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铁流西进 潜龙入山布疑阵-《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

  第133章铁流西进潜龙入山布疑阵

  六月底江淮大地暑气蒸腾,蝉鸣聒噪。然而,比天气更炽热的,是139师全体将士西进赴命、迎击老敌的昂扬斗志与凛冽杀机。

  自接到国防部严令、王林师长在老山深处做出决断之日起,这支庞大的战争机器便以惊人的效率运转起来。三万二千余将士,连同必需的武器装备、粮秣弹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集结准备。没有锣鼓喧天的誓师,没有拖泥带水的告别,只有各级指挥员简洁有力的命令和战士们眼中压抑不住的战意。

  西进序列悄然启程。王林深知,此行需横穿数百里敌占区或日军势力边缘地带,虽有江北支队在外围策应掩护,但大军行动,难保万全。他再次展现了其精准的调度能力:

  以李云龙新编第一旅为全军前锋,配属师属骑兵团大部。这支由原來安支队悍卒为骨干、补充了大量经过诉苦教育和初步实战锻炼的解放战士组成的劲旅,如同出鞘的尖刀。李云龙将麾下精锐侦察连远远撒出,化装成农民、商贩、溃兵,甚至胆大包天地冒充伪军小股队伍,前出主力二十里,严密侦察敌情、地形,清理可能存在的日伪眼线,为主力开辟安全通道。骑兵团则负责侧翼警戒和快速反制,随时准备扑灭小股遭遇之敌。

  师主力则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由陈阿海的417旅、孔杰的418旅这两个老牌主力旅构成,护卫着师部、炮兵主力以及部分重要物资。他们行军序列严整,虽长途跋涉,但各级军官不断低声督促,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肃静。沉重的75山炮和迫击炮由骡马牵引,车轮用布条包裹,尽可能减少声响。战士们枪不离肩,弹袋饱满,尽管汗流浃背,但步伐坚定,无声地彰显着这是一支训练有素、久经战阵的铁军。

  第二梯队则由丁伟的新编第二旅和周志明的新编第三旅组成,负责殿后并掩护庞大的、由林火旺统筹的后勤保障队伍。这支队伍包含了缴获的卡车、骡马大车以及数以千计肩挑背扛的民工(多是根据地组织的支前队),运送着全军赖以持续作战的粮食、药品、弹药和被服。丁伟和周志明将部队分布在后勤队伍前后左右,构成了一个移动的防御体系。

  全军昼伏夜行,尽量避开大道,穿梭于丘陵、河谷、密林之间。王林的“活点地图”系统在此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能提前标识出最优路线和潜在危险区域,通过通讯参谋化为一道道简洁指令下发各旅。电台保持静默,联络全靠骑兵通讯兵和徒步传令兵,确保了行踪的隐蔽。

  即使如此,数万人的行动也不可能完全瞒天过海。偶尔会有日军的侦察机从高空掠过,茂密的植被和部队严格的伪装纪律起到了保护作用。也有零星的小股日伪军或土匪撞上锋线或侧翼,但往往还没来得及发出警报,便被李云龙的前锋或沙马尔格的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清除,真正做到了一声枪响都难传远。

  这种沉默而高效的行军,本身便是一种强大的威慑。沿途敌占区的伪政权和零散日军据点,或多或少都察觉到了这股暗流的涌动,但慑于其规模不明、动向诡异,更惧其可能爆发的毁灭性力量,竟大多选择了紧闭寨门,龟缩不出,眼睁睁看着这条“沉默的铁流”向西涌去。一种无形的压力,随着139师的推进而在江北敌后弥漫开来。

  经过近十天的艰苦跋涉,七月中,139师先头部队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大别山东北麓门户,霍山地区。

  眼前的景象让久在江淮水网作战的139师将士们也感到一丝新奇。霍山一带,山势虽非绝险,但丘陵起伏连绵,林木葱郁,峡谷纵横,道路崎岖,与一马平川、水网密布的滁县-明光地区截然不同。这里是遏制日军从合肥方向沿陆路西进,迂回攻击武汉的天然屏障之一。

  先期抵达的师部参谋人员已与原驻防此地的71军某部及第五战区派出的联络官接上了头。简单的换防程序在一种略显微妙的气氛中进行。驻守此地的71军部队兵力不足一个师,且装备较差,面对兵强马壮、杀气腾腾的139师,不免既觉松了口气,又暗生几分敬畏与隔阂。

  王林、王光道、钟光邦在临时师部听取了当前敌情通报和防区交接。地图上,敌我态势清晰可见:正面对峙的,正是他们的“老熟人”——日军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荻洲立兵部)。该师团在年初的淮河阻击战中受挫,后虽经补充休整,但其南下北上屡受139师游击破袭之苦,尤其是后勤部队和侧翼分队,对“139”这个编号可谓恨之入骨又畏之如虎。如今冤家路窄,再次在这霍山脚下对上阵。

  “好啊,又是荻洲立兵这个老小子!”李云龙一听就乐了,摩拳擦掌,“师长,这回可得好好招待招待他,把在津浦线上没算完的账,连本带利讨回来!”

  王林目光沉静地扫过地图,手指点着霍山周边区域:“老对手知根知底,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我们熟悉他们的作战风格;坏事是,他们也必然会更加警惕我们。国防部让我们来守这里,是看中了咱们能打硬仗、能打巧仗。但决不能把部队堆在一条线上死守。”

  他随即下达了抵达霍山后的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命令:“传令:丁伟第二旅、周志明第三旅,以及李云龙第一旅所属后勤保障团,立即化整为零,以营、团为单位,依托霍山山区复杂地形,分散隐蔽驻扎!没有师部命令,不得暴露主力位置!”

  “417旅、418旅,接替正面防线,立即勘察地形,构筑工事,摆出我139师主力于此决战的姿态!要大张旗鼓,让对面的鬼子侦察机看清楚!”

  “骑兵团、各旅侦察部队,向前延伸,严密监控第13师团一切动向!”

  “后勤保障部,林火旺负责,立即建立隐蔽物资囤积点,将大部分弹药粮秣转入山区!”

  这道命令意味着,在明面上,139师依旧只有“两个旅”(417、418旅)摆在霍山前沿,符合国防部对其“暂编师”规模的认知,也满足了第五战区要求其正面布防的命令。但实际上,另外三个旅级战斗单位(丁伟旅、周志明旅、李云龙旅主力)以及庞大的后勤辅助力量,已如同水滴渗入沙地般,悄然隐入了莽莽大别山之中,成为了王林手中隐藏的致命王牌。

  部队的执行力极高。命令下达后,丁伟、周志明立即率部脱离主力行军序列,像熟练的游击队员,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群山密林之中,他们将在预设区域构建隐蔽营地,保持战斗状态,等待师部的召唤。李云龙也将其后勤保障团(实为精锐步兵)交给了副旅长带领,融入山区,自己则带着精简后的第一旅指挥机构和一个主力团,前出至霍山防线左翼的一处要点隐蔽待机。

  与此同时,陈阿海和孔杰则指挥各自的旅,迅速接管了原有简陋的防御工事,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改进和强化。战士们挥汗如雨,挖掘战壕,构筑机枪火力点,设置鹿砦铁丝网,炮兵们则忙着测量射击诸元,构建隐蔽炮位。整个霍山防线,顿时显露出一派大战将至的紧张气氛,deliberately做给对面和天上的日军看。

  王林站在师部门前,眺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大别山和近处忙碌的防御工地。夕阳的余晖给山峦镶上了一道金边,也照在战士们沾满泥土却坚毅的脸庞上。

  政委王光道走到他身边,低声道:“部队安置差不多了。荻洲立兵那边,估计很快就能知道我们来了。”

  王林嘴角微扬,露出一丝冷峻的笑意:“知道就好。就怕他不知道。让他猜,让他疑,让他想起在滁县明光被冷枪冷炮支配的恐惧。我们在这里,以逸待劳,等着他。这次,可不是破袭骚扰,而是要让他在这大别山前,撞得头破血流!”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仿佛已穿透重重山峦,看到了那个老对手的指挥部。

  “通知下去,各部队加强警戒,尤其是夜间防偷袭。告诉陈阿海、孔杰,工事要修,但更要派出小股部队,前出到敌人鼻子底下,去摸情况,去挑逗他们,看看这位老朋友的脾气,是不是还那么急躁。”

  “是!”通讯员领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