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三代半导体產业链-《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华微电子仗著国资背景,整天躺在补贴上混日子,而真正有技术、肯实干的企业,却因为拿不到政策资源,只能勉强维持生存。

  “这样,刘科长。”

  郑仪合上文件。

  “你安排一下,我要亲自去这三家企业考察。”

  刘信鸿嚇了一跳:

  “郑处,这……合適吗华微那边……”

  “华微电子现在正忙著应付財政厅审计。”

  郑仪淡淡扫了他一眼.

  “他们还有空管我”

  刘信鸿不敢再多嘴,只能点头:

  “是,我马上安排。”

  郑仪想了想.

  “对了,邀请三江大学的李教授一起去。”

  刘信鸿一愣:

  “李维他和这些企业……”

  “技术对接。”

  郑仪乾脆利落道.

  “李教授的碳化硅衬底技术要落地,需要產业链配合。华微不干,那就另起炉灶。”

  刘信鸿这才恍然大悟。

  郑仪这是要绕过华微电子,重新构建一条半导体產业链!

  一旦这条新链条成形,谁还需要华微

  谁还需要於华

  刘科长突然感到一阵恐惧,郑仪的手段比想像的更狠。

  次日后郑仪带著產业处的骨干,与三江大学李维教授一同走访了江东省三家二线半导体企业。

  第一站,明德电子。

  这家企业规模不大,但產线乾净整洁,工人精神面貌极佳。总经理董棋是个四十出头的技术专家,亲自带著郑仪参观生產线。

  当郑仪提出要与三江大学的碳化硅衬底研发项目合作时,董棋激动不已。

  “李教授的技术我们早就关注了!”

  他翻开一本厚重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技术参数和市场分析。

  “只要省里给政策,我们能在三个月內改造生產线,適配碳化硅工艺!”

  郑仪转头看向李维:

  “李教授,你觉得呢”

  李维推了推眼镜,认真翻看了明德电子的技术资料,点头道:

  “张总確实懂技术,他们的生產线改造后,完全可以承接我们的研发成果。”

  接下来是晶芯科技。

  这家企业曾是华微电子的封装配套商,后来因华微拖欠货款而濒临破產。董事长林涛是个耿直的退伍军人,说话直奔主题:

  “郑处长,我不跟你绕弯子,我们厂技术没问题,就是被华微拖垮了现金流。如果省里真愿意扶持我们,我们立刻就能復產!”

  郑仪微微点头,翻看著晶芯科技的財务报表:

  “订单来源稳定吗”

  “以前不稳定。”

  “但如果能搭上李教授的碳化硅项目,我们就能直接对接高端客户!”

  郑仪与李维交换了一个眼神。

  最后,华越半导体。

  这家企业规模最小,但技术团队极为精悍。

  创始人赵华越是个留学归来的技术狂人,亲自带团队研发国產半导体设备零件。

  “郑处长,华微买进口设备溢价50%,而我们自己研发的同款零件,成本只有进口的三分之一!”

  赵华越打开一台设备,露出內部密密麻麻的晶片和电路:

  “最可笑的是,华微寧愿高价买进口配件,也不肯给我们订单!”

  郑仪若有所思,转头看向刘信鸿:

  “刘科长,这笔帐你怎么看”

  刘信鸿这次学乖了,认真回答:

  “郑处,如果能扶持本土供应链,確实能大幅降低企业成本。”

  郑仪淡淡道:

  “不是『能』,是『必须』。”

  郑仪回到公务车上,他翻开笔记本,迅速梳理著三家企业的优势与问题,並在脑海中构建出一条全新的半导体產业链蓝图。

  明德电子有衬底材料生產经验,生產线改造后可適配李维的技术。晶芯科技则具备封装和测试能力,能承接碳化硅器件的製造。而华越半导体能提供国產化设备零部件,降低成本,不再依赖进口。

  这个链条如果顺利打通,华微电子的垄断地位將彻底被打破,而江东省將形成一条完全本土可控的第三代半导体產业链!

  但问题也很明显。

  资金缺口大,政策配套不足,市场信心薄弱。

  这些二线企业规模偏小,自身资源有限,短期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政策资源长期被华微把持,若没有强力支持,这些企业很难真正崛起。

  “刘科长。”

  郑仪突然开口。

  “你立刻起草一份《江东省半导体產业扶持专项优化方案》,重点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產业链整合,把明德、晶芯、华越三家企业纳入省重点扶持名单。”

  刘信鸿一愣:

  “郑处,这……要不要先和徐处商量一下”

  “不需要。”

  郑仪语气平静而冷硬。

  “徐处现在被財政厅盯著资金流向,华微电子又在配合审计,他不会插手的。”

  刘信鸿后背一凉,立刻拿出平板电脑开始记录。

  郑仪眯了眯眼,继续道:

  “方案里明確几点。”

  “第一,设立专项產业化基金,定向支持三家企业生產线改造;第二,协调三江大学与三家企业联合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第三,优先採购这三家企业產品,扶持本土供应链发展。”

  他顿了顿:

  “再补充一条,对技术领先且国產化率高的企业,给予额外税收减免。”

  刘信鸿咽了咽口水,小声问:

  “那华微……”

  “华微如果愿意转型,一样可以参与竞爭。”

  郑仪目光深邃。

  “但这次,扶持资金必须与指標严格掛鉤——良品率、量產时间、国產化率,一项不合格,立刻削减补贴。”

  刘信鸿飞快记录著,心中震撼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產业政策,不再是“撒胡椒麵式”的补贴,而是精准扶持,优胜劣汰!

  刘信鸿回到办公室后,手速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著《专项优化方案》。

  他眼睛盯著屏幕,额头上的汗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干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隱隱的兴奋感。

  “这要是真能做成……”

  他脑海里飞快地盘算著。

  华微电子这些年仗著国资背景,拿补贴、抢资源,把省內其他半导体企业压得喘不过气。產业处的项目负责人去华微视察时,连於华的面都见不到,最多只能和副总吃个饭,敷衍了事。

  可现在呢

  郑仪一个25岁的年轻人,上来就要打破华微电子的垄断局面!

  刘信鸿忍不住回想起刚才那三家企业的反应。

  明德的董棋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抖,林涛直接承诺“绝不会辜负省里期望”,连一向傲慢的赵华越都主动加了郑仪微信,表示隨时可以技术匯报……

  这三家企业的诚意,可比华微电子那群只会摆架子的管理层强多了!

  刘信鸿的键盘敲得更快了。

  他是產业处老人了,这些年被徐哲旭压著,早就憋了一肚子不满。现在郑仪横空杀出来,强硬推进新政,他反而看到了机会。

  “跟著郑仪干,说不定真能翻身!”

  只要三江大学的技术顺利落地,明德、晶芯、华越这三家企业真能做到量產,到时候整个江东省的半导体產业就会彻底洗牌!

  而他刘信鸿,作为项目实际执行人,必定能在功劳簿上记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