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刚一停稳,搭好跳板,秦思齐和赵明远便率先下船,李振和张祥瀚紧随其后。
秦思齐快步上前,行礼道:“文焕兄!静之兄!别来无恙!”
林静之依旧温文尔雅,嘴角含笑,拱手回礼:“一别数年,思齐风采更胜往昔。恭喜高中举人,又得岳麓交流之机!真乃双喜临门。”他言语温和,目光中满是真诚的祝贺。
李文焕则显得更外放一些,他笑着上前碰了一下秦思齐的肩膀:“好你个思齐,这么大的喜事,信里还说得那般含蓄!要不是我二人都在长沙,又日日来这码头守株待兔,岂不是要错过迎接你了?”虽是调侃,语气中的亲切与喜悦却溢于言表。
原来,李文焕并未继续在东林书院深造,而是凭借其父在湖广官场的一些关系,已于半年前转读于岳麓书院。
两人此前已通过秦思齐的来信,得知他将于近期抵达岳麓,便大致推算了行程,这几日天天来码头等候,果然等到了。
秦思齐连忙将身旁的李振、张祥瀚引荐给二人:“这位是李振兄,这位是张祥瀚兄,皆是我江汉书院俊才,同获交流资格。”都是年纪相仿的读书人,且同是才俊,彼此通报姓名籍贯,寒暄几句,很快便熟络起来。
李文焕热情地发出邀请:“诸位兄台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我与静之已在城中醉湘楼备下薄酒,为诸位接风洗尘!”
赵明远本就喜好热闹,闻言大喜:“文焕、静之一路船上的伙食,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正好尝尝地道的长沙美食!”他夸张的表情和话语引得众人一阵大笑,初见的些许陌生感顿时消弭于无形。
林静之心思细腻,补充道:“思齐,明远,有件事需先知会二位。岳麓书院学规严谨,为免弟子分心,寻常学子斋舍内是不许携带书童仆役常住伺候的。我在此处有一处租赁的小院,颇为清净,可让明慧和实诚暂居我处,平日也可帮我打理些琐事,你二人可随时前去探望或吩咐他们办事。至于李兄、张兄的书童…”
略带歉意地看向李振和张祥瀚,“恐怕需二位自行在书院附近寻觅客栈或民宅安置了。”
秦思齐和赵明远对视一眼,均觉此安排甚好,既解决了随从的安置问题,又不违反书院规定,还能让明慧实诚有个可靠的去处,连忙向林静之道谢。李振和张祥瀚也表示理解,会自行安排。
一行人说说笑笑,离开了喧嚣的码头。李文焕和林静之显然对长沙颇为熟悉,引着他们穿街过巷。长沙府城规模虽略逊于武昌,但亦是湖湘重镇,街市繁华,人烟稠密。青石板路两侧店铺林立,旌旗招展,贩夫走卒往来穿梭,口音已与武昌颇有不同,带着独特的湘音韵味。
醉湘楼位于城南繁华地段,是一座临街的三层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颇为气派。伙计显然认得李文焕和林静之,热情地将他们引至二楼一间临窗的雅座。从窗户望出去,可见街上熙攘人流和远处隐隐的山色。
菜品陆续上桌:肥美的清蒸湘江白鱼、鲜香软糯的腊味合蒸、酥烂入味的组庵鱼翅、皮酥肉嫩的红烧肉、以及几样时令蔬菜和一道莲藕排骨汤。主食则是喷香的钵子米饭。
赵明远看着满桌佳肴,搓着手笑道:“看着就令人食指大动!果然与武昌风味有所不同。”他率先夹起一筷子东安子鸡放入口中,细细品味,“嗯!酸香鲜辣,甚是开胃!这‘辣’味似是来自茱萸和姜蒜,别有一番风味。”
秦思齐也尝了几口,点头称是。他注意到桌上确实不见后世湘菜标志性的红油赤酱,所谓的“辣”更偏向于姜、蒜、茱萸、胡椒等带来的辛香之感。他不由笑道:“早闻湘人嗜辣,今日一见,方知此‘辣’非彼‘辣’。看来那海外传来的‘辣椒’,尚未征服此地。”
李文焕闻言好奇道:“哦?思齐竟知海外辣椒之事?”
秦思齐略一沉吟,道:“曾在一些杂书上看过记载,谓南洋乃至泰西之地,有物名曰辣椒,其味极辛,色赤如火。或许将来有一日,此物会传入中土,变革饮食之风呢。”他并未深言,众人也只当是闲谈趣闻,一笑而过。
因下午还需前往书院报到,加之有初识的李振和张祥瀚在场,这顿接风宴并未持续太久,也未过多饮酒,主要是品尝菜肴,叙谈别后之情。
饭后,林静之和李文焕则带着秦思齐等人,雇了几乘小轿,出城往岳麓山方向而去。
岳麓书院位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远离市井喧嚣。轿子行至山脚下,便需步行一段青石台阶。但见古木参天,林壑幽深,泉流淙淙,风景极佳。一座座庄严肃穆的学术建筑依山而建,飞檐斗拱掩映在绿树丛中,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或悠扬钟声,令人顿生敬畏向往之心。
“千年学府,果然名不虚传!”张祥瀚忍不住赞叹道,神色肃然。
到了书院门口,早有杂役在此等候。验看过李文焕提前为他们办好的关文书札后,一名老成持重的杂役引他们入内办理报到事宜。
书院内部更是规模宏大,讲堂、斋舍、藏书楼、祠庙等一应俱全,廊庑相连,庭院深深,处处透着历史的厚重与学术的庄严。办理完繁琐的入学手续,领取了统一的青衿儒服和身份腰牌,杂役便引他们前往各自的斋舍。
斋舍区按不同的身份和来源划分。林静之和李文焕作为正式生徒,住在诚心斋。秦思齐、赵明远、李振、张祥瀚作为交流生徒,则被安排在专为访学人员准备的汲泉斋。虽是斋舍,却是一人一间,颇为清净,屋内一床一桌一椅一书架,陈设简单却整洁。
秦明慧和秦实诚得到消息,从林静之租借小院处赶来。手脚麻利地开始铺床叠被,整理书籍文具,将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赵明远的书童也是如此。李振和张祥瀚的书童则暂时等候在外,待主人安顿好后,再一同去山下寻住处。
一切收拾停当,已是傍晚时分。李文焕和林静之再次前来,邀他们一同去书院的公共膳堂用晚饭。膳堂提供的饭菜比午间的醉湘楼自然简陋许多,不过是些家常菜蔬、豆制品和少量荤腥,但管饱,味道也还清爽可口。
秦思齐快步上前,行礼道:“文焕兄!静之兄!别来无恙!”
林静之依旧温文尔雅,嘴角含笑,拱手回礼:“一别数年,思齐风采更胜往昔。恭喜高中举人,又得岳麓交流之机!真乃双喜临门。”他言语温和,目光中满是真诚的祝贺。
李文焕则显得更外放一些,他笑着上前碰了一下秦思齐的肩膀:“好你个思齐,这么大的喜事,信里还说得那般含蓄!要不是我二人都在长沙,又日日来这码头守株待兔,岂不是要错过迎接你了?”虽是调侃,语气中的亲切与喜悦却溢于言表。
原来,李文焕并未继续在东林书院深造,而是凭借其父在湖广官场的一些关系,已于半年前转读于岳麓书院。
两人此前已通过秦思齐的来信,得知他将于近期抵达岳麓,便大致推算了行程,这几日天天来码头等候,果然等到了。
秦思齐连忙将身旁的李振、张祥瀚引荐给二人:“这位是李振兄,这位是张祥瀚兄,皆是我江汉书院俊才,同获交流资格。”都是年纪相仿的读书人,且同是才俊,彼此通报姓名籍贯,寒暄几句,很快便熟络起来。
李文焕热情地发出邀请:“诸位兄台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我与静之已在城中醉湘楼备下薄酒,为诸位接风洗尘!”
赵明远本就喜好热闹,闻言大喜:“文焕、静之一路船上的伙食,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正好尝尝地道的长沙美食!”他夸张的表情和话语引得众人一阵大笑,初见的些许陌生感顿时消弭于无形。
林静之心思细腻,补充道:“思齐,明远,有件事需先知会二位。岳麓书院学规严谨,为免弟子分心,寻常学子斋舍内是不许携带书童仆役常住伺候的。我在此处有一处租赁的小院,颇为清净,可让明慧和实诚暂居我处,平日也可帮我打理些琐事,你二人可随时前去探望或吩咐他们办事。至于李兄、张兄的书童…”
略带歉意地看向李振和张祥瀚,“恐怕需二位自行在书院附近寻觅客栈或民宅安置了。”
秦思齐和赵明远对视一眼,均觉此安排甚好,既解决了随从的安置问题,又不违反书院规定,还能让明慧实诚有个可靠的去处,连忙向林静之道谢。李振和张祥瀚也表示理解,会自行安排。
一行人说说笑笑,离开了喧嚣的码头。李文焕和林静之显然对长沙颇为熟悉,引着他们穿街过巷。长沙府城规模虽略逊于武昌,但亦是湖湘重镇,街市繁华,人烟稠密。青石板路两侧店铺林立,旌旗招展,贩夫走卒往来穿梭,口音已与武昌颇有不同,带着独特的湘音韵味。
醉湘楼位于城南繁华地段,是一座临街的三层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颇为气派。伙计显然认得李文焕和林静之,热情地将他们引至二楼一间临窗的雅座。从窗户望出去,可见街上熙攘人流和远处隐隐的山色。
菜品陆续上桌:肥美的清蒸湘江白鱼、鲜香软糯的腊味合蒸、酥烂入味的组庵鱼翅、皮酥肉嫩的红烧肉、以及几样时令蔬菜和一道莲藕排骨汤。主食则是喷香的钵子米饭。
赵明远看着满桌佳肴,搓着手笑道:“看着就令人食指大动!果然与武昌风味有所不同。”他率先夹起一筷子东安子鸡放入口中,细细品味,“嗯!酸香鲜辣,甚是开胃!这‘辣’味似是来自茱萸和姜蒜,别有一番风味。”
秦思齐也尝了几口,点头称是。他注意到桌上确实不见后世湘菜标志性的红油赤酱,所谓的“辣”更偏向于姜、蒜、茱萸、胡椒等带来的辛香之感。他不由笑道:“早闻湘人嗜辣,今日一见,方知此‘辣’非彼‘辣’。看来那海外传来的‘辣椒’,尚未征服此地。”
李文焕闻言好奇道:“哦?思齐竟知海外辣椒之事?”
秦思齐略一沉吟,道:“曾在一些杂书上看过记载,谓南洋乃至泰西之地,有物名曰辣椒,其味极辛,色赤如火。或许将来有一日,此物会传入中土,变革饮食之风呢。”他并未深言,众人也只当是闲谈趣闻,一笑而过。
因下午还需前往书院报到,加之有初识的李振和张祥瀚在场,这顿接风宴并未持续太久,也未过多饮酒,主要是品尝菜肴,叙谈别后之情。
饭后,林静之和李文焕则带着秦思齐等人,雇了几乘小轿,出城往岳麓山方向而去。
岳麓书院位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远离市井喧嚣。轿子行至山脚下,便需步行一段青石台阶。但见古木参天,林壑幽深,泉流淙淙,风景极佳。一座座庄严肃穆的学术建筑依山而建,飞檐斗拱掩映在绿树丛中,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或悠扬钟声,令人顿生敬畏向往之心。
“千年学府,果然名不虚传!”张祥瀚忍不住赞叹道,神色肃然。
到了书院门口,早有杂役在此等候。验看过李文焕提前为他们办好的关文书札后,一名老成持重的杂役引他们入内办理报到事宜。
书院内部更是规模宏大,讲堂、斋舍、藏书楼、祠庙等一应俱全,廊庑相连,庭院深深,处处透着历史的厚重与学术的庄严。办理完繁琐的入学手续,领取了统一的青衿儒服和身份腰牌,杂役便引他们前往各自的斋舍。
斋舍区按不同的身份和来源划分。林静之和李文焕作为正式生徒,住在诚心斋。秦思齐、赵明远、李振、张祥瀚作为交流生徒,则被安排在专为访学人员准备的汲泉斋。虽是斋舍,却是一人一间,颇为清净,屋内一床一桌一椅一书架,陈设简单却整洁。
秦明慧和秦实诚得到消息,从林静之租借小院处赶来。手脚麻利地开始铺床叠被,整理书籍文具,将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赵明远的书童也是如此。李振和张祥瀚的书童则暂时等候在外,待主人安顿好后,再一同去山下寻住处。
一切收拾停当,已是傍晚时分。李文焕和林静之再次前来,邀他们一同去书院的公共膳堂用晚饭。膳堂提供的饭菜比午间的醉湘楼自然简陋许多,不过是些家常菜蔬、豆制品和少量荤腥,但管饱,味道也还清爽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