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群臣妥协,迈向教育改革第一步-《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每一位老臣,让他们不敢直视。

  李存德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他心中暗自思忖:陛下说得句句在理,而且沈青瑶能名列三甲,定有真才实学。

  若是真的因为她是女子而将其除名,确实有些可惜。

  而且,陛下心意已决,若是执意反对,怕是会触怒陛下,到时候得不偿失。

  其他老臣们也纷纷意识到,陛下此次是铁了心要打破这个旧规了。

  他们看着陛下坚定的眼神,心中的反对之意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无奈与妥协。

  毕竟,陛下说得没错,沈青瑶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若是仅仅因为她是女子而否定她的一切,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而且,陛下刚刚拿他们的家人开刀,让他们心中有了软肋,再也无法理直气壮地反对。

  李存德跪在地上,脸上露出了颓然的神色。

  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改变陛下的决定了。

  他缓缓抬起头,看着赵翊,声音带着一丝疲惫:“陛下圣明,老臣……老臣知错了。”

  见李存德服软,其他跪倒在地的老臣们也纷纷叩首道:“陛下圣明,臣等知错了。”

  王承业也躬身拱手,语气恭敬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男女平等,选拔人才不应有性别之分。

  沈青瑶才华出众,名列三甲实至名归,臣等并无异议。”

  其他朝臣见状,也纷纷附和起来:“陛下圣明,臣等无异议!”

  “沈青瑶虽为女子,但才华横溢,实乃大宋之幸,臣等赞同陛下的决定!”

  殿内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刚才的反对之声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赞同与恭敬。

  赵翊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这些老臣们虽然心中还有些不甘,但已经默认了这个事实。

  他缓缓说道:“众卿平身吧。

  朕知道,让你们接受这件事,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朕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会发现,朕今日的决定,是正确的。”

  群臣依言起身,重新站定,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几分复杂的神色。

  有无奈,有妥协,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赵翊继续说道:“沈青瑶既然得了探花之位,朕便会按照科举惯例,授予她相应的官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朕知道,此事在大宋乃是首例,难免会引起一些非议。

  但朕希望,各位爱卿能够以身作则,不要再以性别论英雄,要多关注人才的实际才能。同时,也要向天下人传递一个信号:

  我大宋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在大宋找到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

  宗泽闻言,心中暗自赞叹:陛下考虑得真是周全。

  其他朝臣也纷纷点头,觉得陛下的安排颇为妥当。

  赵翊看着群臣的反应,心中彻底放下了心来。

  他知道,打破这个陈腐的旧规,只是他推行新政的第一步。

  这是他为接下来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和试验,如果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解决,到时涉及到“儒家文化”和思想,会有更多阻力,更多老顽固可能还会以死相逼。

  所以他想从容易到一般难再到困难,一步步迈进,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刀切,要一步步来,要慢慢来,而这就要求新的基础,新的力量来支持,而此次的恩科考试高中的官员,应该大部份会成为他新政改革的助力,这才是他举行恩科考试的真正用意,当然这也是北方基层官员缺少而为此选拔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他明白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但他有信心,只要能选拔出更多有才能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一定能让大宋变得更加强大,避免历史上的悲剧重演。

  他抬头望向殿外,雨依旧在下,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阳光。

  他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群臣,那些方才还或蹙眉不语、或欲言又止的顽固老臣,此刻脸上已没了先前的执拗,有的垂着眼帘,有的捻着胡须,神色间多了几分释然与顺从——显然,先前关于沈青瑶是否能参加科举考试,终是在他不容置喙的态度下尘埃落定。

  赵翊心中了然,这帮浸淫官场数十年的老家伙,最是懂得审时度势,如今既已无话可驳,便不会再做无谓的抗争。

  他微微挺直脊背,右手扶在龙椅扶手上,指节轻轻叩了两下,清越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众爱卿,”赵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语调平稳却暗藏锋芒,“方才关于女子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诸位已无异议。”

  他顿了顿,目光掠过阶下屏息凝神的群臣,继续说道:“此次恩科考试,所有考生皆依公告所示,按初试成绩授予相应官职——最低者,授从九品;最优者,可至正五品。”

  话音刚落,殿中便响起几声极轻的吸气声。

  不少老臣下意识地抬了抬头,眼神中带着几分诧异。

  以往恩科虽也授官,却多是从末流散官起步,这般最低便给到从九品,最高直达正五品的规制,实属罕见。

  户部尚书候蒙华捋着花白的胡须,眼角微微抽动,心中暗忖:陛下此举,怕是要彻底打破旧制,不拘一格用人才了。

  他身旁的礼部侍郎王彦则眉头微蹙,下意识地拱手想要进言,却见赵翊话锋一转,又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但与以往不同,”赵翊加重了语气,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此次恩科高中的所有官员,无论品级高低,皆先外放到地方基层任职。”

  “什么?”一声低低的惊呼从群臣中传出,说话的是御史台的老御史张承业。

  他年近七旬,须发皆白,此刻瞪大了浑浊的眼睛,身子微微前倾,满脸的难以置信。

  在他看来,高中科举本该是入朝为官、近侍君王的开端,外放地方无异于贬谪,更何况是那些考中五品官职的佼佼者,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举动。

  赵翊并未理会这声惊呼,依旧自顾自地说道:“在朕看来,为官者,若不知百姓疾苦,不明黎民所求,纵使身居高位,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的庸碌之辈。”

  他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龙椅边缘,发出轻微的摩擦声,“你们整日在朝堂之上,所见皆是下面呈上的文书数据,那些数据光鲜亮丽,可背后藏着多少百姓的辛酸,你们知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