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新的开始-《逃荒种田:锦鲤肥妻被糙汉抢回家》

  “能答就答,心里有数就大大方方说出来。答不上来也不要慌,诚实地说不知道,反倒讨喜。”

  “书院要的是踏实的孩子,不是装腔作势的机灵鬼。”

  宋齐飞咽了口唾沫。

  他双手紧紧捏着粗布衣角,一步一挪地走进了屋子。

  宋绵绵站在外间,目光凝望着屋檐下那连成一线的雨滴。

  大约过了半炷香的工夫,门扉向内打开。

  宋齐飞走了出来。

  他嘴唇微微颤抖,不敢抬头看任何人。

  老先生慢悠悠地跟在后头。

  “你弟弟底子不错。”

  他缓缓开口,语气中透着几分赞许。

  “根基尚可,悟性也不差。只是这名字……”

  “有点不合适。”

  宋绵绵心里猛地一紧。

  这具身体的爹娘都是乡野农人,大字不识一个,给孩子取名也只是随口一喊。

  “宋齐飞”这个名字,虽说亲昵,却的确土气了些。

  “求夫子给起个新名!”

  她反应极快,弯腰深深行了一礼。

  “还望夫子开恩,赐一名字,也好让他有个新的开始。”

  老者缓步走向屋内的书桌,拿起一支狼毫笔,在砚台上蘸了浓墨。

  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一挥而就,三个遒劲的大字跃然纸上。

  “宋河川”。

  墨迹未干,字迹如龙蛇游走,气势磅礴。

  “这‘河川’二字,取其心明眼亮、志存高远之意。希望你今后能不负此名,胸有大志,脚踏实地。”

  宋绵绵见状,立刻轻声催促道。

  “小弟,快上前接住,别愣着。”

  “谢谢夫子!”

  宋齐飞终于抬起头,伸出颤抖的双手,恭敬地接过那幅字。

  就在这瞬间,他那双平时怯生的的眼睛,第一次闪烁出明亮的光芒。

  老先生随即告知,集福书院的学费并非一次性缴清,而是一年分两次交付。

  这样一来,即便家境清寒,也能勉强承担。

  宋绵绵没有犹豫,当即从怀里取出铜钱,仔细数清后,交上了学费。

  没过多久,便有个身穿青色短衫、头戴方巾的少年走了过来。

  他向老先生拱手行礼后,转身对宋齐飞说道。

  “跟我来吧,我带你去宿舍安顿。”

  宋齐飞走几步就回头望一眼,目光里满是不舍。

  宋绵绵见状,心头一酸,连忙追上前去。

  她悄悄将几枚铜板塞进弟弟的手心,压低声音叮嘱道。

  “收好,别弄丢了。饿了渴了,都能用上。晚上盖好被子,别着凉。”

  一切安排妥当,宋绵绵才转身准备踏上归途。

  她刚走出几步,身后忽然传来一声呼唤。

  “丫头,且慢。”

  她回头一看,正是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

  “我看你是块好料,根骨清奇,心思通透,真不想跟着我念书?”

  老者缓缓走近,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

  “多谢夫子抬爱,弟子感激不尽。”

  她再次恭敬地作了个揖。

  “可我呢,自知天资有限,也不曾立志于仕途文墨。倒是更喜欢做点实实在在的营生,靠双手养活自己,过安稳日子。”

  老先生听后轻轻摇头,叹息一声。

  “可惜了,真是可惜了。”

  他从袖袍之中掏出一块青绿色的玉牌,递到宋绵绵面前。

  “拿着,哪天你改变主意了,凭这个随时能进书院。”

  宋绵绵一愣,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她伸手欲接,却又猛地缩回。

  “这会不会不合规矩?书院收徒向来严苛,我不过一介乡野女子,怎敢轻易持有这等信物?”

  老者闻言,顿时脸色一沉。

  “什么规矩?书院的规矩由我定,我准你进来,天王老子也拦不住!”

  她望着夫子那张严肃的脸,心中一暖,忍不住笑出声来。

  随后伸出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玉牌。贴身收好。

  走出书院大门时,夕阳已染红了半边天空。

  她心里悄悄盘算着:

  以后总得来看弟弟,到时候带着点吃的过来,顺便孝敬一下老夫子。

  这样一来,既是表达感激,也算是给弟弟多添点照应。

  回到家,她快步走到院子中央。

  那里堆放着十几个竹筐,每个筐里都整齐码放着土豆块。

  她蹲下身子,仔细翻看其中一筐。

  发现那些原本沉睡的块茎如今已冒出嫩绿的新芽。

  “再不种就耽误时节了。”

  她小声嘀咕了一句。

  春耕不等人,错过这一季,全家今年的口粮就要更加拮据。

  想到这里,她立刻起身往柴房走去,准备找锄头开始翻地。

  今早,大哥、二哥天还没亮就动身赶去水渠工地上干活。

  家中如今只剩下她和爹娘、大嫂一起操持。

  她站在院子里,双手拢在嘴边,声音清亮地喊道。

  “咱们要把土豆快点种下去!再等两天,芽太长就容易断,种下去也活不了!”

  宋父腿上旧伤还未痊愈,走路仍有些跛。

  一听女儿喊得急切,他连忙从堂屋拄着拐杖出来。

  “来了来了!”

  “种地哪能让你们姑娘家先动手?我还能干!”

  宋母和大嫂陈氏听到动静,也匆匆从厨房出来。

  小军军蹦蹦跳跳地跟在她们身后,嘴里嚷着“我也要去种金疙瘩”。

  一家子热热闹闹地往西边的坡地走去。

  到了地头,宋绵绵望着眼前这片贫瘠的土地,默默叹了口气。

  “小妹。”

  大嫂陈氏忽然蹲在她身边,捡起一块土豆翻来覆去地看着,迟疑地问道。

  “这疙里疙瘩的东西,黑不溜秋的,真能活?能结出粮食来?”

  宋绵绵转头看向大嫂,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笑容。

  “放心,这可是我特意从山上挖来的良种,只要种法得当,收成绝对比麦子强!不信你看,这才几天,芽就长得这么旺,说明土性合适,生命力足!”

  她站起身,拍了拍手,转头对宋父说道。

  “爹,您腿还没好利索,千万别逞强。就在边上看着就行,我们哪儿做得不对,您随时指点,比亲自下地强多了。”

  宋父心里有些不服气,伸手又要抢锄头。

  谁知宋母眼疾手快,一把将锄头夺过去,瞪了他一眼。

  “别添乱了,一边歇着去!上次你逞能翻地,疼得半夜睡不着,谁伺候你了?”

  说完,她也不等宋父反驳,扛起锄头就走向田头。

  宋绵绵紧随其后,蹲在刚翻好的土坑旁,将一块块土豆放进坑中。

  她一边干活,一边回头对大嫂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