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初开,乾坤始奠,阴阳交感,万物化生。道家修行,旨在顺应自然,调和阴阳,以达天人合一之境。《龙吟铁布衫》者,以龙象之威严刚猛,结合道家吐纳、导引之法,锤炼肉身,坚固筋骨,成就金刚不坏之躯。此功法共分十三重,每重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皆以道家深厚理论为基,融合经脉运行之妙理。
总诀开篇
心若止水,神意内敛。入静之道,为修行之首。摒弃杂念,如渊停岳峙,方能内观自身,洞察经脉气血之流转。初修之时,先调呼吸,使气沉丹田。丹田者,气之海,生命之根。吸气时,意想清气自天地而入,沿周身毛孔吸纳,汇聚于丹田;呼气时,浊气自丹田而出,由口鼻排出,如云雾消散。如此吐纳,使气息匀、细、深、长,为后续修行奠定基础。
顺应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身亦具阴阳,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龙吟铁布衫》修行需顺应阴阳变化,调和脏腑。白昼为阳,宜动功修炼,引阳气以壮体魄;夜晚为阴,宜静功内养,敛阴气以滋脏腑。阳动之时,以意领气,使气行于阳经,如龙之腾跃,充满活力;阴静之际,意守丹田,气养于阴经,似龙潜深渊,宁静深沉。
经脉锤炼
人体经脉,如江河网络,气血运行其中。《龙吟铁布衫》通过特定功法,激发经脉气血,强化其韧性与活力。督脉为阳脉之纲,统领一身阳气;任脉为阴脉之海,总摄一身阴气。修行时,以气冲督脉,使阳气上升,如龙吟九霄,振奋精神;再引气归任脉,使阴气下降,似龙潜海底,滋养身心。十二正经,分别对应脏腑,气行其间,滋养脏腑,增强其功能。奇经八脉,为调节气血之关键,修炼至一定程度,使奇经八脉畅通无阻,气血周流不息。
龙象之力
龙,为天地灵物,象征阳刚、威严、灵动;象,代表沉稳、厚重、有力。《龙吟铁布衫》修行者需效法龙象,汲取其特质。以龙之意念,激发自身阳刚之气,使动作刚猛有力,气势磅礴;以象之沉稳,稳固身心根基,修炼时心无旁骛,专注精进。如此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成就非凡体魄与定力。
循序渐进
修行之路,如登高山,需一步一个脚印。《龙吟铁布衫》十三重,每重皆有其独特之法与境界。初修者不可急于求成,应稳扎稳打,逐步提升。每突破一重,皆需巩固根基,使气、血、神三者和谐统一。待根基稳固,方可迈向更高层次。否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成就高深境界。
十三篇修行经文
第一篇:《初入静念章》
静以修身,念以养神。初习《龙吟铁布衫》,先求入静。择一静谧之处,盘坐而息。双目微闭,舌抵上颚,放松全身肌肉。以一念代万念,专注于呼吸之间。吸气时,感受清气入体,如春风拂面;呼气时,体会浊气排出,似阴霾消散。此章旨在使修行者平定心神,排除杂念,为后续修行营造良好心境。每日早晚各练习一次,每次二十分钟左右,待心能静、念能守,方可进入下一重修行。
第二篇:《气沉丹田章》
丹田者,性命之祖,生气之源。当心境宁静,专注于气沉丹田之法。吸气时,以意引气,缓缓下行至下丹田(脐下三寸处)。想象丹田处有一温暖气团,随着呼吸逐渐壮大。呼气时,气团安稳不动。初时,气感可能微弱,需耐心练习。待气能沉稳于丹田,可尝试在日常活动中保持气沉丹田之状态,如行走、站立时,皆意念丹田,使气不外泄。此章为功法筑基之关键,气沉丹田稳固,方能为后续修炼提供充足能量。
第三篇:《通督启阳章》
督脉,阳脉之纲领,总督一身之阳气。修行至此,开始尝试以气冲督脉。吸气时,提肛收腹,以意领气,从尾闾(脊椎最下端)开始,沿督脉缓缓上行。经过命门、夹脊、玉枕等穴位,直至百会(头顶正中)。此过程需缓慢、沉稳,不可急躁。呼气时,气沿任脉自然下行至丹田。初通督脉,可能会有酸胀、麻热之感,此为正常现象。反复练习,使督脉通畅,阳气生发,如龙之昂首,精神抖擞。每日练习次数可逐渐增加至三次,每次三十分钟左右。
第四篇:《引气归任章》
任脉,阴脉之海,总摄一身之阴气。在督脉通畅后,注重引气归任。吸气时,气仍沿督脉上行至百会;呼气时,以意引导,使气从百会沿任脉下行,经过膻中(两乳之间)、神阙(肚脐),回归丹田。如此循环往复,使阴阳二气在任督二脉间周流不息。此章强调阴阳调和,气在任督二脉的顺畅流转,能滋养脏腑,平衡阴阳,使身体达到内稳外健之态。每次练习时间可延长至四十分钟,早晚各一次。
第五篇:《龙形初现章》
龙,灵动矫健,气势非凡。此重修行,效法龙形。结合呼吸与动作,模仿龙的腾跃、盘旋之姿。吸气时,如龙抬头,身体向上伸展,气贯全身;呼气时,如龙摆尾,身体下沉,气归丹田。动作刚柔并济,刚时如龙腾九霄,威猛有力;柔时似龙游浅底,灵活自如。此章通过龙形动作,进一步激发体内阳气,增强身体协调性与力量。练习时,每个动作应缓慢、连贯,呼吸与动作紧密配合。每日练习次数不少于三次,每次练习时间约一小时。
第六篇:《脏腑滋养章》
人体脏腑,依赖气血滋养。通过前几重修行,气已能在经脉中顺畅运行。此重将重点放在滋养脏腑上。以意引导气,分别注入五脏六腑。如吸气时,意想清气注入心脏,使心脏跳动有力;呼气时,浊气从心脏排出。按照心、肝、脾、肺、肾的顺序,依次滋养五脏;再以同样方法滋养六腑。每个脏腑的滋养,呼吸次数可设定为九次,寓意九九归一。此章可使脏腑功能增强,为身体提供更坚实的内在支持。每日早晚各练习一次,每次约一小时。
第七篇:《十二经通章》
十二正经,与脏腑相连,气血运行之重要通道。修行者需使气在十二经脉中畅通无阻。以手太阴肺经为例,吸气时,气从丹田出发,沿手臂内侧前缘上行至肺部,再经手臂外侧前缘下行至手指;呼气时,气从手指沿手臂外侧前缘上行至肺部,再沿手臂内侧前缘下行至丹田。按照此方法,依次打通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此过程需细心体会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感觉,每个经脉练习次数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以气感顺畅为宜。此章完成后,气血在全身循环更加顺畅,身体活力进一步提升。
第八篇:《奇经调和章》
奇经八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对修行至关重要。当十二经脉通畅后,着手调和奇经八脉。通过特定的呼吸与意念引导,使气在奇经八脉中流动。例如,对于冲脉,吸气时,气从丹田沿身体前正中线向上至咽喉;呼气时,气从咽喉沿身体前正中线返回丹田。其他奇经八脉亦依各自特点进行练习。此章修行难度较大,需耐心、细心,不可操之过急。每次练习时间可根据自身状态调整,以不疲劳为宜。待奇经八脉调和,身体气血运行更加有序,内气更加充沛。
第九篇:《铁骨锤炼章》
经过前面几重修行,气已充盈,此时开始锤炼筋骨。通过特殊的功法动作,配合呼吸,增加骨骼的密度与韧性。如练习铁头功,以气贯注头部,配合特定的撞击动作,但需循序渐进,从柔软之物开始撞击,逐渐增加硬度。练习铁臂功,以气运行于手臂,通过击打沙袋等方式,增强手臂骨骼与肌肉的力量。此章练习时需注意安全,不可过度用力,以免受伤。每个部位的练习应合理安排时间与强度,每周可针对不同部位进行循环练习。
第十篇:《象意稳固章》
象,沉稳厚重,代表稳固。此重修行,融入象之意念。在日常修行与生活中,保持象之沉稳心态。站立时,如象之屹立,脚踏实地;行动时,如象之稳重,不急不躁。将象之意念融入每一个动作与呼吸之中,使身心更加稳固。同时,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以象之定力坚守内心,不为所动。此章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修行成果,还能培养修行者的沉稳气质与坚定意志。
第十一篇:《龙吟震气章》
龙能吟,声震天地。此重修行,以龙吟之法激发内气。当内气充盈,通过特定的发声方式,配合呼吸与意念,使气从丹田爆发而出,如龙吟般震动全身。发声时,想象气从丹田出发,沿督脉上行至咽喉,再从口中发出龙吟之声。声音要悠长、洪亮,气要贯穿始终。此龙吟之声可震动经脉气血,使气血运行更加旺盛,增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每次练习龙吟次数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不损伤声带与身体为宜。
第十二篇:《金身初成章》
修行至此,身体已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前面的重重修炼,气血旺盛,经脉通畅,筋骨坚固。此时,继续巩固修行成果,使身体达到金身初成之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气的稳定运行,时刻以意念守护身体。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以滋养内气。睡眠时,采用特定的睡姿,使内气在睡眠中也能自我修复与强化。此章重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使身体时刻处于良好的修行状态,不断巩固和提升身体素质。
第十三篇:《天人合一章》
《龙吟铁布衫》修行之最高境界,乃天人合一。此时,身心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能感知天地之气的变化,并与之相互呼应。在修行时,不再刻意引导气的运行,气已能自然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而流转。行为举止皆合于自然之道,心境平和,无喜无悲。此境界需长期修行积累,厚积薄发。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龙吟铁布衫》修行圆满,不仅拥有金刚不坏之躯,更能体悟大道之妙。
经脉运行图注解
任督二脉
1. 督脉:督脉为阳脉之纲,在《龙吟铁布衫》修行中具有引领阳气上升的关键作用。其起始于尾闾,尾闾为阳气发动之根。在“通督启阳章”中,修行者吸气时提肛收腹,以意领气从尾闾沿督脉上行。命门,被视为生命之门,阳气在此得到强化,它对于激发人体的活力与生命力至关重要。夹脊,位于背部脊柱两侧,是阳气汇聚的重要部位,气行至此进一步汇聚壮大。玉枕,是阳气上行至头部的重要关卡,突破玉枕,阳气方能顺利到达百会。百会为诸阳之会,阳气在此达到顶点,如同龙跃九霄,振奋精神,提升身体的阳气能量。
2. 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在“引气归任章”中,当气沿督脉上行至百会,呼气时以意引导气从百会沿任脉下行。膻中为气会之所,气在此稍作停留,进一步汇聚整合。神阙,即肚脐,是先天与后天之气交接处,气经过此处,最终回归丹田。任督二脉的循环,如同阴阳的相互流转,使人体阴阳之气平衡,为后续的修行提供稳定的基础。通过这一循环,不仅能滋养脏腑,还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整体机能。
十二正经
1.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从丹田出发,沿手臂内侧前缘上行至肺部,再经手臂外侧前缘下行至手指。肺主气司呼吸,气在肺经的运行,可增强肺的呼吸功能,使清气更好地进入体内,浊气更顺畅地排出。手厥阴心包经,与心脏外膜相连,气行此经,可保护心脏,调节心脏的气血运行,使心脏功能更加稳定。手少阴心经,直接与心脏相连,气在该经运行,滋养心脏,促进心脏的正常跳动与血液循环。
2.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气从手指沿手臂外侧前缘上行至头面部,其运行有助于大肠的传导糟粕功能,使体内的废物能及时排出体外。手少阳三焦经,为人体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在三焦经运行,调节全身的气机,维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手太阳小肠经,与心脏相表里,气行此经,可促进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起着重要作用。
3.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从足部上行至腹部,与脾脏相连。脾主运化,气在脾经运行,增强脾脏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足厥阴肝经,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肝脏相连。肝主藏血,气行肝经,可调节肝脏的藏血功能,使气血运行更加顺畅。足少阴肾经,从足部上行至腰部,与肾脏相连。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气在肾经运行,滋养肾中精气,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
4.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从头部下行至足部,与胃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气在胃经运行,促进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能更好地被消化吸收。足少阳胆经,沿下肢外侧上行至头部,与胆相连。胆主决断,气行胆经,可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同时对人体的情志与决断能力有一定影响。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部下行至足部,与膀胱相连。膀胱主储存和排泄尿液,气在膀胱经运行,调节膀胱的开合功能,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奇经八脉
1. 冲脉:冲脉与任督二脉同起于胞中,有“血海”之称。在“奇经调和章”中,吸气时,气从丹田沿身体前正中线向上至咽喉,呼气时,气从咽喉沿身体前正中线返回丹田。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对女性的月经等生理现象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参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等过程。
2. 带脉:带脉环绕腰部一周,如束带一般。它约束纵行的诸条经脉,使经脉气血运行有序。练习时,通过特定的呼吸与意念,使气在带脉中流动,可增强腰部的力量,调节腹部的气机,对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 阴跷脉与阳跷脉:阴跷脉和阳跷脉分别起于足跟内侧和外侧,主要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气在阴跷脉和阳跷脉运行,可使人体肢体运动灵活,睡眠正常。例如,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二者相互协调,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与肢体的正常运动。
4. 阴维脉与阳维脉:阴维脉维系诸阴经,阳维脉维系诸阳经。它们的作用是调节阴阳经之间的气血平衡,使人体阴阳协调统一。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或内部阴阳失调时,阴维脉和阳维脉可发挥调节作用,使气血恢复正常运行。
5. 阳维脉: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与督脉共同调节人体阳气。在修行中,当气行阳维脉时,意念可集中于身体外侧及背部的阳经脉络。吸气时,想象阳气如金色光芒,从足部外侧沿阳维脉向上汇聚,经过腿部、腰部、背部,直至头部。呼气时,光芒稍稍内敛,但仍保持充盈感。阳维脉的通畅,能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如同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阳气护盾。它对于提升人体阳气的活力与稳定性至关重要,可使修行者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保持身体的阳气平衡,不易受到寒邪等阴邪之气的侵扰。
6. 阴维脉:阴维脉维系诸阴经,与任脉协同滋养人体阴气。修行时,以意导气,吸气时,仿佛有清凉的阴气从身体内侧缓缓上行,沿阴维脉经过腹部、胸部,直至咽喉。呼气时,阴气柔和地散布于各阴经之中。阴维脉的调和,有助于滋养人体的阴液,使五脏六腑得到充分的滋润。它能平衡体内的阴阳,防止阳气过盛而伤阴,对于维持人体的阴平阳秘状态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当人体因情绪波动、劳累等原因导致阴液损耗时,通过阴维脉的修行,可引导内气滋养阴液,恢复身体的平衡。
经脉运行与《龙吟铁布衫》修行的协同
1. 功法动作与经脉气血的促进:在《龙吟铁布衫》的修行过程中,各重功法的动作设计皆与经脉气血的运行紧密相关。如“龙形初现章”中的龙形动作,当修行者模仿龙的腾跃动作时,身体的伸展与扭转能带动多条经脉的气血运行。吸气时身体向上伸展,气贯全身,此时督脉阳气上升,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的气血也随之充盈,使身体充满活力;呼气时身体下沉,气归丹田,任脉阴气下降,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得到滋养。这种动作与呼吸、气血的配合,如同为经脉气血的流动注入了动力,促进气血在经脉中的循环往复,增强了经脉的活力与韧性。
2. 呼吸吐纳对经脉的滋养:呼吸吐纳是《龙吟铁布衫》修行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经脉的滋养作用显着。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通过匀、细、深、长的呼吸方式,清气被大量吸入体内,浊气充分排出。吸气时,清气沿周身毛孔吸纳,汇聚于丹田,再通过意念引导,使气循经而行。如在“通督启阳章”和“引气归任章”中,呼吸与经脉运行紧密结合,清气在督脉上升、浊气在任脉下降,实现阴阳二气的周流。这种呼吸吐纳方式,不仅为经脉提供了充足的能量,还能调节经脉内气血的流速与流量,使经脉得到充分的滋养与锻炼,从而增强其功能。
3. 意念引导在经脉修行中的关键作用:意念在《龙吟铁布衫》修行中如同指南针,引导着气在经脉中的运行。从最初的气沉丹田,到打通任督二脉、十二正经以及调和奇经八脉,意念的精准引导贯穿始终。在“脏腑滋养章”中,修行者通过意念将气分别注入五脏六腑,根据不同脏腑的特点和需求,调节气的运行方向与强度。例如,在滋养心脏时,意念引导气以温和、有力的方式进入心脏,增强心脏的气血供应;在滋养肾脏时,意念使气沉稳、深厚地滋养肾中精气。意念的正确运用,能使气准确地到达相应经脉和脏腑,发挥最大的滋养与强化作用,是实现经脉通畅、脏腑调和的关键环节。
《龙吟铁布衫》修行中的注意事项
1. 循序渐进,切勿冒进:《龙吟铁布衫》功法共分十三重,每重皆有其特定的修行要求和难度。修行者务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例如在“铁骨锤炼章”中,锤炼筋骨需从轻柔的练习开始,逐渐增加强度和难度。若一开始就过度用力或进行高强度的撞击、击打练习,极易导致骨骼、肌肉受伤,不仅影响修行进度,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永久性损伤。每一重修行都应在根基稳固后,再尝试进入下一重,确保身体有足够的适应能力。
2. 身心兼修,注重平衡:修行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身体的锻炼,更要关注心灵的修养。在《龙吟铁布衫》的修行里,如“初入静念章”和“象意稳固章”强调了心境的重要性。若只注重身体的功法练习,而忽视内心的平静与沉稳,容易导致内心浮躁,影响气的运行和修行效果。因此,修行者应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保持内心的宁静,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修行中的困难与进步。同时,要注意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的平衡,合理的饮食能为修行提供充足的营养,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与内气的调养。
3. 顺应自然,因时制宜:道家修行强调顺应自然,《龙吟铁布衫》也不例外。修行者应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修行方式。春季阳气生发,适合进行一些轻柔、舒展的功法练习,如配合龙形动作,以促进阳气的生长;夏季阳气旺盛,可适当减少剧烈运动,注重内气的调养,通过静功来平衡体内阳气;秋季万物收敛,可增加一些收敛气息的练习,如呼气时更加深长,使内气内敛;冬季阳气潜藏,应注重保暖,可选择在室内进行深度的吐纳和意守丹田练习,以滋养元气。此外,一天之中不同时段也有阴阳之分,早晨阳气初升,适合进行动功练习;夜晚阴气渐盛,宜进行静功内养。
4. 定期反思,适时调整:在长期的修行过程中,修行者应定期反思自己的修行状态和效果。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是否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疼痛等异常情况;审视内心的状态,是否保持平和、专注。根据这些观察和反思,适时调整修行方法。例如,如果发现某条经脉气感较弱,可针对性地增加相关经脉的练习时间和强度;若感觉内心过于焦虑或烦躁,可适当增加静功的练习,加强心境的调养。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使修行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确保修行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龙吟铁布衫》作为一门融合道家修行理论与经脉运行妙理的功法,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内涵。修行者在遵循总诀和经文指引的同时,注重经脉运行的规律,秉持正确的修行态度和方法,持之以恒,方能逐步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乃至体悟大道的修行目标。
总诀开篇
心若止水,神意内敛。入静之道,为修行之首。摒弃杂念,如渊停岳峙,方能内观自身,洞察经脉气血之流转。初修之时,先调呼吸,使气沉丹田。丹田者,气之海,生命之根。吸气时,意想清气自天地而入,沿周身毛孔吸纳,汇聚于丹田;呼气时,浊气自丹田而出,由口鼻排出,如云雾消散。如此吐纳,使气息匀、细、深、长,为后续修行奠定基础。
顺应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身亦具阴阳,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龙吟铁布衫》修行需顺应阴阳变化,调和脏腑。白昼为阳,宜动功修炼,引阳气以壮体魄;夜晚为阴,宜静功内养,敛阴气以滋脏腑。阳动之时,以意领气,使气行于阳经,如龙之腾跃,充满活力;阴静之际,意守丹田,气养于阴经,似龙潜深渊,宁静深沉。
经脉锤炼
人体经脉,如江河网络,气血运行其中。《龙吟铁布衫》通过特定功法,激发经脉气血,强化其韧性与活力。督脉为阳脉之纲,统领一身阳气;任脉为阴脉之海,总摄一身阴气。修行时,以气冲督脉,使阳气上升,如龙吟九霄,振奋精神;再引气归任脉,使阴气下降,似龙潜海底,滋养身心。十二正经,分别对应脏腑,气行其间,滋养脏腑,增强其功能。奇经八脉,为调节气血之关键,修炼至一定程度,使奇经八脉畅通无阻,气血周流不息。
龙象之力
龙,为天地灵物,象征阳刚、威严、灵动;象,代表沉稳、厚重、有力。《龙吟铁布衫》修行者需效法龙象,汲取其特质。以龙之意念,激发自身阳刚之气,使动作刚猛有力,气势磅礴;以象之沉稳,稳固身心根基,修炼时心无旁骛,专注精进。如此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成就非凡体魄与定力。
循序渐进
修行之路,如登高山,需一步一个脚印。《龙吟铁布衫》十三重,每重皆有其独特之法与境界。初修者不可急于求成,应稳扎稳打,逐步提升。每突破一重,皆需巩固根基,使气、血、神三者和谐统一。待根基稳固,方可迈向更高层次。否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成就高深境界。
十三篇修行经文
第一篇:《初入静念章》
静以修身,念以养神。初习《龙吟铁布衫》,先求入静。择一静谧之处,盘坐而息。双目微闭,舌抵上颚,放松全身肌肉。以一念代万念,专注于呼吸之间。吸气时,感受清气入体,如春风拂面;呼气时,体会浊气排出,似阴霾消散。此章旨在使修行者平定心神,排除杂念,为后续修行营造良好心境。每日早晚各练习一次,每次二十分钟左右,待心能静、念能守,方可进入下一重修行。
第二篇:《气沉丹田章》
丹田者,性命之祖,生气之源。当心境宁静,专注于气沉丹田之法。吸气时,以意引气,缓缓下行至下丹田(脐下三寸处)。想象丹田处有一温暖气团,随着呼吸逐渐壮大。呼气时,气团安稳不动。初时,气感可能微弱,需耐心练习。待气能沉稳于丹田,可尝试在日常活动中保持气沉丹田之状态,如行走、站立时,皆意念丹田,使气不外泄。此章为功法筑基之关键,气沉丹田稳固,方能为后续修炼提供充足能量。
第三篇:《通督启阳章》
督脉,阳脉之纲领,总督一身之阳气。修行至此,开始尝试以气冲督脉。吸气时,提肛收腹,以意领气,从尾闾(脊椎最下端)开始,沿督脉缓缓上行。经过命门、夹脊、玉枕等穴位,直至百会(头顶正中)。此过程需缓慢、沉稳,不可急躁。呼气时,气沿任脉自然下行至丹田。初通督脉,可能会有酸胀、麻热之感,此为正常现象。反复练习,使督脉通畅,阳气生发,如龙之昂首,精神抖擞。每日练习次数可逐渐增加至三次,每次三十分钟左右。
第四篇:《引气归任章》
任脉,阴脉之海,总摄一身之阴气。在督脉通畅后,注重引气归任。吸气时,气仍沿督脉上行至百会;呼气时,以意引导,使气从百会沿任脉下行,经过膻中(两乳之间)、神阙(肚脐),回归丹田。如此循环往复,使阴阳二气在任督二脉间周流不息。此章强调阴阳调和,气在任督二脉的顺畅流转,能滋养脏腑,平衡阴阳,使身体达到内稳外健之态。每次练习时间可延长至四十分钟,早晚各一次。
第五篇:《龙形初现章》
龙,灵动矫健,气势非凡。此重修行,效法龙形。结合呼吸与动作,模仿龙的腾跃、盘旋之姿。吸气时,如龙抬头,身体向上伸展,气贯全身;呼气时,如龙摆尾,身体下沉,气归丹田。动作刚柔并济,刚时如龙腾九霄,威猛有力;柔时似龙游浅底,灵活自如。此章通过龙形动作,进一步激发体内阳气,增强身体协调性与力量。练习时,每个动作应缓慢、连贯,呼吸与动作紧密配合。每日练习次数不少于三次,每次练习时间约一小时。
第六篇:《脏腑滋养章》
人体脏腑,依赖气血滋养。通过前几重修行,气已能在经脉中顺畅运行。此重将重点放在滋养脏腑上。以意引导气,分别注入五脏六腑。如吸气时,意想清气注入心脏,使心脏跳动有力;呼气时,浊气从心脏排出。按照心、肝、脾、肺、肾的顺序,依次滋养五脏;再以同样方法滋养六腑。每个脏腑的滋养,呼吸次数可设定为九次,寓意九九归一。此章可使脏腑功能增强,为身体提供更坚实的内在支持。每日早晚各练习一次,每次约一小时。
第七篇:《十二经通章》
十二正经,与脏腑相连,气血运行之重要通道。修行者需使气在十二经脉中畅通无阻。以手太阴肺经为例,吸气时,气从丹田出发,沿手臂内侧前缘上行至肺部,再经手臂外侧前缘下行至手指;呼气时,气从手指沿手臂外侧前缘上行至肺部,再沿手臂内侧前缘下行至丹田。按照此方法,依次打通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此过程需细心体会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感觉,每个经脉练习次数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以气感顺畅为宜。此章完成后,气血在全身循环更加顺畅,身体活力进一步提升。
第八篇:《奇经调和章》
奇经八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对修行至关重要。当十二经脉通畅后,着手调和奇经八脉。通过特定的呼吸与意念引导,使气在奇经八脉中流动。例如,对于冲脉,吸气时,气从丹田沿身体前正中线向上至咽喉;呼气时,气从咽喉沿身体前正中线返回丹田。其他奇经八脉亦依各自特点进行练习。此章修行难度较大,需耐心、细心,不可操之过急。每次练习时间可根据自身状态调整,以不疲劳为宜。待奇经八脉调和,身体气血运行更加有序,内气更加充沛。
第九篇:《铁骨锤炼章》
经过前面几重修行,气已充盈,此时开始锤炼筋骨。通过特殊的功法动作,配合呼吸,增加骨骼的密度与韧性。如练习铁头功,以气贯注头部,配合特定的撞击动作,但需循序渐进,从柔软之物开始撞击,逐渐增加硬度。练习铁臂功,以气运行于手臂,通过击打沙袋等方式,增强手臂骨骼与肌肉的力量。此章练习时需注意安全,不可过度用力,以免受伤。每个部位的练习应合理安排时间与强度,每周可针对不同部位进行循环练习。
第十篇:《象意稳固章》
象,沉稳厚重,代表稳固。此重修行,融入象之意念。在日常修行与生活中,保持象之沉稳心态。站立时,如象之屹立,脚踏实地;行动时,如象之稳重,不急不躁。将象之意念融入每一个动作与呼吸之中,使身心更加稳固。同时,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以象之定力坚守内心,不为所动。此章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修行成果,还能培养修行者的沉稳气质与坚定意志。
第十一篇:《龙吟震气章》
龙能吟,声震天地。此重修行,以龙吟之法激发内气。当内气充盈,通过特定的发声方式,配合呼吸与意念,使气从丹田爆发而出,如龙吟般震动全身。发声时,想象气从丹田出发,沿督脉上行至咽喉,再从口中发出龙吟之声。声音要悠长、洪亮,气要贯穿始终。此龙吟之声可震动经脉气血,使气血运行更加旺盛,增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每次练习龙吟次数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不损伤声带与身体为宜。
第十二篇:《金身初成章》
修行至此,身体已发生质的变化。通过前面的重重修炼,气血旺盛,经脉通畅,筋骨坚固。此时,继续巩固修行成果,使身体达到金身初成之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气的稳定运行,时刻以意念守护身体。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以滋养内气。睡眠时,采用特定的睡姿,使内气在睡眠中也能自我修复与强化。此章重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使身体时刻处于良好的修行状态,不断巩固和提升身体素质。
第十三篇:《天人合一章》
《龙吟铁布衫》修行之最高境界,乃天人合一。此时,身心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能感知天地之气的变化,并与之相互呼应。在修行时,不再刻意引导气的运行,气已能自然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而流转。行为举止皆合于自然之道,心境平和,无喜无悲。此境界需长期修行积累,厚积薄发。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龙吟铁布衫》修行圆满,不仅拥有金刚不坏之躯,更能体悟大道之妙。
经脉运行图注解
任督二脉
1. 督脉:督脉为阳脉之纲,在《龙吟铁布衫》修行中具有引领阳气上升的关键作用。其起始于尾闾,尾闾为阳气发动之根。在“通督启阳章”中,修行者吸气时提肛收腹,以意领气从尾闾沿督脉上行。命门,被视为生命之门,阳气在此得到强化,它对于激发人体的活力与生命力至关重要。夹脊,位于背部脊柱两侧,是阳气汇聚的重要部位,气行至此进一步汇聚壮大。玉枕,是阳气上行至头部的重要关卡,突破玉枕,阳气方能顺利到达百会。百会为诸阳之会,阳气在此达到顶点,如同龙跃九霄,振奋精神,提升身体的阳气能量。
2. 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在“引气归任章”中,当气沿督脉上行至百会,呼气时以意引导气从百会沿任脉下行。膻中为气会之所,气在此稍作停留,进一步汇聚整合。神阙,即肚脐,是先天与后天之气交接处,气经过此处,最终回归丹田。任督二脉的循环,如同阴阳的相互流转,使人体阴阳之气平衡,为后续的修行提供稳定的基础。通过这一循环,不仅能滋养脏腑,还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整体机能。
十二正经
1.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从丹田出发,沿手臂内侧前缘上行至肺部,再经手臂外侧前缘下行至手指。肺主气司呼吸,气在肺经的运行,可增强肺的呼吸功能,使清气更好地进入体内,浊气更顺畅地排出。手厥阴心包经,与心脏外膜相连,气行此经,可保护心脏,调节心脏的气血运行,使心脏功能更加稳定。手少阴心经,直接与心脏相连,气在该经运行,滋养心脏,促进心脏的正常跳动与血液循环。
2.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气从手指沿手臂外侧前缘上行至头面部,其运行有助于大肠的传导糟粕功能,使体内的废物能及时排出体外。手少阳三焦经,为人体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在三焦经运行,调节全身的气机,维持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手太阳小肠经,与心脏相表里,气行此经,可促进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起着重要作用。
3.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从足部上行至腹部,与脾脏相连。脾主运化,气在脾经运行,增强脾脏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足厥阴肝经,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肝脏相连。肝主藏血,气行肝经,可调节肝脏的藏血功能,使气血运行更加顺畅。足少阴肾经,从足部上行至腰部,与肾脏相连。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气在肾经运行,滋养肾中精气,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
4.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从头部下行至足部,与胃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气在胃经运行,促进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能更好地被消化吸收。足少阳胆经,沿下肢外侧上行至头部,与胆相连。胆主决断,气行胆经,可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同时对人体的情志与决断能力有一定影响。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部下行至足部,与膀胱相连。膀胱主储存和排泄尿液,气在膀胱经运行,调节膀胱的开合功能,维持水液代谢平衡。
奇经八脉
1. 冲脉:冲脉与任督二脉同起于胞中,有“血海”之称。在“奇经调和章”中,吸气时,气从丹田沿身体前正中线向上至咽喉,呼气时,气从咽喉沿身体前正中线返回丹田。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对女性的月经等生理现象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参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等过程。
2. 带脉:带脉环绕腰部一周,如束带一般。它约束纵行的诸条经脉,使经脉气血运行有序。练习时,通过特定的呼吸与意念,使气在带脉中流动,可增强腰部的力量,调节腹部的气机,对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 阴跷脉与阳跷脉:阴跷脉和阳跷脉分别起于足跟内侧和外侧,主要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气在阴跷脉和阳跷脉运行,可使人体肢体运动灵活,睡眠正常。例如,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二者相互协调,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与肢体的正常运动。
4. 阴维脉与阳维脉:阴维脉维系诸阴经,阳维脉维系诸阳经。它们的作用是调节阴阳经之间的气血平衡,使人体阴阳协调统一。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或内部阴阳失调时,阴维脉和阳维脉可发挥调节作用,使气血恢复正常运行。
5. 阳维脉: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与督脉共同调节人体阳气。在修行中,当气行阳维脉时,意念可集中于身体外侧及背部的阳经脉络。吸气时,想象阳气如金色光芒,从足部外侧沿阳维脉向上汇聚,经过腿部、腰部、背部,直至头部。呼气时,光芒稍稍内敛,但仍保持充盈感。阳维脉的通畅,能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如同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阳气护盾。它对于提升人体阳气的活力与稳定性至关重要,可使修行者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保持身体的阳气平衡,不易受到寒邪等阴邪之气的侵扰。
6. 阴维脉:阴维脉维系诸阴经,与任脉协同滋养人体阴气。修行时,以意导气,吸气时,仿佛有清凉的阴气从身体内侧缓缓上行,沿阴维脉经过腹部、胸部,直至咽喉。呼气时,阴气柔和地散布于各阴经之中。阴维脉的调和,有助于滋养人体的阴液,使五脏六腑得到充分的滋润。它能平衡体内的阴阳,防止阳气过盛而伤阴,对于维持人体的阴平阳秘状态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当人体因情绪波动、劳累等原因导致阴液损耗时,通过阴维脉的修行,可引导内气滋养阴液,恢复身体的平衡。
经脉运行与《龙吟铁布衫》修行的协同
1. 功法动作与经脉气血的促进:在《龙吟铁布衫》的修行过程中,各重功法的动作设计皆与经脉气血的运行紧密相关。如“龙形初现章”中的龙形动作,当修行者模仿龙的腾跃动作时,身体的伸展与扭转能带动多条经脉的气血运行。吸气时身体向上伸展,气贯全身,此时督脉阳气上升,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的气血也随之充盈,使身体充满活力;呼气时身体下沉,气归丹田,任脉阴气下降,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得到滋养。这种动作与呼吸、气血的配合,如同为经脉气血的流动注入了动力,促进气血在经脉中的循环往复,增强了经脉的活力与韧性。
2. 呼吸吐纳对经脉的滋养:呼吸吐纳是《龙吟铁布衫》修行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经脉的滋养作用显着。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通过匀、细、深、长的呼吸方式,清气被大量吸入体内,浊气充分排出。吸气时,清气沿周身毛孔吸纳,汇聚于丹田,再通过意念引导,使气循经而行。如在“通督启阳章”和“引气归任章”中,呼吸与经脉运行紧密结合,清气在督脉上升、浊气在任脉下降,实现阴阳二气的周流。这种呼吸吐纳方式,不仅为经脉提供了充足的能量,还能调节经脉内气血的流速与流量,使经脉得到充分的滋养与锻炼,从而增强其功能。
3. 意念引导在经脉修行中的关键作用:意念在《龙吟铁布衫》修行中如同指南针,引导着气在经脉中的运行。从最初的气沉丹田,到打通任督二脉、十二正经以及调和奇经八脉,意念的精准引导贯穿始终。在“脏腑滋养章”中,修行者通过意念将气分别注入五脏六腑,根据不同脏腑的特点和需求,调节气的运行方向与强度。例如,在滋养心脏时,意念引导气以温和、有力的方式进入心脏,增强心脏的气血供应;在滋养肾脏时,意念使气沉稳、深厚地滋养肾中精气。意念的正确运用,能使气准确地到达相应经脉和脏腑,发挥最大的滋养与强化作用,是实现经脉通畅、脏腑调和的关键环节。
《龙吟铁布衫》修行中的注意事项
1. 循序渐进,切勿冒进:《龙吟铁布衫》功法共分十三重,每重皆有其特定的修行要求和难度。修行者务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例如在“铁骨锤炼章”中,锤炼筋骨需从轻柔的练习开始,逐渐增加强度和难度。若一开始就过度用力或进行高强度的撞击、击打练习,极易导致骨骼、肌肉受伤,不仅影响修行进度,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永久性损伤。每一重修行都应在根基稳固后,再尝试进入下一重,确保身体有足够的适应能力。
2. 身心兼修,注重平衡:修行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身体的锻炼,更要关注心灵的修养。在《龙吟铁布衫》的修行里,如“初入静念章”和“象意稳固章”强调了心境的重要性。若只注重身体的功法练习,而忽视内心的平静与沉稳,容易导致内心浮躁,影响气的运行和修行效果。因此,修行者应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保持内心的宁静,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修行中的困难与进步。同时,要注意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的平衡,合理的饮食能为修行提供充足的营养,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与内气的调养。
3. 顺应自然,因时制宜:道家修行强调顺应自然,《龙吟铁布衫》也不例外。修行者应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修行方式。春季阳气生发,适合进行一些轻柔、舒展的功法练习,如配合龙形动作,以促进阳气的生长;夏季阳气旺盛,可适当减少剧烈运动,注重内气的调养,通过静功来平衡体内阳气;秋季万物收敛,可增加一些收敛气息的练习,如呼气时更加深长,使内气内敛;冬季阳气潜藏,应注重保暖,可选择在室内进行深度的吐纳和意守丹田练习,以滋养元气。此外,一天之中不同时段也有阴阳之分,早晨阳气初升,适合进行动功练习;夜晚阴气渐盛,宜进行静功内养。
4. 定期反思,适时调整:在长期的修行过程中,修行者应定期反思自己的修行状态和效果。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是否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疼痛等异常情况;审视内心的状态,是否保持平和、专注。根据这些观察和反思,适时调整修行方法。例如,如果发现某条经脉气感较弱,可针对性地增加相关经脉的练习时间和强度;若感觉内心过于焦虑或烦躁,可适当增加静功的练习,加强心境的调养。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使修行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确保修行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龙吟铁布衫》作为一门融合道家修行理论与经脉运行妙理的功法,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内涵。修行者在遵循总诀和经文指引的同时,注重经脉运行的规律,秉持正确的修行态度和方法,持之以恒,方能逐步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乃至体悟大道的修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