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法令的下发,让农人们播种时,也格外小心谨慎,心中充满了敬畏和希望。他们知道,这些种子不同寻常,关係著自家的肚子和朝廷的法令。
从种子离开成都官仓,到分发、播种、直至未来的除草、看护、收割,都將处於官府严密的“军管”之下。这一次,算是彻彻底底的大汉上下,將举国之力,確保这批承载著“天命”与希望的种子,在大汉肥沃的土地上,结出改变国运的果实!
几日后,待到事情没有那么忙之后,刘禪再次和诸葛亮饮茶相谈。
刘禪有意无意的召见诸葛亮,就是想让他多多歇息一会,如若不然,依照相父的性格,每天会一直忙於公务,事无巨细全部亲自处理的。
就在两人相谈正是入迷之时,小黄门来报,
“陛下,丞相!南中八百里加急!庲降都督李恢与镇南將军赵云联署!”
刘禪点点头,示意小黄门拿给诸葛亮。
诸葛亮肃然接过,验看无误开匣,取出厚帛书,將其中一封递给刘禪:“陛下,子龙与德昂的联报,想必是南中之事已然定矣。”
两人各自展开帛书细看。
刘禪看到的是赵云的奏报:
“臣赵云顿首:奉旨入南,行『改土归流』之策,赖陛下天威,丞相方略,今南中已定。”
“初至,德昂已按丞相所授『以夷制夷』之法行事。归顺者如爨习、孟琰等部,已领蜀锦、铁锅、粮盐。未降者,如黑齿洞主、獠部、赤水酋长等,骄横抗命。”
“臣依丞相策,未动大军。令爨习、孟琰等率本部精壮,攻伐不臣。臣率三千军,屯於要害,立『赵』字大纛,昼夜擂鼓示警。”
“黑齿洞主顽抗,焚我劝降书。爨习部攻其前山,孟琰部断其后路,激战一日,破其寨,斩黑齿洞主及头目七人,俘其眾。獠部闻风丧胆,欲遁入深山。孟琰率轻骑追截,阵斩其酋,余眾皆降。”
“赤水酋长自恃险远,拒不出降。臣令归顺各部轮番攻其寨,疲其兵。相持半月,赤水寨粮尽,內訌生。其副手杀酋长,献首级以降。”
“经此数战,南中震怖。未降之大小洞寨三十七处,或闻风归顺,或稍作抵抗即被归顺部族攻破。凡顽抗首领,尽数诛杀,以儆效尤。”
“德昂隨即推行新政:各部首领亲至味县,登记户数、丁口、田亩,领受税牌。税赋定额,较旧日土司盘剥轻减甚多。更张榜布告,许南人自荐为吏,管理本族事务。爨习、孟琰等率先响应,出任新设县尉、亭长,推行政令,夷民安堵。”
“今南中诸部,尽数归化。新设永昌属国南部都尉府辖四县,官吏半出南人。道路疏通,税粮已入库三万斛。德昂坐镇,诸事井井。臣之军马,唯作震慑,未损分毫。此皆陛下、丞相『以夷制夷』『改土归流』之奇效也!”
诸葛亮看的是李恢奏报:
“臣李恢顿首:仰赖陛下洪福,丞相妙算,子龙將军虎威坐镇,南中『改土归流』之策,推行顺遂,远超预期。”
“子龙將军至南中,威名所至,群蛮慑服。將军谨遵丞相『省兵节用』之旨,三千精兵,屯於衝要,大张旗鼓,示以兵威。未降部族,皆由归顺之爨习、孟琰等部攻伐。黑齿、獠、赤水等顽酋,皆由南人部族自破之,或斩或降。將军坐镇,未发一矢,而南中诸部,望旗归顺。”
“兵威既立,臣即力行新政。登记户册,划定税赋,颁发税牌。税赋从轻,远轻於昔年土司之敛,夷民悦服。尤重『南人治南』之策,擢爨习为弄栋县令,孟琰为云南县尉,其余通晓汉蛮情弊、素有威望之南人子弟,充任亭长、税吏、乡老。彼等言语相通,熟知地理,推行政令,事半功倍,夷民无怨。”
“至去岁冬,南中大小部落二百余寨,尽皆登记入册,岁纳赋税。新设四县,运转无碍。味县仓廩充盈,商旅渐復。子龙將军威德並用,省兵节费而定南疆,功莫大焉!南中已定,將军虎威在此,实属大材小用。”
刘禪放下赵云的奏报,诸葛亮也看完了李恢的,二人又交换著看了一下之后,两人对视,眼中皆有惊讶与满意。
刘禪笑著说道,“这赵老將军和李恢倒是都把功劳往对方身上推,当真是太过谦虚了。不过他二人配合,行事竟如此快速。”
诸葛亮轻抚长须,“是啊!陛下,臣本以为南中地险民悍,纵有子龙之威,德昂之能,推行新策,亦需经年累月。不想…仅数月不达一年之功,竟已底定!子龙深諳陛下所授『以夷制夷』『不战屈人』之精髓,三千兵卒,未损一兵,仅以威名坐镇,便使归顺部族效死力,扫平不臣!此乃上上之策!德昂施政得法,『南人治南』,税赋从轻,尽收人心!此二人相得益彰,功勋卓著!”
刘禪用力点头,喜形於色道,“相父所言极是!子龙將军老成持重,威名远播,坐镇南中,最终导致这事半功倍!德昂善抚地方,新政推行得力!还有那爨习、孟琰,识时务,有担当,皆是大汉良才!南中平定,后方稳固,赋税大增,此乃北伐之基啊!”
诸葛亮闻言起身,走向悬掛的舆图,手指汉中区域道,“陛下,如今南中已安如磐石,子龙將军这柄国之利器,不宜久悬南疆。北伐大业箭在弦上,正是用人之际。臣请陛下下詔,召子龙將军即刻班师回朝!南中善后,德昂一人足矣。”
刘禪听后立即表示赞同:“相父之言,正合朕意!速取笔墨来!”
小黄门赶忙铺绢研墨,刘禪提笔疾书道:
“镇南將军、永昌亭侯赵云,忠勇兼资,威德远播。前奉旨南征,督理改土,坐镇中枢,运筹帷幄。以夷制夷,未动刀兵而群蛮慑服;新政得行,南疆遂定。功勋彪炳,省费节用。著即卸任南中军务,克日班师还朝!沿途郡县,妥为迎送!”
“庲降都督李恢,抚绥得宜,政通人和。加封安汉將军,益州郡太守如故,全权督理南中改土归流善后及四县政务,便宜行事!”
“南中豪首爨习、孟琰等,深识大体,率部效命,功在地方。著李恢详查其功,据实奏报,朕当厚赏!”
“其余立功之归顺部族头人及將士,由李恢会同爨习、孟琰等擬定名单功绩,报尚书台敘功行赏!”
刘禪写完,还没有加盖璽印,先行递给诸葛亮,他看过之后,道“陛下,子龙將军功高,回朝后当重加封赏,以励三军。”
刘禪笑道:“相父放心!待子龙將军凯旋,朕与相父亲迎於郊!加官进爵,犒赏三军,绝不吝嗇!南中归附诸部,立功將士,亦当厚赏!使天下皆知,为汉效力,荣宠无限!”
詔书由快马信使带走,飞驰赶往南中。
从种子离开成都官仓,到分发、播种、直至未来的除草、看护、收割,都將处於官府严密的“军管”之下。这一次,算是彻彻底底的大汉上下,將举国之力,確保这批承载著“天命”与希望的种子,在大汉肥沃的土地上,结出改变国运的果实!
几日后,待到事情没有那么忙之后,刘禪再次和诸葛亮饮茶相谈。
刘禪有意无意的召见诸葛亮,就是想让他多多歇息一会,如若不然,依照相父的性格,每天会一直忙於公务,事无巨细全部亲自处理的。
就在两人相谈正是入迷之时,小黄门来报,
“陛下,丞相!南中八百里加急!庲降都督李恢与镇南將军赵云联署!”
刘禪点点头,示意小黄门拿给诸葛亮。
诸葛亮肃然接过,验看无误开匣,取出厚帛书,將其中一封递给刘禪:“陛下,子龙与德昂的联报,想必是南中之事已然定矣。”
两人各自展开帛书细看。
刘禪看到的是赵云的奏报:
“臣赵云顿首:奉旨入南,行『改土归流』之策,赖陛下天威,丞相方略,今南中已定。”
“初至,德昂已按丞相所授『以夷制夷』之法行事。归顺者如爨习、孟琰等部,已领蜀锦、铁锅、粮盐。未降者,如黑齿洞主、獠部、赤水酋长等,骄横抗命。”
“臣依丞相策,未动大军。令爨习、孟琰等率本部精壮,攻伐不臣。臣率三千军,屯於要害,立『赵』字大纛,昼夜擂鼓示警。”
“黑齿洞主顽抗,焚我劝降书。爨习部攻其前山,孟琰部断其后路,激战一日,破其寨,斩黑齿洞主及头目七人,俘其眾。獠部闻风丧胆,欲遁入深山。孟琰率轻骑追截,阵斩其酋,余眾皆降。”
“赤水酋长自恃险远,拒不出降。臣令归顺各部轮番攻其寨,疲其兵。相持半月,赤水寨粮尽,內訌生。其副手杀酋长,献首级以降。”
“经此数战,南中震怖。未降之大小洞寨三十七处,或闻风归顺,或稍作抵抗即被归顺部族攻破。凡顽抗首领,尽数诛杀,以儆效尤。”
“德昂隨即推行新政:各部首领亲至味县,登记户数、丁口、田亩,领受税牌。税赋定额,较旧日土司盘剥轻减甚多。更张榜布告,许南人自荐为吏,管理本族事务。爨习、孟琰等率先响应,出任新设县尉、亭长,推行政令,夷民安堵。”
“今南中诸部,尽数归化。新设永昌属国南部都尉府辖四县,官吏半出南人。道路疏通,税粮已入库三万斛。德昂坐镇,诸事井井。臣之军马,唯作震慑,未损分毫。此皆陛下、丞相『以夷制夷』『改土归流』之奇效也!”
诸葛亮看的是李恢奏报:
“臣李恢顿首:仰赖陛下洪福,丞相妙算,子龙將军虎威坐镇,南中『改土归流』之策,推行顺遂,远超预期。”
“子龙將军至南中,威名所至,群蛮慑服。將军谨遵丞相『省兵节用』之旨,三千精兵,屯於衝要,大张旗鼓,示以兵威。未降部族,皆由归顺之爨习、孟琰等部攻伐。黑齿、獠、赤水等顽酋,皆由南人部族自破之,或斩或降。將军坐镇,未发一矢,而南中诸部,望旗归顺。”
“兵威既立,臣即力行新政。登记户册,划定税赋,颁发税牌。税赋从轻,远轻於昔年土司之敛,夷民悦服。尤重『南人治南』之策,擢爨习为弄栋县令,孟琰为云南县尉,其余通晓汉蛮情弊、素有威望之南人子弟,充任亭长、税吏、乡老。彼等言语相通,熟知地理,推行政令,事半功倍,夷民无怨。”
“至去岁冬,南中大小部落二百余寨,尽皆登记入册,岁纳赋税。新设四县,运转无碍。味县仓廩充盈,商旅渐復。子龙將军威德並用,省兵节费而定南疆,功莫大焉!南中已定,將军虎威在此,实属大材小用。”
刘禪放下赵云的奏报,诸葛亮也看完了李恢的,二人又交换著看了一下之后,两人对视,眼中皆有惊讶与满意。
刘禪笑著说道,“这赵老將军和李恢倒是都把功劳往对方身上推,当真是太过谦虚了。不过他二人配合,行事竟如此快速。”
诸葛亮轻抚长须,“是啊!陛下,臣本以为南中地险民悍,纵有子龙之威,德昂之能,推行新策,亦需经年累月。不想…仅数月不达一年之功,竟已底定!子龙深諳陛下所授『以夷制夷』『不战屈人』之精髓,三千兵卒,未损一兵,仅以威名坐镇,便使归顺部族效死力,扫平不臣!此乃上上之策!德昂施政得法,『南人治南』,税赋从轻,尽收人心!此二人相得益彰,功勋卓著!”
刘禪用力点头,喜形於色道,“相父所言极是!子龙將军老成持重,威名远播,坐镇南中,最终导致这事半功倍!德昂善抚地方,新政推行得力!还有那爨习、孟琰,识时务,有担当,皆是大汉良才!南中平定,后方稳固,赋税大增,此乃北伐之基啊!”
诸葛亮闻言起身,走向悬掛的舆图,手指汉中区域道,“陛下,如今南中已安如磐石,子龙將军这柄国之利器,不宜久悬南疆。北伐大业箭在弦上,正是用人之际。臣请陛下下詔,召子龙將军即刻班师回朝!南中善后,德昂一人足矣。”
刘禪听后立即表示赞同:“相父之言,正合朕意!速取笔墨来!”
小黄门赶忙铺绢研墨,刘禪提笔疾书道:
“镇南將军、永昌亭侯赵云,忠勇兼资,威德远播。前奉旨南征,督理改土,坐镇中枢,运筹帷幄。以夷制夷,未动刀兵而群蛮慑服;新政得行,南疆遂定。功勋彪炳,省费节用。著即卸任南中军务,克日班师还朝!沿途郡县,妥为迎送!”
“庲降都督李恢,抚绥得宜,政通人和。加封安汉將军,益州郡太守如故,全权督理南中改土归流善后及四县政务,便宜行事!”
“南中豪首爨习、孟琰等,深识大体,率部效命,功在地方。著李恢详查其功,据实奏报,朕当厚赏!”
“其余立功之归顺部族头人及將士,由李恢会同爨习、孟琰等擬定名单功绩,报尚书台敘功行赏!”
刘禪写完,还没有加盖璽印,先行递给诸葛亮,他看过之后,道“陛下,子龙將军功高,回朝后当重加封赏,以励三军。”
刘禪笑道:“相父放心!待子龙將军凯旋,朕与相父亲迎於郊!加官进爵,犒赏三军,绝不吝嗇!南中归附诸部,立功將士,亦当厚赏!使天下皆知,为汉效力,荣宠无限!”
詔书由快马信使带走,飞驰赶往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