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端坐在北京正阳门东火车站候车室的硬木长椅上,膝上摊开一叠当日的北京相关报刊。
他戴着一副圆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时而锐利,时而沉思,修长的手指不时在报纸边缘轻轻敲击。身旁的郑大守着行李,安静地候在一旁,目光时不时扫向四周,警惕着任何可能的骚动。
候车室内人声鼎沸,商贩叫卖声、旅客交谈声、汽笛鸣响声混杂在一起,但郑孝胥仿佛置身事外,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他的神情看似轻松,指尖却微微收紧,指节泛白,难掩眉宇间的愁绪。
——诸多报刊新闻头条都是皇室的丑闻,这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他翻开一份《顺天时报》,头版赫然刊登着内务府贪腐案的最新进展,标题用醒目的铅字写着:"内务府涉贪逾百万两,皇室颜面何存?"文章详细罗列了涉案官员的名单,甚至提及了皇室成员可能牵涉其中。郑孝胥的眉头越皱越紧,指尖在"皇室"二字上重重一按,指腹微微发白。
——若再不入宫任职,恐怕连挽回皇室声誉的机会都没有了。得加紧安顿下来,以助皇上太后分忧。
郑孝胥合上报纸,深吸一口气,又拿起另一份《京报》,目光转向文化版块。
文言与白话之争愈演愈烈,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的消息占据了不少篇幅。
文章详细报道了新学制改革的动向,提及胡适、陈独秀等新派学者力推白话文,而林纾等旧派文人则坚守文言阵地。
郑孝胥微微摇头,心中暗忖:"文字之争,实则是思想之争。若皇室不能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恐怕连文化上的话语权也要丧失殆尽。"
政治版块更是风云诡谲。
袁世凯政府的内阁改组进展缓慢,国会筹备陷入僵局,革命党人与北洋势力之间的权力博弈日趋激烈。
一篇署名"观察家"的评论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袁氏虽握重兵,然民心渐失,若不能尽快稳定政局,恐生变数。"
郑孝胥的目光在"袁世凯"三个字上停留片刻,心中冷笑:"此人狼子野心,皇室若不能与之周旋,恐怕连最后的尊严也要被碾碎。"
法律改革方面,实施细则的讨论正在展开,强调"平等"与"反封建特权"的新法精神。
郑孝胥合上报纸,指尖轻叩桌面,低声自语:"若皇室不能顺应时势,恐怕连存在的根基也要被动摇。"
民生议题同样不容忽视。
剪辫运动的成效显着,街头巷尾已鲜见长辫之人;禁烟令的实施却困难重重,鸦片走私屡禁不止;妇女放足的倡导虽获支持,但阻力依旧不小。
郑孝胥翻阅着这些报道,心中思绪万千:"皇室若不能在这些社会改良运动中有所作为,恐怕连民心也要彻底失去。"
他缓缓合上所有报纸,长叹一声。
——北京城看似繁华,实则暗流涌动。
——皇室看似尊贵,实则危机四伏。
郑孝胥望向繁忙的站台,目光深邃,以满是忧虑。
——入宫任职之事,必须尽快敲定。
——皇室的未来,已容不得半点差错。
郑孝胥着重查看报刊报道有关袁世凯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举动,好似要在这些政令中窥探天机。
把握民国袁世凯政府,对待皇室的态度以及政策部署。明显的察觉到皇室丑闻,或是袁世凯政府控制皇室的手段。
很难看不出以清正贪污为名,介入皇室内务府。又有土地清丈局,皇室善后委员会。加强对皇室资产的掌握,限制皇室人身权利。
郑孝胥正专注地翻阅着报纸,修长的手指在"内务府贪腐案"的报道上微微用力,指节因攥紧而泛白。
候车室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慌乱的呼喊:"老爷!老爷!"
郑二气喘吁吁地冲进候车室,额头上还挂着汗珠,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焦急:"老爷,外头雨停了!"
郑孝胥闻言,不慌不忙地合上报纸,镜片后的目光平静而沉稳。他轻轻放下报纸,对郑二说道:"稳重些,别急急忙忙的。"声音不大,却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从容。
郑二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站直身子,低着头不敢言语。
郑孝胥站起身,整了整长衫的衣襟,对郑二吩咐道:"既然雨停了,那就收拾收拾。你先去雇几辆人力车,要结实的,别耽误了行程。"
"是,小的这就去!"郑二连忙应声,转身就要往外跑。
"等等。"郑孝胥又叫住他,"雇车时仔细些,别让车夫漫天要价。"
"小的明白!"郑二匆匆点头,这次倒是放慢了脚步,稳重了许多。
待郑二跑远,郑孝胥又转向郑大,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严肃:"如今世道不一样了,你做兄长的,该好好管管他。"
郑大连忙躬身应道:"老爷放心,小的心里有数。只是......"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今儿咱们才到北京城就遇上这番大雨,在这车站等了一个多时辰,只怕会误了各项事务的安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郑孝胥闻言,从怀中取出怀表,轻轻打开表盖,金色的表盘在昏暗的候车室内泛着微光。他看了一眼时间,微微蹙眉:"都快到午时了。"
郑大忍不住道:"老爷,要不咱们先在车站外就近安顿?"
郑孝胥却摇了摇头,神情从容:"无妨,今日便先在西城区找一客栈先安顿一晚。"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过几日找好宅院再去拜访各方人士,也不迟。"
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丝毫不在意这一日的耽搁。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务府的任命、皇室的托付,以及袁世凯政府的动向,每一件事都如悬在头顶的利剑,容不得半点疏忽。
——雨停了,可真正的风雨,恐怕才刚刚开始。
郑孝胥合上怀表,指尖在表盖上轻轻叩了两下,发出清脆的声响。将它重新放回衣襟内,目光透过候车室的窗户,望向远处人员流动的场景。
——北京,他终于来了。
——皇室的命运,也即将迎来新的转折。
郑孝胥转身对郑大吩咐道:"等到了客栈,先吃过膳食,让郑二留在客栈守好行李。"
郑大躬身应诺:"小的明白。"
"到时你陪我走一趟。"郑孝胥整了整长衫袖口,目光沉稳而深邃,"去西城区寻个房牙子——这北京城的住址,总得看是买是租。"他顿了顿,唇角微不可察地牵起一抹淡笑,"老爷我呀,今后怕是要长期居留京城了。"
郑大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跟随郑孝胥多年,自然明白主子话中的分量。若只是短暂停留,何须费心购置宅邸?如今这一番安排,分明是要在京师扎根了。
"小的知道了,会嘱咐好他看好行李。"郑大点头应下,转身时已开始盘算若在西城区定居,不知管家给老爷预备的盘缠是否够数?
到了北京城这花销自然大了,思量着今后行事,应该节约几分!
郑孝胥负手而立,目光透过候车室的窗户,望向远处车站外的北京城。
雨后的京城空气清新,夹杂着泥土与烟火的气息,让他想起江南水乡的梅雨时节。然而此番进京,却非游山玩水,而是肩负皇室重托,要在袁世凯政府的虎视眈眈之下,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皇室谋一条出路。
——买宅置地,不过是第一步。
——真正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他想起刚才在报纸上读到的种种消息——内务府贪腐案愈演愈烈,文言白话之争甚嚣尘上,袁世凯内阁改组暗流涌动......每一桩每一件,都关乎皇室的存亡。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稳固的根基。
喜欢重生成为末代皇帝
他戴着一副圆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时而锐利,时而沉思,修长的手指不时在报纸边缘轻轻敲击。身旁的郑大守着行李,安静地候在一旁,目光时不时扫向四周,警惕着任何可能的骚动。
候车室内人声鼎沸,商贩叫卖声、旅客交谈声、汽笛鸣响声混杂在一起,但郑孝胥仿佛置身事外,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他的神情看似轻松,指尖却微微收紧,指节泛白,难掩眉宇间的愁绪。
——诸多报刊新闻头条都是皇室的丑闻,这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他翻开一份《顺天时报》,头版赫然刊登着内务府贪腐案的最新进展,标题用醒目的铅字写着:"内务府涉贪逾百万两,皇室颜面何存?"文章详细罗列了涉案官员的名单,甚至提及了皇室成员可能牵涉其中。郑孝胥的眉头越皱越紧,指尖在"皇室"二字上重重一按,指腹微微发白。
——若再不入宫任职,恐怕连挽回皇室声誉的机会都没有了。得加紧安顿下来,以助皇上太后分忧。
郑孝胥合上报纸,深吸一口气,又拿起另一份《京报》,目光转向文化版块。
文言与白话之争愈演愈烈,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的消息占据了不少篇幅。
文章详细报道了新学制改革的动向,提及胡适、陈独秀等新派学者力推白话文,而林纾等旧派文人则坚守文言阵地。
郑孝胥微微摇头,心中暗忖:"文字之争,实则是思想之争。若皇室不能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恐怕连文化上的话语权也要丧失殆尽。"
政治版块更是风云诡谲。
袁世凯政府的内阁改组进展缓慢,国会筹备陷入僵局,革命党人与北洋势力之间的权力博弈日趋激烈。
一篇署名"观察家"的评论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袁氏虽握重兵,然民心渐失,若不能尽快稳定政局,恐生变数。"
郑孝胥的目光在"袁世凯"三个字上停留片刻,心中冷笑:"此人狼子野心,皇室若不能与之周旋,恐怕连最后的尊严也要被碾碎。"
法律改革方面,实施细则的讨论正在展开,强调"平等"与"反封建特权"的新法精神。
郑孝胥合上报纸,指尖轻叩桌面,低声自语:"若皇室不能顺应时势,恐怕连存在的根基也要被动摇。"
民生议题同样不容忽视。
剪辫运动的成效显着,街头巷尾已鲜见长辫之人;禁烟令的实施却困难重重,鸦片走私屡禁不止;妇女放足的倡导虽获支持,但阻力依旧不小。
郑孝胥翻阅着这些报道,心中思绪万千:"皇室若不能在这些社会改良运动中有所作为,恐怕连民心也要彻底失去。"
他缓缓合上所有报纸,长叹一声。
——北京城看似繁华,实则暗流涌动。
——皇室看似尊贵,实则危机四伏。
郑孝胥望向繁忙的站台,目光深邃,以满是忧虑。
——入宫任职之事,必须尽快敲定。
——皇室的未来,已容不得半点差错。
郑孝胥着重查看报刊报道有关袁世凯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举动,好似要在这些政令中窥探天机。
把握民国袁世凯政府,对待皇室的态度以及政策部署。明显的察觉到皇室丑闻,或是袁世凯政府控制皇室的手段。
很难看不出以清正贪污为名,介入皇室内务府。又有土地清丈局,皇室善后委员会。加强对皇室资产的掌握,限制皇室人身权利。
郑孝胥正专注地翻阅着报纸,修长的手指在"内务府贪腐案"的报道上微微用力,指节因攥紧而泛白。
候车室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慌乱的呼喊:"老爷!老爷!"
郑二气喘吁吁地冲进候车室,额头上还挂着汗珠,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焦急:"老爷,外头雨停了!"
郑孝胥闻言,不慌不忙地合上报纸,镜片后的目光平静而沉稳。他轻轻放下报纸,对郑二说道:"稳重些,别急急忙忙的。"声音不大,却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从容。
郑二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站直身子,低着头不敢言语。
郑孝胥站起身,整了整长衫的衣襟,对郑二吩咐道:"既然雨停了,那就收拾收拾。你先去雇几辆人力车,要结实的,别耽误了行程。"
"是,小的这就去!"郑二连忙应声,转身就要往外跑。
"等等。"郑孝胥又叫住他,"雇车时仔细些,别让车夫漫天要价。"
"小的明白!"郑二匆匆点头,这次倒是放慢了脚步,稳重了许多。
待郑二跑远,郑孝胥又转向郑大,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严肃:"如今世道不一样了,你做兄长的,该好好管管他。"
郑大连忙躬身应道:"老爷放心,小的心里有数。只是......"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今儿咱们才到北京城就遇上这番大雨,在这车站等了一个多时辰,只怕会误了各项事务的安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郑孝胥闻言,从怀中取出怀表,轻轻打开表盖,金色的表盘在昏暗的候车室内泛着微光。他看了一眼时间,微微蹙眉:"都快到午时了。"
郑大忍不住道:"老爷,要不咱们先在车站外就近安顿?"
郑孝胥却摇了摇头,神情从容:"无妨,今日便先在西城区找一客栈先安顿一晚。"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过几日找好宅院再去拜访各方人士,也不迟。"
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丝毫不在意这一日的耽搁。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务府的任命、皇室的托付,以及袁世凯政府的动向,每一件事都如悬在头顶的利剑,容不得半点疏忽。
——雨停了,可真正的风雨,恐怕才刚刚开始。
郑孝胥合上怀表,指尖在表盖上轻轻叩了两下,发出清脆的声响。将它重新放回衣襟内,目光透过候车室的窗户,望向远处人员流动的场景。
——北京,他终于来了。
——皇室的命运,也即将迎来新的转折。
郑孝胥转身对郑大吩咐道:"等到了客栈,先吃过膳食,让郑二留在客栈守好行李。"
郑大躬身应诺:"小的明白。"
"到时你陪我走一趟。"郑孝胥整了整长衫袖口,目光沉稳而深邃,"去西城区寻个房牙子——这北京城的住址,总得看是买是租。"他顿了顿,唇角微不可察地牵起一抹淡笑,"老爷我呀,今后怕是要长期居留京城了。"
郑大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跟随郑孝胥多年,自然明白主子话中的分量。若只是短暂停留,何须费心购置宅邸?如今这一番安排,分明是要在京师扎根了。
"小的知道了,会嘱咐好他看好行李。"郑大点头应下,转身时已开始盘算若在西城区定居,不知管家给老爷预备的盘缠是否够数?
到了北京城这花销自然大了,思量着今后行事,应该节约几分!
郑孝胥负手而立,目光透过候车室的窗户,望向远处车站外的北京城。
雨后的京城空气清新,夹杂着泥土与烟火的气息,让他想起江南水乡的梅雨时节。然而此番进京,却非游山玩水,而是肩负皇室重托,要在袁世凯政府的虎视眈眈之下,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皇室谋一条出路。
——买宅置地,不过是第一步。
——真正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他想起刚才在报纸上读到的种种消息——内务府贪腐案愈演愈烈,文言白话之争甚嚣尘上,袁世凯内阁改组暗流涌动......每一桩每一件,都关乎皇室的存亡。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稳固的根基。
喜欢重生成为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