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每天跟着荣江篱学习管理,每天都跟在她身边,记笔记、学流程,准备接班。
……
有一天。
陈明陪着荣江篱去安徽的种植基地考察,看着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和板蓝根。
陈明看着这些药材忽然说:“妈,我以前不理解你为什么非要把舅舅送进去,为什么非要捐药材,现在我明白了。”
“我们生意要长久做下去,‘药者仁心’不是一句口号,是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荣江篱看着儿子,笑了,眼里满是欣慰:“是啊,咱们做药材生意,靠的就是良心。”
“只要守住这份良心,公司就能一直走下去。”
夕阳把安徽种植基地的田埂染成了暖金色,荣江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身边的陈明正拿着笔记本,跟农户唠着今年金银花的收成。
“李叔,今年雨水匀,这花看着比去年饱满,烘干的时候火候可得盯紧,咱们仁心药业的货,半点不能差。”
陈明的语气里满是认真,像极了年轻时的荣江篱。
农户李叔笑着点头,手里的竹篮装满了雪白的金银花:“陈总放心吧。”
“荣总当年教我们的法子,我们记着呢,杀青、烘干、筛选,一步都不省。”
“现在跟着仁心药业种药材,家里盖了新房,娃也能读好书,这日子可是踏实嘞。”
远处传来农户们的说笑声,有人哼起了当地的小调,荣江篱望着这一片生机勃勃的药田,指尖触到身边一株刚冒芽的薄荷,清凉的气息裹着泥土的芬芳,让荣江篱心里格外安稳。
或许这就是她当年坚持的意义,不仅要做放心药材,还要让跟着她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从安徽回来没几天,荣江篱拎着刚炖好的燕窝,去了婆婆家。
婆婆今年八十多了,腿脚早已不利索,常年坐在窗边的藤椅上,可每次见荣江篱来,眼睛都会亮起来。
“阿篱来啦!快坐!”
她拉着荣江篱的手,力道还很足,转头就跟隔壁的张阿姨炫耀:“你看,这是我儿媳妇,仁心药业的荣江篱。”
“她公司的药材,连大城市的大医院都抢着要嘞,上次我孙子说,还有北京的专家来考察呢。”
这话里的“夸张”,荣江篱早已习惯,她笑着把燕窝盛出来:“妈,您慢点喝,这是用咱们公司的枸杞和燕窝炖的,补身子。”
等人走了,婆婆喝着燕窝,忽然叹了口气,声音低了下来:“阿篱,以前是妈糊涂,总觉得你一个女人家折腾药材不靠谱,还跟你吵……你别怪妈。”
荣江篱握着婆婆的手,轻轻拍了拍:“都过去的事了,您好好保重身体,比啥都强。”
临走时,婆婆非要让保姆把自己织的羊毛袜塞给荣江篱:“天快冷了,你总往外面跑,穿这个暖和。”
荣江篱接过袜子,心里暖暖的。
那些曾经的隔阂,早已被岁月和真心融化。
时间转眼到了2010年,仁心药业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上海的中药材供应商,而是成了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企业。
公司新建成的研发中心里,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们正在调试设备,货架上摆满了研发中的中药保健品。
有适合老年人的丹参滴丸,有针对上班族的菊花枸杞茶包,还有专门为儿童研发的健脾口服液。
六十二岁的荣江篱,很少再去公司的管理部门,更多时候是泡在研发中心或中医药研究中心里。
她捐建的上海中医药研究中心,坐落在郊区的一片绿树里,中心里有个大大的药材园,种着上百种中药材。
每天清晨,荣江篱都会来这里散步,看着园子里的薄荷抽芽、当归长叶,偶尔还会给来参观的学生们讲解:“你们看这紫苏,叶子两面颜色不一样,嫩叶能当菜吃,晒干了能入药,治感冒咳嗽特别管用……。”
荣江篱还资助了十几个贫困地区的学生学医,每个月都会收到孩子们寄来的信,信里写着他们在医学院的学习生活,字里行间满是感激。
有个叫小娟的姑娘,在信里说:“荣奶奶,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做有良心的中医,用药材帮更多人。”
荣江篱把这些信都收在一个铁盒子里,每次看都觉得心里满当当的。
……
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
荣江篱正在药材园里给一株黄芪松土,忽然听到熟悉的笑声。
抬头一看,一群头发花白的老知青正朝她走来,领头的正是陈志强。
陈志强退休后,跟着儿子住在上海,听说荣江篱建了中医药研究中心,特意约了当年赣南的老知青们来看看。
“江篱,好久不见!”
陈志强感慨地说:“当年在赣南,你天天跟着老中医上山采药,我还跟你说‘女孩子家学这些没用,不如好好干活挣工分’,现在想想,真是我目光短浅了。”
“你看这仁心药业,做得这么大,还能想着推广中医药,你比我们都强。”
旁边的老知青们也纷纷点头:“是啊,当年谁能想到,你能把山里的草药,做成这么大的事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荣江篱笑着请大家坐在园子里的石凳上,让工作人员泡上仁心药业新研发的菊花茶。
“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也没想过会有这样的规模。”
荣江篱看着杯里舒展的菊花,轻声说:“只是当年在赣南,看着老中医用草药救了那么多人,就想着以后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做放心的药材。”
“这些年,不管遇到什么事,‘药者仁心’这四个字,我从来没忘过。”
正说着,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
荣江篱的孙辈们放学了,蹦蹦跳跳地跑进药材园。
小孙女手里攥着一朵紫色的紫苏花,飞快地跑到荣江篱面前,举着花喊:“奶奶!奶奶!这朵花好香呀,它叫什么名字?”
荣江篱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接过小花,指着花瓣给小孙女看:“这叫紫苏花,它的叶子可有用了。”
“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在赣南山里第一次见到它,那时候老中医还教我,用紫苏叶煮水给感冒的人喝,喝两次就好了。”
荣江篱顿了顿,眼神飘向远方,像是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时候啊,奶奶还不知道,这些不起眼的小草,会陪着我走过这么长的路,会变成仁心药业,会帮到这么多人……。”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药材园里,把紫苏叶、金银花、当归都染成了暖黄色,淡淡的药香在空气中弥漫。
荣江篱站起身,望着眼前的景象。
老知青们在说着当年的往事,孙辈们在园子里追蝴蝶,远处研发中心的灯光渐渐亮了起来。
她想起了半个世纪前那个怯生生的知青姑娘,背着竹篮在赣南山里采药。
想起了刚到上海时,在弄堂里摆地摊卖药材的日子。
想起了1997年那场危机,她咬着牙坚持召回药材、承担责任。
想起了2003年非典时,把药材无偿捐给一线的决心……
岁月在她的眼角刻下了皱纹,却从未改变她的初心。
荣江篱轻轻抚摸着身边的一株当归。
她心里默念着那四个字——药者仁心,善行天下。
这缕从赣南深山里飘来的药香,飘过了上海的弄堂,飘过了仁心药业的厂房,飘进了无数患者的心里,也谱写出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药香传奇。
而这段传奇,还在继续——陈明已经能独当一面,把仁心药业管理得井井有条。
资助的学生们陆续走上了中医岗位。
孙辈们在药材园里长大,早已认识了紫苏、当归、黄芪……药香绵长,初心不改,这便是荣江篱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
喜欢四旬老太守国门:对我精神不正常
……
有一天。
陈明陪着荣江篱去安徽的种植基地考察,看着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和板蓝根。
陈明看着这些药材忽然说:“妈,我以前不理解你为什么非要把舅舅送进去,为什么非要捐药材,现在我明白了。”
“我们生意要长久做下去,‘药者仁心’不是一句口号,是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
荣江篱看着儿子,笑了,眼里满是欣慰:“是啊,咱们做药材生意,靠的就是良心。”
“只要守住这份良心,公司就能一直走下去。”
夕阳把安徽种植基地的田埂染成了暖金色,荣江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身边的陈明正拿着笔记本,跟农户唠着今年金银花的收成。
“李叔,今年雨水匀,这花看着比去年饱满,烘干的时候火候可得盯紧,咱们仁心药业的货,半点不能差。”
陈明的语气里满是认真,像极了年轻时的荣江篱。
农户李叔笑着点头,手里的竹篮装满了雪白的金银花:“陈总放心吧。”
“荣总当年教我们的法子,我们记着呢,杀青、烘干、筛选,一步都不省。”
“现在跟着仁心药业种药材,家里盖了新房,娃也能读好书,这日子可是踏实嘞。”
远处传来农户们的说笑声,有人哼起了当地的小调,荣江篱望着这一片生机勃勃的药田,指尖触到身边一株刚冒芽的薄荷,清凉的气息裹着泥土的芬芳,让荣江篱心里格外安稳。
或许这就是她当年坚持的意义,不仅要做放心药材,还要让跟着她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从安徽回来没几天,荣江篱拎着刚炖好的燕窝,去了婆婆家。
婆婆今年八十多了,腿脚早已不利索,常年坐在窗边的藤椅上,可每次见荣江篱来,眼睛都会亮起来。
“阿篱来啦!快坐!”
她拉着荣江篱的手,力道还很足,转头就跟隔壁的张阿姨炫耀:“你看,这是我儿媳妇,仁心药业的荣江篱。”
“她公司的药材,连大城市的大医院都抢着要嘞,上次我孙子说,还有北京的专家来考察呢。”
这话里的“夸张”,荣江篱早已习惯,她笑着把燕窝盛出来:“妈,您慢点喝,这是用咱们公司的枸杞和燕窝炖的,补身子。”
等人走了,婆婆喝着燕窝,忽然叹了口气,声音低了下来:“阿篱,以前是妈糊涂,总觉得你一个女人家折腾药材不靠谱,还跟你吵……你别怪妈。”
荣江篱握着婆婆的手,轻轻拍了拍:“都过去的事了,您好好保重身体,比啥都强。”
临走时,婆婆非要让保姆把自己织的羊毛袜塞给荣江篱:“天快冷了,你总往外面跑,穿这个暖和。”
荣江篱接过袜子,心里暖暖的。
那些曾经的隔阂,早已被岁月和真心融化。
时间转眼到了2010年,仁心药业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上海的中药材供应商,而是成了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企业。
公司新建成的研发中心里,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们正在调试设备,货架上摆满了研发中的中药保健品。
有适合老年人的丹参滴丸,有针对上班族的菊花枸杞茶包,还有专门为儿童研发的健脾口服液。
六十二岁的荣江篱,很少再去公司的管理部门,更多时候是泡在研发中心或中医药研究中心里。
她捐建的上海中医药研究中心,坐落在郊区的一片绿树里,中心里有个大大的药材园,种着上百种中药材。
每天清晨,荣江篱都会来这里散步,看着园子里的薄荷抽芽、当归长叶,偶尔还会给来参观的学生们讲解:“你们看这紫苏,叶子两面颜色不一样,嫩叶能当菜吃,晒干了能入药,治感冒咳嗽特别管用……。”
荣江篱还资助了十几个贫困地区的学生学医,每个月都会收到孩子们寄来的信,信里写着他们在医学院的学习生活,字里行间满是感激。
有个叫小娟的姑娘,在信里说:“荣奶奶,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做有良心的中医,用药材帮更多人。”
荣江篱把这些信都收在一个铁盒子里,每次看都觉得心里满当当的。
……
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
荣江篱正在药材园里给一株黄芪松土,忽然听到熟悉的笑声。
抬头一看,一群头发花白的老知青正朝她走来,领头的正是陈志强。
陈志强退休后,跟着儿子住在上海,听说荣江篱建了中医药研究中心,特意约了当年赣南的老知青们来看看。
“江篱,好久不见!”
陈志强感慨地说:“当年在赣南,你天天跟着老中医上山采药,我还跟你说‘女孩子家学这些没用,不如好好干活挣工分’,现在想想,真是我目光短浅了。”
“你看这仁心药业,做得这么大,还能想着推广中医药,你比我们都强。”
旁边的老知青们也纷纷点头:“是啊,当年谁能想到,你能把山里的草药,做成这么大的事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荣江篱笑着请大家坐在园子里的石凳上,让工作人员泡上仁心药业新研发的菊花茶。
“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也没想过会有这样的规模。”
荣江篱看着杯里舒展的菊花,轻声说:“只是当年在赣南,看着老中医用草药救了那么多人,就想着以后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做放心的药材。”
“这些年,不管遇到什么事,‘药者仁心’这四个字,我从来没忘过。”
正说着,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
荣江篱的孙辈们放学了,蹦蹦跳跳地跑进药材园。
小孙女手里攥着一朵紫色的紫苏花,飞快地跑到荣江篱面前,举着花喊:“奶奶!奶奶!这朵花好香呀,它叫什么名字?”
荣江篱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接过小花,指着花瓣给小孙女看:“这叫紫苏花,它的叶子可有用了。”
“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在赣南山里第一次见到它,那时候老中医还教我,用紫苏叶煮水给感冒的人喝,喝两次就好了。”
荣江篱顿了顿,眼神飘向远方,像是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时候啊,奶奶还不知道,这些不起眼的小草,会陪着我走过这么长的路,会变成仁心药业,会帮到这么多人……。”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药材园里,把紫苏叶、金银花、当归都染成了暖黄色,淡淡的药香在空气中弥漫。
荣江篱站起身,望着眼前的景象。
老知青们在说着当年的往事,孙辈们在园子里追蝴蝶,远处研发中心的灯光渐渐亮了起来。
她想起了半个世纪前那个怯生生的知青姑娘,背着竹篮在赣南山里采药。
想起了刚到上海时,在弄堂里摆地摊卖药材的日子。
想起了1997年那场危机,她咬着牙坚持召回药材、承担责任。
想起了2003年非典时,把药材无偿捐给一线的决心……
岁月在她的眼角刻下了皱纹,却从未改变她的初心。
荣江篱轻轻抚摸着身边的一株当归。
她心里默念着那四个字——药者仁心,善行天下。
这缕从赣南深山里飘来的药香,飘过了上海的弄堂,飘过了仁心药业的厂房,飘进了无数患者的心里,也谱写出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药香传奇。
而这段传奇,还在继续——陈明已经能独当一面,把仁心药业管理得井井有条。
资助的学生们陆续走上了中医岗位。
孙辈们在药材园里长大,早已认识了紫苏、当归、黄芪……药香绵长,初心不改,这便是荣江篱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
喜欢四旬老太守国门:对我精神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