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学堂众生相-《全族!供我科举》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刘氏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秦思齐听见母亲在厨房生火的声响,揉了揉眼睛,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晨光透过窗棂,在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思齐,再睡会儿?

  "刘氏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粗粮粥走进来,看见儿子已经自已穿好了蓝布短衫,小脸上还带着睡意。

  秦思齐摇摇头,接过粗瓷碗。粥很稀,米粒少得能数清楚,但热乎乎的喝下去,胃里总算有了些暖意。他小口啜饮着,眼睛却一直盯着墙角那个沙盘,大伯秦大安昨天刚做好的,木框还散发着淡淡的松香。

  "娘,今天能带沙盘去学堂吗?

  "他放下碗,期待地问。刘氏用手指梳理着儿子睡乱的头发:

  "带,当然带。

  "她转身从箱笼里取出一块干净的粗布,

  "娘特意做了个布套,免得路上弄脏了沙子。

  "

  吃完早饭,刘氏一手抱着用布包裹的沙盘,一手牵着儿子出了门。晨露未干,村道上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秦思齐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时不时回头看看母亲怀里的沙盘,生怕它掉下来。

  私塾的竹篱笆出现在视野里时,刘氏的脚步明显慢了下来。她整了整衣襟,在距离院门还有十几步的地方停下,蹲下身给儿子整理衣领。

  "娘就送到这儿了,

  "她轻声说,声音有些发紧,

  "要听秀才公的话,知道吗?

  "

  秦思齐乖巧地点头。门房秦怀仁远远地招呼道,花白的胡子在晨风中飘动,

  "送思齐来啦?

  "刘氏局促地行了个礼:

  "怀仁叔,麻烦您了。

  "她把沙盘递给老人,

  "这是...这是思齐学写字用的...

  "

  秦怀仁接过沙盘,笑着摸了摸秦思齐的脑袋:

  "好小子,知道用功!走,爷爷带你进去。

  "秦思齐回头望了望母亲。刘氏站在原处,晨风吹动她单薄的衣裙,显得身形格外瘦削。她举起手轻轻挥了挥,嘴角勉强扯出一个笑容。

  "娘再见!

  "秦思齐大声喊道,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格外清脆。进了院子,秦怀仁直接把沙盘搬到了秦思齐的座位上——丙班最角落的那个小马扎旁。今天学堂里格外热闹,十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地聚在一起,不时爆发出笑声。

  "思齐!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秦思齐转头,看见堂哥秦思文站在不远处,黝黑的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秦思文今年八岁,是大伯秦大安的长子,昨天刚入学。

  "文哥儿!

  "秦思齐小跑过去,仰着头问,

  "你也来上学啦?

  "

  秦思文挠挠头:

  "爹说...说不能让你一个人...

  "他话没说完,突然被一个高大的男孩撞了一下。

  "让开点,乡巴佬!

  "那男孩穿着细棉布做的长衫,腰间还挂着个精致的香囊,一脸倨傲。

  秦思文涨红了脸,却不敢反驳,拉着堂弟退到一旁。秦思齐好奇地打量着那个男孩,他记得这是地主家的儿子李涛,家里有一百多亩田地。

  晨读的梆子声响起,孩子们一哄而散,各自回到座位上。秦思文被分到了正好在秦思齐后面两排。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朗读声零零落落地响起。秦思齐捧着《千字文》,小手指着上面的字,一字一句地跟读。昨天他已经记住了前八句,今天又新学了十句。虽然秦秀才没有考他,但他自已暗暗较劲,一定要尽快背完全文。

  读着读着,秦思齐的注意力被学堂里的众生相吸引了。他悄悄观察着周围的同学,发现这群七八岁的孩子竟然已经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个小团体:

  最显眼的是以李涛为首的地主家子弟。他们穿着细棉布或绸缎做的衣裳,用的是上好的麻纸和毛笔,写字时手腕上还垫着绣花腕枕。李涛身边总是围着几个跟班,其中一个叫张学平的,甚至带着个小厮接送他上下学。

  其次是商户家的孩子,以蒋彬和汪永光为首。他们穿着干净的粗布衣裳,用的是稍次的竹纸,但比起秦家村的孩子已经阔绰多了。秦思齐注意到,这些人写字时手腕灵活,显然在家已经受过些指导。

  人数最多的是秦家村本村的孩子们,以秦山青和秦书恒为首。他们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写字用的是沙盘或水写方砖,在一块特制的方砖上蘸水写字,水干了可以重复使用。秦思文的沙盘就是这种,木头框里放着沙子。但冬天适合用沙盘,夏天用水写方砖比较好,练习写作水笔更好模仿下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秦思齐回过神,赶紧跟上朗读的节奏。他偷瞄了一眼身旁的沙盘,又看看后排的堂哥笨拙地在方砖上写字。

  午休时分,学堂里更热闹了。秦怀仁的媳妇大家都叫她秦婆婆抬着两个大食盒进来。食盒一打开,香气顿时弥漫开来。秦思齐伸长脖子看去,只见食盒里整齐地摆着几份饭菜:白米饭、炒青菜,还有一小碟红烧肉!

  "交过饭钱的,过来领饭!

  "秦婆婆吆喝道。李涛那几个地主家则被小厮带回租的房屋,嬷嬷做好了饭菜等着。蒋彬几个商户子弟领了自已的那份。秦家村的孩子则默默收拾书包,准备回家吃饭,一个月300文的饭钱,对他们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为了科举,这些孩子的父母,还是舍得。

  "思齐,走,回家吃饭。

  "秦思文走过来,拍了拍堂弟的肩膀。秦思齐点点头,正要起身,却见秦怀仁走过来,手里还端着一碗饭菜。

  "思齐留下,

  "秦爷爷和蔼地说,

  "你年纪小,来回跑太累,就在这儿吃吧。

  "秦思齐惊讶地睁大眼睛。碗里的饭菜,比起家里的粗粮稀粥,粗粮饼,咸菜,已经是天壤之别,糙米饭,炒青菜,还有几片薄薄的腊肉!

  "谢谢秦爷爷!

  "他道谢着,还是拒绝了。

  我母亲应该来接我,就不在这里吃饭了,一点都不像2岁半的小孩子般跑了出去。母亲笑着看着他跑出来,笑着抱起,往家里走。然后思齐挣扎着下来,说着要自已走回家。

  回到家秦思齐小口小口地吃着来之不易的饭菜,每一口都嚼得很仔细。如同品尝着什么美味一般!吃完饭回到私塾,他注意到李涛那桌不时传来笑声,几个地主家的孩子边吃边炫耀着家里新买的笔墨纸砚。蒋彬那桌则安静许多,偶尔交流几句算盘口诀。

  热闹的是秦家村孩子们那的秦家帮,胜在人多。秦山青正绘声绘色地讲述昨天在河里摸鱼的经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秦思文也在其中,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秦思齐年纪太小,没人带着玩;家境又差,融入不了富家子弟的圈子。唯一亲近的堂哥,也有自已的玩伴...

  下午的课程是习字。秦思齐终于可以用上自已的沙盘了。他拿着小木棍,在细沙上歪歪扭扭地画着

  "天

  "字,却总是写不好。正当他懊恼时,一只温暖的大手覆在了他的小手上。

  "手腕要这样...

  "秦秀才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苍老的手引导着他的动作,

  "一横,一撇,一捺...对,就这样。

  "

  在秀才的指导下,字终于有了模样。秦思齐兴奋地抬头,却见秦秀才已经走向下一个学生。他失落地低下头,继续练习。

  放学时分,刘氏接孩子放学,但是看着堂兄弟秦思文和秦思齐一起放心,想着吩咐一声思文就不来接思齐,让他们两一起走,这会看着两个小小的身影走在村道上,一前一后。

  "堂哥,你说士农工商会和谐在一块玩耍吗?”秦思文回复到:

  "我爹说,士农工商,各安其分...

  "原来这个时代已经到根深地固的地步了。《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管仲提出 “四民分业定居”,将职业与居住区域绑定(如士人聚于学宫,农民聚于田野),以稳定社会分工。

  秦思齐沉默了。他想起前世那个号称人人平等的社会,再看看眼前这个等级森严的世界,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回到家,刘氏正在灶台前忙碌。见儿子回来,她连忙擦了擦手:

  "怎么样?沙盘好用吗?

  "

  秦思齐点点头,突然扑进母亲怀里,小脸埋在那粗糙的衣料中。刘氏愣住了,轻轻拍着儿子的背:

  "怎么了?有人欺负你?

  "

  "没有...

  "秦思齐闷闷地说,

  "娘,我一定会考上秀才的。

  "

  她蹲下身,捧着儿子的小脸:

  "娘相信你。

  "顿了顿,又轻声问,

  "饿了吧?娘给你做菜饼和粥...

  "

  又是粥。秦思齐看着碗里稀薄的米汤,突然想起学堂里那碗有腊肉的饭菜。他偷偷抬眼看了看母亲憔悴的面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夜深了,秦思齐躺在硬板床上,听着窗外蟋蟀的鸣叫。每半月放三天假,他得好好利用在学堂的每一刻。沙盘习字,背诵《千字文》,观察各个小团体的动态...这些都是他改变命运的阶梯。

  月光透过窗棂的缺口,在地上画出一道银线。秦思齐盯着那道光线,慢慢进入了梦乡。梦里,他穿着秀才的青衫,母亲则换上了崭新的衣裙,脸上再也有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