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禪立刻双眼放光,
“何为科举制”
刘尧淡然一笑,
“所谓科举,便是广开才路,唯才是举,最终得以金榜题名,开闢一条属於寒门贵子的青云之上之路!”
“相较於察举制任人唯亲,科举制以治国策论定乾坤,令天下英才不分贵贱,可以使得天下英才尽入彀”
“破除九品中正制,用十年寒窗来打破士族垄断,真才实学击碎门第枷锁,如此方可使国家稳定,繁荣!”
刘禪听后有些激动,仿佛拯救大汉的希望就在眼前。
“先生的意思是举办一场统一的考试,只要是有才学之人皆可以参加,不看出身,不用举荐,唯成绩是举!”
“不错,只不过一个国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血洗推到重来后,这科举制难以推行,三国时期士族力量又过於强大,想要推行更是难上加难。”
“更不要说,此时士族阶级已经垄断的並不只是推荐权,还有知识!”
“像底层人民很难有財力去读书,也就没有科举制生长的適宜土壤。”
刘尧再次话锋一转,一盆冷水就这么泼在了刘禪头上。
此话一出,刘禪呆呆的愣在原地,方才升起的希望就这么破灭了。
“那,当真没有解决办法了吗”
刘禪依旧不死心,追问道。
刘尧犹豫半晌,
“虽然科举制註定发展不起来,但是可以作为一个集权手段,对於丞相而言,权力越大,北伐的阻力就越小。”
“名义上推行科举制度,唯才是举,实际上是暗中扶持支持自己的寒门派。”
“社会底层提拔上来的官员与士人阶级利益勾连几乎没有,所顾虑的也会更少。”
“给予其监察要务,彻查豪族士人隱瞒土地人口,在打压士人阶级的同时还能提升国家的赋税与兵力来源。”
“总的来说,扶植没有背景寒门子弟进场把水搅浑,同时丞相便可以趁机削弱益州地方豪族势力。”
刘禪若有所思,但思考一会后,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若如此,那些本地士人阶级反扑的话,其掌握的商路岂不是要失去控制”
“权利纵使集中,那没钱也没法支持相父继续北伐了。”
刘尧听到这话,讚赏道,
“你小子可算是知道考虑事情考虑多方面了。”
“对於这个问题,可以每年开放几个名额给那些大商人们的子弟们爭夺,考上后安排其为太仓令,军市丞等职务,另外为防止其贪墨可令新上任的寒门子弟监察。”
“如此一来,身份地位低下但有钱的商人肯定会支持科举制,如此一来士族垄断的商路也便不再是死局。”
“除了这些,科举制不看出身便可以做官的噱头可以吸引许多魏国和吴国的学子。”
“如此一来,有一定概率达到人才虹吸的效果,再加上大汉正统的这个標籤,运气好的话是能够招揽到大才的。”
听著刘尧的分析,刘禪再次心潮澎湃起来,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先生,此法可救大汉!”
刘尧打了一个哈哈说道,
“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也不一定能实行的通,你就听听得了。”
“反正也用不上。”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刘尧感觉一阵口乾舌燥,咕嘟咕嘟连灌两口水之后,感慨道,
“门阀抱团垄断的时期,若科举制真能横空出世,那才真的是天下英才尽入吾彀啊!”
刘禪不懂何为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他只知道,大汉有救了!
“若是科举制能推行,帮助相父加强集权,我是不是不用像歷史中一样,做那亡国之君了”
刘禪有些落寞,低著头双眼无神的看向脚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突然,
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
“哈哈哈哈哈哈,小胖儿,你真代入刘禪了啊!”
“这的孩子们像你这样求知慾望强烈的可不多,你要是喜欢我讲的课,你可以常来。”
“好了,你再读读师表吧,有啥不会的再问我,说了这么久,我去给你拿点吃的,一会我送你回家。”
说完拍了拍刘禪的肩膀,起身出门去西屋的厨房翻腾吃的。
刘禪双目无神,看著自己手中的课本,翻开的那一页上写著“出师表”三个大字,背景图正是一名羽扇纶巾之人在秉烛办公。
虽不甚像,但是其中神韵让刘禪轻易认出了这正是他的相父。
“相父啊!阿斗想你了。”
一边自言自语,泪水慢慢的打湿双眼。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最后一字刚出口,刘禪就感觉到一阵天旋地转,两眼一黑便失去了知觉。
就在一下秒,
“先隨便吃点垫垫肚子吧。”
刘尧推门而入,手中拿著两个煮鸡蛋,笑呵呵的说道。
但这屋內哪里还有刘禪的踪影,空无一人的房间让刘尧有些恍惚。
“这小子,什么时候走的!来得莫名其妙,走的时候也莫名其妙的。”
刘尧有些许肉疼,
“早知道就煮一个鸡蛋了,这地方鸡蛋可金贵著呢。”
“算了,留一个给明天表现好的孩子当奖励吧。”
“这小胖,下次见到他我肯定要好好教训一下他!”
......
另一边,成都皇宫。
刘禪坐在床榻边,双腿自然下垂,目瞪口呆。
看著屋內陈设,烛火摇曳,案头上还有先帝留下来的白玉砚台,旁边竹筒堆叠,一只硃笔斜倚在旁,而最上方摆放著一细绢薄册,。
那一册之上內容文字刚劲雄浑,古朴典雅,更为重要的是上边內容正是刘禪刚才所诵读的出师表!
刘禪伸出手抚摸著细绢薄册,细腻的触感让他止不住的颤抖,
“我又回来了!”
“大汉有救了!”
一阵细碎脚步声传来,一小黄门站在门外毕恭毕敬道,
“启稟陛下,今夕当值侍寢之淑媛已至宫门外候旨,恭请圣裁。”
刘禪冷声道,
“嗯,让她回去吧,另外,来替朕砚墨。”
“这......”
“何为科举制”
刘尧淡然一笑,
“所谓科举,便是广开才路,唯才是举,最终得以金榜题名,开闢一条属於寒门贵子的青云之上之路!”
“相较於察举制任人唯亲,科举制以治国策论定乾坤,令天下英才不分贵贱,可以使得天下英才尽入彀”
“破除九品中正制,用十年寒窗来打破士族垄断,真才实学击碎门第枷锁,如此方可使国家稳定,繁荣!”
刘禪听后有些激动,仿佛拯救大汉的希望就在眼前。
“先生的意思是举办一场统一的考试,只要是有才学之人皆可以参加,不看出身,不用举荐,唯成绩是举!”
“不错,只不过一个国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血洗推到重来后,这科举制难以推行,三国时期士族力量又过於强大,想要推行更是难上加难。”
“更不要说,此时士族阶级已经垄断的並不只是推荐权,还有知识!”
“像底层人民很难有財力去读书,也就没有科举制生长的適宜土壤。”
刘尧再次话锋一转,一盆冷水就这么泼在了刘禪头上。
此话一出,刘禪呆呆的愣在原地,方才升起的希望就这么破灭了。
“那,当真没有解决办法了吗”
刘禪依旧不死心,追问道。
刘尧犹豫半晌,
“虽然科举制註定发展不起来,但是可以作为一个集权手段,对於丞相而言,权力越大,北伐的阻力就越小。”
“名义上推行科举制度,唯才是举,实际上是暗中扶持支持自己的寒门派。”
“社会底层提拔上来的官员与士人阶级利益勾连几乎没有,所顾虑的也会更少。”
“给予其监察要务,彻查豪族士人隱瞒土地人口,在打压士人阶级的同时还能提升国家的赋税与兵力来源。”
“总的来说,扶植没有背景寒门子弟进场把水搅浑,同时丞相便可以趁机削弱益州地方豪族势力。”
刘禪若有所思,但思考一会后,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若如此,那些本地士人阶级反扑的话,其掌握的商路岂不是要失去控制”
“权利纵使集中,那没钱也没法支持相父继续北伐了。”
刘尧听到这话,讚赏道,
“你小子可算是知道考虑事情考虑多方面了。”
“对於这个问题,可以每年开放几个名额给那些大商人们的子弟们爭夺,考上后安排其为太仓令,军市丞等职务,另外为防止其贪墨可令新上任的寒门子弟监察。”
“如此一来,身份地位低下但有钱的商人肯定会支持科举制,如此一来士族垄断的商路也便不再是死局。”
“除了这些,科举制不看出身便可以做官的噱头可以吸引许多魏国和吴国的学子。”
“如此一来,有一定概率达到人才虹吸的效果,再加上大汉正统的这个標籤,运气好的话是能够招揽到大才的。”
听著刘尧的分析,刘禪再次心潮澎湃起来,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先生,此法可救大汉!”
刘尧打了一个哈哈说道,
“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也不一定能实行的通,你就听听得了。”
“反正也用不上。”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刘尧感觉一阵口乾舌燥,咕嘟咕嘟连灌两口水之后,感慨道,
“门阀抱团垄断的时期,若科举制真能横空出世,那才真的是天下英才尽入吾彀啊!”
刘禪不懂何为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他只知道,大汉有救了!
“若是科举制能推行,帮助相父加强集权,我是不是不用像歷史中一样,做那亡国之君了”
刘禪有些落寞,低著头双眼无神的看向脚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突然,
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
“哈哈哈哈哈哈,小胖儿,你真代入刘禪了啊!”
“这的孩子们像你这样求知慾望强烈的可不多,你要是喜欢我讲的课,你可以常来。”
“好了,你再读读师表吧,有啥不会的再问我,说了这么久,我去给你拿点吃的,一会我送你回家。”
说完拍了拍刘禪的肩膀,起身出门去西屋的厨房翻腾吃的。
刘禪双目无神,看著自己手中的课本,翻开的那一页上写著“出师表”三个大字,背景图正是一名羽扇纶巾之人在秉烛办公。
虽不甚像,但是其中神韵让刘禪轻易认出了这正是他的相父。
“相父啊!阿斗想你了。”
一边自言自语,泪水慢慢的打湿双眼。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最后一字刚出口,刘禪就感觉到一阵天旋地转,两眼一黑便失去了知觉。
就在一下秒,
“先隨便吃点垫垫肚子吧。”
刘尧推门而入,手中拿著两个煮鸡蛋,笑呵呵的说道。
但这屋內哪里还有刘禪的踪影,空无一人的房间让刘尧有些恍惚。
“这小子,什么时候走的!来得莫名其妙,走的时候也莫名其妙的。”
刘尧有些许肉疼,
“早知道就煮一个鸡蛋了,这地方鸡蛋可金贵著呢。”
“算了,留一个给明天表现好的孩子当奖励吧。”
“这小胖,下次见到他我肯定要好好教训一下他!”
......
另一边,成都皇宫。
刘禪坐在床榻边,双腿自然下垂,目瞪口呆。
看著屋內陈设,烛火摇曳,案头上还有先帝留下来的白玉砚台,旁边竹筒堆叠,一只硃笔斜倚在旁,而最上方摆放著一细绢薄册,。
那一册之上內容文字刚劲雄浑,古朴典雅,更为重要的是上边內容正是刘禪刚才所诵读的出师表!
刘禪伸出手抚摸著细绢薄册,细腻的触感让他止不住的颤抖,
“我又回来了!”
“大汉有救了!”
一阵细碎脚步声传来,一小黄门站在门外毕恭毕敬道,
“启稟陛下,今夕当值侍寢之淑媛已至宫门外候旨,恭请圣裁。”
刘禪冷声道,
“嗯,让她回去吧,另外,来替朕砚墨。”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