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劫后余生-《边军悍卒:从收留罪女到九五至尊》

  夜风穿堂,吹得火把明灭不定。文若先生低声细语,叶云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好个文若先生!”叶云重重一拍他肩膀。

  胡勇急道:“大人,那张家老宅那边?”

  “依文若先生之计行事!”叶云果断下令。

  “喏!”

  ……

  ……

  天色微明,整个清平县如同炸开了锅。

  “听说了吗?张家出大事了!”

  茶馆里,伙计唾沫横飞地对围坐的茶客说道。

  “昨天半夜,十几号蒙面大盗翻墙进了张家老宅,把张老爷书房里值钱的古董字画,卷了个一干二净!”

  “嚯!张家啊!”

  “千真万确!县衙都贴出海捕文书了!”

  “还不止呢!张家在城南的大粮仓,也遭了殃!听说是闹了流民灾,上千号饿疯了的流民冲进去,把粮食抢光了!守仓的护院……全被砍死了!”

  “啥?张家这是得罪哪路神仙了?”

  “谁知道呢……流年不利啊……”

  县衙门口的告示栏前,挤满了人。新贴的告示墨迹未干:

  “昨夜子时,流寇裹挟饥民作乱,洗劫张氏城南粮仓,护院力战殉职。张氏族长张明远于乱中失踪,疑为贼人所掳。县衙已发海捕文书,严缉凶顽,安靖地方……”

  ……

  周记粮行内院。

  “老爷!老爷不好了!”账房先生连滚带爬地冲进来,被门槛绊了个大跟头,也顾不上疼,扑到周掌柜面前。

  “慌什么!天塌了?”周掌柜心中打鼓。

  “张家!张家粮仓完了!被流民抢光了!护院都死了!”账房声音都变了调。

  “啥?”周掌柜腾地站起。

  “千真万确!尸首都抬出来了!血流了一地!”账房脸色惨白,“还、还有张老爷……不见了!说是被掳走了!张家老宅也被盗了!”

  周掌柜浑身一哆嗦,随即如释重负般长长舒了口气,竟一屁股坐回椅子上,抹了把额头的冷汗:“好……好啊……破财消灾,破财消灾……”

  账房目瞪口呆:“老爷?我们昨晚可刚送了五车粮过去啊!”

  “五车粮算个屁!丢了好!丢了好啊……”周掌柜精神焕发,“快!给老爷我烫壶‘女儿红’压压惊!”

  账房彻底懵了:“压……压惊?”

  周掌柜眼睛一瞪:“劫后余生,不该喝一杯?”

  ……

  消息风一般传到其他豪绅家中。

  反应却与周掌柜截然不同。有心痛如绞的,有暴跳如雷的,有惶惶不可终日的。这一夜,注定许多人无眠。

  与之相对的,是刘村土堡内热火朝天的景象。

  新建的巨大临时粮囤里,堆满了鼓囊囊的粮袋。

  “排队!按劳领筹!”负责登记的军士敲着铜锣,满面红光,“叶大人有令!昨夜参与‘抢救’转运粮草的,每人记二十个工分!”

  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那些面黄肌瘦、新近涌入土堡的难民,脸上第一次浮现出充满希望的红晕。

  一名抱着婴儿的妇人忽然朝着堡墙上的了望塔跪下,重重磕了几个响头,泣声道:“叶大人……是活菩萨啊……”

  叶云站在了望塔上,俯瞰着下方攒动的人头。仅仅一天,土堡接纳的难民数量便激增一千余人,堡内登记在册的人口首次突破了三千大关。

  五百战兵是核心战力,五百辅兵负责堡内杂务与工事,剩下的两千余人,则构成了庞大的劳力群体。

  一套初具雏形的“工分制”开始运转。

  这项新推行的制度,将劳动付出与生存物资紧密挂钩。筑城墙一日,记八分;运粮一车,记二分;

  纺布织麻,按尺论筹。即便是搓麻绳、编草鞋这样的粗活,也明码标价。土堡并非善堂。涌入的难民大多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他们拖家带口逃难至此,只为求得一处安身立命之所。

  叶云给了他们这个机会,敞开堡门,也立下了规矩。

  校场边的布告栏前人头攒动。胡勇扯着大嗓门,在清晨的薄雾中一条条宣读着工分兑换细则。流民们仰着头,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亮。

  有人搓着满是老茧的手,有人摸着空瘪的肚子,更多人则死死盯着“月底凭工分可领肉食”那几个字。他们大多不识字,却听得无比认真。这便是活命的希望。

  饭棚前排起了长队。新刻好的、标记着姓名和初始工分的木筹攥在各自手中,这是他们在土堡安身立命的凭证。

  热腾腾的粟米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油汪汪的腌咸菜疙瘩令人垂涎,队伍里不时响起吞咽口水的声音。

  文若先生喘着气登上箭楼:“大人寻我?”

  “文若先生……”叶云目光依旧投向下方。

  文若整了整衣袍:“大人唤我表字‘高远’即可……”

  “高远?”叶云收回目光,看向他,忽地一笑。

  文若一愣:“大人……?”

  “怎么?当本官是粗鄙武夫,不通文墨?”叶云打趣道。

  “属下不敢!”文若连忙拱手,脸上微窘。

  “高远,放轻松些。”叶云拍拍他肩膀,从怀中取出一张银票递过去,“拿着。”

  文若一看,竟是一张一百两的银票,顿时手足无措:“大人,这是……”

  “昨夜你献计有功,搬空了张家半个粮仓,解了燃眉之急,这是你应得的。”叶云将银票塞到他手里,“堡内用度艰难,我能给的不多,别嫌少。”

  文若嘴唇动了动,眼眶微热:“大人……”

  “好了,说正事。”叶云话锋一转,指着堡内忙碌的景象,“依你看,这数千流民之中,能筛选出多少堪用之人?”

  文若高远闻言,神色一肃,知道这是叶云在考校自己。他目光越过垛口,扫过那些虽衣衫褴褛却因有了希望而精神焕发的身影,沉吟片刻道:

  “十中取一,可为精壮。百里挑一,方是栋梁。”

  “哦?”叶云似笑非笑,“如此之少?”

  文若高远拱手,声音清朗:“乱世求生者众,然心存瑾瑜、志虑忠纯者,凤毛麟角。”此语既回答了流民之问,又暗合其表字“高远”之意。

  叶云闻言,放声大笑,重重一拍文若高远的肩膀:“好一个‘心存高远’!说得好!”

  笑声落下,叶云目光炯炯地看着他:

  “那么高远,你呢?在这乱世之中,所为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