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未晞,政法大学的梧桐道上。
张海峰穿著洗净的蓝色工装,脚下是刷得发白的劳保鞋,每一步都走得格外用力,仿佛要把鞋底沾著的物流园尘土,深深印在这所高等学府的地面上。
“別紧张。”
郑仪拍拍他绷紧的后背。
“徐老师最討厌装腔作势的人。”
法学院三楼,徐永康的办公室门敞开著,老人正在给一盆绿萝浇水。
听到脚步声,他头也不回地说:
“进来吧,工人阶级同志。”
张海峰的脚步猛地顿住。
这个被工头骂过“臭苦力”、被保安赶过“別弄脏地板”的搬运工,第一次听到有人用“同志”称呼他。
徐永康转过身,目光落在张海峰磨破的袖口和粗糙的手掌上,忽然伸出双手。
那双写过多部法学著作的手,稳稳握住了沾满机油与茧子的手。
阳光斜斜地照进办公室,三个身影围坐在旧茶几旁。
张海峰起初磕磕巴巴,但当讲到工友们如何凑钱买法律书籍、如何轮流守夜研究仲裁流程时,语言突然变得流畅有力,徐永康时而拍腿叫好,时而皱眉记录。
郑仪注视著这一幕,恍惚看到两条原本平行的生命线,在此刻歷史性地交匯。
茶水续了三巡,徐永康忽然问:
“海峰同志,论坛发言稿准备好了吗”
“我、我读的书不多……”
“要的就是这个!”
老教授一巴掌拍在茶几上,茶盏叮噹作响。
“你不需要像那些专家一样引经据典,说说你帮工友討薪时,劳动局的门往哪边开仲裁庭的椅子有多凉老板的律师怎么用法律条文绕晕你们”
张海峰黝黑的脸渐渐涨红:
“这些……真的能说”
“不但要说。”
徐永康眼中闪著锐利的光。
“还要当著王振国的面说!”
窗外,正午的阳光穿透云层,將三个人的影子投在书架上那排精装法典上。
一个皓首穷经的学者,
一个摸爬滚打的工人,
一个重拾初心的青年。
阶级或许不同,但此刻,他们都是同志。
夕阳西垂,张海峰走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手掌轻轻拂过斑驳的树皮。
身旁不时有学生骑车掠过,书包里露出《刑法学讲义》的边角,车铃声清脆地划破黄昏。
“想过吗”
郑仪突然问。
“如果当年……”
“天天想。”
张海峰笑著摇头,目光追隨著远处图书馆的尖顶。
“特別是头两年打工时,每次路过大学门口,都会算,这时候我本该在哪个教室上课。”
郑仪沉默著。
前世他大学毕业后忙於钻营,早忘了这个少年时的兄弟,更不曾知道对方承受了多少遗憾。
“后来就想通了。”
张海峰弯腰捡起一片完整的银杏叶,对著夕阳细看叶脉。
“我爸现在还瘫在床上,我妈在菜市场有个摊位,工友们叫我『张律师』……这条命啊,它不给你走直线的机会。”
风吹动树影婆娑,恍惚间郑仪似乎看见另一个时空的画面,意气风发的张海峰穿著学士服,站在政法大学的礼堂前拋起方帽。
“后悔吗”
“悔有什么用”
张海峰把银杏叶塞进《法学概论》的书页里。
“我现在帮老李头討回的工钱,可比文凭实在。”
教学楼里传来下课铃声,年轻学子们如潮水般涌出。两人逆流而行,一个穿著笔挺西装,一个身著洗旧工装,却同样踏著坚定的步伐。
梧桐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渐渐將他们的背影融为一体。
遗憾当然有。
但生命的价值,从不只因一条未走的路而黯淡。
郑仪的出租屋很小,一张书桌、一张床、一个简易衣柜就占去了大半空间。
张海峰环顾四周,目光在墙面的裂缝和发黄的天板上停留片刻,最后落在那张堆满书籍的桌上。
公务员考试资料、法学专著、还有一叠手写的论坛发言稿。
“你这条件也不比我强多少嘛。”
他咧嘴笑道,故意用肩膀撞了下郑仪。
“未来的大干部就住这儿”
郑仪从床底下拖出一个小电炉:
“大干部现在要给你煮泡麵,加两根火腿肠,够奢侈了吧”
两碗热气腾腾的泡麵摆在床头柜上,香肠被郑仪用水果刀切成精致的刀,在麵汤里舒展开来。
张海峰盘腿坐在地上,吸溜了一大口面,突然笑起来:
“还记得高三那次吗你帮我给班递情书,结果她以为是你要表白。”
郑仪差点呛到:
“后来她给我送了一个月早餐,真是受宠若惊啊!”
“谁让你当年是学霸,全校女生暗恋对象。”
狭小的出租屋里迴荡著久违的笑声。泡麵的热气模糊了两人现在的模样,仿佛又变回了那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
张海峰用塑料叉子搅动著麵条,忽然问:
“大学谈对象没”
郑仪的手顿了顿。前世的婚姻像场噩梦,林沐晴精致的脸庞与冰冷的眼神闪过脑海。
“没有。”他简短地回答,转而问道,“你呢”
张海峰耳根突然红了:“厂里有个姑娘……纺织车间的。”
灯光下,这个扛著百斤货物眉头都不皱的汉子,此刻捧著泡麵碗的手指竟然有些发抖:“她帮我缝过三次工作服,有次我中暑,还是她发现的。”
郑仪看著他眼中的光彩,忽然想起前世的自己——那时他眼里只有“高门贵女”林沐晴,何曾注意过身边平凡的温暖
“她叫什么”
“刘小雨。”张海峰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女孩穿著浅蓝色工装,站在纺织机旁靦腆地笑著,眼睛弯成月牙。
“真好。”
郑仪轻声说。
他盯著泡麵碗里飘著的油,思绪却被张海峰的话引向了程悦。
那个在图书馆偶遇时的女孩,在游乐园戴著发光发卡大笑的女孩,程家的掌上明珠。
相比林家,程家不高吗
何止是“高”。省委秘书长的独女,家世比林志远还要显赫。
但奇怪的是,和她相处时,郑仪很少想起这些標籤。
“喂,发什么呆”
张海峰用叉子敲了敲他的碗边。
“该不会真有情况吧”
郑仪摇摇头,自嘲地笑了笑:
“我这辈子不想谈感情了。”
张海峰挑眉:“被伤过”
“算是吧。”
郑仪含混地带过,不想提及前世那段畸形的婚姻。
张海峰的目光在郑仪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察觉到什么。他没有继续追问,只是默默地低头吃完了碗里已经有些发胀的麵条。
张海峰最终没有再多说什么。
有些伤痛不需要安慰,有些决断不必急著推翻。真正的朋友,懂得在沉默中给予理解,在適当的时候留下空间。
这就是工人阶级的智慧,不说什么漂亮的场面话,却总能给出最踏实的陪伴。
张海峰穿著洗净的蓝色工装,脚下是刷得发白的劳保鞋,每一步都走得格外用力,仿佛要把鞋底沾著的物流园尘土,深深印在这所高等学府的地面上。
“別紧张。”
郑仪拍拍他绷紧的后背。
“徐老师最討厌装腔作势的人。”
法学院三楼,徐永康的办公室门敞开著,老人正在给一盆绿萝浇水。
听到脚步声,他头也不回地说:
“进来吧,工人阶级同志。”
张海峰的脚步猛地顿住。
这个被工头骂过“臭苦力”、被保安赶过“別弄脏地板”的搬运工,第一次听到有人用“同志”称呼他。
徐永康转过身,目光落在张海峰磨破的袖口和粗糙的手掌上,忽然伸出双手。
那双写过多部法学著作的手,稳稳握住了沾满机油与茧子的手。
阳光斜斜地照进办公室,三个身影围坐在旧茶几旁。
张海峰起初磕磕巴巴,但当讲到工友们如何凑钱买法律书籍、如何轮流守夜研究仲裁流程时,语言突然变得流畅有力,徐永康时而拍腿叫好,时而皱眉记录。
郑仪注视著这一幕,恍惚看到两条原本平行的生命线,在此刻歷史性地交匯。
茶水续了三巡,徐永康忽然问:
“海峰同志,论坛发言稿准备好了吗”
“我、我读的书不多……”
“要的就是这个!”
老教授一巴掌拍在茶几上,茶盏叮噹作响。
“你不需要像那些专家一样引经据典,说说你帮工友討薪时,劳动局的门往哪边开仲裁庭的椅子有多凉老板的律师怎么用法律条文绕晕你们”
张海峰黝黑的脸渐渐涨红:
“这些……真的能说”
“不但要说。”
徐永康眼中闪著锐利的光。
“还要当著王振国的面说!”
窗外,正午的阳光穿透云层,將三个人的影子投在书架上那排精装法典上。
一个皓首穷经的学者,
一个摸爬滚打的工人,
一个重拾初心的青年。
阶级或许不同,但此刻,他们都是同志。
夕阳西垂,张海峰走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手掌轻轻拂过斑驳的树皮。
身旁不时有学生骑车掠过,书包里露出《刑法学讲义》的边角,车铃声清脆地划破黄昏。
“想过吗”
郑仪突然问。
“如果当年……”
“天天想。”
张海峰笑著摇头,目光追隨著远处图书馆的尖顶。
“特別是头两年打工时,每次路过大学门口,都会算,这时候我本该在哪个教室上课。”
郑仪沉默著。
前世他大学毕业后忙於钻营,早忘了这个少年时的兄弟,更不曾知道对方承受了多少遗憾。
“后来就想通了。”
张海峰弯腰捡起一片完整的银杏叶,对著夕阳细看叶脉。
“我爸现在还瘫在床上,我妈在菜市场有个摊位,工友们叫我『张律师』……这条命啊,它不给你走直线的机会。”
风吹动树影婆娑,恍惚间郑仪似乎看见另一个时空的画面,意气风发的张海峰穿著学士服,站在政法大学的礼堂前拋起方帽。
“后悔吗”
“悔有什么用”
张海峰把银杏叶塞进《法学概论》的书页里。
“我现在帮老李头討回的工钱,可比文凭实在。”
教学楼里传来下课铃声,年轻学子们如潮水般涌出。两人逆流而行,一个穿著笔挺西装,一个身著洗旧工装,却同样踏著坚定的步伐。
梧桐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渐渐將他们的背影融为一体。
遗憾当然有。
但生命的价值,从不只因一条未走的路而黯淡。
郑仪的出租屋很小,一张书桌、一张床、一个简易衣柜就占去了大半空间。
张海峰环顾四周,目光在墙面的裂缝和发黄的天板上停留片刻,最后落在那张堆满书籍的桌上。
公务员考试资料、法学专著、还有一叠手写的论坛发言稿。
“你这条件也不比我强多少嘛。”
他咧嘴笑道,故意用肩膀撞了下郑仪。
“未来的大干部就住这儿”
郑仪从床底下拖出一个小电炉:
“大干部现在要给你煮泡麵,加两根火腿肠,够奢侈了吧”
两碗热气腾腾的泡麵摆在床头柜上,香肠被郑仪用水果刀切成精致的刀,在麵汤里舒展开来。
张海峰盘腿坐在地上,吸溜了一大口面,突然笑起来:
“还记得高三那次吗你帮我给班递情书,结果她以为是你要表白。”
郑仪差点呛到:
“后来她给我送了一个月早餐,真是受宠若惊啊!”
“谁让你当年是学霸,全校女生暗恋对象。”
狭小的出租屋里迴荡著久违的笑声。泡麵的热气模糊了两人现在的模样,仿佛又变回了那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
张海峰用塑料叉子搅动著麵条,忽然问:
“大学谈对象没”
郑仪的手顿了顿。前世的婚姻像场噩梦,林沐晴精致的脸庞与冰冷的眼神闪过脑海。
“没有。”他简短地回答,转而问道,“你呢”
张海峰耳根突然红了:“厂里有个姑娘……纺织车间的。”
灯光下,这个扛著百斤货物眉头都不皱的汉子,此刻捧著泡麵碗的手指竟然有些发抖:“她帮我缝过三次工作服,有次我中暑,还是她发现的。”
郑仪看著他眼中的光彩,忽然想起前世的自己——那时他眼里只有“高门贵女”林沐晴,何曾注意过身边平凡的温暖
“她叫什么”
“刘小雨。”张海峰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女孩穿著浅蓝色工装,站在纺织机旁靦腆地笑著,眼睛弯成月牙。
“真好。”
郑仪轻声说。
他盯著泡麵碗里飘著的油,思绪却被张海峰的话引向了程悦。
那个在图书馆偶遇时的女孩,在游乐园戴著发光发卡大笑的女孩,程家的掌上明珠。
相比林家,程家不高吗
何止是“高”。省委秘书长的独女,家世比林志远还要显赫。
但奇怪的是,和她相处时,郑仪很少想起这些標籤。
“喂,发什么呆”
张海峰用叉子敲了敲他的碗边。
“该不会真有情况吧”
郑仪摇摇头,自嘲地笑了笑:
“我这辈子不想谈感情了。”
张海峰挑眉:“被伤过”
“算是吧。”
郑仪含混地带过,不想提及前世那段畸形的婚姻。
张海峰的目光在郑仪脸上停留了片刻,似乎察觉到什么。他没有继续追问,只是默默地低头吃完了碗里已经有些发胀的麵条。
张海峰最终没有再多说什么。
有些伤痛不需要安慰,有些决断不必急著推翻。真正的朋友,懂得在沉默中给予理解,在適当的时候留下空间。
这就是工人阶级的智慧,不说什么漂亮的场面话,却总能给出最踏实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