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太皇太后孝期将过-《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

  兴元七年,太皇太后的孝期将过。宫里又恢复了往日热闹。

  永和宫静妃处,宫人又来报:“玉贵人携七皇子请安。”

  这样的拜访在静妃封妃后常有。

  玉贵人穿了一件杏色暗花纱衫,鬓边簪了薄金蝴蝶,她牵着的七皇子生得玉雪可爱,进门就怯怯地唤了一句:“静母妃……”

  静妃起身,广袖微拂,面上已是一派温煦“七皇子又长高了。”

  说着,她抬手替孩子正了正歪到一旁的小金冠,指腹顺势擦过他微红的耳尖,带着恰到好处的亲昵。

  玉贵人在一旁看得眼眶发热,忙屈膝行礼,“静妃娘娘,七皇子年幼,若能得您看顾,是他的福分……”

  话未说完,静妃已抬手止住,笑意不减,却带了几分不容再提的端肃:“本宫明白玉贵人的好意。只是永和宫如今已有大皇子,再添一位小殿下,难免顾此失彼。皇上既已让七皇子养在你膝下,便是信你之能,莫要辜负。”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给了玉贵人体面,又绝了后话。

  玉贵人只得讪讪一笑,牵着七皇子的手紧了紧。

  可孩子不懂这些弯弯绕绕,只觉静妃怀抱温暖,香气清甜,小手已悄悄抓住静妃腰间垂下的流苏。

  静妃索性将他抱起,命宫女取来新做的蜜渍杨梅,一颗一颗喂到他嘴边,又拿绢子替他拭去唇角糖渍。

  玉贵人望着这一幕,心里酸涩难言。

  少顷,七皇子靠在静妃肩头打起了小哈欠。静妃轻拍他的背,低声哄道:“困啦?让你母妃送你回去睡觉,可好?”

  孩子迷迷糊糊地点头,小手却还攥着那缕流苏不放。静妃笑叹一声,索性解下流苏塞进他掌心:“拿去玩吧。”

  玉贵人见状,只得俯身告退,牵着一步三回头的七皇子出了永和宫。

  绿衣看静妃如此,笑着说,“娘娘想把七皇子养在身边,玉贵人也是愿意的。”

  静妃懒懒的看了她一眼,才说“我在宫里这么久,也读了几本书,识得了一些人情,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我既然有儿,关照别人的儿子做甚。”

  “再说,往日我因为看着大皇子跟别人亲近伤心,我想玉贵人也会如此。”

  绿衣听静妃所说,一时替她伤感。

  那往日旧时,她还替金宝公公报信,如今静妃安心不在后宫多事,她也成了忠于静妃的宫人。

  而此时,皇帝正带着湘王、纪王在皇觉寺上香。

  因为纪王想去单独祭拜纪王太妃,湘王为他寻了个借口走了。

  皇觉寺后山松涛低回,有一单祭拜皇家后妃之处,纸灰与檀香在风里缠成一缕缕白雾。

  此时皇帝带着宫人侍卫走至此处。

  见有先帝太妃神位并列,长明灯许多盏,火舌被山风吹得东倒西歪。

  朱维桢俯身三拜。

  礼毕,他抬眼,余光却扫到神位侧后方:玉清真人跪坐蒲团,素白道袍空空荡荡,像一面挂在枯枝上的幡。

  手腕从宽袖里滑出,细得能看清淡青血脉,仿佛一折即断。

  “玉清?”朱维桢声音不自觉放轻。

  真人缓缓抬头,昔日丰润的鹅蛋脸已削成巴掌大,唇色淡得几乎看不见。

  她双手合十,指尖却止不住轻颤,腕骨突兀地支棱在袖口:“贫道参见陛下。”

  朱维桢眉心微蹙,目光落在她腕上那串乌木道珠——珠子磕在骨节处,更显嶙峋。

  他想起许多年前,她腕上还有一圈圆润弧度,不似如今道袍下的肩胛竟薄得能透出光。

  看着玉清真人如此,朱维桢一时起了怜悯,“都退下。”

  随侍的内侍、宫女悄无声息散至十步外,只余山风掠过松针的簌簌声。

  他半蹲下来,与真人平视,伸手却停在半空——指尖离她腕侧不过一寸,终究没有落下。

  “怎么瘦成这样?”皇帝语气里带着不自知的涩意。

  玉清垂眼,睫毛在苍白肌肤上投下淡影:“斋戒诵经,不敢奢食。”

  “不敢奢食?”朱维桢低低重复。

  他喉结滚了滚,忽然起身,声音拔高却克制,“来人——传朕口谕:不要拘着玉清真人吃喝。另拨小厨房,每日三餐按太医院方调理,不得拘束。”

  寺监在阶下远远应声,额头触地。

  玉清猛地抬头,眼底闪过惊愕,随即又归于寂寂:“陛下……贫道受不起。”

  “不必这样,”朱维桢隐约想起前世她养尊处优多年的模样,“你既已悔过,便不要再折损自身。”

  说罢,他抬步欲走,却在门槛处顿住,没有回头,只补了一句,“……朕从没有叫人苛待你的意思。”

  玉清望着那道背影消失在转角,指尖无意识摩挲腕骨,良久,一滴泪砸在乌木道珠上,悄无声息地洇开。

  喜欢论皇帝重生后的修养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