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三大思维法则-《修行宝典》

  如今,许多人在事业、婚姻和家庭等方面都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似乎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目标。然而,如果一个人突然不再迷茫,那很可能是因为他觉醒了,领悟到了一些宇宙的法则。

  当一个人觉醒了,他就会明白宇宙的运行规律,并按照这些法则去生活和行动。他不再被内心的纠结和犹豫所困扰,而是能够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力量。这样一来,他就不再内耗,不再踌躇不前,而是能够专心致志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一步一个脚印,积硅步以致千里。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被困在自己的认知局限中,无法突破。比如,有些人渴望高薪职位,但却因为害怕离开舒适区而不敢迈出那一步;有些人整日抱怨社会不公,却在刷手机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些人将失败归咎于命运,却始终不愿意主动去改变自己的现状。

  这些看似毫无头绪的人生困局,实际上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问题——认知局限。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身的认识,成为了困住我们的最大枷锁。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呢?答案就藏在因果论、幸存者偏差和实事求是这三大思维法则之中。

  因果论并非玄奥的哲学概念,而是支配世间万物的基础法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陷入因果倒置的认知陷阱。职场里,许多人将薪资微薄简单归责于老板压榨、行业内卷,却选择性忽视自身专业能力停滞不前的事实。要知道,劳动力市场遵循着严格的价值交换规律,就像奢侈品的高价源于其稀缺性和品牌价值,个人在职场中的薪酬本质上是能力价值的货币化体现。一个人想要获得更高的报酬,就必须持续提升专业技能、拓展认知边界,让自己成为更稀缺的高能力人才。昔日所珍视的学历证明,海外归来的履历皆将被弃入历史的尘埃。

  感情世界同样遵循精密的因果律。那些频繁抱怨遇人不淑的人,往往忽视了吸引力法则的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被与自己价值匹配的对象吸引。就像蜜蜂只会飞向盛开的花朵,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伴侣。当我们在感情中屡屡受挫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静下心来审视自身:我的内在品质、精神境界是否达到了理想伴侣的期待?

  在社交平台有一位备受关注的情感博主,他每天都会收到数以万计的私信。这些私信大多来自那些被渣男深深伤害的人们,他们在字里行间倾诉着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然而,当这位博主深入与这些倾诉者交流时,却惊讶地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其中竟有高达 70%的人,在初次与渣男见面时,仅仅因为对方开着豪车、送上名牌礼物等外在因素,便迅速地放下了自己的底线。

  爱情,本应是一场灵魂的相遇,而非盲目地被物质所左右。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就如同蜜蜂只会飞向盛开的花朵一样,我们所吸引的人,往往是与我们自身价值相匹配的。

  这意味着,女人不能再将因果倒置,错误地认为是渣男的出现导致了她们的不幸。实际上,是她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决定了会吸引怎样的人进入她们的生活。

  因此,要想拥有真正美好的爱情,我们首先需要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坚守自己的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到与我们志同道合、相互欣赏的人,共同创造一段健康、幸福的感情关系。

  人生就如同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修行之旅,其本质在于不断地突破我们认知的局限。当我们能够运用因果论去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时,我们便开始走上了完善自我人生的道路。

  再来说说“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当我们只关注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时,往往会忽略那些被筛选掉的重要信息,从而导致对整体情况的错误判断。

  就像瞎子因为失去了视觉,所以在生活中会更加依赖听觉来感知周围的环境;而聋子则因为无法听到声音,所以会更加注重用眼睛去观察事物。这种现象就是由于路径依赖所导致的,人们会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

  而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其实也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信息筛选机制。我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价值观等因素来选择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这种信息筛选机制虽然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和应对周围的环境,但也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方面。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某人创业年入百万、千万的励志故事,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普通人逆袭的成功案例,这些过度曝光的少数样本,让我们产生了成功很容易的错觉。殊不知,每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者背后,都有成千上万个黯然退场的失败者。这种信息茧房效应,就像给我们戴上了一副特殊的过滤眼镜,让我们只能看到局部真相,却误以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

  在职业选择领域,这种“幸存者偏差”尤为明显。当有人宣扬学技术没前途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发声者可能根本不了解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当听到读书无用论时,我们忘记了那些真正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早已低调前行。要打破这种认知局限,就必须主动拓宽信息渠道,接触多元观点,跳出固有的圈层思维。通过意识到这一偏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全貌,避免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各种情况。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的根本原则,也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人性中天然存在着一种逃避现实的倾向,这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回避或者掩盖问题,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它们。然而,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而实事求是则是克服这种本能的关键。只有当我们敢于正视现实,客观地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夸大、不缩小事实,不歪曲、不隐瞒真相,以真实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事物。

  真正的成长始于直面真相的勇气。我们需要放下名校光环、职场头衔等外在标签,坦诚面对自身知识结构的短板;需要摒弃受害者心态,认真复盘每一次决策失误;需要褪去华丽的包装,以清醒的头脑分析现实处境。就像医生必须精准诊断才能开出良方,我们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剖析自我,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正确方向。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和改进。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迷茫和焦虑的困境,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最终会转化为滋养我们成长的养分。

  真正的人生破局者,他们不会抱怨迷雾的浓重,而是专注于锻造能够穿透迷雾的认知之眼。他们深知,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