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私有制将终结-《修行宝典》

  胖东来,一个商超,却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关注度往往是短暂而分散的。然而,胖东来却能够在众多商超中脱颖而出,长期吸引世人的目光,这绝非偶然。

  胖东来的经营模式是以顾客为中心,注重服务质量和员工福利,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购物环境。这种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经营方式,与传统的商业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恰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于商业本质的重新审视。

  在过去,私有制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目标往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单纯的追求利润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从这个角度来看,胖东来引起世人广泛关注的现象,实际上是对当下社会价值观转变的一种回应。它提醒着我们,私有制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当下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将见证私有制的逐渐终结。而胖东来这样的企业,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一种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商业模式。

  当一个优秀企业摒弃过往单纯追逐股东利润最大化的陈旧模式,将员工福利与消费者权益置于核心位置时,资本精心编造的“剥削合理化”谎言,便在事实面前瞬间破碎,化为泡影。这种颠覆性的商业探索,其意义远超商业领域本身,更是直抵私有制下资本运行的底层逻辑深处。

  资本与生俱来的逐利本性,使其天然倾向于通过垄断与扩张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本质特性,注定了资本运行必然陷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

  以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模式为例,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主首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造工厂、购置设备等。然后,他们会采购各种原材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操作。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制造,最终产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

  如果这些产品能够全部顺利销售出去,那么所产生的利润将归属于企业主和股东。然而,企业主和股东的消费能力通常是有限的,也就是说“钱太多,根本花不完”。而员工的工资收入虽然能够对应60%的产能消费,但仍然会有超过30%的剩余产能库存。

  为了解决这些过剩产能的问题,资本只能寻求外部市场的扩张。这意味着将本国劳动者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转嫁到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身上。通过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工厂、雇佣当地劳动力,资本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从而维持资本的增长。

  但这种扩张存在天然边界,不可能无限制持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市场逐渐饱和,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此时,企业主手中囤积的巨额利润,不仅无法激活消费市场,反而成为阻碍经济循环的桎梏。

  为应对危机,企业采取裁员、关厂甚至销毁商品等措施,这些手段虽能暂时延缓经济崩溃,却以加剧社会矛盾、撕裂社会关系为代价,进一步激化生产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生产者创造财富,却无法公平分享劳动成果;资本家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同步导致社会整体消费能力持续萎缩,形成恶性循环。

  在私有制体系的初期,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驱动力。但到了私有制发展的中后期,系统性矛盾在扩张与危机的循环中不断恶化,最终不可避免地指向一个历史必然走向:私有制终将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与跃迁,完成其特定历史阶段的使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私有制的问题核心,并非利润留存比例的高低,而是“占有”这一行为本身的合理性,正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逐渐被消解。在工业文明时代,资本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牢牢掌握了组织生产的主导权,私有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制度。但如今,数字文明的蓬勃兴起正在全方位重塑生产关系。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实现了价值的精准分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大幅降低了生产资料的使用门槛;共享经济的广泛实践,展现出资源高效配置的无限可能。这些科技创新与经济模式创新,都使得少数人对生产成果的绝对占有,逐渐丧失经济合理性与时代适应性 。

  胖东来的成功实践为商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当企业将经营目标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提升员工福祉、优化消费体验,来重新构建商业生态,本质上是在践行“生产者即消费者”这一新型生产关系。这个转变预示未来的发展方向——利润分配不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重构价值链条,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但私有制下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这种模式难以自发地广泛普及,因为它从根本上挑战了“资本家有权占有剩余价值”这一私有制的核心原则 。所以未来中国引领世界时,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众多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打破传统行业的边界与壁垒,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在共享经济领域,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办公等模式的出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浪费,让更多人能够以较低成本享受资源服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私有制下生产资料绝对占有的必要性。

  未来文明升维的必从“占有逻辑”发展到“公共逻辑”。历史发展脉络早已揭示,私有制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非永恒不变。当自动化生产让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当数字技术让协作成本趋近于零,私有制的两大支柱——生产资料垄断与剩余价值占有,将失去存在的根基。就如同汽车从曾经的奢侈品变为如今的生活消费品后,再靠车辆来彰显身份就显得不合时宜;当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体面地生存与发展,对私有财产的过度追逐也将失去原有的意义 。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本质上是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外在显现。要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就必须超越资本逻辑的束缚。让生产的目的从单纯的“资本增值”回归到“人类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上,让财富分配从“按资分配”逐步转向“按劳与按需结合”的更公平合理模式。这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幻想,而是在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文明觉醒的必然趋势。当生产力突破私有制的制度边界,新的生产关系便会顺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

  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站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胖东来的实践或许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朵微小浪花,但它所折射出的,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曙光。私有制的终结,并非暴力革命的结果,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自然演变。当技术进步让“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理想变为可能,当人类从物质匮乏的焦虑中彻底解放出来,追求“高人一等”的占有欲,将让位于“共生共荣”的世界观。这并非违背人性,而是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升华,因为真正的文明,从不需要借助私有制来证明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