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蒸汽拖拉机-《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万世帝国》

  “罢了,借也借了,给也给了,就当是给咱们日后在交趾安身立命,先铺个路。”

  走到正堂那面巨大的舆图前,张庆臻目光锐利道:“现在该谈谈正事了,本官当初和郑芝凤商议,双方要在四月初一,同时对郑氏发起进攻,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各营要尽快做好准备。”

  张世泽闻言,面色严肃道:“大帅,相比红河附近,越往南,地形就越是复杂,大军南下还是要小心一些。”

  张庆臻点头道:“你说的,本官清楚。”

  “所以,本官的意思是,此战由你领倭营,并两家土兵营充任大军先锋。”

  “下官遵命!”

  张世泽躬身一揖,郑重应道。

  两人都清楚,交趾这地方,从北方来的京营将士很难适应。

  只有倭人和广西土兵,才能在适应这里的地形和气候。

  尤其是广西那些土兵,甚至可以和那些安南人无障碍交流。

  让他们充任先锋,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大军非战斗损失。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城,朱由检看着面前的大家伙,脸上满是笑意。

  右手放在眼前这台庞大,而粗犷的机械怪兽上,朱由检转头对身后的王徵问道:“王卿,试过了吗?效果怎么样?”

  王徵的神色也很是激动,拱手回道:“回陛下,臣等已反复试过多次,此机械虽尚显笨重,操作亦需熟手,但其力大无穷,远超牛马,最多可以挂载八个犁头,在京城这边的土地上,一日可深耕土地七到八亩。”

  “此物除了可以耕地之外,还可以更换其他器具,用以拖拽重物、平整地面等效果都不错。”

  “七到八亩!”

  朱由检的眼睛瞬间亮了。

  这个效率,在这个时代,简直是颠覆性的,要知道,一头壮牛配上一名好把式,一天能深耕两三亩已是极限。

  这意味着眼前这台拖拉机,效率是畜力的三倍以上。

  虽然随着漠南蒙古部落的归附,大明现在的耕牛数量不菲,但效率相比拖拉机还是差了些。

  如果能够将这种拖拉机推而广之的话,那大明能够利用的土地会越来越多,能够产出的粮食也会越来越多。

  朱由检围着这台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转了一圈,仔细审视着每一个部件。

  巨大的飞轮、复杂的连杆、粗大的蒸汽管道、控制阀门的杠杆,尤其是那巨大的,全金属的四个轮子,无一不在展现着无与伦比的机械之美。

  “好,好,好,王卿与科学院诸公,果然是功莫大焉!”

  朱由检此时的心情很是不错。

  作为一个从后世过来的人,他可是太知道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了。

  后世的大佬美,为什么可以成为主要粮食出口国?

  凭借的不就是广袤的国土,以及先进的农业科技吗?

  现在的大明并不缺少土地,缺的就是可以耕作的人。

  尤其是辽东,那可是鼎鼎有名的黑土地,如果全部开发出来,那里产出的粮食,

  足以养活现在大明一半的人口。(高产种子、化肥还没有,如果有这些东西的话,辽东那地方产出的粮食,甚至可以养活整个大明的人口)

  “有了此物,我大明对辽东,及各地的掌控,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朱由检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王徵和一众参与研制的工匠、学士们。

  “辽东!诸卿,朕心心念念者,辽东也!”

  朱由检环顾一眼众人,提高了嗓音道:“辽东沃野千里,经建虏蹂躏,人口凋敝,百废待兴,欲复辽东元气,稳固边疆,非有大力开垦、广积粮秣不可!然人力畜力匮乏,正是此蒸汽车大展宏图之地!”

  朱由检目光落在宋应星和王徵二人的身上,继续道:“朕以为,科学院当于京师近郊,择一开阔稳妥之地,设立工坊,专司此蒸汽车及其配套耕作、牵引器具之制造。”

  “两位卿家可以遴选合适人手,总览其事。”

  和一脸兴奋地朱由检不一样,王徵听说要将这些东西应用到辽东,顿觉压力巨大。

  “陛下,这……这蒸汽车尚不成熟,耗煤甚巨,操作繁复,易生故障,需专门工匠随行维护,如果朝廷想要将之全面推广开来的话,恐怕需要的维护工匠,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且,如果蒸汽机的许多部件,都需要时常更换,辽东那边……”

  “困难都是暂时的!”

  朱由检笑呵呵的打断了王徵的话,出言劝慰道:“王卿,你刚才所说的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一点点的解决嘛。”

  “就好比卿刚才所说的耗煤,这玩意儿辽东多的是,命当地有司寻矿开采就是了。”

  “操作繁复,那就培养专门的操作人手,易生故障,那就培养维修的工匠,坏了便修,先造,先用起来,卿等再根据出现的问题,一点点的进行改进。”

  “卿等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科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点,朕很清楚。”

  听朱由检这么说,无论是宋应星、王徵还是那些学士、学子,亦或是工匠们,皆是松了口气。

  用手拍了拍那红色的巨大车轮,朱由检又道:“工坊所需一切物料、人工、钱粮,由内帑与工部拨付,优先保障,所需工匠,尽可征募,待遇从优!”

  “总之,工坊那边要钱给钱,要人……你们自己想办法。”

  大明现在的能工巧匠,几乎都在科学院,或是各工坊,朱由检手里也没人,人手方面的问题,只能是靠他们自己了。

  王徵看了眼宋应星,见对方点头,深吸一口气,对朱由检拱手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最晚在崇祯七年年底前,将工坊建立起来。”

  朱由检重重的拍了拍王徵的肩膀,笑道:“朕信得过王卿。”

  抬头看向其他人,朱由检继续道:“还有诸位,朕都信得过。”

  “稍后,宋卿和王卿将有功之人的名单整理一下,送进宫里,朕会好生赏赐诸卿。”

  “臣等谢陛下!”

  众人齐声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