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晔、卢泽昱、应景辰和晏浩然四人各领一队人马前往灾情最重的四个郡。此时已临近腊月,快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一路上随处可见冻毙、饿死的尸体。林长晔见了于心不忍,正打算安排人手将那些暴露的遗体埋了。他的副将苟千钧阻止道:“君上,我等此行的目的是救助活人,这些人虽然可怜,但毕竟已经死了,即便好生安葬,他们也不会活过来。如果我们人手宽裕倒还两说,但眼下一共就五六百人,护送几百车的粮食布匹还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实在分身乏术。若是为了安葬他们耽搁了救援,又或被歹人打劫折损了粮草,不知前方又有多少人会被饿死呢。”
林长晔听罢,硬着心肠离开了。快到明中郡的时候,苟千钧看了看身后,忍不住问道:“君上,眼看着可就到明中郡首府茂庆县了。不是末将多嘴,听闻新上任的郡守一味地偷懒躲事,每日假装四处察访民情,一应的公务全都搁置不办,全郡上下都找不到他人。”
林长晔道:“我听说了,这也是我这次来的目的,他要是不好好办事,那我就先办了他。”
苟千钧道:“君上,末将也不是这个意思。这位杨郡守原本不是尸位素餐之人,实在是灾民太多救助不过来才变成这样的。君上,咱们就这千把石的粮食才够灾民吃几天的呀?没有粮食,事情怕是不好办。”
林长晔道:“粮食的事你不用担心,我自有办法。”
苟千钧笑道:“君上别开玩笑了。朝野上下谁不知道您几位走的时候把中都周边能带的粮食全带走了。这些日子咱们一路上见到的不是黄土就是扒了皮的死树,连颗像样的草都难找,哪儿来的粮食?难不成您会点石成金,噢不,点沙成米?”
林长晔执起马鞭照着他的甲胄上轻抽了一下:“狗子,你少贫嘴,这不是你该问的事。”
正在此时,前方来报,有人求见林长晔。那人来到跟前也不多话,行礼之后只递了一块腰牌给他。林长晔一手接过,翻来覆去看了两遍,问道:“怎么称呼你?”
那人道:“君上客气。在下象郡郡守李佩山,您唤我佩山就好。”
林长晔道:“东西在哪儿?”
李佩山道:“在边境,最近的离此处只有一日路程。不过君上,恕在下直言,要把那些东西全搬走,您这点人怕是不够啊。”
林长晔道:“这个你不用管,我们先到郡府把手头的东西放下,再随你去。”
一行人往前走了不到五里,只见杨郡守带着府衙的人早就等在路边了。他远远地瞧见林长晔的车驾,一溜小跑上前,拱手道:“明中郡守杨未参拜见清源君。”
林长晔略微蹙眉道:“你叫杨未参?果真是人如其名啊,简直就是尸位素餐!”
杨未参吓得噗通一声就跪下了,口呼:“君上饶命!君上饶命!”他的随行人员也呼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林长晔道:“看来你是知罪了?嗯,还不算执迷不悟。说说看,你罪在何处?”
杨未参哆哆嗦嗦地说:“下官……下官……君上明鉴,下官实在没有办法!灾民如此之多,个个都张着嘴要粮食吃,下官手头没有粮食,又不忍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我眼前饿死,只好……只好避之不见了。”
“如此说来,只要手里有粮食你就能好好做事?”林长晔道。
杨未参早就偷瞄过林长晔身后的那些车辆了,道:“如果有足够的粮食,下官愿肝脑涂地,决不懈怠!”
林长晔道:“好,本君姑且信你一回。这里的一千二百石粮食你先拿去分发给茂庆的灾民们,另外再别处还有更多的粮食需要人手搬运,你再派五百兵丁与我同行。此事你若办好了,不但不追究你过去的渎职之罪,本君还要在陛下面前为你论功行赏。若是还办不好……”
杨未参道:“君上到此,下官便有了主心骨。此事如若再有差池,君上只管取我项上人头,下官绝无怨言!”
粮食交给杨未参后,林长晔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往边境小城凤仪。明中郡除了首府茂庆和纪明达罹难的宛陵之外,还有春浦、太安、鸠兹、舒平、凤仪和滁六个县。其中太安、凤仪和鸠兹三县与高昌国以山为界相邻,在凤仪县有一处较大的关隘,承载着两国南部疆界一半以上的来往。故凤仪虽小,其繁华程度却不亚于茂庆。
来到凤仪关,见到了从高昌国来的运粮车,林长晔喜不自胜,但清点之后发现数目少了近三分之一。他唤来李佩山,问道:“怎么回事?西帝陛下答应给我一万石的,这里满打满算也就七千,剩下的去哪儿了?”
李佩山道:“君上,还有三千石在太安关外。”
“为什么不一起运来?西帝的手书中可不是这么说的,你给我打什么折扣?”
李佩山道:“君上见谅,这的确是在下的主意。在下以为,如果把粮食集中运到凤仪,再分发给各县,这一路上都得走旱路,人吃马嚼,恐怕到了春浦和滁县又得损耗不少。因此在下自作主张,将供给太安、茂庆、春浦和滁县的粮食放在太安关外,这四县之间有水路相通,依靠水路运粮省时省力。当然了,这是在下的愚见,如君上觉得不妥,我这就让他们把粮食运过来。”
“嗯……先等等……”林长晔心中一惊,来之前他对明中郡了解过一二,这方面倒是忽略了。苟千钧见此情形,及时呈上舆图。果然李佩山说的不差,明中郡北部有大河玄水,太安在玄水上游,往下依次是茂庆、春浦和滁县。如此一来,太安关的粮食坐船沿玄水顺流而下,两天之内就能到达最远的滁县,而凤仪关的粮食则只需要运到附近的宛陵、鸠兹和舒平县,也是三日之内的路程。而且,虽然两路都要支援四个县,但沿着玄水的四个县因为有大河的缘故,灾情比不靠水的四个县轻了不少,因此将赈灾粮三七开较之平均分配更为合理。看来李佩山是下了功夫的。
“嗯,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本君有疑,你既然是高昌国的官员,怎么对我渤海国的明中郡如此了解?”林长晔道。
正在此时,有人来报:御史宋义声自请前来明中郡协助赈灾,已经到了。
说话间,宋义声来到跟前,朝着林长晔深施一礼。
林长晔蹙眉道:“你来干什么?”这家伙上回就因为明中郡的事情咬着自己不放,这回莫不是怕自己贪污了赈灾粮来监督的?
宋义声道:“二位陛下口谕,着下官前来协助君上。”
“你?”林长晔的眉头拧得更紧了,又见宋义声与李佩山二人相视而笑,诧异道:“你们认识?”虽有郑安雅的手书,但高昌国负责运粮的李佩山他并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会不会配合自己。如果说郑安雅和林长卿出于协调的考虑派了李佩山的熟人宋义声前来,那倒也说得过去。
宋义声道:“不瞒君上,佩山原是渤海人,与下官是同窗好友。”
“同窗?”林长晔忽然想起一件事:“我记得你和纪明达也是同窗,那佩山……”
李佩山道:“在下和明达、义声是一同求学的。”
宋义声道:“他的妹妹还嫁给了纪明达。”
林长晔惊道:“还有这事儿?”他隐约记得,纪明达死后他的妻儿因为害怕被人报复逃往高昌国,原来她是投奔了哥哥李佩山。
李佩山道:“是的。我们三人曾拜在同一位夫子门下,学成之后,在下去了高昌国,他二人留在渤海国。”
“那令妹如今?”
李佩山道:“有劳君上挂念,舍妹和外甥很好。”
接下来该干正事了。既然粮食已经分成两拨,那赈灾的人自然也该兵分两路。林长晔问宋义声:“你选旱路还是水路?”
宋义声道:“君上,下官想选旱路。”
苟千钧道:“宋大人休怪末将多嘴,你一个读书人细皮嫩肉的,还是走水路的好,又快又稳当。我和君上是上过战场的,不怕颠簸。”
宋义声道:“下官还是想选旱路。”
林长晔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李佩山道:“义声,你是想去宛陵看明达的墓吧?要我说你就听副将军的去太安,你手无缚鸡之力,身子骨比不得他们习武的。至于明达嘛,待赈灾结束再去看他也不迟。”
宋义声疑惑地望着李佩山,见后者拼命冲他使眼色,便答应了。于是,林长晔和苟千钧带着自己的部下和杨未参给的二百府兵负责凤仪、宛陵、鸠兹和舒平四县,宋义声与李佩山则领着另外三百人走水路依次到太安、茂庆、春浦和滁县救灾。
喜欢东洲往事
林长晔听罢,硬着心肠离开了。快到明中郡的时候,苟千钧看了看身后,忍不住问道:“君上,眼看着可就到明中郡首府茂庆县了。不是末将多嘴,听闻新上任的郡守一味地偷懒躲事,每日假装四处察访民情,一应的公务全都搁置不办,全郡上下都找不到他人。”
林长晔道:“我听说了,这也是我这次来的目的,他要是不好好办事,那我就先办了他。”
苟千钧道:“君上,末将也不是这个意思。这位杨郡守原本不是尸位素餐之人,实在是灾民太多救助不过来才变成这样的。君上,咱们就这千把石的粮食才够灾民吃几天的呀?没有粮食,事情怕是不好办。”
林长晔道:“粮食的事你不用担心,我自有办法。”
苟千钧笑道:“君上别开玩笑了。朝野上下谁不知道您几位走的时候把中都周边能带的粮食全带走了。这些日子咱们一路上见到的不是黄土就是扒了皮的死树,连颗像样的草都难找,哪儿来的粮食?难不成您会点石成金,噢不,点沙成米?”
林长晔执起马鞭照着他的甲胄上轻抽了一下:“狗子,你少贫嘴,这不是你该问的事。”
正在此时,前方来报,有人求见林长晔。那人来到跟前也不多话,行礼之后只递了一块腰牌给他。林长晔一手接过,翻来覆去看了两遍,问道:“怎么称呼你?”
那人道:“君上客气。在下象郡郡守李佩山,您唤我佩山就好。”
林长晔道:“东西在哪儿?”
李佩山道:“在边境,最近的离此处只有一日路程。不过君上,恕在下直言,要把那些东西全搬走,您这点人怕是不够啊。”
林长晔道:“这个你不用管,我们先到郡府把手头的东西放下,再随你去。”
一行人往前走了不到五里,只见杨郡守带着府衙的人早就等在路边了。他远远地瞧见林长晔的车驾,一溜小跑上前,拱手道:“明中郡守杨未参拜见清源君。”
林长晔略微蹙眉道:“你叫杨未参?果真是人如其名啊,简直就是尸位素餐!”
杨未参吓得噗通一声就跪下了,口呼:“君上饶命!君上饶命!”他的随行人员也呼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林长晔道:“看来你是知罪了?嗯,还不算执迷不悟。说说看,你罪在何处?”
杨未参哆哆嗦嗦地说:“下官……下官……君上明鉴,下官实在没有办法!灾民如此之多,个个都张着嘴要粮食吃,下官手头没有粮食,又不忍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我眼前饿死,只好……只好避之不见了。”
“如此说来,只要手里有粮食你就能好好做事?”林长晔道。
杨未参早就偷瞄过林长晔身后的那些车辆了,道:“如果有足够的粮食,下官愿肝脑涂地,决不懈怠!”
林长晔道:“好,本君姑且信你一回。这里的一千二百石粮食你先拿去分发给茂庆的灾民们,另外再别处还有更多的粮食需要人手搬运,你再派五百兵丁与我同行。此事你若办好了,不但不追究你过去的渎职之罪,本君还要在陛下面前为你论功行赏。若是还办不好……”
杨未参道:“君上到此,下官便有了主心骨。此事如若再有差池,君上只管取我项上人头,下官绝无怨言!”
粮食交给杨未参后,林长晔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往边境小城凤仪。明中郡除了首府茂庆和纪明达罹难的宛陵之外,还有春浦、太安、鸠兹、舒平、凤仪和滁六个县。其中太安、凤仪和鸠兹三县与高昌国以山为界相邻,在凤仪县有一处较大的关隘,承载着两国南部疆界一半以上的来往。故凤仪虽小,其繁华程度却不亚于茂庆。
来到凤仪关,见到了从高昌国来的运粮车,林长晔喜不自胜,但清点之后发现数目少了近三分之一。他唤来李佩山,问道:“怎么回事?西帝陛下答应给我一万石的,这里满打满算也就七千,剩下的去哪儿了?”
李佩山道:“君上,还有三千石在太安关外。”
“为什么不一起运来?西帝的手书中可不是这么说的,你给我打什么折扣?”
李佩山道:“君上见谅,这的确是在下的主意。在下以为,如果把粮食集中运到凤仪,再分发给各县,这一路上都得走旱路,人吃马嚼,恐怕到了春浦和滁县又得损耗不少。因此在下自作主张,将供给太安、茂庆、春浦和滁县的粮食放在太安关外,这四县之间有水路相通,依靠水路运粮省时省力。当然了,这是在下的愚见,如君上觉得不妥,我这就让他们把粮食运过来。”
“嗯……先等等……”林长晔心中一惊,来之前他对明中郡了解过一二,这方面倒是忽略了。苟千钧见此情形,及时呈上舆图。果然李佩山说的不差,明中郡北部有大河玄水,太安在玄水上游,往下依次是茂庆、春浦和滁县。如此一来,太安关的粮食坐船沿玄水顺流而下,两天之内就能到达最远的滁县,而凤仪关的粮食则只需要运到附近的宛陵、鸠兹和舒平县,也是三日之内的路程。而且,虽然两路都要支援四个县,但沿着玄水的四个县因为有大河的缘故,灾情比不靠水的四个县轻了不少,因此将赈灾粮三七开较之平均分配更为合理。看来李佩山是下了功夫的。
“嗯,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本君有疑,你既然是高昌国的官员,怎么对我渤海国的明中郡如此了解?”林长晔道。
正在此时,有人来报:御史宋义声自请前来明中郡协助赈灾,已经到了。
说话间,宋义声来到跟前,朝着林长晔深施一礼。
林长晔蹙眉道:“你来干什么?”这家伙上回就因为明中郡的事情咬着自己不放,这回莫不是怕自己贪污了赈灾粮来监督的?
宋义声道:“二位陛下口谕,着下官前来协助君上。”
“你?”林长晔的眉头拧得更紧了,又见宋义声与李佩山二人相视而笑,诧异道:“你们认识?”虽有郑安雅的手书,但高昌国负责运粮的李佩山他并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会不会配合自己。如果说郑安雅和林长卿出于协调的考虑派了李佩山的熟人宋义声前来,那倒也说得过去。
宋义声道:“不瞒君上,佩山原是渤海人,与下官是同窗好友。”
“同窗?”林长晔忽然想起一件事:“我记得你和纪明达也是同窗,那佩山……”
李佩山道:“在下和明达、义声是一同求学的。”
宋义声道:“他的妹妹还嫁给了纪明达。”
林长晔惊道:“还有这事儿?”他隐约记得,纪明达死后他的妻儿因为害怕被人报复逃往高昌国,原来她是投奔了哥哥李佩山。
李佩山道:“是的。我们三人曾拜在同一位夫子门下,学成之后,在下去了高昌国,他二人留在渤海国。”
“那令妹如今?”
李佩山道:“有劳君上挂念,舍妹和外甥很好。”
接下来该干正事了。既然粮食已经分成两拨,那赈灾的人自然也该兵分两路。林长晔问宋义声:“你选旱路还是水路?”
宋义声道:“君上,下官想选旱路。”
苟千钧道:“宋大人休怪末将多嘴,你一个读书人细皮嫩肉的,还是走水路的好,又快又稳当。我和君上是上过战场的,不怕颠簸。”
宋义声道:“下官还是想选旱路。”
林长晔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李佩山道:“义声,你是想去宛陵看明达的墓吧?要我说你就听副将军的去太安,你手无缚鸡之力,身子骨比不得他们习武的。至于明达嘛,待赈灾结束再去看他也不迟。”
宋义声疑惑地望着李佩山,见后者拼命冲他使眼色,便答应了。于是,林长晔和苟千钧带着自己的部下和杨未参给的二百府兵负责凤仪、宛陵、鸠兹和舒平四县,宋义声与李佩山则领着另外三百人走水路依次到太安、茂庆、春浦和滁县救灾。
喜欢东洲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