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1章 十日王-《我爷爷是道士皇帝》

  汉阳城内的焦糊气息尚未完全散去,另一场更为凶猛的无形之火,却已由某些人刻意引燃,并迅速在朝鲜八道蔓延开来……

  这火,便是流言。

  起初,只是在酒肆茶坊的窃窃私语,在集市角落的交头接耳。

  金正三深谙人心操控之道,他并未直接抛出血淋淋的结论,而是派出手下机灵可靠之人,混入人群,以疑惑、惊叹乃至恐惧的口吻,抛出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主导舆论的发酵。

  “听说了吗?王宫那火,邪门得很呐!就只烧了新王的寝殿,旁边的宫殿连片瓦都没熏黑!”

  “可不是吗?那晚雷声也怪,就响在宫城顶上,轰隆一声,接着就是冲天大火,你说,这像不像……天罚?”

  “嘘!慎言!不要命了!”

  “怕什么?老天爷降下的警示,还不让说了?先王薨逝才多久?新王登基才几天?这……这接连的灾祸,史书上怎么说来着?是不是叫‘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唉,说起来,新王登基前,就有过不少传言,说他……嗯……没有仁君之运啊……”

  这些看似无心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本就怀有天然的敬畏与恐惧,而王室接连遭遇不幸,更是为各种猜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很快,流言开始升级,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大胆,也更加恶毒。

  不再仅仅是疑问,而是变成了确凿的“事实”和“解读”。

  在汉阳城熙熙攘攘的市集上,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人对着围拢过来的百姓,绘声绘色地说道:“我有个远房亲戚在王宫里当差,他说那天晚上,大火烧起来之前,有人看到寝殿上空有红光闪烁,像是火龙盘旋!那是天帝坐下的神兽,来惩戒无道之族的!”

  “祖宗托梦给我了,说李氏德衰,已不堪为王了。上天要重新择选有德者居之……”

  甚至孩童之间,都传唱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歌谣:“十日王,火中亡,天不佑,李氏王……”

  流言如同瘟疫,迅速从汉阳向外扩散。

  最为让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这种大肆地猜测,揣度,甚至都有些中伤李氏了。

  但官府,朝堂对此却并没有过多地干涉。

  京畿道的官道上,来往的商旅、驿卒成为了最好的信使。

  他们带着汉阳最新的“奇闻”奔向四方。

  “听说了吗?汉阳王宫遭天火了!新王被烧死了!”

  “天哪!真是……”

  “啧啧,看来是天老爷都不认可李氏了啊。”

  消息在沿途的驿站、村镇迅速传开,人们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对“天意”的揣测和恐惧。

  ………………

  庆尚道、全罗道等南方地区,虽然距离汉阳较远,但通过海路和驿道,消息也很快传来。

  地方的两班贵族和乡绅们闻讯,更是人心惶惶,各自打着算盘。

  他们担忧政局动荡影响自身利益,同时也开始暗中思考未来的出路,一些与大明有贸易往来的家族,心思更是活络起来。

  江原道的山民们,则更将此事视为神秘的天象,与山神、雷神的传说联系起来,增添了更多迷信色彩,但核心结论一致——李氏王族失去了上天的眷顾……

  短短十余日,整个朝鲜半岛,从都城到乡村,从士大夫到平民,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着“天火”。

  金正三巧妙引导的舆论,已经成功地将一场政治阴谋的暗杀,包装成了无可置疑的“天意”和“神罚”。

  民心,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变…………

  而对于这一切,坐镇朝鲜地李成梁,只是在观望,并没有涉入其中,不过,在这个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李成梁便给了天子奏报,想着赶忙撇清自己的关系。

  就在民间舆论汹汹之际,朝鲜的朝堂之上,更是乱成了一锅粥。

  景福宫的便殿之内,临时召集的六曹判书,以及一系列宗室人员,个个面色凝重,如丧考妣。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比汉阳城焦糊味更令人窒息的气氛……

  “……国遭大难,主上殿下……蒙尘升遐。此乃国家前所未有之巨变,当务之急。”

  “一是要妥善料理……大行国王的丧仪,二是要……要尽快安定人心,三是……是要议定嗣君人选啊!”

  他说出了所有人最关心,也最棘手的问题。

  嗣君!

  光海君李珲尚且年幼,没有子嗣。

  他的父亲李昖的儿子中,除了被废的临海君,以及目前看起来最有资格继位的绫阳君李倧,还有其他一些年幼或势力较弱的王子。

  但问题在于,选择谁?

  “绫阳君乃大行国王之侄,血统尊贵,且素有声望,当可承继大统!”

  一位明显倾向于李倧的大臣立刻站出来表态。

  “不可!”另一派大臣立刻反驳,“国遭天变,正当慎重!绫阳君虽贤,然此时继位,恐非吉兆!且需虑及大明之意!”

  “那天意所示,难道我朝鲜就该陷入无君的混乱吗?”

  “那……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难道要立幼主?抑或是……”

  另一位大臣迟疑地问道,目光扫过在场诸位宗室,但似乎都难当大任。

  就在这些人争论不休,几乎要陷入僵局之时,殿外传来通报声:“领议政大人到。”

  听到金正三来了。

  诸多宗室大君,官员都赶忙面向大殿正门。

  不一会儿,身形胖硕的金正三大步走入殿内,“磨盘”大的脸上充满沉痛,小眼神却锐利如鹰。

  他先是对着御座空位行了大礼,表达哀思,然后转向众臣……

  “诸位大人,国难当头,岂能在此争吵不休,徒乱人意……”

  “金大人,您执掌汉城防务,深知大明情势,依您之见,当下该如何是好?嗣君之事,关乎国本,不容拖延啊!”

  金正三环视众人,缓缓说道:“丧仪之事,当按礼制尽快办理,以安祖宗之心。安定人心,则需朝廷明发谕旨,昭告天下,阐明‘天灾’之由,引导舆论,勿使奸人趁机作乱。”

  “至于嗣君人选……我是外臣,本不该妄议宗室大事。然,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如今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我等在此议定谁人继位,是否名正言顺?是否合乎法度?是否……能得大明朝皇帝陛下的认可?”

  “金大人的意思是?”一名宗室人员,鼓足勇气问道。

  “我的意思是,此事绝非我朝鲜一国一廷所能决断!大行国王乃大明皇帝陛下亲自册封,如今突遭不测,于情于理于法,都必须立刻遣使,飞报北京,向陛下泣诉国情,请示圣裁!”

  “唯有得到大明皇帝的旨意,无论立谁,才是名正言顺,才能安定天下人心,才能让我朝鲜免于更大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