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飞白体-《三国:坏了,我成汉末魅魔了》

  所谓雅集,通俗来讲就是文会。

  如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在自己主持的兰亭雅集写了一副好字,所取之名便是在后世仍赫赫有名的《兰亭集序》。

  而这一次即将举行的阳翟雅集,据曹操所言规模也是相当大,主持者还是如今被大将军何进重用的袁氏子袁绍。

  “这次的阳翟雅集不仅名士云集,涉及颍川、南阳、汝阳三地世家大族。”

  “据传袁本初还请来了许劭,届时叔稷若是能文压群贤,说不得还能得到许劭的点评,自此名扬天下。”

  “叔稷无须有什么顾忌,操与本初乃是好友,自会在雅集上暗中帮衬叔稷一二,且叔稷能扬名,不仅是对泰山羊氏,就是对羊府君也是大有裨益。”

  双方之间的羁绊突飞猛进,让曹操对待羊耽无疑多了真心,这一番言辞也是完全在为羊耽考虑着。

  羊耽也明白这等盛会难得,乃是积攒名声的捷径。

  因此,在曹操离开了房间,羊耽又去向羊李氏请安过后,便回到了昨夜煮酒的凉亭思索起该做些什么准备。

  雅集一事,根据举行主持之人的偏好,内容也是略有差异。

  不过主要内容的大体范围,无外乎是诗词歌赋、书画乐礼、饮酒品茶、清谈论政。

  尤其是清谈论政,这也算是从古至今的汉人爱好了。

  论对时局朝政的认识深度,羊耽自然是比不过曹操那等混迹朝堂多年的老油子。

  但论长度,两世为人的羊耽却是舍我其谁?

  不过仅仅是嘴上功夫,不免显得有些务虚。

  且羊耽的年龄资历问题,也未必能使他人心服口服。

  而在羊耽陷入到沉思之时,今早那婢女又俏生生地走到了凉亭外候着。

  直至此时,羊耽才有真正有闲暇细细打量这婢女的样貌。

  瓜子般的小脸蛋,柳眉小眼,鼻若琼瑶,樱桃小嘴,显得整张脸是又嫩又小,就仿佛比羊耽的巴掌大一点。

  ‘还真是个美人胚子……’

  羊耽忍不住暗赞了一句。

  只能说,不愧是老曹精选。

  除了年岁偏小了点,羊耽一眼看过去甚至挑不出任何毛病。

  而眼见这婢女在凉亭外被晒得额头冒汗,却不敢轻易动一动,仿佛是生怕惹恼了羊耽似的。

  “进来。”

  羊耽道了句。

  那婢女略微一怔,这才连忙碎步走到了羊耽的面前,行了个万福礼,问道。

  “公子有什么吩咐婢子做的吗?”

  “不用这么紧张……”

  羊耽温声地说着,然后问道。“你有名字吗?”

  那婢女眼神黯淡了一瞬,又摇了摇头。

  不过,羊耽的目光扫了扫这婢女的手掌、脖颈等地方,大体能猜得出这是个官婢。

  官婢,也就是罪臣家属,被连带着打为贱籍的女子。

  或许在几年前,她还是个正儿八经的官小姐,所以才会被养得这么好。

  如今打为奴籍后,这小婢女过去的名字显然没有必要也不愿再提及。

  说起来,光武帝刘秀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三次下诏禁止杀、伤和虐待奴婢,以保护奴婢的生命。

  可惜,如今的朝廷就连百姓温饱都顾不上,更别说在乎家奴死活与否了。

  羊耽虽不会将人视为物品那般,但如今既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也明白这小婢女需要一些善意,便开口问道。

  “既然你没有名字,那给你取个名字如何?”

  这一次,这婢女似是终于感受到了羊耽的好意,眼眸都似是亮了亮,点了点头。

  旋即,羊耽上下打量了一下,看着她那纤细又不失饱满的身形,脑海里却不禁蹦出了曹操说过的一句话,道。

  “那就叫蓓蕾,如何?”

  “谢公子。”

  这时,羊耽看着柳眉弯弯的蓓蕾,这才发现她笑起来倒挺有感染力的。

  “帮我去找些笔墨纸砚……”

  羊耽的声音一顿,这才想起这个时期的蔡伦纸还没有改进,不仅价格昂贵,质量还相当一般,所以记载文字主要还是以竹简为主。

  “纸就不用了,取些笔墨来。”

  很快,蓓蕾就取了过来,并且主动地为羊耽磨墨。

  而羊耽拿着毛笔走到墙边,稍加思索后,以着这原身所掌握的“飞白体”书写了起来。

  飞白体乃是当世大家蔡邕所创书法笔法。

  因笔画中夹杂枯丝露白而得名,既可如流星飞瀑般疾驰,也可似秀发细线般延展,又兼具苍劲浑朴之风,多用于草书与行书。

  而泰山羊氏与蔡邕的关系,可谓是异常的紧密。

  在蔡邕避祸而远走吴会之地期间,往来依靠的基本都是泰山羊氏,就连蔡邕的次女蔡贞姬,也是嫁给了羊耽的二哥羊衜为继妻。

  因此,泰山羊氏子弟所学书法基本都是飞白体,且蔡邕还时时亲自指点羊氏子弟书法。

  回想起蔡邕所教飞白体的要旨,在墙上练字的羊耽渐入佳境。

  笔锋一时似流星划过苍穹,一时如快艇急驰水面,一时或悬崖瀑布飞纵,一时又像织布细线伸展……

  ‘好字。’

  捧着砚台跟在羊耽身旁的蓓蕾,看着墙上所留笔墨,不禁生出佩服之情。

  曾经还是位官小姐的时候,蓓蕾就异常喜爱书法,也曾用过苦工,练得了一手好字。

  这飞白体,蓓蕾自然也是有所研究。

  只是与羊耽相比,蓓蕾自问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若说蓓蕾对飞白体称得上是初窥门径,那么羊耽赫然已得了三分真意,称得上是书法大家了。

  羊耽并没有注意到身旁这朵小蓓蕾的心思,而是专注于手中之笔。

  来自“良师益友”的能力上扬,再兼之这段时间来武力的提升,这无疑也让羊耽的身体素质产生了明显变化。

  这使得羊耽再度练习起“飞白体”,这一手字很快就超过了原身的水平,甚至在点点滴滴回忆起蔡邕的教导下,渐渐具了三分神韵。

  以一句“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而赞,也不为之过。

  骤然,陷入回忆之中的羊耽脑海里浮现出一道倩影,笔锋也是随之一顿。

  那是蔡昭姬……

  那是身形飘然,独立于世,眉眼似总带着一丝愁意,而这丝愁意又凝于眼角化作了一点泪痣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