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正月底还有小半个月的时候。
而这些日子,姚菁笙也没闲着。不是用粟黍做成粥水、糕点进献给陛下,说是父亲家书中记载,乡里百姓常吃的做法;就是向皇帝求恩典,希望开春之后给皇子皇女开设“农”学。原话是——不求孩子真的学会农桑耕种,但希望他们知晓粮食得来不易,培养勤俭宽容的品行。
别说,就这简单两步还真就走到皇帝的心里,比什么才情娇颜都管用。
一时间,刚刚有了新主人广安宫成了宫里人人眼热的地方。数不清的珍品流水一样的搬进去。
但这还不是最让人心惊的——
“唔……呜呜……”
王美人一走进启祥宫就听到了孩子的抽泣声,促使着她赶紧小跑过去。
“怎么了?”
来到李裎季住的偏殿,王美人抓住门口看守的宫女问道。
那宫女看到王美人像是看到了救星,脸上又是心疼又是紧张,倒豆子一样地说:
“还不是广安宫那两位。今天陛下称赞三皇子聪慧好学,校考优异,赐了笔墨纸砚下去。那可不是普通的砚,而是陛下登基时南海郡送贺进献上来的端砚。陛下甫一看见,就摆在了御书房里,日日批改时使用,到如今都第五个年头了,可见心爱。没想到,今日竟送到了广安宫去,这……”
不怪这宫女又酸又气,就是王美人这没心没肺的听着,都觉得心头一跳。
陛下赠予贴身之物,本来就让人眼红生忮,而这平时用于批改奏折的端砚更是在外人看来有着不同寻常的涵义——
是鼓励,是赞赏,还是……承继?
王美人不敢再想下去。
宫女还在继续说:
“广安宫的赏赐一传出来,我们娘娘就发了火。骂了二皇子一通,还罚他抄《孟子》不抄完不许出门。美人,你快劝劝吧。”
王美人一听,提起裙子就朝正殿而去。
一进门,她就看到秦愉坐在老地方,背靠菱花隔扇窗,手边是红木雕花小几,阳光从秦愉身后打进来,在她手中书页上印下窗棂的花样。
“你!”
王曼曼酝酿了一肚子火过来,但看到秦愉此刻波澜不惊的模样,一腔愤怒又被堵在喉咙里。
她跺着石砖一路走到红木官帽椅旁,重重坐了下去。
秦愉翻过一页书,似是没听到。
王曼曼盯着她,张了张嘴,吸气、吐气、又吸气,才说:
“现在皇子们都还小。二皇子不过七岁,三皇子也才六岁。就算陛下再喜欢三皇子,觉得他聪明,可一切都未成定数。再说了,陛下如今正值壮年,看样子再临朝四十年都行,你想那么多是不是太早了。”
秦愉终于舍得给她一个眼神:“你觉得我不该罚他?”
王曼曼眨眨眼。
秦愉:“他不好好读书,整日贪玩胡闹。今日抽查他三篇《孟子》都背得磕磕绊绊,稀里糊涂。这我还不罚他?”
王曼曼想说:学不好就学不好呗,难道人人都要当神童?这世上有聪明人,当然也会有傻子。小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可一想到自己这位朋友的性子,又把话咽了回去。
秦愉这人她还不知道?
一生只有“要强”二字,而且她不止是要强,她也真强。
《诗经》《中庸》《大学》倒背如流不说,算术,诗词也不落下风。
她不止要比其他女子强,她要比男子更强。
王曼曼记得未出阁前,与秦愉一起去游玩宴饮,席中不管是飞花令还是羯鼓催诗,秦愉都是碾压众人,拔得头筹的。
小时候,王曼曼常对秦愉感叹“岂无男儿志,奈何着钗裙。”
但现在,她再也不敢说这样的话了。
就在王曼曼犹豫该说点什么的时候,秦愉把书合起,发出“啪”的一声
“说起这个,广安宫里发生什么我倒不在乎,我在乎的背后布置这一切的人。”
“哈?”王曼曼疑惑。
秦愉瞥她一眼:“就姚菁笙那兔子样,背后没人指点,再给她一百年都成不了精。”
王曼曼:“你是说,她做的这一切都是有人教她的?那人是谁?”
“除了那位,还能有谁?”秦愉反问。
她嘲讽地说:“看来我们的贵妃娘娘被禁了足,也不闲着。”
被称为“不闲着”的贵妃娘娘,今天也没有闲着。
“娘娘,果然不出您所料,陛下对于姚充容颇为满意。刚刚,姚充容身边的喜鹊,借去御膳房要瓜果还问小桂子,娘娘有什么新的指示。”
小桂子是梅瑾萱在御膳房安的钉子之一,这次就是由他向姚菁笙传递消息。
“什么都不要再干,如往常一样,做汤绣花、种地也行。就是不要再往皇帝身前凑。”梅瑾萱抱着一个铜鎏金花海戏蝶手炉,慢悠悠地说:“过犹不及。一次两次,陛下觉得新鲜,甚至觉得姚菁笙突然改变是为其父亲助力,可等到第三次他就该起疑了。”
这些年,梅瑾萱在别的方面可以说毫无建树,可对于李惑心思的把握绝对是翘楚。
“是。”素晴领会,就要把话传去广安宫。可没等她迈开脚步,突然想起一件事:
“娘娘,昨儿夏蝉去静安宫闹了一通,喊着‘求太妃娘娘看在他师父申掌事为太妃办事多年的份上,赏几两薄银,让他为师父安葬’呢。”
梅瑾萱歪头想了下:“哦,是申掌事带的最小的那个徒弟。”
素晴点头:“就是他。”
梅瑾萱不禁感叹:“都说一样米养百样人,这同一个师父也能带出截然不同的弟子。有春生那种背信弃义、吃里扒外的,也有夏蝉这样就算师父没了,也不忘传承遗志,可谓至孝至诚的。”
申掌事临死前咬慈荣太妃,其实也只是慌乱之举,慈荣太妃往日吃斋念佛,在宫中不问世事的名声深入人心,不过是一个老太监的攀扯,大部分人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伤不了慈荣太妃什么。
可这次,小太监夏蝉的举动,却比申掌事更有几分可信度。
夏蝉是跟着申掌事来过很多次承乾宫的,要说他不知道申掌事和承乾宫有交情,梅瑾萱不信。
而夏蝉,明明可以在申掌事死后安安静静地躲着,可他偏偏非要冒头,去申掌事临死前指认的那位那里去闹,去努力做实这一切。
可以说,他是抛去性命的。
但为了办成师父生命里最后一件事,帮贵妃洗脱罪名,他宁愿抛弃自己的命。
“是个傻孩子。”梅瑾萱评价。
“他没什么事吧?”
素晴回答:“幸好慈荣太妃是个‘不杀生’的主,这才保住一条命。不过被打了一顿,不严重,躺两天就好。哦对了……”
她突然想起来,从回来掏出一方丝帕,打开丝帕里面是还粘着泥土的宣纸:
“这是夏蝉从最东边嘉献门树下挖出来的。说是他师父的遗言,怎么都要我们代交给您。”
“给我?”梅瑾萱微微皱眉,随后直接去拿那宣纸,也不嫌弃肮脏,展信而观。
上面写着——
【娘娘,展信安。
您看到此信时,奴才恐已入土。不用为奴才伤心,奴死得其所。
余五岁入宫,蹉跎三十年,终日与粪桶间打转,曾以为会终此一生。然十七年前,病重难医,幸遇初入宫的昭仪,赐下太医粥药,方能苟活至今。
为报昭仪恩情,余投入昭仪门下,伺候昭仪十三载。
余常见昭仪与娘娘,深知昭仪喜爱娘娘、心疼娘娘。
在昭仪病重之时,曾召于床前,请奴日后帮扶娘娘,若娘娘落难,哪怕给一粥一食也好。
余从不敢忘。
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昭仪救奴才性命,奴才方得以命相酬。
奴才虽死无憾,只盼娘娘往后再无风波,顺遂合意。】
申掌事这封遗书,没有落款,没有人名,通篇只有模糊的称谓,别人看起来恐怕会云里雾里,但梅瑾萱却读懂了。
她和李惑一起迈入齐昭仪的丽芳宫的时候,申掌事就已经在丽芳宫里做总管太监了。
她没想到,申掌事和昭仪还有那样的前缘。
更没想到……
“呵,我还以为我们藏得很好呢,竟都被人看在眼里。”
“娘娘您说什么?”
“没什么。”
梅瑾萱低下头,慢慢把手里的遗言收好。
她娘生前,她与她娘一直保持着克制和疏离。
哪怕在丽芳宫里,她也一直谨小慎微,步步紧跟李惑,不敢多往昭仪身边多走一步,不敢多跟昭仪多说一句。
没想到,再旁人眼里,依旧“偏心”的那样明显。
可能就像别人说,爱是和咳嗽一样,掩饰不了的。
就算不从嘴里说出,也会从眼角眉梢流露。
沉吟一会,梅瑾萱开口:
“和刘宁海说一声,把夏蝉调去北三所吧。”
去北三所太监嬷嬷养老的地方,虽然绝了荣华富贵之路,但至少不会哪天变成一具泡在井水里的尸体。
这是梅瑾萱最后能为申掌事做的了。
正月二十九,所有待选官员已经全部入京。
姚知愚坐着一辆牛车入京,蓝色粗布覆盖的窗户棚顶,根本挡不住呼呼的北风。
年过四旬的姚大人双手插进袖笼,缩了缩脖子。
要不是小儿子说不租辆车进城,实在是有失体面,他宁愿去下面步行。
动起来,起码比在这坐着冻成冰雕强。
“哇,那边好像有人在斗诗啊!爹,我下去看看!”
一个带着少年朝气的声音,吹开周围寒气结成的浮冰。眨眼,一个穿着青灰薄袄的瘦长身形,兔子样的从牛车上一跃而下。
姚大人伸长手看着只剩下北风摇曳的门帘,话都没来得及说。
算了,算了。
少年心性,不必拘着。好不容易到了京城,就让他好好玩玩吧。
姚大人拨开车帘,探头去看已经跑到酒肆里,正围在一起高声念诗的书生们身边的小儿子,心里安慰自己。
此时,单纯来京城见见世面的姚家父子并不知道,一张专为他们织好的网,正在等着他们。
而这些日子,姚菁笙也没闲着。不是用粟黍做成粥水、糕点进献给陛下,说是父亲家书中记载,乡里百姓常吃的做法;就是向皇帝求恩典,希望开春之后给皇子皇女开设“农”学。原话是——不求孩子真的学会农桑耕种,但希望他们知晓粮食得来不易,培养勤俭宽容的品行。
别说,就这简单两步还真就走到皇帝的心里,比什么才情娇颜都管用。
一时间,刚刚有了新主人广安宫成了宫里人人眼热的地方。数不清的珍品流水一样的搬进去。
但这还不是最让人心惊的——
“唔……呜呜……”
王美人一走进启祥宫就听到了孩子的抽泣声,促使着她赶紧小跑过去。
“怎么了?”
来到李裎季住的偏殿,王美人抓住门口看守的宫女问道。
那宫女看到王美人像是看到了救星,脸上又是心疼又是紧张,倒豆子一样地说:
“还不是广安宫那两位。今天陛下称赞三皇子聪慧好学,校考优异,赐了笔墨纸砚下去。那可不是普通的砚,而是陛下登基时南海郡送贺进献上来的端砚。陛下甫一看见,就摆在了御书房里,日日批改时使用,到如今都第五个年头了,可见心爱。没想到,今日竟送到了广安宫去,这……”
不怪这宫女又酸又气,就是王美人这没心没肺的听着,都觉得心头一跳。
陛下赠予贴身之物,本来就让人眼红生忮,而这平时用于批改奏折的端砚更是在外人看来有着不同寻常的涵义——
是鼓励,是赞赏,还是……承继?
王美人不敢再想下去。
宫女还在继续说:
“广安宫的赏赐一传出来,我们娘娘就发了火。骂了二皇子一通,还罚他抄《孟子》不抄完不许出门。美人,你快劝劝吧。”
王美人一听,提起裙子就朝正殿而去。
一进门,她就看到秦愉坐在老地方,背靠菱花隔扇窗,手边是红木雕花小几,阳光从秦愉身后打进来,在她手中书页上印下窗棂的花样。
“你!”
王曼曼酝酿了一肚子火过来,但看到秦愉此刻波澜不惊的模样,一腔愤怒又被堵在喉咙里。
她跺着石砖一路走到红木官帽椅旁,重重坐了下去。
秦愉翻过一页书,似是没听到。
王曼曼盯着她,张了张嘴,吸气、吐气、又吸气,才说:
“现在皇子们都还小。二皇子不过七岁,三皇子也才六岁。就算陛下再喜欢三皇子,觉得他聪明,可一切都未成定数。再说了,陛下如今正值壮年,看样子再临朝四十年都行,你想那么多是不是太早了。”
秦愉终于舍得给她一个眼神:“你觉得我不该罚他?”
王曼曼眨眨眼。
秦愉:“他不好好读书,整日贪玩胡闹。今日抽查他三篇《孟子》都背得磕磕绊绊,稀里糊涂。这我还不罚他?”
王曼曼想说:学不好就学不好呗,难道人人都要当神童?这世上有聪明人,当然也会有傻子。小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可一想到自己这位朋友的性子,又把话咽了回去。
秦愉这人她还不知道?
一生只有“要强”二字,而且她不止是要强,她也真强。
《诗经》《中庸》《大学》倒背如流不说,算术,诗词也不落下风。
她不止要比其他女子强,她要比男子更强。
王曼曼记得未出阁前,与秦愉一起去游玩宴饮,席中不管是飞花令还是羯鼓催诗,秦愉都是碾压众人,拔得头筹的。
小时候,王曼曼常对秦愉感叹“岂无男儿志,奈何着钗裙。”
但现在,她再也不敢说这样的话了。
就在王曼曼犹豫该说点什么的时候,秦愉把书合起,发出“啪”的一声
“说起这个,广安宫里发生什么我倒不在乎,我在乎的背后布置这一切的人。”
“哈?”王曼曼疑惑。
秦愉瞥她一眼:“就姚菁笙那兔子样,背后没人指点,再给她一百年都成不了精。”
王曼曼:“你是说,她做的这一切都是有人教她的?那人是谁?”
“除了那位,还能有谁?”秦愉反问。
她嘲讽地说:“看来我们的贵妃娘娘被禁了足,也不闲着。”
被称为“不闲着”的贵妃娘娘,今天也没有闲着。
“娘娘,果然不出您所料,陛下对于姚充容颇为满意。刚刚,姚充容身边的喜鹊,借去御膳房要瓜果还问小桂子,娘娘有什么新的指示。”
小桂子是梅瑾萱在御膳房安的钉子之一,这次就是由他向姚菁笙传递消息。
“什么都不要再干,如往常一样,做汤绣花、种地也行。就是不要再往皇帝身前凑。”梅瑾萱抱着一个铜鎏金花海戏蝶手炉,慢悠悠地说:“过犹不及。一次两次,陛下觉得新鲜,甚至觉得姚菁笙突然改变是为其父亲助力,可等到第三次他就该起疑了。”
这些年,梅瑾萱在别的方面可以说毫无建树,可对于李惑心思的把握绝对是翘楚。
“是。”素晴领会,就要把话传去广安宫。可没等她迈开脚步,突然想起一件事:
“娘娘,昨儿夏蝉去静安宫闹了一通,喊着‘求太妃娘娘看在他师父申掌事为太妃办事多年的份上,赏几两薄银,让他为师父安葬’呢。”
梅瑾萱歪头想了下:“哦,是申掌事带的最小的那个徒弟。”
素晴点头:“就是他。”
梅瑾萱不禁感叹:“都说一样米养百样人,这同一个师父也能带出截然不同的弟子。有春生那种背信弃义、吃里扒外的,也有夏蝉这样就算师父没了,也不忘传承遗志,可谓至孝至诚的。”
申掌事临死前咬慈荣太妃,其实也只是慌乱之举,慈荣太妃往日吃斋念佛,在宫中不问世事的名声深入人心,不过是一个老太监的攀扯,大部分人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伤不了慈荣太妃什么。
可这次,小太监夏蝉的举动,却比申掌事更有几分可信度。
夏蝉是跟着申掌事来过很多次承乾宫的,要说他不知道申掌事和承乾宫有交情,梅瑾萱不信。
而夏蝉,明明可以在申掌事死后安安静静地躲着,可他偏偏非要冒头,去申掌事临死前指认的那位那里去闹,去努力做实这一切。
可以说,他是抛去性命的。
但为了办成师父生命里最后一件事,帮贵妃洗脱罪名,他宁愿抛弃自己的命。
“是个傻孩子。”梅瑾萱评价。
“他没什么事吧?”
素晴回答:“幸好慈荣太妃是个‘不杀生’的主,这才保住一条命。不过被打了一顿,不严重,躺两天就好。哦对了……”
她突然想起来,从回来掏出一方丝帕,打开丝帕里面是还粘着泥土的宣纸:
“这是夏蝉从最东边嘉献门树下挖出来的。说是他师父的遗言,怎么都要我们代交给您。”
“给我?”梅瑾萱微微皱眉,随后直接去拿那宣纸,也不嫌弃肮脏,展信而观。
上面写着——
【娘娘,展信安。
您看到此信时,奴才恐已入土。不用为奴才伤心,奴死得其所。
余五岁入宫,蹉跎三十年,终日与粪桶间打转,曾以为会终此一生。然十七年前,病重难医,幸遇初入宫的昭仪,赐下太医粥药,方能苟活至今。
为报昭仪恩情,余投入昭仪门下,伺候昭仪十三载。
余常见昭仪与娘娘,深知昭仪喜爱娘娘、心疼娘娘。
在昭仪病重之时,曾召于床前,请奴日后帮扶娘娘,若娘娘落难,哪怕给一粥一食也好。
余从不敢忘。
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昭仪救奴才性命,奴才方得以命相酬。
奴才虽死无憾,只盼娘娘往后再无风波,顺遂合意。】
申掌事这封遗书,没有落款,没有人名,通篇只有模糊的称谓,别人看起来恐怕会云里雾里,但梅瑾萱却读懂了。
她和李惑一起迈入齐昭仪的丽芳宫的时候,申掌事就已经在丽芳宫里做总管太监了。
她没想到,申掌事和昭仪还有那样的前缘。
更没想到……
“呵,我还以为我们藏得很好呢,竟都被人看在眼里。”
“娘娘您说什么?”
“没什么。”
梅瑾萱低下头,慢慢把手里的遗言收好。
她娘生前,她与她娘一直保持着克制和疏离。
哪怕在丽芳宫里,她也一直谨小慎微,步步紧跟李惑,不敢多往昭仪身边多走一步,不敢多跟昭仪多说一句。
没想到,再旁人眼里,依旧“偏心”的那样明显。
可能就像别人说,爱是和咳嗽一样,掩饰不了的。
就算不从嘴里说出,也会从眼角眉梢流露。
沉吟一会,梅瑾萱开口:
“和刘宁海说一声,把夏蝉调去北三所吧。”
去北三所太监嬷嬷养老的地方,虽然绝了荣华富贵之路,但至少不会哪天变成一具泡在井水里的尸体。
这是梅瑾萱最后能为申掌事做的了。
正月二十九,所有待选官员已经全部入京。
姚知愚坐着一辆牛车入京,蓝色粗布覆盖的窗户棚顶,根本挡不住呼呼的北风。
年过四旬的姚大人双手插进袖笼,缩了缩脖子。
要不是小儿子说不租辆车进城,实在是有失体面,他宁愿去下面步行。
动起来,起码比在这坐着冻成冰雕强。
“哇,那边好像有人在斗诗啊!爹,我下去看看!”
一个带着少年朝气的声音,吹开周围寒气结成的浮冰。眨眼,一个穿着青灰薄袄的瘦长身形,兔子样的从牛车上一跃而下。
姚大人伸长手看着只剩下北风摇曳的门帘,话都没来得及说。
算了,算了。
少年心性,不必拘着。好不容易到了京城,就让他好好玩玩吧。
姚大人拨开车帘,探头去看已经跑到酒肆里,正围在一起高声念诗的书生们身边的小儿子,心里安慰自己。
此时,单纯来京城见见世面的姚家父子并不知道,一张专为他们织好的网,正在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