眼看向魏征:“魏大人,你看这卷宗上的‘贱籍’二字,压弯了多少能人的腰?商羊若困于旧制,哪有天幕上的白盐遍天下?”

  魏征闻言,上前一步朗声道:“殿下,臣以为,商羊是特例而非通例!商人逐利如蝇逐臭,若废了贱籍之限,难保无奸商借势盘剥,届时百姓遭殃,国本动摇,悔之晚矣!”

  袁泽放下卷宗,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魏卿所言,是防小人之心。可若因防小人,便堵了君子之路,岂非得不偿失?

  你看那商羊,以利兴邦而非害民,可见关键不在籍,而在规制——用税制导其利,用律法束其行,让商人既能逐利,又能利国,这才是长久之道。”

  魏征仍是蹙眉:“陛下,人心叵测,怎可轻废古制?”

  袁泽微微一笑,取过一册《商道要术》递去:“魏卿且看,书中言‘利天下者,方得天下利’。可见只要引其向正途,商人亦能为社稷之辅。

  古制若不合时宜,便该如剪枝修树,去腐存新,方能枝繁叶茂。”

  魏征捧着书,沉默片刻,终是躬身道:“殿下所见,远胜臣。”

  一名书生叹气:“老规矩难改啊。不过昭文帝陛下这么说,说不定以后商人的日子能好过点。”

  澜州的商人听了,个个眼里冒光,一个船商道:“商大人能当官,咱以后说不定也能!只要好好干,为国家做贡献,总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