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试只剩五日时,书堂里的烛火亮得比往日更晚,灯花噼啪轻响,映着满室低头温书的身影。
我对着摊开的《策论精要》逐句批注要点,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与周围翻书的窸窣声交织在一起,织成考前特有的紧张氛围。苏文砚却在一旁对着空白宣纸发呆,手里的狼毫反复蘸着墨,半天没落下一笔,墨汁在砚台边缘积成了黑渍,他也浑然不觉。
这些日子他虽跟着众人一起背书,却总在关键处走神——先生抽查《论语》注疏,他磕磕绊绊背不全;布置的“民生策”,别人都写满三页,他却只在纸上画了半幅山水,策论内容寥寥数行,与同窗们的紧张忙碌格格不入。
“文砚,你这策论还没写完?”我忍不住碰了碰他的胳膊,指尖触到他月白长衫下温热的胳膊,“再磨蹭,明日先生可要罚你抄《劝学》了。”
他猛地回神,狼毫落下,墨汁在纸上晕开个不规则的小团,慌忙用干净宣纸吸墨,却越擦越脏。
“急什么,反正……反正也不是非要考中,”他声音轻飘飘的,像被风吹起的柳絮,没半分临考的郑重。
这些日子的反常瞬间有了结果——临考时,他总以“肚子疼”“忘带墨锭”为借口溜走;院长特意送来的往届乡试书籍,被他垫在桌脚,封皮都磨出了毛边。
我放下笔,身子转向他,认真看着那双总含着笑意的眼睛:“你既来书院借读备考,为何不打算参加乡试?”
苏文砚的脸“唰”地红了,从脸颊一直蔓延到耳尖,像被夕阳染透的云霞。他眼神躲躲闪闪,一会儿瞟向窗外的老槐树,一会儿盯着自己腰间的鲤鱼玉佩,手指无意识地揪着长衫前襟的流云暗纹,把精致的纹样揪得变了形。脚尖在青石板地上蹭来蹭去,磨出细碎的声响,半天没说出话,耳尖却红得能滴出血来。
“我……我这不是还没准备好嘛,”他支支吾吾地开口,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底气不足,“你看怀之你、还有李兄,都读了十年书,我才来书院没多久,连《十三经》都没背全,哪赶得上你们?”
“可你悟性高啊,”我想起之前先生讲《诗经・蒹葭》,他随口说出“露凝为霜,恰如相思成结”的比喻,连先生都赞他“灵气逼人”,“就算这次考不中,去见识见识考场规矩,熟悉熟悉,对往后也有好处。”
他突然松开揪着衣襟的手,双手背在身后,像是藏着什么秘密,脚尖一下下踢着桌腿,发出“嗒嗒”的轻响:“我本来就不打算科举。”声音虽轻,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认真,“家父让我来书院,不过是想让我学点规矩,收收玩心——我在家总跟着小厮们掏鸟窝、斗蟋蟀,母亲说再不管教,就要成‘纨绔子弟’了。”
“那你为何不早说?”我有些惊讶,目光落在他腰间那枚鲤鱼跃龙门的玉佩上——玉质温润,雕工精巧,我一直以为是他盼着科考高中的寓意,没想到竟是长辈随意给的饰物。
苏文砚低下头,手指卷着发辫末端的青色丝带,一圈又一圈,把丝带都卷得变了形:“我怕你们笑话我。”他声音闷闷的,像被捂住了口鼻,“你们都为科举熬了这么多年,日夜苦读,把考场当改变命运的独木桥。我却把书院当‘学规矩’的地方,混日子似的,先生和院长要是知道了,肯定不会再对我这么好,同窗们也会觉得我浪费名额。”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脸上,那双秋水般的眼睛里满是忐忑,长长的睫毛垂下来,像受惊的蝶翼轻轻颤动,倒像个偷吃了糖却怕被发现的孩子。我看着他泛红的眼角,突然想起冬日里他把暖手炉硬塞给我时的爽快,春日里教我折纸鸢时的雀跃,原来这活泼开朗的表象下,藏着这么多小心翼翼的心思。
“哪会笑话你,”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传来他布料下温热的体温,“读书本就不止为了科举,有人为功名,有人为明理,有人为寻趣——你能来书院学规矩、长见识,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也是一种收获。”
他猛地抬头,眼睛亮晶晶的,像落了星光,连带着脸颊的红晕都淡了些:“真的?你不觉得我胡闹?不觉得我辜负了先生的教导?”
见我重重点头,他突然笑起来,酒窝浅浅地陷在脸颊上,揪着衣襟的手指也终于松开,“其实我更喜欢画画!我想走遍天下,把名山大川都画下来——画长江的波涛,画泰山的云海,画江南的杏花雨!只是家母说,商贾之家的子弟,也该学点文墨,不然出去会被士绅们笑话‘满身铜臭’。”
“那你更该去考场上看看,”我拿起他那篇只写了开头的策论,指尖拂过纸上淡淡的墨痕,“就当去画考场的红墙绿瓦,画考生们的百态,也算没白来这一趟备考的日子。”
苏文砚歪着头想了想,突然拍手叫好,眼底的犹豫一扫而空:“好主意!我就去看看考场长啥样,顺便给你画张‘加油图’!”他拿起狼毫,在宣纸上飞快地勾勒起来,不多时,一只振翅欲飞的白鹤便跃然纸上,鹤喙叼着一张写有“晏兄必中”的红笺,笔锋虽略显稚嫩,却透着股鲜活的真诚。
夕阳透过窗棂,把两个少年的影子拉得很长,叠在满是墨香的书卷上。
我看着苏文砚专注画画的侧脸,心里忽然涌起一阵羡慕——他可以不被科举束缚,不必把“改变命运”的重担扛在肩上,能随心所欲地追逐自己喜欢的事,像风中自由的鸟,不必只盯着“功名”这一棵树。
可我不能像他一样。
我想起娘冻裂的手指,想起柴房里那缸见底的糙米,想起聚福楼里被热油烫伤的手臂,想起书局掌柜塞给我的铜钱……科举于他是可有可无的“体验”,于我却是唯一能走出瓦子巷、让娘过上好日子的路。
这条路上,没有退路,也没有别的选择。
离考期只剩三日时,苏文砚果然没再温书,却提着个木匣子来了书院,给每位同窗都送了张祝福的小像。
我的那张画里,少年捧着书卷站在老槐树下,头顶飞着一只写满“高中”二字的纸鸢,纸鸢的线还缠在他画的一只手上——那是他特意加上的,说“这样就能把好运系在你身上”。他拍着我的肩膀:“怀之,我在书院门口等你们凯旋!到时候我请你们去吃聚福楼的桂花糕,要最甜的那种!”
看着他蹦跳着跑远的背影,月白长衫在风里扬起,像只轻快的白鸟,我握紧了手里的画。
能在书斋里遇见这样鲜活通透的灵魂,见证彼此不同的选择,或许才是这考前岁月里最珍贵的收获。
只是这份羡慕,我只能悄悄藏在心底,——他有他的山水画卷,我有我的科举之路,我们都在各自的路上,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考期只剩三日时,我特地绕路去了书局和聚福楼辞行。
书局掌柜见我来,放下手里的账册,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这是要专心备考,不打算来抄书了?”我点头说明来意,他当即从抽屉里取出三串用红绳系着的铜钱,硬塞进我手里:“这些你拿着当路费和笔墨钱,书坊的活计我给你留着,等你考完回来接着做。”
我推辞不过,他又从货架上取下两卷上好的净皮宣纸:“考场用新纸顺手,别省着,写得清楚才能让阅卷官看明白。”
聚福楼的掌柜更是热情,一见到我就拉着我往后厨走:“我让大师傅给你炸些油饼,路上抗饿!再给你装些蜜饯,复习累了能润润口。”
跑堂的阿力也凑过来,往我兜里塞了个鼓鼓的红布包:“这是我们伙计们凑的,不多,图个吉利。”
我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枚亮晶晶的铜钱,还有一颗用红线缠得紧紧的莲子,阿力挠着头笑:“听老人们说,莲子象征‘连中三元’,你带着肯定能中!”
掌柜拍着我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我有些发疼,语气却满是真诚:“安心去考,别惦记酒楼的杂活。等你中了秀才,我给你摆庆功宴,让全城都知道我们聚福楼出了个才子!”
这些日子为了专心备考,抄书的活计早就停了,酒楼的跑腿也请了长假,本还担心考完后生计无着,却没想到大家这般体恤。捧着沉甸甸的铜钱和满是心意的礼物,心里暖烘烘的,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手里的画、怀里的铜钱和宣纸,都带着温暖的重量。
我抬头望向天边,晚霞绚烂,像极了苏文砚画里的色彩。
这场科举,我必须赢。
我对着摊开的《策论精要》逐句批注要点,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与周围翻书的窸窣声交织在一起,织成考前特有的紧张氛围。苏文砚却在一旁对着空白宣纸发呆,手里的狼毫反复蘸着墨,半天没落下一笔,墨汁在砚台边缘积成了黑渍,他也浑然不觉。
这些日子他虽跟着众人一起背书,却总在关键处走神——先生抽查《论语》注疏,他磕磕绊绊背不全;布置的“民生策”,别人都写满三页,他却只在纸上画了半幅山水,策论内容寥寥数行,与同窗们的紧张忙碌格格不入。
“文砚,你这策论还没写完?”我忍不住碰了碰他的胳膊,指尖触到他月白长衫下温热的胳膊,“再磨蹭,明日先生可要罚你抄《劝学》了。”
他猛地回神,狼毫落下,墨汁在纸上晕开个不规则的小团,慌忙用干净宣纸吸墨,却越擦越脏。
“急什么,反正……反正也不是非要考中,”他声音轻飘飘的,像被风吹起的柳絮,没半分临考的郑重。
这些日子的反常瞬间有了结果——临考时,他总以“肚子疼”“忘带墨锭”为借口溜走;院长特意送来的往届乡试书籍,被他垫在桌脚,封皮都磨出了毛边。
我放下笔,身子转向他,认真看着那双总含着笑意的眼睛:“你既来书院借读备考,为何不打算参加乡试?”
苏文砚的脸“唰”地红了,从脸颊一直蔓延到耳尖,像被夕阳染透的云霞。他眼神躲躲闪闪,一会儿瞟向窗外的老槐树,一会儿盯着自己腰间的鲤鱼玉佩,手指无意识地揪着长衫前襟的流云暗纹,把精致的纹样揪得变了形。脚尖在青石板地上蹭来蹭去,磨出细碎的声响,半天没说出话,耳尖却红得能滴出血来。
“我……我这不是还没准备好嘛,”他支支吾吾地开口,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底气不足,“你看怀之你、还有李兄,都读了十年书,我才来书院没多久,连《十三经》都没背全,哪赶得上你们?”
“可你悟性高啊,”我想起之前先生讲《诗经・蒹葭》,他随口说出“露凝为霜,恰如相思成结”的比喻,连先生都赞他“灵气逼人”,“就算这次考不中,去见识见识考场规矩,熟悉熟悉,对往后也有好处。”
他突然松开揪着衣襟的手,双手背在身后,像是藏着什么秘密,脚尖一下下踢着桌腿,发出“嗒嗒”的轻响:“我本来就不打算科举。”声音虽轻,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认真,“家父让我来书院,不过是想让我学点规矩,收收玩心——我在家总跟着小厮们掏鸟窝、斗蟋蟀,母亲说再不管教,就要成‘纨绔子弟’了。”
“那你为何不早说?”我有些惊讶,目光落在他腰间那枚鲤鱼跃龙门的玉佩上——玉质温润,雕工精巧,我一直以为是他盼着科考高中的寓意,没想到竟是长辈随意给的饰物。
苏文砚低下头,手指卷着发辫末端的青色丝带,一圈又一圈,把丝带都卷得变了形:“我怕你们笑话我。”他声音闷闷的,像被捂住了口鼻,“你们都为科举熬了这么多年,日夜苦读,把考场当改变命运的独木桥。我却把书院当‘学规矩’的地方,混日子似的,先生和院长要是知道了,肯定不会再对我这么好,同窗们也会觉得我浪费名额。”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脸上,那双秋水般的眼睛里满是忐忑,长长的睫毛垂下来,像受惊的蝶翼轻轻颤动,倒像个偷吃了糖却怕被发现的孩子。我看着他泛红的眼角,突然想起冬日里他把暖手炉硬塞给我时的爽快,春日里教我折纸鸢时的雀跃,原来这活泼开朗的表象下,藏着这么多小心翼翼的心思。
“哪会笑话你,”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传来他布料下温热的体温,“读书本就不止为了科举,有人为功名,有人为明理,有人为寻趣——你能来书院学规矩、长见识,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也是一种收获。”
他猛地抬头,眼睛亮晶晶的,像落了星光,连带着脸颊的红晕都淡了些:“真的?你不觉得我胡闹?不觉得我辜负了先生的教导?”
见我重重点头,他突然笑起来,酒窝浅浅地陷在脸颊上,揪着衣襟的手指也终于松开,“其实我更喜欢画画!我想走遍天下,把名山大川都画下来——画长江的波涛,画泰山的云海,画江南的杏花雨!只是家母说,商贾之家的子弟,也该学点文墨,不然出去会被士绅们笑话‘满身铜臭’。”
“那你更该去考场上看看,”我拿起他那篇只写了开头的策论,指尖拂过纸上淡淡的墨痕,“就当去画考场的红墙绿瓦,画考生们的百态,也算没白来这一趟备考的日子。”
苏文砚歪着头想了想,突然拍手叫好,眼底的犹豫一扫而空:“好主意!我就去看看考场长啥样,顺便给你画张‘加油图’!”他拿起狼毫,在宣纸上飞快地勾勒起来,不多时,一只振翅欲飞的白鹤便跃然纸上,鹤喙叼着一张写有“晏兄必中”的红笺,笔锋虽略显稚嫩,却透着股鲜活的真诚。
夕阳透过窗棂,把两个少年的影子拉得很长,叠在满是墨香的书卷上。
我看着苏文砚专注画画的侧脸,心里忽然涌起一阵羡慕——他可以不被科举束缚,不必把“改变命运”的重担扛在肩上,能随心所欲地追逐自己喜欢的事,像风中自由的鸟,不必只盯着“功名”这一棵树。
可我不能像他一样。
我想起娘冻裂的手指,想起柴房里那缸见底的糙米,想起聚福楼里被热油烫伤的手臂,想起书局掌柜塞给我的铜钱……科举于他是可有可无的“体验”,于我却是唯一能走出瓦子巷、让娘过上好日子的路。
这条路上,没有退路,也没有别的选择。
离考期只剩三日时,苏文砚果然没再温书,却提着个木匣子来了书院,给每位同窗都送了张祝福的小像。
我的那张画里,少年捧着书卷站在老槐树下,头顶飞着一只写满“高中”二字的纸鸢,纸鸢的线还缠在他画的一只手上——那是他特意加上的,说“这样就能把好运系在你身上”。他拍着我的肩膀:“怀之,我在书院门口等你们凯旋!到时候我请你们去吃聚福楼的桂花糕,要最甜的那种!”
看着他蹦跳着跑远的背影,月白长衫在风里扬起,像只轻快的白鸟,我握紧了手里的画。
能在书斋里遇见这样鲜活通透的灵魂,见证彼此不同的选择,或许才是这考前岁月里最珍贵的收获。
只是这份羡慕,我只能悄悄藏在心底,——他有他的山水画卷,我有我的科举之路,我们都在各自的路上,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考期只剩三日时,我特地绕路去了书局和聚福楼辞行。
书局掌柜见我来,放下手里的账册,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这是要专心备考,不打算来抄书了?”我点头说明来意,他当即从抽屉里取出三串用红绳系着的铜钱,硬塞进我手里:“这些你拿着当路费和笔墨钱,书坊的活计我给你留着,等你考完回来接着做。”
我推辞不过,他又从货架上取下两卷上好的净皮宣纸:“考场用新纸顺手,别省着,写得清楚才能让阅卷官看明白。”
聚福楼的掌柜更是热情,一见到我就拉着我往后厨走:“我让大师傅给你炸些油饼,路上抗饿!再给你装些蜜饯,复习累了能润润口。”
跑堂的阿力也凑过来,往我兜里塞了个鼓鼓的红布包:“这是我们伙计们凑的,不多,图个吉利。”
我打开一看,里面是几枚亮晶晶的铜钱,还有一颗用红线缠得紧紧的莲子,阿力挠着头笑:“听老人们说,莲子象征‘连中三元’,你带着肯定能中!”
掌柜拍着我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我有些发疼,语气却满是真诚:“安心去考,别惦记酒楼的杂活。等你中了秀才,我给你摆庆功宴,让全城都知道我们聚福楼出了个才子!”
这些日子为了专心备考,抄书的活计早就停了,酒楼的跑腿也请了长假,本还担心考完后生计无着,却没想到大家这般体恤。捧着沉甸甸的铜钱和满是心意的礼物,心里暖烘烘的,连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手里的画、怀里的铜钱和宣纸,都带着温暖的重量。
我抬头望向天边,晚霞绚烂,像极了苏文砚画里的色彩。
这场科举,我必须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