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立刻去安抚朝鲜使臣,告诉他,本部堂即刻进宫面圣,奏明此事,请陛下圣裁。让他且在会同馆安心等待召见……”
“是!下官明白!”王主事连忙应下。
王家屏整理了一下衣冠,神色凝重地拿起那份朝鲜国书,快步走出礼部衙门,径直向皇城方向而去。
他需要立刻面圣,这件事,一刻也拖延不得。
北京的秋日,天高云淡,气候宜人。
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清澈的阳光下流淌着金辉,少了些许肃杀,多了几分疏朗之气……
乾清宫内,朱翊钧正襟危坐于御案之后。
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处理政务,而是很耐心地与坐在下首锦墩上的一个少年说话。
那少年约莫十二岁年纪,身着杏黄色龙纹常服,面容清秀,眼神明亮中带着一丝拘谨与认真,正是朱翊钧的第六子,朱常澍。
他刚刚来到乾清宫没有多久,半个时辰前,还在跟自己大哥在御花园吹牛逼呢。
朱常澍虽未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但朝野上陛下皆知这就是未来的储君,而皇帝陛下也时常带在身边教导。
朱翊钧的声音平和却自带威严,“近日听申阁老说过,你正在读资治通鉴,那父皇考考你,你读到汉武晚年,有何感悟?”
朱常澍略一思索,恭敬答道:“回父皇,儿臣以为,汉武雄才大略,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功业赫赫。然其晚年,穷兵黩武,国库空虚,又兼巫蛊之祸,太子蒙冤,致使政局动荡。可见为君者,即便有盖世之功,亦需知止知足,明察慎断,否则难免盛极而衰,遗祸子孙。”
“嗯,能看到功过两面,有所警醒,算是有进益。然则知其弊易,行其道难。譬如用兵,该当如何权衡……”
“儿臣以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轻动,亦不可废弛。当如父皇常教诲的,居安思危,练兵蓄锐。用时则需师出有名,谋定而后动,力求速决,以免虚耗国力。”
“就如这两年的倭寇之乱,我大明就是因为事前准备充足,方能迅速平定,未使东南糜烂。”
父子二人一问一答,谈论着古今治乱得失,兵政经济。
朱翊钧确有励精图治之心,对这位寄予厚望的儿子,教导起来毫不懈怠。
朱常澍也是一个聪明孩子,他也在努力吸收着父亲的治国理念,虽略显稚嫩,但思路清晰,已初具格局……
正在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轻手轻脚地走入暖阁,他身着大红蟒衣,姿态恭谨,先是对朱翊钧深深一躬,然后才低声道:“皇爷,礼部尚书王家屏求见,说是有紧急藩务需即刻面奏陛下。”
朱翊钧被打断了教学,略有不悦,但听到“紧急藩务”,还是点了点头:“宣他进来吧。”
“是。”陈矩躬身退下。
朱翊钧对朱常澍道:“你且坐着听,多听多看,亦是学习。”
“儿臣遵命。”朱常澍端正坐姿,少年脸上更添了几分认真。
不多时,王家屏走入乾清宫。
进入乾清宫内,他丝毫不敢怠慢,先行至御案前数步,规规矩矩地跪下叩首:“臣礼部尚书王家屏,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朱翊钧淡淡道。
“谢陛下。”王家屏起身后,并未立刻转向皇帝,而是侧身一步,对着坐在一旁的朱常澍,亦是恭敬地躬身行礼,声音清晰地说道:“臣王家平,见过殿下。”
依大明朝礼制,对于未正式册封但地位尊崇的皇子,重臣见面时行躬身揖礼即可,口称“殿下”以示尊崇,但无需跪拜。
朱常澍虽年幼,但礼仪娴熟,微微颔首受礼,并未多言,保持静听姿态……
“王爱卿匆匆而来,有何要紧藩务?”
王家平神色凝重,从袖中取出那份朝鲜国书,双手呈上:“启奏陛下,朝鲜国遣使来报,其新嗣国王光海君李珲,突遭天火,不幸薨逝了……”
陈矩上前接过国书,转呈至御案。
朱翊钧闻言,眉头瞬间蹙起,一边打开国书浏览,一边难以置信地说道:“光海君?朕若没记错,册封他的使者刚回来不久吧?怎会突然薨逝,才十几岁啊……”
他快速看完国书,脸上的惊讶之色更浓,甚至带上一丝荒谬感,他将国书轻轻放下,看向王家平,“这……朕刚册封的朝鲜国王又死了?难不成他们那的风水不好,还是祖传的?”
“陛下,此事绝非笑谈,足以震惊朝野!臣乍闻此讯,骇然不已!”
朱翊钧见他那副郑重其事的样子,也收起了那丝调侃,身体微微前倾:“哦?如何震惊朝野?王爱卿细细说来。”
“陛下难道不觉得此事处处透着蹊跷吗?前番朝鲜国王李昖,其年未满四旬,倭寇甫平便骤然薨逝,已属可疑。如今新君光海君,陛下天恩浩荡,刚刚遣使册封,正位不满一月,竟又遭此‘天火’横祸!”
“两月之内,一连两位国君非正常亡故,这难免不会让人多想啊……”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朱翊钧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李昖的死,朕当初也觉得有些突然,不过,我大明市井百姓家常说一句话,阎王殿前无老幼……”
“这个李昖四十而亡,不算奇怪。”
“朕比较好奇的是,这份国书上说的天火,是真是假。”朱翊钧说着,皱起了眉头。
王家屏听完天子的话后,心中多少有些不忿,他感觉到了天子不想跟自己在这个话题上讨论。
“陛下,事出反常必有妖。朝鲜接连巨变,臣以为,当需彻查清楚,至少……也需行文询问,看看他宁国公,那边是否有不同寻常的奏报,或觉察到有何不妥之处。”
朱翊钧点了点头:“嗯,爱卿所虑甚是。朕会给李成梁去道旨意,问询此事,让他详查奏报。”
他顿了顿,又问道:“那朝鲜使臣现在何处?”
“回陛下,使臣名为崔鸣海,此刻正在礼部安排的会同馆等候召见。”
朱翊钧略一思索,便道:“明日吧,明日朕在文华殿召见他。届时,你也来,把阁老,六部大臣都叫上,朕要亲自问问,这朝鲜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们的国王,一个个的,怎就如此短命……”
“是!下官明白!”王主事连忙应下。
王家屏整理了一下衣冠,神色凝重地拿起那份朝鲜国书,快步走出礼部衙门,径直向皇城方向而去。
他需要立刻面圣,这件事,一刻也拖延不得。
北京的秋日,天高云淡,气候宜人。
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清澈的阳光下流淌着金辉,少了些许肃杀,多了几分疏朗之气……
乾清宫内,朱翊钧正襟危坐于御案之后。
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处理政务,而是很耐心地与坐在下首锦墩上的一个少年说话。
那少年约莫十二岁年纪,身着杏黄色龙纹常服,面容清秀,眼神明亮中带着一丝拘谨与认真,正是朱翊钧的第六子,朱常澍。
他刚刚来到乾清宫没有多久,半个时辰前,还在跟自己大哥在御花园吹牛逼呢。
朱常澍虽未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但朝野上陛下皆知这就是未来的储君,而皇帝陛下也时常带在身边教导。
朱翊钧的声音平和却自带威严,“近日听申阁老说过,你正在读资治通鉴,那父皇考考你,你读到汉武晚年,有何感悟?”
朱常澍略一思索,恭敬答道:“回父皇,儿臣以为,汉武雄才大略,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功业赫赫。然其晚年,穷兵黩武,国库空虚,又兼巫蛊之祸,太子蒙冤,致使政局动荡。可见为君者,即便有盖世之功,亦需知止知足,明察慎断,否则难免盛极而衰,遗祸子孙。”
“嗯,能看到功过两面,有所警醒,算是有进益。然则知其弊易,行其道难。譬如用兵,该当如何权衡……”
“儿臣以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轻动,亦不可废弛。当如父皇常教诲的,居安思危,练兵蓄锐。用时则需师出有名,谋定而后动,力求速决,以免虚耗国力。”
“就如这两年的倭寇之乱,我大明就是因为事前准备充足,方能迅速平定,未使东南糜烂。”
父子二人一问一答,谈论着古今治乱得失,兵政经济。
朱翊钧确有励精图治之心,对这位寄予厚望的儿子,教导起来毫不懈怠。
朱常澍也是一个聪明孩子,他也在努力吸收着父亲的治国理念,虽略显稚嫩,但思路清晰,已初具格局……
正在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轻手轻脚地走入暖阁,他身着大红蟒衣,姿态恭谨,先是对朱翊钧深深一躬,然后才低声道:“皇爷,礼部尚书王家屏求见,说是有紧急藩务需即刻面奏陛下。”
朱翊钧被打断了教学,略有不悦,但听到“紧急藩务”,还是点了点头:“宣他进来吧。”
“是。”陈矩躬身退下。
朱翊钧对朱常澍道:“你且坐着听,多听多看,亦是学习。”
“儿臣遵命。”朱常澍端正坐姿,少年脸上更添了几分认真。
不多时,王家屏走入乾清宫。
进入乾清宫内,他丝毫不敢怠慢,先行至御案前数步,规规矩矩地跪下叩首:“臣礼部尚书王家屏,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朱翊钧淡淡道。
“谢陛下。”王家屏起身后,并未立刻转向皇帝,而是侧身一步,对着坐在一旁的朱常澍,亦是恭敬地躬身行礼,声音清晰地说道:“臣王家平,见过殿下。”
依大明朝礼制,对于未正式册封但地位尊崇的皇子,重臣见面时行躬身揖礼即可,口称“殿下”以示尊崇,但无需跪拜。
朱常澍虽年幼,但礼仪娴熟,微微颔首受礼,并未多言,保持静听姿态……
“王爱卿匆匆而来,有何要紧藩务?”
王家平神色凝重,从袖中取出那份朝鲜国书,双手呈上:“启奏陛下,朝鲜国遣使来报,其新嗣国王光海君李珲,突遭天火,不幸薨逝了……”
陈矩上前接过国书,转呈至御案。
朱翊钧闻言,眉头瞬间蹙起,一边打开国书浏览,一边难以置信地说道:“光海君?朕若没记错,册封他的使者刚回来不久吧?怎会突然薨逝,才十几岁啊……”
他快速看完国书,脸上的惊讶之色更浓,甚至带上一丝荒谬感,他将国书轻轻放下,看向王家平,“这……朕刚册封的朝鲜国王又死了?难不成他们那的风水不好,还是祖传的?”
“陛下,此事绝非笑谈,足以震惊朝野!臣乍闻此讯,骇然不已!”
朱翊钧见他那副郑重其事的样子,也收起了那丝调侃,身体微微前倾:“哦?如何震惊朝野?王爱卿细细说来。”
“陛下难道不觉得此事处处透着蹊跷吗?前番朝鲜国王李昖,其年未满四旬,倭寇甫平便骤然薨逝,已属可疑。如今新君光海君,陛下天恩浩荡,刚刚遣使册封,正位不满一月,竟又遭此‘天火’横祸!”
“两月之内,一连两位国君非正常亡故,这难免不会让人多想啊……”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皇帝的反应。
朱翊钧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李昖的死,朕当初也觉得有些突然,不过,我大明市井百姓家常说一句话,阎王殿前无老幼……”
“这个李昖四十而亡,不算奇怪。”
“朕比较好奇的是,这份国书上说的天火,是真是假。”朱翊钧说着,皱起了眉头。
王家屏听完天子的话后,心中多少有些不忿,他感觉到了天子不想跟自己在这个话题上讨论。
“陛下,事出反常必有妖。朝鲜接连巨变,臣以为,当需彻查清楚,至少……也需行文询问,看看他宁国公,那边是否有不同寻常的奏报,或觉察到有何不妥之处。”
朱翊钧点了点头:“嗯,爱卿所虑甚是。朕会给李成梁去道旨意,问询此事,让他详查奏报。”
他顿了顿,又问道:“那朝鲜使臣现在何处?”
“回陛下,使臣名为崔鸣海,此刻正在礼部安排的会同馆等候召见。”
朱翊钧略一思索,便道:“明日吧,明日朕在文华殿召见他。届时,你也来,把阁老,六部大臣都叫上,朕要亲自问问,这朝鲜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们的国王,一个个的,怎就如此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