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村里的孩子都馋哭了-《穿越六零,我从十六岁开始养家》

  大家一边干着最后收尾的杂活,一边热闹的聊着。

  时不时的看一眼旁边的大铁锅,那里炖了满满两锅野猪肉。

  空气中飘着的浓郁香味,让大家时不时就要咽下一口口水。

  那些整天不着家的孩子们,今天也都不乱跑了,远远的站在那里,贪婪的闻着锅里飘出的香气。

  傍晚,张向阳和张向前,组织众人排好队,领取了最后一天的粮食。

  “肉炖熟了,都回家拿盆拿碗。”

  张曙光用筷子扎了扎锅里的肉,很轻易就扎透了。

  “好,谢谢小光。”

  很快大家把粮食送回家里,拿着空盆又重新回来。

  “小光,我能不能拿回家再吃?”

  盛肉的时候,有人小心翼翼的问道。

  “当然可以,可不兴吃独食,拿回家让老婆孩子都尝尝。”

  田素兰和高菲掌勺,把野猪肉,猪下水和内脏都盛了一些。

  “石头,我不在这里闻味了,我要跟我爹回家吃肉去。”

  “我也要回家了,咱们明天再玩吧。”

  有大人在张曙光家干活的,跟着自己的爹娘回了家。

  其他没有大人在这干活的孩子们,羡慕的口水直流。

  “天都黑了,你还在这闻味呢?还不赶紧回家。”

  这时,有大人出门来找孩子。

  “我不要回去,我就是要在这里闻味。”

  孩子们很执拗,宁愿挨揍也不愿意回家,浓郁的肉香味,对他们的吸引力太大了。

  “去吧。”

  张曙光对着弟弟示意了一下,小胜利噔噔噔的跑了过去。

  “二民,三虎,锅里还剩不少肉骨头,你们回家拿碗去吧,我给你们捞两块。”

  二民和三虎,就是以前欺负我张胜利,后来让张曙光用红薯为筹码,狠狠揍了一顿的两个熊孩子。

  自从被揍了以后,两个熊孩子就服了,后来经常找张胜利一起玩。

  “胜利,我能不能也吃一块?”

  没有被点到名的孩子,一脸期待得看着张胜利。

  “可以。”

  ……

  刚才打都打不走的孩子们,瞬间没了踪影。

  “谢谢大哥,谢谢胜利。”

  “谢谢大哥,谢谢胜利。”

  每个在场的孩子,都分了两三块肉,还有半碗肉汤。

  每一个领到野猪肉的孩子,都礼貌的道了谢。

  往回走的时候,孩子们捧着碗,趾高气扬的斜了自己的父母一眼。

  如果他们怕挨揍,如果他们屈从于父母的淫威,今天这顿肉就没有了。

  “儿子,你轻点得瑟,可千万别把碗给摔了。”

  “闺女,让娘端着,天黑了路不好走。”

  出来找孩子的大人们,一个个的赔着笑脸,说话都不敢大声,生怕吓得孩子把碗给扔了。

  光是这半碗肉汤,回家了切一颗大白菜进去,就够一家人吃了,更别说还有两块肉骨头了。

  把肉全部分完,张曙光带着弟弟也去前院吃饭了。

  家里炖了一只野山羊,全家都喜气盈盈的,庆祝着新房子建成。

  吃晚饭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只有张向阳的兴致不高,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大爷,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张曙光发现了张向阳的异常。

  现在莹姐有了正式工作,建光和建国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按理说他应该没什么不顺心的呀!

  “小光,马上就要秋收了,今年一年都没怎么下雨,估计产量不会高。

  如果如实报产量,正常按照比例缴纳公粮,估计还能结余一些。

  如果还像去年一样虚报产量,把粮食全部都交上去,后半年大家的日子将会更加难过。”

  张向阳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能让他这么苦闷的,也就是生产队的事了。

  “如实报不行吗?为什么要虚报产量?”

  张向南三年都不在国内,对浮夸风一无所知。

  “没办法,全国各地都是这么整的,产量报低了,领导不高兴,会被当成典型批评的。

  其实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他们也都心知肚明,不过是自己骗自己罢了。

  我不是官迷,这个大队长干不干也无所谓,我就怕我下来以后,再上来一个不管乡亲们死活的。”

  张向阳能和张向南关系这么好,那肯定是性格相近,意气相投的。

  浮夸风张向阳十分看不惯,要不是为了乡亲们,他早就不伺候着了。

  这两年,但凡饿死人多的生产队,都是报产量报得太夸张的。

  产量不是胡乱报的,你报多少产量,就要缴纳相应比例的公粮。

  很多生产队交完了公粮,粮仓里一粒粮食都不剩,粮仓里的耗子都含泪跑了。

  老百姓辛苦一年,一粒粮食也分不到,别说草根树皮了,有些地方都开始吃土了。

  观音土能让人有饱腹感,可这玩意根本就拉不出来,老百姓一个个胳膊腿像麻杆一样纤细,挺着一个大肚子直到死亡。

  “你别着急,等秋收结束开会时,我跟你一起去。

  我倒要看看,他们能报多少产量,我要问问公社的领导,他们还有没有最基本的常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向南的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种地的老百姓没有粮食吃,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爹,这件事是大势所趋,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改变的。”

  浮夸风的形成,前世的张曙光还真的了解过。

  主因就是瞎指挥的领导作风,提出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本就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口号。

  官老爷们一是脱离实际,不调查研究;二是主观武断,自以为是;三是贪多、求大、图快。

  上面天天让汇报,要数字,种了多少,产了多少,天天统计,天天上报。

  你瞎指挥,我就乱报,结果就浮夸起来了。

  现在上面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病态的攀比是一种错误,明年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极大的遏制。

  “其他地方我管不了,可我的家乡,我总要说一句话吧?”

  大儿子明显是让自己明哲保身,这一点张向南很不认同。

  “我不是这个意思,您想去也行,只是说话尽量不要太强硬,最好委婉一些。

  如果闹得太僵。您的假期结束了还要回去,他们肯定要给我大爷穿小鞋。”

  张曙光也理解父亲的愤怒,他在部队多年,眼里非黑即白,正义感爆棚,政治觉悟却差点意思。

  “我知道,我过去并不一定要说话,就是给你大爷壮壮胆子,如实汇报产量而已。”

  喜欢穿越六零,我从十六岁开始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