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是一匹拥有极大野心的狼。
但在朱翊钧这里,他已经属于一条老狼了,按照道理来说,对于大明朝的危害,已经可以降低很多。
但……
话又说回来。
老狼也是狼。
作为皇帝,一切隐患都应该得到重视。
所以这次朱翊钧决定让锦衣卫指挥同知,陈意携带旨意前往朝鲜……见一见这匹狼,让他明白,朝中有老虎在,别犯浑。
实际上,这个时期,李成梁在朝鲜的威望确实大到了朱翊钧理应忌惮的地步,这个时候,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把李成梁调回大明,在换一个总督前去。
可,朱翊钧又不舍得放弃,这么好一次将朝鲜纳入国土的机会。
所以,这也是一场收益与风险的衡量。
跟后世看大盘是一样样的,只不过,李成梁要是再年轻十岁,在大的收益,朱翊钧也不会去赌,可现在,风险被降低许多。
已经一只脚踩进棺材里面了,总该活明白些了。
自从万历二十年开始,朱翊钧对于国事的治理,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他已经充分展现出来世宗皇帝子孙的睿智,与对权力的把控。
唯一不同的是,他不跟自已的爷爷一样,一心把聪明才智,放到了玩人,修道上来,他是真的把自已的智慧,放到了大明,放到了天下万方百姓身上。
乾清宫的琉璃瓦在暮色中泛着幽光,殿内烛火次第亮起,将朱翊钧的身影拉得颀长。
他刚刚批完最后一本关于河南水患的奏折,朱笔搁在青龙瓷笔山上,尚未干透的墨迹在灯下泛着微光……
"陛下,六皇子求见。
"小太监的声音在殿外响起,带着几分怯意。
朱翊钧抬起头:“让他进来。
"
沉重的殿门被推开,少年逆着光走进来。
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竟已长得比寻常内侍还要高半头。
他穿着宝蓝色织金云纹直身袍,玉带束出劲瘦腰身,行走时袍角翻飞,隐约露出里头杏黄绫裤——这是皇子常服,却被他穿出几分少年人的飒沓。
“儿臣给父皇请安。”朱常澍躬身行礼时,脑后束着的青丝从肩头滑落,露出段白玉似的脖颈。
烛光在他眉眼间跳跃,那双酷似林皇后的凤眼微微上挑,鼻梁却像极了朱翊钧的挺拔。
“起来说话。”朱翊钧打量着儿子,笑着说道。
朱常澍直起身,袖中双手无意识地攥了攥:
"儿臣听说朝鲜国王薨了...”
他话说到一半忽觉失言,忙补道:
"方才在宫门前遇见冯公公,听他提了一嘴。
"
朱翊钧忽然笑起来,笑声在空阔的殿宇里荡出回音:
"朕的旨意才出宫门,你倒比满朝文武大臣的消息还灵通。”
说话间,朱翊钧摩挲着和田玉镇纸,语气忽然一转:“说,来找父皇,又有什么事情啊。”
"是!儿臣想看看新罗风光...
"少年眼睛霎时亮起来,
"听说汉城王宫依山而建,还有...”
“你这不胡闹吗,不准。”朱翊钧截断他的话,镇纸
"啪
"地按在奏折上。
“京畿还不够你野的?上月才从居庸关跑回来,你母后可是来找朕责备了,,这回又想窜到朝鲜去,你是如何作想地,你还真当朝鲜是你家啊。你想去就去……”
朱翊钧见儿子要辩解,他竖起三根手指:“等你什么时候能把这皇明祖训背全了,把洪武宝训注疏写满三万字,再提出京的事。”
朱常澍的肩膀塌下来,睫毛在眼下投出小片阴影。
沉默在父子间蔓延,只听得殿外更漏滴答作响。
忽然他抬起头,眼里又燃起新的火苗:“那...儿臣能去苏州吗?听说虎丘塔...”
“不能。”
“宁波呢?申阁老说宁波港千帆竞渡,还有番邦的海船...”
“等你十五岁,天下都能去得,
"朱翊钧语气放缓了些,“现在老实待在京畿,最远不得过通州。”
朱常澍彻底蔫了,连袍子上的金线都似暗淡几分。
他低着头应
"是
",这两年,父皇对他外出游学,可都是准许地。
在魏忠贤以及一干侍卫地陪同下,朱常澍可是去了很多地方。
宣府去过,蓟门去过,甚至山海关也去过……要不是随从实在不准,上一次都出关了。
越跑越野了。
这次竟然想跑到朝鲜去。
朱翊钧心中暗暗想到,若是李成梁不在朝鲜,弄不好他还真会心头一热,准了自已儿子前往呢。
“孟子·梁惠王篇,'仁者无敌'章背来听听。
"
朱常澍怔了怔,随即流利背诵起来。
声音清朗如玉磬,背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时,还自发讲解了朱子注疏。
烛火在他脸上跳动,长睫毛如蝶翅般轻颤。
朱翊钧静静听着,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紫檀桌面。
待儿子背完,他忽然道:
"过来。
"
朱常澍迟疑的上前几步,在御案前三尺处停住。
朱翊钧却招招手,让他再近些。
一股淡淡的松墨香飘来,这是翰林院特供的墨锭气味,想来方才还在书房用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父皇会让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你不能急,记住,欲速则不达。”
朱常澍听着,赶忙点了点头:“是,父皇,儿臣明白。”
朱常澍从乾清宫退出来时,怀里的葡萄牙怀表硌得他胸口发疼。
暮色已浓,宫灯次第亮起,将汉白玉台阶照得如同白昼。
他站在丹陛上深深吸了口气,初夏的风带着槐花的甜香,稍稍驱散了心中的郁结……
“殿下,可是要回景阳宫?”一直在乾清宫外等待的魏忠贤躬身问道。
朱常澍摇摇头,眼睛忽然一亮:“去庆云宫找大哥。”
庆云宫在紫禁城的东北角,原是先帝某位太妃的居所,如今赐给了皇长子朱常洛。
才走进宫门,便闻到一股檀香混着草药的特殊气味。
两个小道童正在院中捣药,见朱常澍来了,忙要通报,却被他摆手制止。
殿内没有点灯,只在香案上供着三清像,烛火摇曳中,但见一个身穿青色道袍的少年盘坐在蒲团上。
十五六岁的朱常洛已经长开,眉眼清俊得近乎女相,偏生又带着几分超脱尘世的淡漠。
他闭目凝神,手指掐着子午诀,道袍下摆散开如莲叶……
但在朱翊钧这里,他已经属于一条老狼了,按照道理来说,对于大明朝的危害,已经可以降低很多。
但……
话又说回来。
老狼也是狼。
作为皇帝,一切隐患都应该得到重视。
所以这次朱翊钧决定让锦衣卫指挥同知,陈意携带旨意前往朝鲜……见一见这匹狼,让他明白,朝中有老虎在,别犯浑。
实际上,这个时期,李成梁在朝鲜的威望确实大到了朱翊钧理应忌惮的地步,这个时候,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把李成梁调回大明,在换一个总督前去。
可,朱翊钧又不舍得放弃,这么好一次将朝鲜纳入国土的机会。
所以,这也是一场收益与风险的衡量。
跟后世看大盘是一样样的,只不过,李成梁要是再年轻十岁,在大的收益,朱翊钧也不会去赌,可现在,风险被降低许多。
已经一只脚踩进棺材里面了,总该活明白些了。
自从万历二十年开始,朱翊钧对于国事的治理,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他已经充分展现出来世宗皇帝子孙的睿智,与对权力的把控。
唯一不同的是,他不跟自已的爷爷一样,一心把聪明才智,放到了玩人,修道上来,他是真的把自已的智慧,放到了大明,放到了天下万方百姓身上。
乾清宫的琉璃瓦在暮色中泛着幽光,殿内烛火次第亮起,将朱翊钧的身影拉得颀长。
他刚刚批完最后一本关于河南水患的奏折,朱笔搁在青龙瓷笔山上,尚未干透的墨迹在灯下泛着微光……
"陛下,六皇子求见。
"小太监的声音在殿外响起,带着几分怯意。
朱翊钧抬起头:“让他进来。
"
沉重的殿门被推开,少年逆着光走进来。
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竟已长得比寻常内侍还要高半头。
他穿着宝蓝色织金云纹直身袍,玉带束出劲瘦腰身,行走时袍角翻飞,隐约露出里头杏黄绫裤——这是皇子常服,却被他穿出几分少年人的飒沓。
“儿臣给父皇请安。”朱常澍躬身行礼时,脑后束着的青丝从肩头滑落,露出段白玉似的脖颈。
烛光在他眉眼间跳跃,那双酷似林皇后的凤眼微微上挑,鼻梁却像极了朱翊钧的挺拔。
“起来说话。”朱翊钧打量着儿子,笑着说道。
朱常澍直起身,袖中双手无意识地攥了攥:
"儿臣听说朝鲜国王薨了...”
他话说到一半忽觉失言,忙补道:
"方才在宫门前遇见冯公公,听他提了一嘴。
"
朱翊钧忽然笑起来,笑声在空阔的殿宇里荡出回音:
"朕的旨意才出宫门,你倒比满朝文武大臣的消息还灵通。”
说话间,朱翊钧摩挲着和田玉镇纸,语气忽然一转:“说,来找父皇,又有什么事情啊。”
"是!儿臣想看看新罗风光...
"少年眼睛霎时亮起来,
"听说汉城王宫依山而建,还有...”
“你这不胡闹吗,不准。”朱翊钧截断他的话,镇纸
"啪
"地按在奏折上。
“京畿还不够你野的?上月才从居庸关跑回来,你母后可是来找朕责备了,,这回又想窜到朝鲜去,你是如何作想地,你还真当朝鲜是你家啊。你想去就去……”
朱翊钧见儿子要辩解,他竖起三根手指:“等你什么时候能把这皇明祖训背全了,把洪武宝训注疏写满三万字,再提出京的事。”
朱常澍的肩膀塌下来,睫毛在眼下投出小片阴影。
沉默在父子间蔓延,只听得殿外更漏滴答作响。
忽然他抬起头,眼里又燃起新的火苗:“那...儿臣能去苏州吗?听说虎丘塔...”
“不能。”
“宁波呢?申阁老说宁波港千帆竞渡,还有番邦的海船...”
“等你十五岁,天下都能去得,
"朱翊钧语气放缓了些,“现在老实待在京畿,最远不得过通州。”
朱常澍彻底蔫了,连袍子上的金线都似暗淡几分。
他低着头应
"是
",这两年,父皇对他外出游学,可都是准许地。
在魏忠贤以及一干侍卫地陪同下,朱常澍可是去了很多地方。
宣府去过,蓟门去过,甚至山海关也去过……要不是随从实在不准,上一次都出关了。
越跑越野了。
这次竟然想跑到朝鲜去。
朱翊钧心中暗暗想到,若是李成梁不在朝鲜,弄不好他还真会心头一热,准了自已儿子前往呢。
“孟子·梁惠王篇,'仁者无敌'章背来听听。
"
朱常澍怔了怔,随即流利背诵起来。
声音清朗如玉磬,背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时,还自发讲解了朱子注疏。
烛火在他脸上跳动,长睫毛如蝶翅般轻颤。
朱翊钧静静听着,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紫檀桌面。
待儿子背完,他忽然道:
"过来。
"
朱常澍迟疑的上前几步,在御案前三尺处停住。
朱翊钧却招招手,让他再近些。
一股淡淡的松墨香飘来,这是翰林院特供的墨锭气味,想来方才还在书房用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父皇会让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你不能急,记住,欲速则不达。”
朱常澍听着,赶忙点了点头:“是,父皇,儿臣明白。”
朱常澍从乾清宫退出来时,怀里的葡萄牙怀表硌得他胸口发疼。
暮色已浓,宫灯次第亮起,将汉白玉台阶照得如同白昼。
他站在丹陛上深深吸了口气,初夏的风带着槐花的甜香,稍稍驱散了心中的郁结……
“殿下,可是要回景阳宫?”一直在乾清宫外等待的魏忠贤躬身问道。
朱常澍摇摇头,眼睛忽然一亮:“去庆云宫找大哥。”
庆云宫在紫禁城的东北角,原是先帝某位太妃的居所,如今赐给了皇长子朱常洛。
才走进宫门,便闻到一股檀香混着草药的特殊气味。
两个小道童正在院中捣药,见朱常澍来了,忙要通报,却被他摆手制止。
殿内没有点灯,只在香案上供着三清像,烛火摇曳中,但见一个身穿青色道袍的少年盘坐在蒲团上。
十五六岁的朱常洛已经长开,眉眼清俊得近乎女相,偏生又带着几分超脱尘世的淡漠。
他闭目凝神,手指掐着子午诀,道袍下摆散开如莲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