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夏,新海市下辖的临溪镇卫生院里,消毒水的味道混着窗外稻田的水汽,在走廊里漫开。周雨桐把白大褂下摆往腰间拢了拢,快步走向急诊室——她的马尾辫梢还沾着早上配药时溅到的酒精,走动时扫过身后的手写病历本,封皮上“临溪卫生院”的烫金字样已经磨得发淡。
“周医生!张大爷又喘不上气了!”护士小林的声音从急诊室里传出来,带着急慌。周雨桐推门进去,就看见张建国靠在病床上,嘴唇泛着青紫色,双手紧紧抓着床单,每一次呼吸都像扯着破风箱。
病床边的智能诊疗仪屏幕亮着,右上角的“诊断结果“一栏清晰地写着:普通感冒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建议口服抗病毒药物,留观4小时。屏幕左下角,一行不易察觉的小字显示着:“诊断支持:方舟量子云v5.2|数据合作方:康泰医疗集团”。
“怎么回事?早上AI不是说只是普通感冒吗?”周雨桐一边问,一边伸手摸向张建国的额头——不烫,但指尖能感觉到老人胸腔的震动比正常频率快了一倍。她又掀开老人的衣领,锁骨处的皮肤下,能看到细微的凹陷随着呼吸起伏,这是急性呼吸窘迫的典型症状,绝不是“普通感冒”能解释的。
“我也觉得不对劲,可仪器反复测了三次,都是这个结果。”小林递过来一张打印的检测报告,上面的血常规、血氧饱和度数据被标成了绿色的“正常范围”,但周雨桐一眼就看出了问题——血氧分压的数值卡在正常阈值的最低线,而中性粒细胞比例比标准值高了0.3,只是报告上没标红。
“拿我的病历本过来。”周雨桐没看报告,转身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那本封面磨边的手写病历。她翻到张建国的记录页,去年冬天的字迹还很清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5年,冬季易急性发作,对青霉素过敏”。她指尖在“慢阻肺”三个字上顿了顿,这是AI最容易忽略的既往病史——智能诊疗仪的数据库里,张建国的病史只录入了近3年的,去年冬天那次住院记录,不知为何没被同步进来。
“张大爷,您现在是不是觉得胸口发闷,像有块石头压着?”周雨桐弯下腰,声音放得温和。张建国点了点头,喘着气说:“是……早上还好好的,吃了AI开的药,反而更难受了……”
就在这时,急诊室的门被推开,一个穿浅灰色工装的男人走了进来。他戴着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盯着病床边的智能诊疗仪,手里拿着一个银色的平板。“您好,我是方舟量子云医疗板块的维护工程师,上官宇。刚才系统提示这里的诊疗仪出现数据异常,我来排查一下。”男人的声音很平静,手指在平板上划了两下,屏幕上立刻跳出临溪镇卫生院的AI诊疗数据日志。
“异常?这不是异常,是误诊。”周雨桐直起身,把手里的手写病历递到上官宇面前,“3床有5年慢阻肺病史,AI没调取到完整病史,把急性慢阻肺发作当成了普通感冒。要是真按这个诊断治,再拖几个小时,老人就该呼吸衰竭了。”
上官宇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病历本上——纸页上的字迹工整,关键症状旁边还画了小圈标注,比如“夜间咳嗽加重”“晨起痰多”,这些细节在AI的电子病历里根本没有。他点开平板上的系统后台,确实看到张建国的病史记录只到3年前,去年的住院数据显示“未同步”。“可能是数据同步延迟,乡镇卫生院的网络有时候不太稳定。”他解释道,手指在平板上操作,试图手动补充病史。
“延迟?我查了近一个月的病历,有三个类似的疑难病例,AI都归成了普通病症。”周雨桐指着病历本上的另几页,“李奶奶的早期胃癌,被当成了胃炎;王大叔的痛风急性发作,被当成了关节炎。这些都能用‘网络延迟’解释吗?”她的声音不算高,但每个字都很坚定,手指因为长期握笔,指节处有淡淡的茧子,此刻正按在“胃癌”两个字上。
上官宇的动作顿了顿。他来新海市周边乡镇维护系统快半年了,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直白地质疑AI。大多数时候,乡镇医生都会默认系统的诊断,毕竟“方舟量子云”是市里重点推广的民生工程,整合了全市的医疗数据,按道理不该出这么多疏漏。“技术本身是没问题的,可能是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没正确操作,比如录入病史时漏了项。”他坚持道,语气里带了点辩解——他的电脑屏保是上个月拍的临溪镇卫生院门口的照片,照片里几个老人正围着智能诊疗仪问东问西,他一直觉得,这套系统能给基层带来真正的便利。
“操作?我每天下班前都会核对当天的电子病历,确保病史录入完整。”周雨桐把病历本合上,封皮上的褶皱里还夹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是去年秋天她在医院门口捡的,“机器能算概率,算不出病人疼的程度;能存数据,存不下病人的既往病史里藏着的隐患。上官工程师,你维护的是数据,我面对的是人命。”
她的话让急诊室里静了下来。张建国的家属站在旁边,脸色从焦虑变成了后怕,小声问:“周医生,那现在该怎么治?”周雨桐立刻回过神,一边吩咐小林准备支气管扩张剂和吸氧设备,一边在电子病历上修改诊断:“急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立即吸氧,静脉滴注氨茶碱,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
上官宇站在旁边,看着周雨桐熟练地处理医嘱,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平板。他刚才在后台看到,那三个“误诊病例”的电子病历里,确实有完整的既往病史记录,但AI在诊断时,像是刻意跳过了那些关键信息,直接按“最常见病症”给出了结果。是系统BUG?还是……有人动过数据?
“上官工程师,要是排查出问题,麻烦告诉我一声。”周雨桐安顿好张建国,转身对他说。她的马尾辫上还沾着点消毒水的味道,眼神里没有刚才的争执,只剩认真,“这些老人信任AI,也信任我们,不能让他们因为数据问题出事。”
上官宇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走出急诊室。阳光照在他的平板屏幕上,映出屏保里那几个围着智能诊疗仪的老人——他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坚信的“技术能解决一切”,好像漏了点什么。而急诊室里,周雨桐把张建国的手写病历放进抽屉,里面还躺着一沓厚厚的纸页,每一页都记着不同病人的症状和病史,她盯着那沓病历,心里隐约觉得,AI的“异常”,可能不是偶然。
“周医生!张大爷又喘不上气了!”护士小林的声音从急诊室里传出来,带着急慌。周雨桐推门进去,就看见张建国靠在病床上,嘴唇泛着青紫色,双手紧紧抓着床单,每一次呼吸都像扯着破风箱。
病床边的智能诊疗仪屏幕亮着,右上角的“诊断结果“一栏清晰地写着:普通感冒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建议口服抗病毒药物,留观4小时。屏幕左下角,一行不易察觉的小字显示着:“诊断支持:方舟量子云v5.2|数据合作方:康泰医疗集团”。
“怎么回事?早上AI不是说只是普通感冒吗?”周雨桐一边问,一边伸手摸向张建国的额头——不烫,但指尖能感觉到老人胸腔的震动比正常频率快了一倍。她又掀开老人的衣领,锁骨处的皮肤下,能看到细微的凹陷随着呼吸起伏,这是急性呼吸窘迫的典型症状,绝不是“普通感冒”能解释的。
“我也觉得不对劲,可仪器反复测了三次,都是这个结果。”小林递过来一张打印的检测报告,上面的血常规、血氧饱和度数据被标成了绿色的“正常范围”,但周雨桐一眼就看出了问题——血氧分压的数值卡在正常阈值的最低线,而中性粒细胞比例比标准值高了0.3,只是报告上没标红。
“拿我的病历本过来。”周雨桐没看报告,转身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那本封面磨边的手写病历。她翻到张建国的记录页,去年冬天的字迹还很清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5年,冬季易急性发作,对青霉素过敏”。她指尖在“慢阻肺”三个字上顿了顿,这是AI最容易忽略的既往病史——智能诊疗仪的数据库里,张建国的病史只录入了近3年的,去年冬天那次住院记录,不知为何没被同步进来。
“张大爷,您现在是不是觉得胸口发闷,像有块石头压着?”周雨桐弯下腰,声音放得温和。张建国点了点头,喘着气说:“是……早上还好好的,吃了AI开的药,反而更难受了……”
就在这时,急诊室的门被推开,一个穿浅灰色工装的男人走了进来。他戴着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盯着病床边的智能诊疗仪,手里拿着一个银色的平板。“您好,我是方舟量子云医疗板块的维护工程师,上官宇。刚才系统提示这里的诊疗仪出现数据异常,我来排查一下。”男人的声音很平静,手指在平板上划了两下,屏幕上立刻跳出临溪镇卫生院的AI诊疗数据日志。
“异常?这不是异常,是误诊。”周雨桐直起身,把手里的手写病历递到上官宇面前,“3床有5年慢阻肺病史,AI没调取到完整病史,把急性慢阻肺发作当成了普通感冒。要是真按这个诊断治,再拖几个小时,老人就该呼吸衰竭了。”
上官宇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病历本上——纸页上的字迹工整,关键症状旁边还画了小圈标注,比如“夜间咳嗽加重”“晨起痰多”,这些细节在AI的电子病历里根本没有。他点开平板上的系统后台,确实看到张建国的病史记录只到3年前,去年的住院数据显示“未同步”。“可能是数据同步延迟,乡镇卫生院的网络有时候不太稳定。”他解释道,手指在平板上操作,试图手动补充病史。
“延迟?我查了近一个月的病历,有三个类似的疑难病例,AI都归成了普通病症。”周雨桐指着病历本上的另几页,“李奶奶的早期胃癌,被当成了胃炎;王大叔的痛风急性发作,被当成了关节炎。这些都能用‘网络延迟’解释吗?”她的声音不算高,但每个字都很坚定,手指因为长期握笔,指节处有淡淡的茧子,此刻正按在“胃癌”两个字上。
上官宇的动作顿了顿。他来新海市周边乡镇维护系统快半年了,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直白地质疑AI。大多数时候,乡镇医生都会默认系统的诊断,毕竟“方舟量子云”是市里重点推广的民生工程,整合了全市的医疗数据,按道理不该出这么多疏漏。“技术本身是没问题的,可能是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没正确操作,比如录入病史时漏了项。”他坚持道,语气里带了点辩解——他的电脑屏保是上个月拍的临溪镇卫生院门口的照片,照片里几个老人正围着智能诊疗仪问东问西,他一直觉得,这套系统能给基层带来真正的便利。
“操作?我每天下班前都会核对当天的电子病历,确保病史录入完整。”周雨桐把病历本合上,封皮上的褶皱里还夹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是去年秋天她在医院门口捡的,“机器能算概率,算不出病人疼的程度;能存数据,存不下病人的既往病史里藏着的隐患。上官工程师,你维护的是数据,我面对的是人命。”
她的话让急诊室里静了下来。张建国的家属站在旁边,脸色从焦虑变成了后怕,小声问:“周医生,那现在该怎么治?”周雨桐立刻回过神,一边吩咐小林准备支气管扩张剂和吸氧设备,一边在电子病历上修改诊断:“急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立即吸氧,静脉滴注氨茶碱,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
上官宇站在旁边,看着周雨桐熟练地处理医嘱,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平板。他刚才在后台看到,那三个“误诊病例”的电子病历里,确实有完整的既往病史记录,但AI在诊断时,像是刻意跳过了那些关键信息,直接按“最常见病症”给出了结果。是系统BUG?还是……有人动过数据?
“上官工程师,要是排查出问题,麻烦告诉我一声。”周雨桐安顿好张建国,转身对他说。她的马尾辫上还沾着点消毒水的味道,眼神里没有刚才的争执,只剩认真,“这些老人信任AI,也信任我们,不能让他们因为数据问题出事。”
上官宇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走出急诊室。阳光照在他的平板屏幕上,映出屏保里那几个围着智能诊疗仪的老人——他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坚信的“技术能解决一切”,好像漏了点什么。而急诊室里,周雨桐把张建国的手写病历放进抽屉,里面还躺着一沓厚厚的纸页,每一页都记着不同病人的症状和病史,她盯着那沓病历,心里隐约觉得,AI的“异常”,可能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