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夜风带着山里特有的凉意,卷着松针的气息掠过少林寺的青瓦。
明心离开明修的禅房时,檐角的铜铃正被风吹得轻响,像是在替那盏尚未熄灭的油灯送行。
他踩着月光铺就的石板路往西侧走去,僧袍下摆扫过石阶,发出细碎的摩擦声——明觉的禅房就在那片竹林背后,常年透着一股淡淡的檀香。
抬手叩门的瞬间,里面传来的念经声戛然而止。
三记轻响过后,木门“吱呀”一声被拉开,明觉披着月白僧衣站在门内,手中还捏着半卷《金刚经》,烛火在他眼底投下跳动的光影。
看清来人时,他捏着经文的手指微微收紧,眉峰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明心师兄?”
他的声音带着刚从打坐中抽离的沙哑,“并未听闻你回寺的消息,此刻过来,可是有什么事?”
明心脸上还带着方才对明修笑过的暖意,他挑了挑眉,目光越过明觉的肩头往禅房里扫了一眼。
那一眼极快,却足够看清里面的景象:靠窗的矮榻上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垫,墙根立着半人高的经架,最显眼的还是那张梨花木桌,桌上的青瓷茶壶正袅袅地飘着热气,四个茶杯倒扣着,像是早就预备着有人来。
明觉立刻会意,侧身让出半步,抬手做了个请的手势:“师兄快请进,山里夜凉,我刚沏了茶。”
明心迈步进门时,闻到的却不止茶香。
墙角的铜炉里燃着安神的沉香,与禅房外的竹香缠在一起,倒比别处多了几分静气。
他径直走到桌边坐下,指尖叩了叩茶壶壁,温热的触感顺着指腹漫上来。
不等明觉动手,他已拎起茶壶,倾斜的弧度刚好让琥珀色的茶水顺着杯沿滑入,不多不少正好半杯。
“你准备一下,”明心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的暖意漫过喉咙时,他才慢悠悠地开口,“明日早课过后,我带你和明修下山游历。”
明觉刚在对面坐下,闻言手一抖,差点碰倒桌边的经卷。
他抬眼时,烛火恰好晃过他的脸,能看见他瞳孔里的惊讶一点点漫开:“方丈……方丈竟也允了?”
“刚才去见的方丈,”明心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响,“他说,你这颗心在山里捂得太久,也该见见人间烟火了。”
明觉的视线落回自己交握的手上,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他喉结动了动,想说什么,却被明心抢先一步:“我知道你在怕什么。”
明心的声音沉了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温和,“之前你俗家兄长托人带信来,说你父亲卧病在床,盼你回去见最后一面,你把信烧了。你躲在藏经阁抄了三天《心经》,明觉,有些事不是你闭着眼,它就会自己消失的。”
“可是……”明觉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哼,“我既已出家,俗世的亲缘本就该断了。师父说过,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故什么?”明心打断他,伸手从经架上抽下一卷泛黄的《大唐西域记》,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推过去,“你自己看。贞观三年,玄奘法师离了长安,一路往西,过玉门关时差点被守关的士兵一箭射死,在沙漠里喝光了最后一滴水,靠着念《心经》撑到绿洲。到了高昌国,国王强留他当国师,他以绝食相抗,三天水米未进才换得放行。过雪山时,同行的侍从冻死了一半,他踩着冰碴子继续走——你以为他是为了那几本经书?”
明觉的目光落在书页上,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那烂陀寺”四个字。
“他在翻越山岭时说过,”明心的声音放轻了些,像是怕惊扰了什么,“所谓取经,不过是借一段路,把自己这颗心磨得透亮。取经,“经”者是代表经历人生的意思。”他看着明觉低头的模样,烛火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株被风雨压弯的竹子,“你躲在这禅房里敲经,敲得走钟声,敲不走心里的事。少林寺的武僧每日扎马步,不是为了练力气,是为了站得稳;咱们念经,也不是为了躲清净,是为了看得清。”
明觉的肩膀轻轻颤了一下,他抬起头时,眼眶有些发红:“我……我怕回去见了那些人,那些事,会忍不住……”
“忍不住什么?”明心反问,“忍不住哭,还是忍不住怒?哭了便哭了,怒了便怒了,佛祖坐在莲台上,见了人间百态也不会闭眼。”他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茶底的苦涩漫上来,继续说:“少林寺是一个佛教圣地,是一个禅武双修的地方,不是让你来避世的,所谓的修行,就应该多出去走走,经历人生百态,尝遍世间“酸甜苦辣咸”等,你把世间所有的情感都看透了,“贪嗔痴恨爱恶欲”,这些情感都影响不到你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僧人了。只要心中有佛,处处皆修行。”
最后这句话像颗石子,投在明觉心里荡开圈圈涟漪。
他沉默了许久,久到香炉里的沉香燃尽了半段,才轻轻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点认命的松动:“罢了,明日……我随你们去便是。”
明心这才露出笑意,起身时带起一阵风,吹得烛苗晃了晃:“明日早课,莫要迟到。”
“知道了,师兄。”明觉低头收拾着桌上的经书,听见门被轻轻带上的声音,忽然抬手按了按自己的胸口——那里好像没那么堵了,像是被夜风悄悄吹透了一角。
次日天还未亮,大雄宝殿的钟声就撞碎了晨雾。
明心踏着露水走进殿时,见明觉已经站在蒲团前,僧袍里还沾着草叶,想来是提前去后山练了趟拳。
明修则踮着脚够供桌上的烛台,小和尚刚长到能看清佛像的眉眼,每次早课都要数一遍莲座上的花瓣。
三个身影随着钟声起落,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殿门被晨光推开时,明心才对两个师弟说:“去取包袱吧,寺门口汇合。”
马棚里的两匹马早就醒了,枣红色的那匹不安地刨着蹄子,鬃毛上还挂着晨露。
明心离开明修的禅房时,檐角的铜铃正被风吹得轻响,像是在替那盏尚未熄灭的油灯送行。
他踩着月光铺就的石板路往西侧走去,僧袍下摆扫过石阶,发出细碎的摩擦声——明觉的禅房就在那片竹林背后,常年透着一股淡淡的檀香。
抬手叩门的瞬间,里面传来的念经声戛然而止。
三记轻响过后,木门“吱呀”一声被拉开,明觉披着月白僧衣站在门内,手中还捏着半卷《金刚经》,烛火在他眼底投下跳动的光影。
看清来人时,他捏着经文的手指微微收紧,眉峰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明心师兄?”
他的声音带着刚从打坐中抽离的沙哑,“并未听闻你回寺的消息,此刻过来,可是有什么事?”
明心脸上还带着方才对明修笑过的暖意,他挑了挑眉,目光越过明觉的肩头往禅房里扫了一眼。
那一眼极快,却足够看清里面的景象:靠窗的矮榻上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垫,墙根立着半人高的经架,最显眼的还是那张梨花木桌,桌上的青瓷茶壶正袅袅地飘着热气,四个茶杯倒扣着,像是早就预备着有人来。
明觉立刻会意,侧身让出半步,抬手做了个请的手势:“师兄快请进,山里夜凉,我刚沏了茶。”
明心迈步进门时,闻到的却不止茶香。
墙角的铜炉里燃着安神的沉香,与禅房外的竹香缠在一起,倒比别处多了几分静气。
他径直走到桌边坐下,指尖叩了叩茶壶壁,温热的触感顺着指腹漫上来。
不等明觉动手,他已拎起茶壶,倾斜的弧度刚好让琥珀色的茶水顺着杯沿滑入,不多不少正好半杯。
“你准备一下,”明心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的暖意漫过喉咙时,他才慢悠悠地开口,“明日早课过后,我带你和明修下山游历。”
明觉刚在对面坐下,闻言手一抖,差点碰倒桌边的经卷。
他抬眼时,烛火恰好晃过他的脸,能看见他瞳孔里的惊讶一点点漫开:“方丈……方丈竟也允了?”
“刚才去见的方丈,”明心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响,“他说,你这颗心在山里捂得太久,也该见见人间烟火了。”
明觉的视线落回自己交握的手上,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他喉结动了动,想说什么,却被明心抢先一步:“我知道你在怕什么。”
明心的声音沉了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温和,“之前你俗家兄长托人带信来,说你父亲卧病在床,盼你回去见最后一面,你把信烧了。你躲在藏经阁抄了三天《心经》,明觉,有些事不是你闭着眼,它就会自己消失的。”
“可是……”明觉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哼,“我既已出家,俗世的亲缘本就该断了。师父说过,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故什么?”明心打断他,伸手从经架上抽下一卷泛黄的《大唐西域记》,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推过去,“你自己看。贞观三年,玄奘法师离了长安,一路往西,过玉门关时差点被守关的士兵一箭射死,在沙漠里喝光了最后一滴水,靠着念《心经》撑到绿洲。到了高昌国,国王强留他当国师,他以绝食相抗,三天水米未进才换得放行。过雪山时,同行的侍从冻死了一半,他踩着冰碴子继续走——你以为他是为了那几本经书?”
明觉的目光落在书页上,指尖无意识地划过“那烂陀寺”四个字。
“他在翻越山岭时说过,”明心的声音放轻了些,像是怕惊扰了什么,“所谓取经,不过是借一段路,把自己这颗心磨得透亮。取经,“经”者是代表经历人生的意思。”他看着明觉低头的模样,烛火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株被风雨压弯的竹子,“你躲在这禅房里敲经,敲得走钟声,敲不走心里的事。少林寺的武僧每日扎马步,不是为了练力气,是为了站得稳;咱们念经,也不是为了躲清净,是为了看得清。”
明觉的肩膀轻轻颤了一下,他抬起头时,眼眶有些发红:“我……我怕回去见了那些人,那些事,会忍不住……”
“忍不住什么?”明心反问,“忍不住哭,还是忍不住怒?哭了便哭了,怒了便怒了,佛祖坐在莲台上,见了人间百态也不会闭眼。”他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茶底的苦涩漫上来,继续说:“少林寺是一个佛教圣地,是一个禅武双修的地方,不是让你来避世的,所谓的修行,就应该多出去走走,经历人生百态,尝遍世间“酸甜苦辣咸”等,你把世间所有的情感都看透了,“贪嗔痴恨爱恶欲”,这些情感都影响不到你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僧人了。只要心中有佛,处处皆修行。”
最后这句话像颗石子,投在明觉心里荡开圈圈涟漪。
他沉默了许久,久到香炉里的沉香燃尽了半段,才轻轻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点认命的松动:“罢了,明日……我随你们去便是。”
明心这才露出笑意,起身时带起一阵风,吹得烛苗晃了晃:“明日早课,莫要迟到。”
“知道了,师兄。”明觉低头收拾着桌上的经书,听见门被轻轻带上的声音,忽然抬手按了按自己的胸口——那里好像没那么堵了,像是被夜风悄悄吹透了一角。
次日天还未亮,大雄宝殿的钟声就撞碎了晨雾。
明心踏着露水走进殿时,见明觉已经站在蒲团前,僧袍里还沾着草叶,想来是提前去后山练了趟拳。
明修则踮着脚够供桌上的烛台,小和尚刚长到能看清佛像的眉眼,每次早课都要数一遍莲座上的花瓣。
三个身影随着钟声起落,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殿门被晨光推开时,明心才对两个师弟说:“去取包袱吧,寺门口汇合。”
马棚里的两匹马早就醒了,枣红色的那匹不安地刨着蹄子,鬃毛上还挂着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