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天下第一师-《逃荒种田:锦鲤肥妻被糙汉抢回家》

  忽然,她眼角余光一扫,注意到回廊尽头有个模糊的身影闪过。

  背影竟有点眼熟,像是曾经在哪里见过。

  “怎么了?”

  陈氏见她突然停下动作,疑惑询问。

  她定睛再望过去,廊下空荡荡的,方才那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没事,可能看花眼了,光线太暗,误认了人影。”

  宋河川咀嚼着粗面饼,看向姐姐,起家里的近况。

  宋绵绵眼角泛起柔和的弧度。

  “家里都挺好的,爹娘身体还算硬朗。你不用担心,只管在这儿安心读书,别总惦记家里那些琐事。”

  宋河川眼神中闪过一丝安心。

  他低头喝了口稀粥,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

  “阿姐,书院的先生们脾气确实有点怪。但相处久了才发现,他们其实都不错,讲课细致,批改文章也从不敷衍,遇到学生提问,哪怕问得笨了些,也会耐心解答。”

  “人像天上的云,没有两片是一模一样的。能坚持做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只要为人正派,不藏私心,真心愿意教学生知识、解答疑问,那就是值得尊敬的好老师。”

  宋河川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宋绵绵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目光落在弟弟单薄的衣衫上。

  “你凡事都替家里考虑。可身体是根本,饭要吃饱,衣服要穿暖。别为了省几个铜板,就顿顿啃咸菜、喝凉水。该花的钱,花得值,就不算浪费。记住了吗?”

  宋河川低下头,声音低了几分。

  “可是……阿姐,现在是灾年,地里收成不好。听说城里米价都翻了两倍,连柴火也贵得吓人。我不敢乱花钱……”

  宋绵绵轻轻叹了口气,目光中透出一丝心疼。

  她拍了拍弟弟的手背。

  “这些事不用你操心。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长身体,养足精神,开开心心地读书。钱的事,我来想办法,娘也说了,只要你在书院用心学,家里再难也不会让你受委屈。”

  说完,她拿出一摞衣物,一叠竹纸,塞进宋河川怀里。

  “你待会儿就回去上课吧,别耽误了时辰。我和大嫂这就动身回家了。”

  宋河川抱着那沉甸甸的包裹,眼眶微微发热。

  “阿姐……等我考上秀才,我要让你们住上大屋子,穿新衣,吃白米饭!”

  宋绵绵随即笑了出来。

  她帮弟弟整理了下衣领。

  “阿姐信你,加油!”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转身朝着书院的方向走去。

  “大嫂。”

  宋绵绵目送弟弟走远,转头对陈氏开口。

  “再过几年,也让军军开始读书吧。”

  陈氏先是心头一喜,可过了片刻,又轻轻叹了口气。

  “唉……小弟读书已经花了不少钱,光是束修和纸笔就不便宜。咱们家底薄,又要养老小,又要应付荒年,哪还有余钱供第二个孩子念书呢?”

  宋绵绵转过身,认真看着陈氏,语气坚定。

  “大嫂,读书不是花钱,是投资。咱们普通人,想要改变命运,读书是最快的路。哪怕只是一线希望,也要为孩子争取。”

  陈氏眨了眨眼,似懂非懂。

  她本就心疼儿子军军聪明却没机会上学。

  如今见宋绵绵提起,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暖流。

  “走吧。”

  宋绵绵自然地挽起陈氏的手臂。

  “回家后好好想想,怎么多赚点钱。哪怕摆个小吃摊,织些粗布卖,也能攒下几个铜板。只要咱们不放弃,将来咱家说不定真能出两状元!”

  陈氏被她这话逗得直笑。

  “你做梦呢吧?状元哪有那么好考!我听村里的老秀才讲,咱们盘阳县,一百年都没出过一个状元了,连进士都寥寥无几,你还指望两个?”

  宋绵绵脚步未停,侧过头问道。

  “哪怕是三甲之内的,也算光宗耀祖了。”

  陈氏想了想,眉头微微皱起。

  “好像……有个榜眼吧,名字记不太清了。咱们家嘛,祖上几代都没出过读书人,连个秀才都没见过。齐飞算是头一个肯念书,不容易啊。”

  宋绵绵挑了挑眉,心中悄然盘算着。

  看来宋家的底子确实不厚。

  这倒也不奇怪,普通农户人家,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哪有余力供子弟读书考功名?

  可她并不觉得弟弟说的话是瞎吹牛。

  齐飞那孩子向来稳重。

  就算祖上没人出息,也不代表培养不出人才。

  世间之事,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

  只要肯下功夫,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到。

  更何况,她这弟弟脑子灵光得很。

  她刚刚看了他文章。

  虽然遣词造句还略显生涩,但内容却非常扎实。

  比起以前的时候,简直是判若两人。

  姑嫂俩边走边聊。

  她们开了书院,往家的方向走去。

  就在引嫣阁对面的一间小屋里。

  一个身形修长的男子正跪坐。

  他面前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执壶倒茶。

  眼前这人正是黎安。

  坐在对面的那位老人,正是私塾里一心想收宋绵绵做学生的教书先生汪风靖。

  “没想到……您还在人间。”

  黎安声音低沉,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惊与感慨。

  “学生多方打探,都说您早已辞世,不曾想,您竟躲在这座偏远的小书院里过日子……”

  汪风靖也就是曾名动京城,人称“天下第一师”的汪旋翊。

  他轻叹一声,缓缓摇头。

  “唉,终究还是被你这个世子爷给找上门了。躲了这么多年,终究是躲不过命数啊。”

  黎安把茶杯放在矮几上。

  “学生真没特意来找您。这次来盘阳县,是奉朝廷之命前来督查水患、赈济灾民。路过此地时,听闻这里有一位年高德劭的老夫子,便动了心思,想着顺道拜见,未曾想到……竟是恩师在此隐居。”

  汪风靖眯着眼睛,静静地打量了他一会儿。

  他像是在掂量他这句话到底有几分真心,又有几分敷衍。

  当年黎安在国子监读书时,可是有名的难管教。

  那会儿的黎安,生性跳脱,行事肆意。

  倒不是因为他愚笨。

  恰恰相反,他极为聪慧,一点就通。

  可问题就在于,他压根没把心思放在经史子集上。

  那时候,汪旋翊亲自教他策论。

  别的学生一见到先生板起脸来,就规规矩矩地低头听训。

  可黎安却不同。

  他不但不怕,还敢当面顶嘴反驳。

  可如今眼前的黎安,已然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