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不虚此行-《劫烬归墟,登临至高》

  梯田里的水鸟被脚步声惊动,扑棱着翅膀飞起,掠过水面,激起的涟漪让星空倒影破碎又重组。

  朝暮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笛,轻轻吹奏起来。

  这笛声清越悠扬,与山风、溪水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梯田上空。

  白芷关闭了相关的信息屏幕,静静地站在陈轩身边。

  她的目光投向那片天地交融的星空,脸上露出难得的柔和。

  冰冷的夜风毫无遮拦地席卷而来,带着刺骨的凉意。

  那是高原山区特有的湿冷,穿透衣物后直钻骨髓。

  皮肤能清晰感受到风里夹杂的细小冰晶,如同无数根微型冰针在轻轻刺探。

  下方,那着名的元阳梯田此刻隐没在浓重的黑暗里。

  这片横跨红河、元阳、绿春三县的梯田群,总面积达19万亩,最多处竟有3000级层级。

  从海拔144米的河谷一直延伸到2000多米的山顶。

  此刻只有偶尔反射一点黯淡的天光,勾勒出层层叠叠、如同巨大指纹般盘旋而下的轮廓。

  田埂是哈尼族先民以红壤混合糯米浆夯实而成。

  它们高约半米,线条蜿蜒曲折,沉默地铺展到视线尽头,与远处哀牢山的剪影融为一体。

  “这也是一处人造的奇观了。”莉莉薇抱着胳膊,惊叹地哈出一口白气。

  白雾在冷空气中瞬间凝结成细小的冰粒。

  她的语气充满了惊叹。

  “这比我们在上面看的木头房子更加壮观!”

  她脚下的木栈道是当地松木搭建。

  年久失修的木板间嵌着干枯的稻草。

  这是哈尼族传统的防潮工艺,所以踩上去的时候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呻吟。

  每一步都带着摇摇欲坠的惊险。

  朝暮拢了拢绣着暗纹的披肩。

  羊毛材质的披肩隔绝了部分寒意,她沉默地望着下方无垠的黑暗,目光似乎能穿透夜色,看到梯田深处那纵横交错的灌溉沟渠。

  那是哈尼族“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智慧结晶。

  引山泉自上而下滋养着每一级梯田。

  白芷则再次化身考究党,她低头看向屏幕。

  上边正在不断跳动着复杂的气象和光学参数。

  “当前海拔1885米,空气湿度82%,大气能见度20公里,根据大气折射模型,日出前37分钟将出现最佳镜面反射效应。”

  陈轩没有说话,只是走到栈道最前端。

  最后停在那锈蚀的铁链前。

  这道铁链上布满了红褐色的锈迹,是雨水和山雾侵蚀的痕迹。

  链环连接处还卡着几片干枯的蕨类植物。

  他目光投向东方天际。

  在那深邃的墨蓝天幕上,星辰异常璀璨、清晰,银河的轮廓如同一条发光的丝带,仿佛触手可及。

  星光穿透稀薄的高原空气,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光点。

  连猎户座的腰带三星都能看清细微的颜色差异。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莉莉薇开始踱步,木栈道不堪重负地呻吟着。

  木板缝隙中偶尔有细小的碎石滚落,坠入下方的梯田。

  许久才传来微弱的声响。

  就在她几乎要再次开口询问时。

  陈轩平静的声音响起:“看。”

  东方,墨黑的天幕边缘,悄然渗入一丝极其微弱、难以察觉的灰白。

  这变化起初细微得如同错觉,如同在浓墨中滴入了一滴清水,但若凝神细看,便能发现那灰白正以极慢的速度晕染、扩散。

  仿佛直接稀释了浓重的夜色。

  下方,无边无际的梯田水面,仿佛被这丝微弱的天光唤醒。

  原本吸光的黑色水面开始泛起极淡的银辉。

  犹如一头沉睡了许久的巨兽睁开了眼。

  奇迹开始显现。

  原本漆黑一片的梯田,如同沉睡了亿万年的巨大镜面,开始苏醒。

  水面不再是吸光的黑洞,而是开始忠实地捕捉、反射着天幕上每一丝微妙的光线变化。

  稀疏的星辰,那些遥远而冰冷的光点,一颗、两颗、越来越多地坠落在下方层层叠叠的水镜之中。

  星子在水面的倒影并非静止,而是随着梯田细微的水流波动,泛起细碎的银鳞。

  仿佛银河被揉碎后洒在了大地上。

  天幕上的灰白不断蔓延、变亮,呈现出一种纯净而寒冷的钢青色,那是日出前特有的天光色调带着金属般的冷冽质感。

  而下方,数万亩梯田的水面,将这钢青色的天光成百上千倍地反射、增强。

  每一级梯田都是一面独立的镜子,又共同构成一片无边无际的液态钢镜。

  梯田的红壤田埂在天光下泛着淡淡的赭红色,如同给这面巨大的钢镜镶上了无数道细密的红边,更显奇幻。

  整个山谷变成了一个倒扣的、无比巨大的碗。

  碗壁是环绕的、影影绰绰的山峦剪影。

  山尖的轮廓锋利如刀,而碗底,是这片凝固的、光滑如最顶级金属、反射着整个苍穹的镜面世界。

  天空的钢青色是主调,水面倒映着同样色泽的天空。

  将这种冰冷而纯净的光泽无限放大、叠加,形成一种非人间的、极致的空灵与寂寥。

  尚未隐退的星辰,如同被随手洒落的钻石,清晰地镶嵌在上下两个对称的宇宙之中,让人分不清哪边是真实,哪边是倒影。

  仿佛抬脚就能踏入这片星海。

  “我的…老天…”

  莉莉薇的惊叹卡在喉咙里,变成了一声近乎窒息的抽气。

  她下意识地向前一步,扶住了冰冷潮湿的栏杆,栏杆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水霜,触感滑腻。

  她睁大了眼睛,琥珀色的瞳孔里倒映着下方奇幻的镜面宇宙。

  野性的火焰被一种纯粹的震撼取代,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片天地。

  朝暮静静地伫立着。

  原本拢着披肩的手不知何时已悄然放下。

  她凝视着下方那片巨大的、倒映着苍穹的水镜,清冷的眼眸深处,似乎也有星辰在闪烁、流转。

  那镜中的世界,仿佛映照着她内心某种永恒的静谧,她的裙摆被夜风轻轻吹动,与梯田的倒影相映,如同画中人。

  白芷早已关闭了平板。

  屏幕的蓝光熄灭,她微张着嘴,眼睛几乎是一眨也不眨。

  就这么紧紧盯着下方那片超越了所有数据和模型的、活生生的光学奇观。

  理性的壁垒在无边的镜面前似乎被无声地穿透。

  她能清晰看到水面反射的天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光晕,感受到那种极致的视觉冲击。

  她下意识地扶了扶化形眼镜的奇物。

  镜面上凝结的细小水珠模糊了视线,仿佛要确认自己看到的并非幻觉。

  寒气如细密的针,透过衣物刺入肌肤,让人忍不住打寒颤。

  木栈道在寂静中发出轻微的“嘎吱”声,与远处偶尔传来的山鸟啼鸣交织,成了这片寂静中唯一的声响。

  陈轩依旧站在最前方,身影融入这片天地初开的钢青色光芒里,成了这片镜面宇宙边缘一个沉默的剪影。

  衣角翻飞间,竟与天地融为一体。

  “不虚此行!”

  “现在该去下一站了!”

  ……

  太行山的脉搏,在长明村万崖绝壁的冰冷岩石深处隐隐搏动。这片由石英砂岩构成的山脉。

  二氧化硅含量高达 95%,硬度达到7级,是地球上最坚硬的岩石之一。

  亿万年的地壳运动让它形成了陡峭的垂直崖壁,高达百米,如刀削斧劈。

  越野车最终停在一处隐蔽的山坳,前方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垂直岩壁,高耸入云,隔绝了视线。

  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开凿在坚硬岩壁上的狭窄隧道口,如同巨兽的咽喉,散发着阴冷潮湿的气息和岩石粉尘的味道。

  那是石英砂岩被开凿后产生的二氧化硅粉尘,吸入后带着细微的磨砂感。

  入口处同样挂着“施工重地,禁止入内”的黄色警示牌,牌子边缘已经被山风吹得卷边,上面沾满了岩屑。

  “又要钻洞?”

  莉莉薇好奇道,她打量着那黑洞洞的入口,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轻快。

  “美妙的石头还真多。”

  她踢了踢脚下一块松动的碎石。

  这里的碎石都是典型的石英砂岩,呈灰白色,棱角锋利。

  滚落悬崖后,久久听不到回音,足见下方深渊之深。

  朝暮的目光则越过隧道口,投向远处群峰嶙峋的剪影。

  那些山峰的岩层呈叠层状,清晰可见,记录着亿年前浅海沉积的痕迹。

  晨风拂动她的发丝,此时的她的神情若有所思。

  白芷则蹲下身,手指捻起入口处堆积的一层新鲜石粉,石粉细腻如面粉,呈淡灰色。

  她将石粉凑到鼻尖闻了闻,带着岩石特有的干燥气息。

  又仔细看了看岩壁开凿的痕迹。

  “岩质为石英砂岩,硬度高,莫氏硬度7级,近期有重型机械作业痕迹,岩壁上的凿痕间距均匀,深度约5厘米,是液压凿岩机留下的。”

  “内部隧道结构稳定性需实测,粉尘浓度检测为每立方米8毫克,超过安全标准3倍,建议佩戴防护。”

  陈轩没有回应任何质疑或建议。

  接触的稍微多一些后,他就发现了白芷其实有很严重的科研癖,尤其是在没去过的地方和没见过的事物面前。

  陈轩第一个侧身,身影没入了那条如同巨岩裂痕般的隧道。

  莉莉薇笑着跟了进去。

  隧道内一片漆黑,空气冰凉刺骨,温度比洞外低了足足5c,弥漫着浓重的、带着铁锈味的岩石粉尘气味。

  每一次呼吸都感觉有细微的颗粒摩擦着喉咙,带着干涩的痒意。

  脚下是粗粝不平的开凿面,深一脚浅一脚,凸起的岩石棱角锋利,稍不留意就会绊倒。

  岩壁上布满了钢钎凿击的圆形凹坑,密集如蜂窝。

  部分凹坑还残留着金属碎屑。

  唯有白芷手腕上微型手电射出的一束稳定白光,勉强撕开前方浓稠的黑暗,照亮坑洼的岩壁和头顶犬牙交错的嶙峋怪石。

  那些岩石如同倒挂的猛兽,仿佛下一秒就会坠落。

  冰冷的岩壁不断挤压着身体两侧,带来一种沉重的压迫感,隧道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肩膀能清晰感受到岩壁的冰凉和粗糙。

  隧道并非笔直,而是随着山势蜿蜒向上,坡度约为30度。

  行走起来格外费力。

  黑暗和狭窄放大了感官,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压抑的呼吸和岩石深处偶尔传来的不明原因的沉闷“咔哒”声在死寂中回荡。

  那是岩层受力产生的细微裂缝扩展的声音。

  不知在黑暗中行走了多久。

  前方终于透进一丝与手电光截然不同的、极其微弱的灰白色。

  那光线越来越强,伴随着猛然灌入的、冰凉而强劲的山风,吹散了隧道里淤积的沉闷空气,也带来了山林特有的清新凛冽。

  风中夹杂着松针和湿润泥土的气息,让人精神一振。

  眼前骤然开阔。

  他们站在了长崖山路的核心地带。

  这是一段完全悬在垂直绝壁中段、尚未对游客开放的施工延伸段。

  脚下是粗糙浇筑、尚未铺设平整的水泥路基。

  水泥呈淡灰色,表面还留着振捣棒的痕迹。

  边缘处甚至能看到裸露的钢筋。

  钢筋直径约20毫米,表面已经泛起红褐色的锈迹。

  一道用简易脚手架钢管和锈蚀铁丝网临时拼凑的护栏,象征性地拦在万丈深渊之前。

  钢管上的锈迹斑驳,铁丝网布满了孔洞,让人不敢完全依靠。

  护栏之外,是令人眩晕的虚空,深不见底,只有稀薄的灰白云雾在下方极远处无声地流淌。

  云雾的流动速度极慢,如同凝固的棉絮。

  凛冽如刀的寒风毫无阻碍地呼啸而过。

  风速很高,吹得人几乎站立不稳,衣袂猎猎作响,头发疯狂舞动。

  巨大的、刀削斧劈般的赭红色岩壁,如同沉默的巨人,就在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向上拔起,直插头顶那片正缓缓褪去墨蓝透出鸭蛋青色的黎明天空。

  岩壁上布满了水流冲刷的竖向纹路,深浅不一,最深处达10厘米,是亿万年雨水侵蚀的痕迹,部分区域还长着耐旱的苔藓呈暗绿色。

  为冰冷的岩石增添了一丝生机。

  而对面的山峰,在渐亮的天光里显露出雄浑粗犷的轮廓。

  岩层的叠层结构清晰可见,记录着地球亿万年的变迁,沉默地矗立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