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王永江的难题:帝国财政报告-《穿越1900年:主宰东北》

  1925年冬,奉天城,帝国财政部大楼。

  窗外是奉天城璀璨的夜景,象征着帝国的极盛繁华。

  然而,在财政部大楼顶层那间布满图表和数据屏幕的办公室里,气氛却凝重得如同西伯利亚的寒流。

  财政总长王永江独自坐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桌上摊开的不是庆祝的香槟,而是厚厚一摞刚刚汇总完毕的《帝国一九二五年度财政报告(最终版)》。

  金丝眼镜后的双眼中布满了血丝,平素精明从容的脸上此刻写满了疲惫与深深的忧虑。

  报告上的数字,冰冷而残酷,勾勒出一幅与窗外景象截然不同的图景。

  收入侧:

  虎币霸权红利: 全球贸易结算、贷款利息、投资回报确实带来了天文数字的收入,这是帝国财政最耀眼的光环。

  殖民地掠夺: 从墨士兰的银矿、西伯利亚的森林煤矿、东南亚的橡胶油田、中东石油榨取的财富,依然源源不断。

  国内税收: 本土经济活跃,商业税收创新高。

  然而,支出侧的数字更加庞大,且呈现出令人不安的结构性危机:

  军事黑洞: 维持全球第一的庞大陆海军、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持续进行的军事研发(包括那个吞噬资金的“特殊工程”)、以及不断的小规模冲突和镇压行动,其开支几乎占到了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这是一个在和平时期难以想象的畸形比例。

  全球经营成本: “全球投资计划”看似光鲜,但大部分是长期投资,回报周期漫长。

  维持联合国际运作、补贴“友好”政权、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实为战略购买),耗费巨资。

  内部消化与维稳开销: “凤凰计划”下的产业转型和基建投资需要持续投入。

  安抚核心区民众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在新领土上进行高压统治和“同化”政策的成本(如建设移民城镇、派驻管理人员、维持庞大的内务部队和情报网络),如同无底洞。

  债务利息: 为了快速扩张,帝国前期发行了巨量的国债,如今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已成为一笔沉重的固定负担。

  最终的结算结果:一个刺眼的赤字。

  虽然凭借虎币的霸权地位和巨大的黄金储备,暂时可以通过发行新债或直接印钞来掩盖,但王永江比谁都清楚,这只是饮鸩止渴。

  他拿起一支朱笔,在报告的重点摘要页上,颤抖地写下了几个关键词:

  “寅吃卯粮” – 财政收入已无法覆盖庞大的刚性支出。

  “泡沫堆积” – 资产价格(尤其地产、股市)严重偏离实际价值,源于过剩的流动性。

  “殖民地反噬” – 镇压成本急剧升高,资源输送因反抗而变得不稳定,收益下降。

  “货币信心隐忧” – 持续的超发和赤字,正在暗中侵蚀虎币“金本位”的信用基石。

  国际市场对虎币的信任并非无限,一旦信心动摇,将引发灾难性挤兑。

  “结构失衡” – 经济过度依赖军事相关产业和金融掠夺,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有隐忧。

  写到最后,他重重地画了一个圈,里面是两个触目惊心的字:“破产”。

  这不是危言耸听。

  如果继续当前的道路,帝国的财政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一个失去财政能力的帝国,无论有多么强大的军队,其崩塌也将在顷刻之间。

  “必须收缩……必须改革……”

  王永江喃喃自语。

  但他深知其中的难度:

  削减军费? 张毅和军方势力绝不会同意,甚至会视为背叛。

  外部强敌环伺,收缩可能被解读为软弱,招致更猛烈的反扑。

  削减福利和内部开支?

  会引发核心区民众的不满,动摇统治根基。

  赵铭第一个会反对。

  停止全球投资和援助? 意味着战略收缩,将影响力真空拱手让人,前期投入打水漂。

  让虎币贬值或放弃金本位?

  等同于自毁长城,帝国金融霸权将瞬间崩塌。

  每一项选择都痛苦无比,都会触动巨大的利益集团,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连锁反应。

  窗外,一辆新型的豪华轿车驶过,车灯划破夜色。

  那是帝国新贵们去参加又一场通宵达旦的宴会。

  他们依然沉浸在虎币带来的无尽繁华梦中。

  王永江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他面前的这份报告,就像一份帝国的病危通知书。

  他知道,他必须尽快将其呈送给首席张扬。

  如何向正处在权力和威望顶峰的首席,汇报这个冰冷而危险的真相?

  如何说服他相信,帝国这艘看似无敌的巨轮,水下已是裂痕累累?

  又如何能在各方势力的阻挠下,推行那必然充满阵痛的财政改革?

  这,是王永江执掌帝国财政以来,所面临的最巨大、最艰难的难题。

  这不仅仅是一份财政报告,更是一场关乎帝国生死存亡的预警。

  他的笔,沉重得几乎无法抬起。

  喜欢穿越1900年:主宰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