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天道与善人-《修行宝典》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但许多人对其理解存在偏差,主要集中在后面四个字“常与善人”上。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天道就如同神灵一般,会主动给予人类帮助。基于这种错误的理解,一些人选择相信宗教的说法,认为只要多做好事、行善积德,就会得到老天爷的眷顾和庇佑。

  于是,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特意去放生,他们坚信这是一种积累功德、行善积德的行为;有些人则出于同样的目的,听说做善事积福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还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孝道,不惜耗费大量金钱去修缮墓地;每逢清明节,前往祖先的坟前,大肆焚烧纸钱,或到庙里烧香。满心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自己带来好运。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还有一些人在教授伪国学,专门传授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人往往并未深入学习过道家的传承,却胡乱解释《道德经》,甚至声称帛书版《道德经》才是正宗的,而现在通行的版本都是虚假的。他们对道家的传承一无所知,完全不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和历史渊源,更不知道道家思想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绝不是才疏学浅之人可以随意篡改和曲解的。

  老子所言的“天道”,并非人格化的神灵或具有主观意志的“天”,而是指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的“道”,它无形无名、无偏无私,是万物生成与发展的根本法则。如第四十九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体现的自然无为之道。

  “无亲”并非“冷漠”,而是“没有偏爱”。天道作为自然规律,不因人的身份、地位、情感而改变,对万物一视同仁。第五十六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亦强调道的平等性。

  此处“善人”并非世俗意义上的“道德好人”,而是指遵循天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的人。如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善”的用法,强调“契合道的方式”。老子的“善”的意思是“善于、巧妙、高明”,更侧重“因循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而非道德评判。从这里也可看出常人所说的道德绑架,对修行人是没有意义的。修行人做事遵循的是天道,维护的是自然,而不是凡人眼中的善恶。

  “与”意为“帮助、佑助”,但这种“帮助”并非主动干预,而是指顺应天道的人自然会与规律相合,从而获得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如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功成事遂,而万物归焉”。

  老子在此强调,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亲疏、无好恶,始终按自身法则运行。真正的“善”是对道的体认与践行,即不强为、不妄为,遵循事物本然的规律。如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顺应天道者,因其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故能减少冲突、避免灾祸,最终达成目标;反之,违背天道者则会因强行干预而招致挫折。这才是“无为”的正解。如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道家思想的传承与解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人对道家思想体系的认知仅停留在碎片化的表面,甚至因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在不经意间产生了诸多误解。这种认知偏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宗教体系中关于因果报应的宣传深入人心,构建起善恶与福祸的直接关联;儒家经典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训诫,也不断强化着善因得善果的观念。然而,当我们将视角转向道家经典,便会发现老子所提出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经典,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与指向。

  老子眼中的“天道” 绝非基于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主观意志,因此 “常与善人”不是天道的情感偏向,而是遵循自然规律所呈现的客观结果。

  在道家的宇宙观中,天地万物的运行皆有其内在法则,这种法则超越了人类的道德评判与功利算计。老子坚决反对将行善作为谋求福报的手段,在他看来,这种带有功利目的的善行,本质上是对自然之道的背离。他强调“因循自然”才是生命最本真、最合理的生存方式,人们若能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刻意造作、不妄为强求,自然会与道相契合,而“与善人”不过是这种“合道”状态下自然衍生的结果,绝非刻意追求的目标。

  宇宙不是神管理的天国,而是自然的运行法则。天地不以亲疏待人,没有人格化的情感倾向,更不会因个人的祈求或讨好而改变运行轨迹。但它却会默默佑助那些能够洞察自然规律、懂得顺势而为、不肆意妄为的人。这种佑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庇佑,而是当个体行为与自然规律相契合时,事物发展所呈现出的顺畅态势。

  正如中国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之后,终于迎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并非是依靠祈求神灵庇佑或者拜佛烧香所能达成的,而是通过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以及智慧创造所铸就的辉煌成就。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与天道的高度契合。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天道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尤其在文化领域,中国不仅传承和弘扬着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还以开放、发展、包容的胸怀接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无疑是对天道中关于多样性和共生共荣思想的完美诠释。中华传统文化超越了对人格化“神”的过度依赖,打破了传统宗教或伦理体系中对于善恶与福报之间那种简单而机械的对应关系,为人类呈现出一种更为本质的生存法则和世界观。

  因此,在未来的日子里,只有中国所蕴含的无尽智慧,才能够引领全球的发展潮流。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方面,更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上。中国智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将带领人类走向更加繁荣、和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