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后想到之前大理寺带人包围温柔乡,皇城司的人也介入其中,那里确实查出了地牢,但本该关在地牢里的人,却在官差赶来的前一刻被通过密道转移至别处。
此时,温柔乡的掌柜、姑娘和伙计全都被扣押在大理寺天牢,姜太后也听说霍诀在天牢亲自审讯人犯,她心中怀疑这温柔乡里的秘密不只窝藏朝廷要犯这么简单,背后的老板怕是和七大世家还有宫里的几位皇子脱不开干系,而那个向大理寺通风报信检举温柔乡的人,必定也不简单。
但她实在没想到这匿名检举温柔乡的人,居然就是她的外孙女。
至于李若浔说的那个街上忽而有人递信的故事,她是打心眼里不信的。
李若浔是受她和皇上疼爱的县主没错,但毕竟也只是一个青春年少整日养在深宫里的姑娘家,在绝大多数外人看来,李小县主只是深闺娇客,对前朝之事必然是一窍不通。
若真有人要用如此迂回的方式向朝廷检举温柔乡,京城的大街上有多少达官贵人的车轿来往,对方何必要选一个很可能连此事轻重都弄不清的小县主?
再者,那人竟然可以把这么重要的消息塞到一个婢女手里,显然也是不怕此事提前走漏了风声,既然如此,他为何不亲自安排人手把消息送到大理寺?
姜太后立刻就察觉到,李若浔在说谎。
但她为何要说谎?
而且,这件事又和梅楚夜有何干系?
紧接着,姜太后就知道答案了,只听李若浔带着哭腔道:
“外祖母,浔儿方才没有说实话,其实那张信纸上不只写着温柔乡窝藏朝廷重犯一事,还写着阿夜哥哥就是温柔乡幕后的老板。浔儿当时是不信的,但浔儿又怕——于是浔儿把撕下了信纸上事关阿夜哥哥的那一半,才让人送去大理寺。”
姜太后捻着佛珠的手顿住了片刻,然后又重新转了起来。
都到这种时候了,李若浔明知她内心必定是翻江倒海,却还是从她脸上看不出分毫松动,只有那面具一般稳稳烙印在脸上的沉稳和不动声色。
真是好城府。
前世时,李若浔在梅楚夜的后宫里也见过许多有心机的女子,但她们比起姜太后来都是小巫见大巫,可她却连她们都比不过,最后成为最早出局的输家。
一想起这些,李若浔心里就冷得厉害,也恨得厉害。
连带着看姜太后的眼神,都不由自主地变得有些凉意了。
“浔儿,你是认定你阿夜哥哥,就是温柔乡的老板了?”姜太后沉默了许久,才用平淡的声音缓缓开腔。
李若浔没有避开她审视的眼神,平静道:
“那张信纸上提及阿夜哥哥的事,浔儿并未对外祖母以外的人说过。浔儿想的简单,既然那温柔乡窝藏要犯的事是真的,大理寺和皇城司都介入也是真的,京城里又传出了风声,说霍督主正在命人调查阿夜哥哥,霍督主又是为舅父做事的,那阿夜哥哥他——”
说到此处,她停顿片刻,然后才用下了决心的神情,沉声道:
“浔儿自幼受外祖母和舅父养育,将来要嫁的夫君,对舅父要绝对忠诚清清白白。”
她说这话时感情真挚,满脸义愤,可姜太后看着她的眼,仍然无动于衷。
不知过了许久,姜太后轻叹了口气,似是感慨又似是遗憾,“浔儿如今也大了,什么事都有自己的主意了。你和阿夜若真是有缘无分,那无论是哀家还是皇上,都强求不得什么。只是你要想好了,有些事可是不能反悔的。”
“浔儿当然不会后悔。”
李若浔跪回地上,给姜太后磕了三个头,“浔儿多谢外祖母成全!”
她并未看到,低头看她的姜太后眼里是浓浓的倦怠和失望。
……
姜太后在杨姑姑的搀扶下,朝殿外走去。
杨姑姑十分识趣,她并未询问李小县主最后是否改了主意,只是静静地陪着姜太后。
忽而听太后道:
“哀家真是老了。”
杨姑姑看着她的满头华发和沧桑的面容,没有像寻常的宫人一样说奉承的话,恭维姜太后保养得当,而是点头道,“岁月如梭,白马过隙,人都是会老的,但娘娘您是有福之人,老了也不可怕,这只意味着您到了享清福的时候。”
姜太后嘴角有了淡淡笑意,眸子却是冷的。
她贵为一国太后,是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自己的亲儿子就是皇帝,对她十分孝顺,底下的人见到她也都是百般尊敬,可她心中的烦闷和愁绪却一日都未少过。
大约是从她入宫那一日起,她就再没有过无忧无虑的时候。
“皇上虽立了储君,但他却不喜太子,偏爱贵妃田氏之子。那田氏母子,又都是有野心不肯安分之人。最令哀家心惊的是,这宫中不安分的不止她们母子。”
姜太后低声道:
“山雨欲来风满楼,哀家站在慈宁宫,就已经感到骤风刮在脸上的凌厉触感了。这又让哀家如何安心?”
杨姑姑沉默着无法回答。
她出身杨家,皇子之争也是七大世家不见硝烟的战场,她不算是局外人,说什么都有立场,只能一言不发。
姜太后本来就不要她说什么,只是需要她来倾听。
“浔儿向来乖巧懵懂,哀家原以为,她是平喜离世后,哀家唯一的解语花。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连她也变了。”姜太后落寞道,“她的眉眼和平喜是那么像,可她的性子,却越来越不像哀家的平喜了。”
杨姑姑顿了顿道,“小县主的性子,似乎更像驸马爷一些。”
想到李守,姜太后的脸色沉下些许,她收敛起外露的情绪,又变回之前喜怒不形于色的模样,“殷殊还等在外殿?”
“他说,他无论如何都要等到太后娘娘见他。”
姜太后淡淡道,“好,哀家倒也要问问他,怎么就这么招姑娘家喜欢,左一个秦二小姐,右一个李小县主的,下一步他是不是都要上天了?”
此时,温柔乡的掌柜、姑娘和伙计全都被扣押在大理寺天牢,姜太后也听说霍诀在天牢亲自审讯人犯,她心中怀疑这温柔乡里的秘密不只窝藏朝廷要犯这么简单,背后的老板怕是和七大世家还有宫里的几位皇子脱不开干系,而那个向大理寺通风报信检举温柔乡的人,必定也不简单。
但她实在没想到这匿名检举温柔乡的人,居然就是她的外孙女。
至于李若浔说的那个街上忽而有人递信的故事,她是打心眼里不信的。
李若浔是受她和皇上疼爱的县主没错,但毕竟也只是一个青春年少整日养在深宫里的姑娘家,在绝大多数外人看来,李小县主只是深闺娇客,对前朝之事必然是一窍不通。
若真有人要用如此迂回的方式向朝廷检举温柔乡,京城的大街上有多少达官贵人的车轿来往,对方何必要选一个很可能连此事轻重都弄不清的小县主?
再者,那人竟然可以把这么重要的消息塞到一个婢女手里,显然也是不怕此事提前走漏了风声,既然如此,他为何不亲自安排人手把消息送到大理寺?
姜太后立刻就察觉到,李若浔在说谎。
但她为何要说谎?
而且,这件事又和梅楚夜有何干系?
紧接着,姜太后就知道答案了,只听李若浔带着哭腔道:
“外祖母,浔儿方才没有说实话,其实那张信纸上不只写着温柔乡窝藏朝廷重犯一事,还写着阿夜哥哥就是温柔乡幕后的老板。浔儿当时是不信的,但浔儿又怕——于是浔儿把撕下了信纸上事关阿夜哥哥的那一半,才让人送去大理寺。”
姜太后捻着佛珠的手顿住了片刻,然后又重新转了起来。
都到这种时候了,李若浔明知她内心必定是翻江倒海,却还是从她脸上看不出分毫松动,只有那面具一般稳稳烙印在脸上的沉稳和不动声色。
真是好城府。
前世时,李若浔在梅楚夜的后宫里也见过许多有心机的女子,但她们比起姜太后来都是小巫见大巫,可她却连她们都比不过,最后成为最早出局的输家。
一想起这些,李若浔心里就冷得厉害,也恨得厉害。
连带着看姜太后的眼神,都不由自主地变得有些凉意了。
“浔儿,你是认定你阿夜哥哥,就是温柔乡的老板了?”姜太后沉默了许久,才用平淡的声音缓缓开腔。
李若浔没有避开她审视的眼神,平静道:
“那张信纸上提及阿夜哥哥的事,浔儿并未对外祖母以外的人说过。浔儿想的简单,既然那温柔乡窝藏要犯的事是真的,大理寺和皇城司都介入也是真的,京城里又传出了风声,说霍督主正在命人调查阿夜哥哥,霍督主又是为舅父做事的,那阿夜哥哥他——”
说到此处,她停顿片刻,然后才用下了决心的神情,沉声道:
“浔儿自幼受外祖母和舅父养育,将来要嫁的夫君,对舅父要绝对忠诚清清白白。”
她说这话时感情真挚,满脸义愤,可姜太后看着她的眼,仍然无动于衷。
不知过了许久,姜太后轻叹了口气,似是感慨又似是遗憾,“浔儿如今也大了,什么事都有自己的主意了。你和阿夜若真是有缘无分,那无论是哀家还是皇上,都强求不得什么。只是你要想好了,有些事可是不能反悔的。”
“浔儿当然不会后悔。”
李若浔跪回地上,给姜太后磕了三个头,“浔儿多谢外祖母成全!”
她并未看到,低头看她的姜太后眼里是浓浓的倦怠和失望。
……
姜太后在杨姑姑的搀扶下,朝殿外走去。
杨姑姑十分识趣,她并未询问李小县主最后是否改了主意,只是静静地陪着姜太后。
忽而听太后道:
“哀家真是老了。”
杨姑姑看着她的满头华发和沧桑的面容,没有像寻常的宫人一样说奉承的话,恭维姜太后保养得当,而是点头道,“岁月如梭,白马过隙,人都是会老的,但娘娘您是有福之人,老了也不可怕,这只意味着您到了享清福的时候。”
姜太后嘴角有了淡淡笑意,眸子却是冷的。
她贵为一国太后,是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自己的亲儿子就是皇帝,对她十分孝顺,底下的人见到她也都是百般尊敬,可她心中的烦闷和愁绪却一日都未少过。
大约是从她入宫那一日起,她就再没有过无忧无虑的时候。
“皇上虽立了储君,但他却不喜太子,偏爱贵妃田氏之子。那田氏母子,又都是有野心不肯安分之人。最令哀家心惊的是,这宫中不安分的不止她们母子。”
姜太后低声道:
“山雨欲来风满楼,哀家站在慈宁宫,就已经感到骤风刮在脸上的凌厉触感了。这又让哀家如何安心?”
杨姑姑沉默着无法回答。
她出身杨家,皇子之争也是七大世家不见硝烟的战场,她不算是局外人,说什么都有立场,只能一言不发。
姜太后本来就不要她说什么,只是需要她来倾听。
“浔儿向来乖巧懵懂,哀家原以为,她是平喜离世后,哀家唯一的解语花。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连她也变了。”姜太后落寞道,“她的眉眼和平喜是那么像,可她的性子,却越来越不像哀家的平喜了。”
杨姑姑顿了顿道,“小县主的性子,似乎更像驸马爷一些。”
想到李守,姜太后的脸色沉下些许,她收敛起外露的情绪,又变回之前喜怒不形于色的模样,“殷殊还等在外殿?”
“他说,他无论如何都要等到太后娘娘见他。”
姜太后淡淡道,“好,哀家倒也要问问他,怎么就这么招姑娘家喜欢,左一个秦二小姐,右一个李小县主的,下一步他是不是都要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