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楚国百姓的疯狂-《穿越大秦,始皇求我做女帝》

  楚地的秋收本该是稻浪翻滚的时节,如今却成了甘蔗的海洋。

  从洞庭湖畔到云梦泽边,连绵数十里的土地上,原本用来种植水稻、粟米的田垄,全被一人多高的甘蔗占据。肥厚的绿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露出里面裹着甜汁的茎秆,远远望去,像一片望不到头的青纱帐。

  “李老丈,你家那三亩水田也改种甘蔗了?”一个腰间挎着柴刀的汉子路过,见田埂上正弯腰除草的老者,忍不住问道。

  李老丈直起身,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脸上却堆着笑:“改了改了!你是不知道,上个月秦人来收甘蔗,给的钱能抵上往年种三年稻子的!”

  他掂了掂手里的钱袋,里面的秦半两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响声,“再说了,种甘蔗多省事儿,不用天天浇水,收了直接被秦人上门收走,哪像种稻子,得看天吃饭。”

  汉子咧嘴笑了:“我家也打算改,我那婆娘昨天还去镇上买了秦人的肥皂香皂,说是洗了皮肤会变白,我瞧着我那婆娘确实脸蛋嫩了不少,啧啧……”

  这样的对话,在楚地的村落里随处可见。自从秦地来了一批商人教会他们种甘蔗,又在郡城设了收甘蔗的仓库,百姓们便像着了魔一般。往年种粮食,除去交租税,剩下的只够糊口,如今种甘蔗,不仅能换钱,还能分到粮食,谁家不乐意?

  可在郡府的粮仓里,县令看着空荡荡的粮仓,脸色却一天比一天难看。他手里捏着各县上报的文书,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甘蔗种植面积增加”“粮田减少三成”,字迹刺得他眼睛生疼。

  “大人,再这么下去,明年开春怕是要缺粮啊。”主簿在一旁忧心忡忡地说,“工坊收甘蔗给的钱是多,可总不能拿银子当饭吃。”

  县令叹了口气,将文书往案上一摔:“谁说不是呢?上个月我就上奏,说这事得管管,可到现在也没回信。”他望向窗外,远处的甘蔗田绿得晃眼。

  咸阳城西的工坊区,如今热闹非凡。

  十几个巨大的土灶一字排开,灶上的铁锅冒着滚滚热气,里面咕嘟咕嘟煮着甘蔗汁。穿着粗布短打的工匠们挽着袖子,正用长柄木勺不断搅拌,蒸腾的水汽里弥漫着甜腻的香气,连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深吸几口。

  “张工头,今天能出多少红糖?”一个穿着锦袍的商人凑上前,脸上堆着谄媚的笑。他是从去年开始做茶叶生意的,最近总来工坊,想把红糖掺进茶叶里卖,据说在贵族圈子里很是抢手。

  张工头抹了把脸,黑黢黢的脸上沾着糖霜:“少说也有两百斤!你要的话,得等下一批,宫里刚派人来,说娘娘要得急。”

  商人撇了撇嘴,却不敢多言。自从红糖成了宫廷贡品,这工坊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他望着铁锅里渐渐凝结成块的红糖,那颜色像极了上等的玛瑙,心里忍不住嘀咕:这玩意儿真是从楚地那些粗笨的甘蔗里熬出来的?

  而在咸阳宫的偏殿里,嬴政正捏着一块红糖,放在鼻尖轻嗅。

  “这东西,倒是香甜。”他淡淡开口,想起了赢无忧对楚地的计划,不自觉的嘴角上扬。

  琅琊港,赢无忧正在安排婢女准备返回咸阳,周寻来报:“公主,楚地那边传来消息,甘蔗苗已栽下五十万亩。”

  周寻提上一份密报,声音压得极低,“楚国令尹那边似乎起了疑心,派了人去查问,说为何秦商只收甘蔗。”

  赢无忧接过密报,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她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早在前年的时候,赢无忧就开始在楚地推行种植甘蔗的计划。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如今的楚地已经种植了整整三年的甘蔗。

  而这些楚地的甘蔗,在她的巧妙包装下,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能酿甘醇、能制蜜饯”的神奇之物。不仅如此,她还让秦国的商人带着甘蔗的种子以及“高价收购”的承诺,悄悄地潜入楚地。

  要知道,楚国的百姓们一直以来都饱受战乱之苦,常年的征战使得他们粮食短缺,生活困苦不堪。所以当他们得知种植甘蔗可以换取秦国的金银、布匹,甚至还能换到少量的粮食时,又怎能不心动呢?

  于是,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从淮河以南一直到云梦泽畔,原本大片的粮田都被翻耕,改种上了这种“青茎绿叶”的作物——甘蔗。

  楚国的令尹自然不是傻子,他对这一现象心知肚明。然而,百姓们为了利益纷纷趋之若鹜,而地方官员们也能从中谋取私利,于是在层层包庇之下,这“甘蔗生意”竟然逐渐形成了一股气候。

  “告诉那些商人,再加一成收购价。”赢无忧将竹简扔回给内侍,“但有一条,只收现蔗,可以换粮食,但是粮食的数量要逐渐减少。若楚地百姓要换粮,让他们自己去楚国官仓买。”

  周寻眼睛一亮:“公主,这样一来,楚国的粮价怕是要涨……”

  “涨才好。”赢无忧转身走下船梯,披风扫过木梯的栏杆,“等楚地的粮仓空了,百姓手里只有甘蔗,而我们的船,正好能载着粮食去‘救急’。”

  这便是她的阳谋。以利诱人,让楚地自废粮草根基。待到秋收时,楚国粮仓空虚,百姓手里的甘蔗若卖不出去,便只能依赖秦国的粮食。到那时,无需一兵一卒,楚地的咽喉,便捏在了大秦手里。

  楚地的百姓并非对种植甘蔗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这一事实一无所知,但当他们目睹周围的人因种植甘蔗而身穿金戴银时,心中的平衡便被打破了。

  在陈县郊外的田埂上,一位名叫屈伯的老农正蹲在自家的田地里,凝视着那半人高的甘蔗苗。他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欢喜,也有忧愁。

  令屈伯感到欢喜的是,上个月秦商前来验苗时,对他这三亩地的甘蔗赞不绝口,并表示这些甘蔗能够换取十匹麻布。这对于屈伯一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足够他们制作三年的衣裳。

  然而,与此同时,屈伯的心中也充满了忧虑。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旁边那片已经耕种了半辈子的粟米田上。这片土地原本是用来种植粟米的,可如今却被他的儿子屈虎偷偷地翻耕了,并种上了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