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很多事情有答案,就像春天总会开花、秋天总会结果;可很多事情却无解,如同掌心的纹路,明明藏着命运的密码,却没人能说清哪条线决定生死。
不是不愿解释,而是有些话到了嘴边,才发现语言像漏勺,越是想舀起真相,漏得越快。解释的意义不大,不如把力气省下来,该扛的扛着,该走的走着。
范静虽然如愿当上副护士长,却还没完全适应这个角色。科室的运转规律像盘复杂的棋局,晨会要点名、交班要核对、耗材要清点,繁杂的事务堆在案头时,她总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有时处理起突发状况甚至焦头烂额。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仿佛每天都在分身乏术。左手刚拿起体温单,右手就被呼叫铃催着去换药。
可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把当年那个丢了棒棒糖会蹲在操场抹眼泪的小女孩,磨成了如今的模样。她学会把医嘱分类整理,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出轻重缓急;学会在家属吵闹时先递上一杯温水,再慢慢解释病情。心思缜密、做事有条理、思维日渐开阔,这些被岁月打磨出的特质,恰好契合了副护士长的头衔。
大家虽然偶尔还是不习惯她说话时的冲劲,不习惯她总把“按制度来”挂在嘴边,却都看在眼里:范静最近的努力藏不住。她办公室的灯总亮到最晚,晨会上汇报工作时手里的稿子写得密密麻麻,连给新人带教时都少了几分刻薄。她确实在往上走,不用多说什么,那些早起的清晨和晚走的黄昏,就是最好的证明。
“沉住气!”阮荆棘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指尖摩挲着刚买的珍珠耳钉。不能看着范静往前冲,自己却原地踏步,最后两头落不着,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到范静在护士站核对排班表时认真的侧脸,她也悄悄把进修笔记翻出来,在空白处补满注解。心中的信念像颗种子,总在提醒她:一定要精致地活着,不光是涂口红、戴胸针,更是把日子过出底气。加上之前和仲云在走廊里匆匆见过一面,对方那句“你眼里的光又亮了”,让她更确定修行之路虽长,只要醒悟、走出自我局限的小世界,就像打开窗让春风进来,一定能进步很快。
一间茶室藏在老巷深处,木门上挂着褪色的竹帘,风格简约得像幅水墨画。只有仲云和阮荆棘两人相对而坐,桌上的青瓷瓶插着两枝白梅,花瓣上还沾着晨露。这里没有世俗烟火,不用聊科室的纠纷,也不谈天下的悲欢,连空气都比别处慢半拍。
仲云端起茶杯时,看见阮荆棘耳后新换的珍珠耳坠。这姑娘是真的长大了,眉眼间的青涩变成了温润,像被岁月好好滋养过的玉。她看得出阮荆棘过得很幸福,那些藏在笑纹里的松弛,骗不了人。在她看来,这样的结局很好,就像茶盏里的茶叶,沉底时才能泡出最清的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阮荆棘捧着茶杯暖手,说起最近在读的书、儿子新学会的儿歌,语气里的柔软像刚熬好的藕粉。她守着自己的小天地自我修炼,学着在护理病人的间隙写故事,在哄睡儿子后练书法,这些细碎的坚持,仲云早就从她的话语里听出来了。那是被幸福生活浸润过的语气,像晒足了太阳的棉花,蓬松又温暖。
茶室里摆着两杯茶盏,仲云沏茶的动作慢悠悠的,热水注入时激起细小的水花,茶香像雾一样漫开来。醉翁之意不在茶,在于这份难得的清静,在于不用设防的自在。
仲云先开了话匣子,指尖敲了敲桌角的书:“《护理部主任》这本书,灵感来自哪里?”书脊已经被翻得有些磨损,显然读了不止一遍。
阮荆棘看着那本书,眼里泛起笑意。她知道,这本书早被仲云翻得熟烂。她嘻嘻一笑,指尖在茶杯沿画着圈:“灵感来自一个小护士。她值夜班时看到一个病人望着窗外发呆,就从这个点出发,画线、画圈,慢慢引出后面的故事,像藤蔓缠上竹架,不知不觉就爬满了。”
仲云跟着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暖意:“你写了几部?”
“三部了,第四部正在构思。”阮荆棘掰着手指算,“想写写新护士入职的故事,就像咱们科新来的那两个小姑娘。”
“一个护士能在打针换药的间隙,看到故事背后的深意,挺……”仲云没说下去,却抬手理了理阮荆棘额前的碎发,眼神里的佩服藏不住。她其实想说“挺佩服这份韧性”。能在琐碎的日子里守住热爱,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她从包里拿出个丝绒盒子,推到阮荆棘面前,里面是枚银质书签,刻着“静水流深”四个字:“给你的,算是读者对作者的一点心意。”这是对她的肯定,比任何奖状都实在。
收获从来都与付出和坚持相伴,阮荆棘捏着那枚书签,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像接住了一份沉甸甸的认可。仲云一个眼神,她就懂了,那些没说出口的鼓励,都藏在彼此对视的瞬间里。
喜欢护理部主任
不是不愿解释,而是有些话到了嘴边,才发现语言像漏勺,越是想舀起真相,漏得越快。解释的意义不大,不如把力气省下来,该扛的扛着,该走的走着。
范静虽然如愿当上副护士长,却还没完全适应这个角色。科室的运转规律像盘复杂的棋局,晨会要点名、交班要核对、耗材要清点,繁杂的事务堆在案头时,她总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有时处理起突发状况甚至焦头烂额。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仿佛每天都在分身乏术。左手刚拿起体温单,右手就被呼叫铃催着去换药。
可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把当年那个丢了棒棒糖会蹲在操场抹眼泪的小女孩,磨成了如今的模样。她学会把医嘱分类整理,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出轻重缓急;学会在家属吵闹时先递上一杯温水,再慢慢解释病情。心思缜密、做事有条理、思维日渐开阔,这些被岁月打磨出的特质,恰好契合了副护士长的头衔。
大家虽然偶尔还是不习惯她说话时的冲劲,不习惯她总把“按制度来”挂在嘴边,却都看在眼里:范静最近的努力藏不住。她办公室的灯总亮到最晚,晨会上汇报工作时手里的稿子写得密密麻麻,连给新人带教时都少了几分刻薄。她确实在往上走,不用多说什么,那些早起的清晨和晚走的黄昏,就是最好的证明。
“沉住气!”阮荆棘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指尖摩挲着刚买的珍珠耳钉。不能看着范静往前冲,自己却原地踏步,最后两头落不着,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到范静在护士站核对排班表时认真的侧脸,她也悄悄把进修笔记翻出来,在空白处补满注解。心中的信念像颗种子,总在提醒她:一定要精致地活着,不光是涂口红、戴胸针,更是把日子过出底气。加上之前和仲云在走廊里匆匆见过一面,对方那句“你眼里的光又亮了”,让她更确定修行之路虽长,只要醒悟、走出自我局限的小世界,就像打开窗让春风进来,一定能进步很快。
一间茶室藏在老巷深处,木门上挂着褪色的竹帘,风格简约得像幅水墨画。只有仲云和阮荆棘两人相对而坐,桌上的青瓷瓶插着两枝白梅,花瓣上还沾着晨露。这里没有世俗烟火,不用聊科室的纠纷,也不谈天下的悲欢,连空气都比别处慢半拍。
仲云端起茶杯时,看见阮荆棘耳后新换的珍珠耳坠。这姑娘是真的长大了,眉眼间的青涩变成了温润,像被岁月好好滋养过的玉。她看得出阮荆棘过得很幸福,那些藏在笑纹里的松弛,骗不了人。在她看来,这样的结局很好,就像茶盏里的茶叶,沉底时才能泡出最清的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阮荆棘捧着茶杯暖手,说起最近在读的书、儿子新学会的儿歌,语气里的柔软像刚熬好的藕粉。她守着自己的小天地自我修炼,学着在护理病人的间隙写故事,在哄睡儿子后练书法,这些细碎的坚持,仲云早就从她的话语里听出来了。那是被幸福生活浸润过的语气,像晒足了太阳的棉花,蓬松又温暖。
茶室里摆着两杯茶盏,仲云沏茶的动作慢悠悠的,热水注入时激起细小的水花,茶香像雾一样漫开来。醉翁之意不在茶,在于这份难得的清静,在于不用设防的自在。
仲云先开了话匣子,指尖敲了敲桌角的书:“《护理部主任》这本书,灵感来自哪里?”书脊已经被翻得有些磨损,显然读了不止一遍。
阮荆棘看着那本书,眼里泛起笑意。她知道,这本书早被仲云翻得熟烂。她嘻嘻一笑,指尖在茶杯沿画着圈:“灵感来自一个小护士。她值夜班时看到一个病人望着窗外发呆,就从这个点出发,画线、画圈,慢慢引出后面的故事,像藤蔓缠上竹架,不知不觉就爬满了。”
仲云跟着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暖意:“你写了几部?”
“三部了,第四部正在构思。”阮荆棘掰着手指算,“想写写新护士入职的故事,就像咱们科新来的那两个小姑娘。”
“一个护士能在打针换药的间隙,看到故事背后的深意,挺……”仲云没说下去,却抬手理了理阮荆棘额前的碎发,眼神里的佩服藏不住。她其实想说“挺佩服这份韧性”。能在琐碎的日子里守住热爱,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她从包里拿出个丝绒盒子,推到阮荆棘面前,里面是枚银质书签,刻着“静水流深”四个字:“给你的,算是读者对作者的一点心意。”这是对她的肯定,比任何奖状都实在。
收获从来都与付出和坚持相伴,阮荆棘捏着那枚书签,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像接住了一份沉甸甸的认可。仲云一个眼神,她就懂了,那些没说出口的鼓励,都藏在彼此对视的瞬间里。
喜欢护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