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往接待散客,收拾起来无非是尽快将碗盘收走,桌子擦干净,何曾有过这般条理和章法?
更难得的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有种井然有序的从容。
店小二阿福忍不住低声对同伴说:“我的乖乖,这收拾碗筷也能收拾出个花来?看着真利索!”
另一小二阿贵也点头:“关键是快,还不乱,这还真不能小瞧了妇人。”
他们五人原本对李月兰任用清一色妇人姑娘担任厨娘,心中多少存有些疑虑——毕竟,颠锅炒菜、搬运米面这些活儿,在他们看来,终究是男人更得力些。
可今日,他们亲眼见证了这四位厨娘在李月兰指挥下,不仅做出了令四大学院交口称赞的菜肴,连这后续的收拾工作也完成得如此高效体面,那点疑虑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由衷的佩服。
原来,厨房之事,并非全靠力气,分工、合作与调度,才是关键。
李月兰带着四人将后厨也彻底清理干净,所有工具归位,灶台光洁如新,这才宣布今日新厨娘培训结束。
淮月楼不远处的磨坊里,石磨平稳运转。
新招的三名磨坊工:石锁、木生、铁宏三人在经过李月兰和谢广福的简单培训后,已经正式上岗。
此时,磨坊外排起了小队,都是村里赶来要碾新米的村民。
看着那凭借水力自动旋转的石磨,以及三个小伙子熟练的操作,村民们既新奇又羡慕。
“石锁小子,这大家伙一次真能碾这么多米?”一位大爷指着正流出混合米的大型碾米磨问道。
“是啊,根生叔,您瞧,这边进谷,那边就出混合米,再过风车变成糙米,最后舂臼,精白米就出来了,比咱们以前用石臼舂快多了!”
石锁一边调整着磨盘间隙,一边大声回答。
“木生,你们在这磨坊干活,李月兰给你们开多少工钱啊?”一位大婶好奇地打听。
木生擦了把汗,憨厚地笑了笑,也不隐瞒:“月兰婶子给我们定的,一个月底钱八百文,全勤再加五百文。每天干四个时辰,做六休一。要是磨坊生意好,月底还有奖银呢!中午管一顿饭,逢年过节还有节礼。”
这话一出,排队的大婶大爷们顿时惊呼出声。
“哎哟!八百文!加五百文!那不就是一千三百文?还做六休一?”
“我的天!这待遇,比县里好些铺子的伙计都强了!”
“中午还管饭?这……这好事怎么就落到你们三个头上了!”
“这,县里码头扛大包的,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九百文,人家还不休息咧。”
“就是,砖瓦厂的那些人,上个月提了工钱,一个月到手也才一千二百文。”
“铁牛,你娘这下可要乐开花了!”
铁牛一边费力地将一袋新碾好的米扛到一边,一边咧嘴笑:
“嘿嘿,我娘说了,让我好好干,可不能辜负了月兰婶子的信任!”
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羡慕的议论。
“早知道李月兰招工待遇这么好,我当初就该让我家那小子去试试!”
“你现在才知道啊?你看看县城里那个四海奇珍坊,谢冬青、钱豆子他们,哪个工钱不是顶呱呱的?活儿还不累!”
“可不是嘛!还有广福那个施工队干的,只要是他们家自个儿招工,待遇哪个差了?”
“下次月兰妹子再要招人,我第一个往前冲!管他干啥,先报了名再说!”
木生没时间理会婶子大爷们的调侃打趣,手脚麻利地帮眼前的村民将碾好的雪白新米装进口袋,用麻绳扎实地捆好袋口。
接过村民递来的铜钱,大声对负责管账的石锁喊到:“李婶家,碾精白米一石五斗,碾米工钱三十文。”
给李婶把精白米和米糠搬到门口的板车上,木生才笑着对后面排队的队伍喊道:
“下一位——王老伯家,该您了!把板车往前推一推嘞!”
队伍稍微涌动了一下,众人一边往前挪,嘴里还不停歇地议论着。
“听见没?碾这老多米才三十文!这钱花得值!这米多亮堂!”
“那是,李月兰办事,向来靠谱!你看她招的这些人,干活多利索!”
“我现在就盼着她那淮月楼的一楼赶紧开张,等他发现忙不过来了,再招人手!”
“还有广福那施工队,下回扩招,说什么都要喊我那当家的去试试!”
“对对对!咱们都机灵点,到时候可别又错过了!”
李月兰回到家时,夕阳已将半个天空染成了橘红色。
她一眼就看到谢秋芝正坐在半月池边的石凳上,面前支着画架,李四璟和李五琰则有些别扭地勾肩搭背站在池边,充当着模特。
“哟,咱们家大画家又在创作了?”李月兰笑着走近,打趣道:
“你画的那荷塘广告画,效果可真不赖!昨儿赵里正才带着人去县城吆喝,今儿个四大学院的人就呼啦啦全涌到桃溪村赏荷去了。”
李四璟和李五琰听到声音,眼睛滴溜溜转过来,嘴巴也忍不住动了动,但身子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不敢乱动。
李四璟抢先开口,语气带着点看热闹的调侃:“哎呀,婶子,我们早就瞧见他们啦!一大早的,一群穿着长衫的读书人在村道上跑得那叫一个快,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比赛谁先到桃溪村呢!那场面,啧啧!”
李五琰也笑着接话:“他们那些人,嘴巴可厉害着呢。要是这回在桃溪村玩得尽兴,回去定然会大肆宣扬。我看啊,往后淮月楼和桃溪村荷塘,想不热闹都难了!”
李月兰走到画架旁,看了看女儿笔下已初具雏形的、带着少年人特有朝气与亲昵的双人画像,点了点头:
“我也看出来了,这不就紧赶慢赶地培训新厨娘嘛。等她们能独当一面,应付些家常菜,小白掌柜那边压力也能小些,不至于客人来了手忙脚乱。”
这时,李四璟像是想起了什么:“婶子,咱们村委楼阅览室那个农业课,是不是该开第二期了?现在谷子都收得差不多了,田里接下来该种点啥,或者该怎么养护地力,总得合计合计,不能让田地空着荒废了。”
李月兰正要回答,却听李五琰说道:“接下来的农业课,我可能没法去凑热闹了,我……得回一趟京城。”
“回京城?”
谢秋芝闻言,停下了画笔,惊讶地看向李五琰:
“五琰哥,你……你要走啦?”
更难得的是,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有种井然有序的从容。
店小二阿福忍不住低声对同伴说:“我的乖乖,这收拾碗筷也能收拾出个花来?看着真利索!”
另一小二阿贵也点头:“关键是快,还不乱,这还真不能小瞧了妇人。”
他们五人原本对李月兰任用清一色妇人姑娘担任厨娘,心中多少存有些疑虑——毕竟,颠锅炒菜、搬运米面这些活儿,在他们看来,终究是男人更得力些。
可今日,他们亲眼见证了这四位厨娘在李月兰指挥下,不仅做出了令四大学院交口称赞的菜肴,连这后续的收拾工作也完成得如此高效体面,那点疑虑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由衷的佩服。
原来,厨房之事,并非全靠力气,分工、合作与调度,才是关键。
李月兰带着四人将后厨也彻底清理干净,所有工具归位,灶台光洁如新,这才宣布今日新厨娘培训结束。
淮月楼不远处的磨坊里,石磨平稳运转。
新招的三名磨坊工:石锁、木生、铁宏三人在经过李月兰和谢广福的简单培训后,已经正式上岗。
此时,磨坊外排起了小队,都是村里赶来要碾新米的村民。
看着那凭借水力自动旋转的石磨,以及三个小伙子熟练的操作,村民们既新奇又羡慕。
“石锁小子,这大家伙一次真能碾这么多米?”一位大爷指着正流出混合米的大型碾米磨问道。
“是啊,根生叔,您瞧,这边进谷,那边就出混合米,再过风车变成糙米,最后舂臼,精白米就出来了,比咱们以前用石臼舂快多了!”
石锁一边调整着磨盘间隙,一边大声回答。
“木生,你们在这磨坊干活,李月兰给你们开多少工钱啊?”一位大婶好奇地打听。
木生擦了把汗,憨厚地笑了笑,也不隐瞒:“月兰婶子给我们定的,一个月底钱八百文,全勤再加五百文。每天干四个时辰,做六休一。要是磨坊生意好,月底还有奖银呢!中午管一顿饭,逢年过节还有节礼。”
这话一出,排队的大婶大爷们顿时惊呼出声。
“哎哟!八百文!加五百文!那不就是一千三百文?还做六休一?”
“我的天!这待遇,比县里好些铺子的伙计都强了!”
“中午还管饭?这……这好事怎么就落到你们三个头上了!”
“这,县里码头扛大包的,一个月累死累活也就九百文,人家还不休息咧。”
“就是,砖瓦厂的那些人,上个月提了工钱,一个月到手也才一千二百文。”
“铁牛,你娘这下可要乐开花了!”
铁牛一边费力地将一袋新碾好的米扛到一边,一边咧嘴笑:
“嘿嘿,我娘说了,让我好好干,可不能辜负了月兰婶子的信任!”
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羡慕的议论。
“早知道李月兰招工待遇这么好,我当初就该让我家那小子去试试!”
“你现在才知道啊?你看看县城里那个四海奇珍坊,谢冬青、钱豆子他们,哪个工钱不是顶呱呱的?活儿还不累!”
“可不是嘛!还有广福那个施工队干的,只要是他们家自个儿招工,待遇哪个差了?”
“下次月兰妹子再要招人,我第一个往前冲!管他干啥,先报了名再说!”
木生没时间理会婶子大爷们的调侃打趣,手脚麻利地帮眼前的村民将碾好的雪白新米装进口袋,用麻绳扎实地捆好袋口。
接过村民递来的铜钱,大声对负责管账的石锁喊到:“李婶家,碾精白米一石五斗,碾米工钱三十文。”
给李婶把精白米和米糠搬到门口的板车上,木生才笑着对后面排队的队伍喊道:
“下一位——王老伯家,该您了!把板车往前推一推嘞!”
队伍稍微涌动了一下,众人一边往前挪,嘴里还不停歇地议论着。
“听见没?碾这老多米才三十文!这钱花得值!这米多亮堂!”
“那是,李月兰办事,向来靠谱!你看她招的这些人,干活多利索!”
“我现在就盼着她那淮月楼的一楼赶紧开张,等他发现忙不过来了,再招人手!”
“还有广福那施工队,下回扩招,说什么都要喊我那当家的去试试!”
“对对对!咱们都机灵点,到时候可别又错过了!”
李月兰回到家时,夕阳已将半个天空染成了橘红色。
她一眼就看到谢秋芝正坐在半月池边的石凳上,面前支着画架,李四璟和李五琰则有些别扭地勾肩搭背站在池边,充当着模特。
“哟,咱们家大画家又在创作了?”李月兰笑着走近,打趣道:
“你画的那荷塘广告画,效果可真不赖!昨儿赵里正才带着人去县城吆喝,今儿个四大学院的人就呼啦啦全涌到桃溪村赏荷去了。”
李四璟和李五琰听到声音,眼睛滴溜溜转过来,嘴巴也忍不住动了动,但身子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不敢乱动。
李四璟抢先开口,语气带着点看热闹的调侃:“哎呀,婶子,我们早就瞧见他们啦!一大早的,一群穿着长衫的读书人在村道上跑得那叫一个快,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比赛谁先到桃溪村呢!那场面,啧啧!”
李五琰也笑着接话:“他们那些人,嘴巴可厉害着呢。要是这回在桃溪村玩得尽兴,回去定然会大肆宣扬。我看啊,往后淮月楼和桃溪村荷塘,想不热闹都难了!”
李月兰走到画架旁,看了看女儿笔下已初具雏形的、带着少年人特有朝气与亲昵的双人画像,点了点头:
“我也看出来了,这不就紧赶慢赶地培训新厨娘嘛。等她们能独当一面,应付些家常菜,小白掌柜那边压力也能小些,不至于客人来了手忙脚乱。”
这时,李四璟像是想起了什么:“婶子,咱们村委楼阅览室那个农业课,是不是该开第二期了?现在谷子都收得差不多了,田里接下来该种点啥,或者该怎么养护地力,总得合计合计,不能让田地空着荒废了。”
李月兰正要回答,却听李五琰说道:“接下来的农业课,我可能没法去凑热闹了,我……得回一趟京城。”
“回京城?”
谢秋芝闻言,停下了画笔,惊讶地看向李五琰:
“五琰哥,你……你要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