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讲好中国故事-《修行宝典》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明确指出,西方伪史的本质上就是编造故事。例如,他们将其残酷的殖民历史美化成所谓的“大航海与地理大发现”,将在美洲和澳大利亚对原住民的大屠杀描述为“帮助未开化的原始人接受文明教化”。

  有些人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编造历史故事,制造大量文物。其实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掩盖真相,主要是为了赚钱,对控制人的思想也有重大意义。尽管历史的真相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他们往往并不会过分关注这些。他们通常更关心自己的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以及各种娱乐活动。而编故事和讲故事恰好是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族群。

  这也解释了为何西方宗教的故事能够让如此众多的人深信不疑,甚至将其改编成电影后还能获得可观的票房收入。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故事本身的魅力,更反映了人们对于娱乐和精神寄托的需求。此外,通过这种方式,西方还能够对我们进行文化输出,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认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很多大学在文科教育方面投入巨大,但却未能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于,文科教育的核心作用本应是“文化塑形”以及文化输出。然而,如今不少文科生不仅没有为中国进行“文化塑形”,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外国人来打压自己的同胞。不能为国家的文化输出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做出积极贡献,那么它的存在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我们当前正处于与美国在文化输出方面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时期。那么,究竟什么是国际话语权呢?简单来说,国际话语权就是“谁来定义世界、谁来制定规则、谁来讲述故事”的权力。目前,美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远远高于中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过去更擅长编织故事、讲述故事。甚至,他们编造的一些历史都能让我们国家的文科生深信不疑。

  美国每年竟然花费高达 16 亿美元来对中国发动所谓的“认知作战”,其目的昭然若揭——企图通过改变目标群体的观点、价值观以及利益,从而在数字时代实现对中国的“国家渗透”。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如同血液一般,是国家凝聚力的源泉。而价值观,则如同国家的灵魂,代表着国家的话语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话语权早已成为各大国之间激烈博弈的核心焦点,这无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话语权争夺战”中,文科生本应是主力军,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文科生不仅没有勇敢地站在战场上,为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对手来打压自己人,这种行为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三体》,作者刘慈欣是山西阳泉娘子关发电厂的计算机工程师,业余创作却拿下科幻最高奖雨果奖。

  风靡全球的《原神》,其开发商米哈游的创始人是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

  令人震惊的《黑神话:悟空》,其制作人冯骥竟然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医学专业出身的饺子导演所创作的《哪吒》。

  这些原本被认为是文科生的“主战场”,如今却被理科生所占据,这究竟是为何呢?原因就在于,许多文科生早已“站不起来”了。他们所接受的现代文科教育,无论是教材、课堂,还是理论、实践,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的主导和构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习惯于用西方的框架来分析中国的问题,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被西方无形操控的“思想傀儡”。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文科生不仅没有为中国“塑形”,反而还帮助外人“解构”中国。在网络上,那些动辄高喊“中国反思”的声音,十有八九都来自文科背景的人。他们将人类共有的劣根性硬说成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全部归咎于“制度缺陷”。这种行为就如同“自己人帮着敌人指路”一般,老百姓又怎能不对其心生反感呢?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显示,中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的逆差呈现出显着的增长趋势。具体来说,从2014年的6.98亿美元开始,到2023年已经飙升至22.1亿美元,短短9年间增幅高达2.17倍。这一数据无疑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国际舞台上似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难以有效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以今年的票房冠军《哪吒2》为例,尽管它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海外市场的票房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整体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文科与理科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理科在科技、工程等领域冲锋陷阵,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文科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尤其是在思想动员和文化传播方面。

  文科的使命应当是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只有当外国人因为中国人高尚的品德而愿意溢价购买中国商品、购买中国文创产品,甚至愿意不远万里坐飞机来中国亲身体验中国文化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国家形象的提升。

  更进一步地说,我们要让全世界都认可中国是一个“文明高地”,是全世界学习的榜样。这需要文科领域的专业人士们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通过文学、艺术、传媒等多种手段,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国。

  中国文科生该学的,不是复制美国模式,而是用中国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知道“中国发展道路行得通、值得学”。

  说这么多,不是要贬低文科、取消文科教育,恰恰是希望文科更强大、文科生更优秀。出现更多像高志凯先生、黄河清教授这样的斗士。

  现在的中国,不差钱、不差技术,缺的是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这正是文科生最该发力的地方。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的人,就是时代的英雄,关键看自己能不能抓住时代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