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孟子与人民史观-《修行宝典》

  在战国时期,孟子振臂高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彼时,他或许未曾预见,这一深植于农耕文明土壤的民本理念,竟能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阻隔,与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产生思想共鸣。人民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孟子的民本思想以“保民而王”为政治伦理核心。二者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知上不谋而合,却又因时代背景与理论服务对象的不同,展现出深层差异。二者相结合催生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打开了全新视角。

  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核,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从神权、王权向人权的重大转向。在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将“民”从神权附庸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的价值。在论述夏商周三代政权更迭时,孟子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这里的“得民心”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将人民的意志视为政权合法性的最终来源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实质上是以“民”代“天”,完成了早期中国政治哲学中“人民主体性”的初步建构。这一思想突破了商周时期“君权神授”的神权史观,把历史演进的动力从天命转移到民心向背,形成了朴素的“人民是历史参与者”的认知雏形。

  孟子的民本思想并非停留于理念层面,而是通过“仁政”构想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纲领。他提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将解决民生温饱作为政治首要目标。他强调的“不违农时”“薄税敛”“深耕易耨”等经济政策,本质上是对人民生存权的制度化保障。更具前瞻性的是,他将“教化”纳入仁政体系,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试图通过教育提升民众的道德自觉与社会参与能力,从生存维度延伸至精神发展维度,初步构建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实践路径。

  孟子“民为贵”的命题堪称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极具革命性的论述。他明确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种对君臣关系对等性的阐述,打破了西周以来“君为臣纲”的绝对伦理,暗含人民对暴政的反抗权——当君主背离“保民”职责时,人民推翻其统治便具有了道德正当性,如汤武革命就被视为“顺天应人”之举。尽管这一思想的终极目的仍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客观上构建起“人民作为历史裁决者”的逻辑链条,为传统历史观注入了“以民评史”的批判维度。

  从历史观的核心命题来看,孟子民本思想与人民史观都认可“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人民史观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作为生产者,自然是历史的创造者。孟子虽未从生产力角度剖析历史,却通过“民本—仁政—王天下”的逻辑链条,将人民的物质生产与民心向背视为王朝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例如,他在对比文王与纣王的统治时,以“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的民生图景,论证人民的选择直接决定历史走向,这与人民史观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论断遥相呼应。

  然而,二者的本质差异不容忽视。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略,其“重民”的逻辑终点是“王天下”,即通过维护民众基本利益来巩固君主专制,属于“以民为本”的帝王统治术。而人民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其主体地位并非来自统治阶级的恩赐,而是由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身份所决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最终指向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形态。这种差异源于二者所处的历史阶段与阶级立场不同:孟子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战国时期,其思想服务于统治阶层需求;人民史观形成于近代工业文明时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

  尽管存在差异,孟子民本思想仍为人民史观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受孟子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为民请命之人。其“以民为本”的思维方式,也转化为现代治理中的“群众路线”。从“民为邦本”到“人民至上”,二者在“重视人民利益”的实践层面实现了历史延续。

  而人民史观的引入,彻底颠覆了“君权神授”的传统史观,将人民从历史的“被动客体”转变为“主动主体”。这一转变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尤为明显:“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打破了孟子笔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阶级秩序,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社会关系,实现了从传统民本到现代人民主体的革命性转变。

  在当代中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经人民史观的诠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继承了“民为邦本”的价值内核,又超越了其封建伦理局限,将“为民谋利”从政治道德转化为制度实践,脱贫攻坚、民生保障等一系列举措便是有力证明。从理论层面看,这种传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孟子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认知,为当代中国构建“人民民主专政”提供了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使其既区别于西方民粹主义,又彰显了中华文明中“民为邦本”的治理智慧。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对话,本质上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历史观的碰撞与融合。在当代中国重新审视这一思想脉络,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渊源,更能从文化自信的维度,揭示中华文明中“重民”传统与现代民主理念的内在联系。这或许就是孟子思想穿越两千余年时空,仍能与人民史观产生深刻共鸣的根本原因。

  因此,当某些所谓的“公知”跳出来对孟子和孔子口诛笔伐时,我们必须要深入思考其中的缘由。这些人之所以如此惧怕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爱、礼义、忠信等道德准则,倡导人们以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对于那些企图破坏社会和谐、煽动对立情绪的“公知”来说,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无疑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这些价值观与他们的极端思想背道而驰,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约束和限制。

  在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吸引了众多国家和民族前来学习和交流。而儒家文化更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传播到了亚洲乃至世界的许多地方,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对于那些对中国持有偏见和敌意的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无疑是一种威胁。他们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会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害怕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会对他们的极端思想和行为产生冲击,更害怕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崛起会挑战他们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这就是当今的文化战、舆论战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