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春,慕尼黑,一家拥挤喧闹的啤酒馆。
空气中弥漫着麦芽发酵的酸味、烟草的烟雾和一种压抑已久的愤懑。
灯光昏暗,人头攒动。
德士兰的男人们——有失业的工人、破产的小店主、退役后无所适从的老兵、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大学生——挤在粗糙的木桌旁,大口喝着啤酒,却难以浇灭心中的块垒。
这时,一个身影走上了临时搭建的简陋讲台。
他并不高大,但站姿笔挺,穿着洗得发白却熨烫平整的旧军装,留着标志性的短髭,眼神锐利,仿佛能穿透烟雾,灼烧每个人的灵魂。
他就是阿道夫·特勒西。
台下响起一些零星的、好奇的掌声,更多的是沉默的注视。
特勒西没有立刻开口,他用深沉的目光扫视全场,仿佛在积蓄力量。
整个啤酒馆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粗重的呼吸声。
“我的同胞们!”
他的声音起初并不洪亮,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金属般的穿透力。
“我们坐在这里,喝着啤酒。
但我们喝下的,是苦涩!是绝望!是我们民族被迫咽下的屈辱!”
他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陡然拔高,如同受伤的雄狮发出的怒吼:
“看看窗外!看看我们的国家!看看我们的城市!
工厂的烟囱不再冒烟,不是因为缺少煤炭和订单,而是因为《奉天和约》那沉重的、不公正的枷锁!
我们的工人勤劳的双手无处施展,我们的工程师聪明的头脑无处发挥!”
“是谁,让我们陷入如此的境地?”
他发出震耳欲聋的质问,目光如炬,扫过每一张面孔。
“是那些贪婪的、永不满足的豺狼!”
他挥舞着手臂,声音充满了悲愤。
“是伦敦的银行家们!是巴黎的政客们!是华盛顿的伪君子们!
他们像吸血鬼一样,用那份罪恶的和约,捆绑住我们的手脚,吸食着我们民族的鲜血!
他们要把一个骄傲的、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永远踩在脚下,让我们永世不得翻身!”
人群开始骚动,响起愤怒的附和声。
“但是!”
特勒西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更加沉痛。
“外部的压迫固然可恨,更可恨的是内部的蛆虫!是那些寄生在我们民族肌体上的蛀虫!”
他的声音因极度憎恶而颤抖。
“是那些懦弱的、只知道妥协的政客!他们为了自己的权位,出卖国家的利益,对伦敦和巴黎卑躬屈膝!”
“是那些发国难财的工业巨头和腐败官僚!
他们在我们普遍挨饿的时候,中饱私囊,过着奢靡的生活!”
“是那些所谓的‘精英’,他们嘲笑我们的传统,诋毁我们的价值,试图阉割我们的精神!”
“正是这些内部的蛆虫和蛀虫,里应外合,才让外部的豺狼得以如此轻易地撕咬我们!”
啤酒馆里群情激愤。
“说得对!”
“揪出那些叛徒!”
……
怒吼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特勒西的语调忽然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带上了一种近乎敬畏的语气:
“然而,我的同胞们,在一片黑暗和背叛中,并非没有光明。当我们被所谓的‘盟友’抛弃,被昔日的对手围剿时,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却向我们伸出了手。”
他停顿了一下,确保所有人都听着。
“是东方!是伟大的炎国!是张扬首席!”
他的声音充满了肯定。
“当所有人都在落井下石,试图用经济手段勒死我们的时候,是炎国,提供了我们急需的贷款,购买了我们的工业产品,让我们的工厂得以维持最低限度的运转,让我们的家庭避免了最彻底的崩溃!”
“我不是在替外人说话!”
他预判了可能的质疑,大声道。
“我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一个冰冷而清晰的事实:如果没有炎国在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支持和市场开放,德士兰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彻底破产,社会早已陷入无法挽回的混乱!
是炎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他将炎国的行为巧妙地描绘成一种基于现实利益的、相对“公正”的选择,与英法美的“恶意”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依赖别人!”
特勒西的声音再次变得激昂,充满了号召力。
“感激不能代替自强!
炎国的帮助,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获得喘息,而不是让我们永远跪着!”
“我们要用这宝贵的喘息之机,清洗内部!革除弊病!团结起来!
用我们的勤劳、智慧和纪律,重建一个强大的、独立的、受人尊敬的德士兰!”
“我们要让世界看到,德意志的精神从未死亡!
只要给我们一个公平的机会,我们就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的演讲达到了高潮,双臂高高举起,仿佛要托起整个民族的希望。
“不再有剥削!不再有背叛!不再有屈辱!”
“为了一个统一的、纯洁的、强大的祖国!”
“为了我们孩子们的未来!”
“奋斗!崛起!”
“奋斗!崛起!”
整个啤酒馆的人群彻底沸腾了,人们歇斯底里地挥舞着拳头,酒杯被砸碎在地上,泪水混合着啤酒沫流淌。
压抑已久的民族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和一个看似清晰的敌人与恩人。
特勒西站在台上,喘息着,看着台下疯狂的人群,他知道,火种已经播下。
他的演讲,通篇没有提及极端的民族主义口号,却成功地将所有失败的责任外部化(英法美)和内部具体化(“蛀虫”),同时将炎国塑造成了一个冷静、务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仁慈”的强者形象。
这既符合他受教于炎国的背景,也为未来可能与炎国进行的某种合作或利用,埋下了伏笔。
啤酒馆的咆哮,只是一个开始。
德士兰的巨轮,正在一股危险的激情推动下,开始缓缓转向。
喜欢穿越1900年:主宰东北
空气中弥漫着麦芽发酵的酸味、烟草的烟雾和一种压抑已久的愤懑。
灯光昏暗,人头攒动。
德士兰的男人们——有失业的工人、破产的小店主、退役后无所适从的老兵、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大学生——挤在粗糙的木桌旁,大口喝着啤酒,却难以浇灭心中的块垒。
这时,一个身影走上了临时搭建的简陋讲台。
他并不高大,但站姿笔挺,穿着洗得发白却熨烫平整的旧军装,留着标志性的短髭,眼神锐利,仿佛能穿透烟雾,灼烧每个人的灵魂。
他就是阿道夫·特勒西。
台下响起一些零星的、好奇的掌声,更多的是沉默的注视。
特勒西没有立刻开口,他用深沉的目光扫视全场,仿佛在积蓄力量。
整个啤酒馆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粗重的呼吸声。
“我的同胞们!”
他的声音起初并不洪亮,却带着一种奇特的、金属般的穿透力。
“我们坐在这里,喝着啤酒。
但我们喝下的,是苦涩!是绝望!是我们民族被迫咽下的屈辱!”
他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陡然拔高,如同受伤的雄狮发出的怒吼:
“看看窗外!看看我们的国家!看看我们的城市!
工厂的烟囱不再冒烟,不是因为缺少煤炭和订单,而是因为《奉天和约》那沉重的、不公正的枷锁!
我们的工人勤劳的双手无处施展,我们的工程师聪明的头脑无处发挥!”
“是谁,让我们陷入如此的境地?”
他发出震耳欲聋的质问,目光如炬,扫过每一张面孔。
“是那些贪婪的、永不满足的豺狼!”
他挥舞着手臂,声音充满了悲愤。
“是伦敦的银行家们!是巴黎的政客们!是华盛顿的伪君子们!
他们像吸血鬼一样,用那份罪恶的和约,捆绑住我们的手脚,吸食着我们民族的鲜血!
他们要把一个骄傲的、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永远踩在脚下,让我们永世不得翻身!”
人群开始骚动,响起愤怒的附和声。
“但是!”
特勒西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更加沉痛。
“外部的压迫固然可恨,更可恨的是内部的蛆虫!是那些寄生在我们民族肌体上的蛀虫!”
他的声音因极度憎恶而颤抖。
“是那些懦弱的、只知道妥协的政客!他们为了自己的权位,出卖国家的利益,对伦敦和巴黎卑躬屈膝!”
“是那些发国难财的工业巨头和腐败官僚!
他们在我们普遍挨饿的时候,中饱私囊,过着奢靡的生活!”
“是那些所谓的‘精英’,他们嘲笑我们的传统,诋毁我们的价值,试图阉割我们的精神!”
“正是这些内部的蛆虫和蛀虫,里应外合,才让外部的豺狼得以如此轻易地撕咬我们!”
啤酒馆里群情激愤。
“说得对!”
“揪出那些叛徒!”
……
怒吼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特勒西的语调忽然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带上了一种近乎敬畏的语气:
“然而,我的同胞们,在一片黑暗和背叛中,并非没有光明。当我们被所谓的‘盟友’抛弃,被昔日的对手围剿时,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却向我们伸出了手。”
他停顿了一下,确保所有人都听着。
“是东方!是伟大的炎国!是张扬首席!”
他的声音充满了肯定。
“当所有人都在落井下石,试图用经济手段勒死我们的时候,是炎国,提供了我们急需的贷款,购买了我们的工业产品,让我们的工厂得以维持最低限度的运转,让我们的家庭避免了最彻底的崩溃!”
“我不是在替外人说话!”
他预判了可能的质疑,大声道。
“我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一个冰冷而清晰的事实:如果没有炎国在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支持和市场开放,德士兰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彻底破产,社会早已陷入无法挽回的混乱!
是炎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他将炎国的行为巧妙地描绘成一种基于现实利益的、相对“公正”的选择,与英法美的“恶意”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依赖别人!”
特勒西的声音再次变得激昂,充满了号召力。
“感激不能代替自强!
炎国的帮助,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获得喘息,而不是让我们永远跪着!”
“我们要用这宝贵的喘息之机,清洗内部!革除弊病!团结起来!
用我们的勤劳、智慧和纪律,重建一个强大的、独立的、受人尊敬的德士兰!”
“我们要让世界看到,德意志的精神从未死亡!
只要给我们一个公平的机会,我们就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的演讲达到了高潮,双臂高高举起,仿佛要托起整个民族的希望。
“不再有剥削!不再有背叛!不再有屈辱!”
“为了一个统一的、纯洁的、强大的祖国!”
“为了我们孩子们的未来!”
“奋斗!崛起!”
“奋斗!崛起!”
整个啤酒馆的人群彻底沸腾了,人们歇斯底里地挥舞着拳头,酒杯被砸碎在地上,泪水混合着啤酒沫流淌。
压抑已久的民族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和一个看似清晰的敌人与恩人。
特勒西站在台上,喘息着,看着台下疯狂的人群,他知道,火种已经播下。
他的演讲,通篇没有提及极端的民族主义口号,却成功地将所有失败的责任外部化(英法美)和内部具体化(“蛀虫”),同时将炎国塑造成了一个冷静、务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仁慈”的强者形象。
这既符合他受教于炎国的背景,也为未来可能与炎国进行的某种合作或利用,埋下了伏笔。
啤酒馆的咆哮,只是一个开始。
德士兰的巨轮,正在一股危险的激情推动下,开始缓缓转向。
喜欢穿越1900年:主宰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