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文臣大点评-《三国:从讲出师表开始三兴大汉》

  刚涨完价,这些人心中还有些忐忑,总以为这价格会不会嚇退官府,可第二天一早,吏员们直接抬著钱幣箱进了铺子:

  “八十就八十,有多少收多少!”

  於是当晚,盐价再次上涨到一百文!

  如此高价持续了三日,官仓门口运盐的车队日夜不断。装满盐袋的马车进进出出,车轴压得石板路吱呀作响。

  如此大的阵仗终究是引起了这些豪族的高层注意,王家主和杜琼坐在书房里,捏著密报的手青筋暴起:

  “不对劲!郭攸之那廝到底在搞什么鬼”

  一旁的杜琼却盯著帐本冷笑:“怕什么益州七成盐场都在咱们手里,把各州的盐引全调去成都,就算加上路上的损耗和成本,这波也至少能赚八九倍!”

  王家主狐疑道,

  “你就不怕这是什么阴谋”

  杜琼拿出一封密信挥了挥,

  “阴谋这件事全是郭攸之一人在谋划,诸葛亮正在担忧南中的事务,根本就顾不上眼下的这些盐和粮食。”

  “一个侍中,每天就是在陛下身边商量商量没用的计策,能有什么谋虑”

  “不如趁现在这个好时机,狠狠的捞上一笔,也不枉我们屯了这么多的盐。”

  两人立即传令下去:“不仅仅是成都周边,更是整个益州的所有盐场开足马力,三日之內,务必將存盐全部运抵成都!”

  与此同时,在成都城的另一头,郭攸之站在一个小山丘上负手而立,看著山下官仓內堆积如山的盐袋,向身旁的属吏点了点头:

  “差不多了,是时候进宫面见陛下了。”

  ........

  皇宫中。

  刘禪早已经备好了热茶,就等著诸葛亮了。

  这几天,稍微閒下来一些,他有很多想要问诸葛亮的。

  “相父。”

  刘禪的声音在空旷的厅堂里显得有点轻,他起身搀扶著诸葛亮在他的对面坐下。

  刘禪將一盏热茶推到诸葛亮的面前,用手指点了点案上摊开的一卷名册:

  “相父,这些人,我对他们的了解不是很深,具体应该怎么用,请相父为我解惑。”他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诸葛亮的目光落在那些墨字上:蒋琬、费禕、董允、郭攸之……都是些熟悉的名字,全都是他一手提携起来的,如今也全都身居要职,是大汉下一代的基石。

  诸葛亮自然知道刘禪是什么意思,北伐在即,后方必定是这些大臣来处理事务,怎么用,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刘禪端起茶盏,暖意透过粗陶传到掌心。

  “相父北伐在即,”他抿了口茶,声音稍稍定了些,“朝中这些柱石,阿斗……总想听听相父心里的话。就说说他们吧,做过什么,是什么样的人,以后……又能如何。”

  他顿了顿,补充道,“只说眼前,不论將来。”

  诸葛亮沉默片刻,他知道刘禪真正想要了解的,是如何用这些人,如何让这些人心服口服的对他死心塌地。

  “蒋公琰(蒋琬字公琰),”诸葛亮的声音平缓,像在陈述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当年他做广都县长,不理俗务,终日醉酒。先帝巡行至广都,勃然大怒,要治他的罪,甚至想杀了他。”

  刘禪记得这事,点点头:“那时我还小,只听说相父力保了他。”

  “是,”诸葛亮眼中掠过一丝微不可察的讚许,

  “我对先帝说,蒋公琰,非百里之才,乃社稷之器!其治民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后来,他在什邡,在丞相府,在尚书台,都印证了这一点。有人曾弹劾他,说他办事昏聵,远不及前人。(指杨敏讥讽蒋琬“作事憒憒,诚非及前人”)

  “这事被蒋琬知道了,但他却不怒不究,只问那人还说了什么听说那人只是批评他做事本身,並无恶意,他便不再追问。这份器量,难得。”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叩了下名册,“此子,可托社稷。”最后四字,说得异常清晰,更深入刘禪之心。

  刘禪深知,这个评价在诸葛亮的口中说出来,重达千斤!

  刘禪若有所思,目光移到下一个名字:费禕。

  “费文伟呢”刘禪问道,“朕记得他出使东吴时,孙权君臣几番刁难,他言辞对答如流,不卑不亢,孙权很欣赏他,临別赠刀。”

  “不止於此,”诸葛亮微微頷首,

  “陛下可知魏延与杨仪此二人皆国爪牙,然性矜高,势同水火。每次爭执,如火星溅入乾柴堆。”

  “若非文伟居中,常以正言諫喻,明理开导於二人之间,使其虽不合亦不敢公然造次。”

  “若非他,恐早已酿成祸事,损耗国家元气。”他抬眼看向刘禪,“文伟识悟过人,心思通透,能弥缝人隙。国事繁难,需要这样一把快刀,也需要这样一团柔水。”

  诸葛亮的目光移向董允。

  “董休昭,”诸葛亮的声音里带上了一点温度,像是提起自家子弟,

  “先帝在时,他为太子舍人,后迁太子洗马,如今是黄门侍郎。此人秉性公亮,刚直不阿。陛下初登基时,选纳妃嬪,他以为不宜过多,上奏请减。陛下游观苑囿,或增饰宫室,他必据理直諫,面折廷爭,不留情面。”

  诸葛亮看著刘禪,目光平静,“有他在陛下身边,匡正补益,臣……放心些许。”

  刘禪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赧然,端起茶盏又喝了一口,含糊地“嗯”了一声,目光落在最后一个名字上:“郭攸之……”

  “郭攸之,”诸葛亮接道,语气温和了些许,“性情温顺,志虑忠纯。他如今是侍中。臣观其言行,心无杂念,处事平和。陛下可试之以事,如宫中供奉、文簿往来,或协理庶务,此人足堪细致之任,可保无虞。”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这都是之前臣对郭攸之评价,近来陛下对他似乎另有他任”

  诸葛亮端起茶水喝了一口,

  “且看这次处理盐价高涨的事情办得如何吧,如若不行,老臣建议他还是继续做他的宫中的侍中,其余大事,还是臣一人担之便可。”

  诸葛亮知道,刘禪之所以破格提拔郭攸之,就是想要找人分担他肩上的担子。

  诸葛亮眼神中充满了决然——兴復汉室,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岂敢有任何懈怠

  他眼前的这个孩子知道心疼他,他很感动,但是不管如何,汉室復兴重担他诸葛亮一人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