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结算的余波尚在洲际板块间暗涌。
陈轩的私人飞梭已先一步掠过长城垛口。
莉莉薇赤红的发丝被高空罡风拂散。
缠上她腕间,由流转的灰焰编织出的护身符。
暖意顺着绳结漫进肌理。
朝暮背弓倚舷,新换的墨色衣袂扫过云海惊起几缕凝结的霜雾。
白芷没有穿藏袍,而是同样换上了一身古装,露了一手素手烹茶的本事。
紫砂小壶溢出的茶香与舷窗外烽火台的残雪氤氲交织,竟将凛冽寒风都揉得温润。
“第一站。”
陈轩指尖轻叩船舷,目光落向云下破晓的天际。
“好好看一场人间最隆重的日出。”
故宫太和殿金顶管理员刚撕下昨夜贴的“禁止攀爬”告示。
转身擦拭汉白玉栏杆时,陈轩四人已坐在太和殿屋脊的鸱吻旁。
这对重达千斤的铜铸神兽覆着三百年铜绿。
眼睑处凝着未化的霜花,霜粒棱角分明,竟如工匠精雕的碎玉。
莉莉薇指尖划过神兽利爪,融下一小块嵌在缝隙里的琉璃碎。
那是康熙年间官窑烧制的“孔雀蓝”釉料。
阳光下泛着靛蓝光泽,边缘还留着熔融时的流动痕迹。
晨光刺破筒子河的薄雾,斜斜洒在鎏金瓦当。
每片瓦都由铜胎鎏金制成。
厚达三分的金层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霜粒遇光渐融,顺着瓦垄汇成细线,坠在鸱吻纹路里,竟似淌着千年不涸的金泉。
下方广场的金砖地面在晨光中泛着墨玉光泽。
每块砖缝都嵌着糯米石灰浆的残痕。
那是明代工匠“磨砖对缝”的绝技。
升旗仪仗队的正步声铿锵有力,却被高空气流揉碎成断断续续的回响。
与太和殿七层飞檐下的斗拱共鸣。
那些卯榫交错的木构如累叠的玉琮。
榫眼间还卡着明清更替时的银杏果壳。
陈轩靴底碾过瓦缝间的积尘,震落一片嵌着暗龙纹的琉璃残片。
龙纹采用“堆塑”工艺,鳞片凸起如真。
边缘仿佛还留着工匠指尖的温度痕迹。
白芷递过一盏暖玉杯。
茶汤澄澈得能照见殿顶的脊兽群。
正脊两端的鸱吻、垂脊上的走兽依次排开,从龙、凤、狮子到行什。
十只瑞兽的翎毛、爪牙都清晰可辨。
连走兽眼睛里嵌的琉璃珠都闪着微光。
“古代时,就连地球的皇帝登基也上不来吧?”
莉莉薇晃着悬空的脚,鞋尖金铃轻响,惊起脊兽角上栖息的乌鸦。
黑羽掠过晨光,投下细碎阴影,落在下方丹陛的九龙浮雕上,与石刻的龙鳞虚实交织。
“他们走丹陛,拜的是皇权。”
白芷指尖轻拨茶盏,茶汤泛起涟漪,将檐角的风铃影子晃成银带。
“你脚下踩着的可是龙脉逆鳞,太和殿的龙椅正对着子午线,而这鸱吻恰在龙脉的‘天关’位,寻常人踏足即遭天谴。”
陈轩轻笑,抬手接住一片飘落的银杏叶。
叶片脉络如描金的纹路,在掌心化作金粉,随风洒向下方的琉璃瓦,与晨光交映成辉,竟在广场地面投下流动的龙形光斑。
二人轻声谈论着古典的文化。
一个是少数民族的女孩儿,另一个则来自异界。
这一幕也是颇为的神奇,让陈轩感到有趣。
……
华山长空栈道。
南峰东侧山腰的长空栈道上,朽木与新换的方木交错铺展。
朽木的年轮如晕开的墨痕,新木的切口还泛着松脂的清香。
铁桩深深嵌入华山花岗岩,表面的锈迹与游客抓出的包浆交织成暗红色。
最粗的一根桩子上还留着东瀛鬼子入侵时的弹痕。
凹痕处凝结着细小的盐霜。
那是登山者掌心的汗渍历经岁月析出的结晶。
宽不足三十公分的栈道外,是深不见底的云雾,云雾中隐约传来山谷的风声,如远古的呜咽。
游客们系着安全索,紧贴崖壁缓缓挪动,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却没人敢低头俯瞰。
下方千米处的山谷里,松树如针尖般细小,溪水如银线般闪烁。
陈轩四人站在“悬崖勒马”摩崖石刻旁。
石刻的字迹遒劲有力,是明代隐士所题。
笔画间还留着凿刻时的崩裂痕迹。
朝暮刀鞘轻叩岩壁,千年冻土瞬间绽出冰梯。
上边的冰棱如水晶般剔透,顺着绝壁直通南峰孤松。
梯级上凝结着松针的剪影,踩上去时发出清脆的冰裂声。
但却丝毫不觉湿滑。
踏在冰梯上,能清晰感受到崖壁的微凉。
松针上的积雪簌簌坠落,砸向下方观景台,惊得游客纷纷仰头。
但却只能看见四道剪影融进初升的红霞。
冰梯在晨光触碰的瞬间汽化,化作一缕白雾消散,只留下岩壁上淡淡的冰晶印记。
南峰孤松下。
朝暮的指尖挑起石缝里的锈蚀铜牌。
铜牌背面竟刻着蝇头小楷,是韩愈当年投书的残句。
“愈恐高,不敢下,唯盼归乡”。
字迹虽淡,却能想见他趴在栈道上颤抖的模样。
“当年韩愈至此,见栈道险绝,投书而哭。”
朝暮将铜牌抛给莉莉薇。
“他若敢走你铺的冰梯,倒也配得上文起八代之衰的名声。”
莉莉薇每日空闲时最大的乐趣便是看书和纪录片。
搭配她强悍的精神力,吸纳知识的速度不仅快,而且还极度的牢固。
只见莉莉薇把玩着铜牌,指尖灰焰一闪。
锈蚀尽数褪去,露出底下清晰的铭文。
青铜的本色泛着暖光。
“这老夫子胆子也太小了,这般云海盛景,错过多可惜。”
陈轩倚着孤松远眺。
那是一棵树龄逾千年的油松,枝干如虬龙般探向云海。
松针带着雪后的清冽气息。
云海翻涌间,华山诸峰如剑笋林立,东峰的朝阳峰、西峰的莲花峰都裹着云雾,唯有南峰的绝顶露在外面。
他抬手一引,崖间云雾竟凝成一杯清冽山泉,递到白芷唇边:
“尝尝,三千年雪水酿的茶,混着华山松的树脂清香。”
“好生难得。”
……
敦煌,月牙泉。
正午的鸣沙山沙粒滚烫,踩上去能感受到热量顺着鞋底往上窜。
沙粒是石英砂与长石的混合体,晶莹剔透如细碎的水晶。
阳光照射时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驼队绕着警戒线缓缓前行,骆驼的蹄子踩在沙地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蹄印。
驼铃声在沙丘间回荡,与鸣沙山特有的“沙鸣”交织。
那是风吹过沙粒间隙时发出的嗡嗡声。
如古寺的铜钟共鸣。
陈轩掌心轻轻下压,躁动的流沙陡然静止。
金色沙粒如凝固的浪涛,连风都似被定格,沙粒间的空隙里还留着蜥蜴爬过的痕迹,细小的爪印清晰可辨。
四人走入泉心,澄澈的水面自动分涌,化作晶莹剔透的水晶甬道。
甬道两侧,月牙泉的水草轻轻摇曳。
眼子草的叶片肥厚,茎秆带着淡淡的咸涩味。
轮藻的绿色球状体在水中轻轻滚动。
尾端的冰晶折射出七彩光斑。
泉底倒映着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藻井,那些飞天竟分着朝代。
北魏的飞天衣袂贴体,线条硬朗如西域弯刀,带着犍陀罗艺术的痕迹。
唐代的则飘举如仙,裙摆缀着细碎的金箔,是莫高窟第320窟的珍品。
反弹琵琶的伎乐天衣带飘飘,竟似活了过来,拂过莉莉薇的裙摆,留下一缕淡淡的檀香。
那是壁画上矿物颜料“檀香石”的气息,历经千年仍未消散。
白芷弯腰轻抚水面,指尖划过之处,壁画上的色彩愈发鲜活。
青绿山水是石青、石绿颜料。
赭石飞天是赤铁矿研磨而成,颜料颗粒在水中清晰可见。
恍若闯入千年佛国。
泉外风沙复起时,监控室里的管理员盯着屏幕,只见四人的脚印在沙地上凭空消失,沙粒流动间,连一丝痕迹都未曾留下。
“显灵了?”
管理员对着报话机结巴,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
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沙丘,却没发现沙塔顶端的冰晶正折射着正午的阳光,如一颗悬空的钻石。
莉莉薇站在路边噗嗤笑出声。
她从袖中摸出一颗奶糖,掷向泉边的骆驼。
这头骆驼低头叼住,嚼得津津有味,嘴角溢出的糖沫落在沙地上,引来几只蚂蚁。
“什么是显灵?”
她转头看向陈轩:“明明是我们的脚,比风沙更懂隐身。”
陈轩掌心轻抬,静止的流沙再次流动,却在四人身后堆成一座小小的沙塔。
那座塔尖嵌着一颗未化的冰晶,映着正午的烈日,沙塔的每层都仿照明代佛塔的形制,棱角分明如雕刻而成。
……
漓江。
渔火初上时,漓江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黄布滩的水下黄色石板如铺展的锦缎,阳光穿透水面时,石板上的水草影子如绣线般交错。
这便是“黄布倒影”的由来。
二十元纸币背景图的取景地挤满了画舫,游客们举着相机,镜头上凝结着水雾,快门声此起彼伏。
这些声响与漓江的流水声交织成乐章。
陈轩竹篙轻点,小小的蚱蜢舟竟垂直驶上峭壁,船底的青苔印在岩壁的九马画山旁,与千年古画融为一体。
青苔的绿色与岩石的赭红相映,如泼墨后的点染。
白芷指尖划过岩壁,那里隐约可见徐悲鸿未完成的素描线。
铅笔的炭黑与岩石的赭红交融成赭石色。
最右侧那匹“饮水马”的眼窝处,线条还留着修改的痕迹。
岩壁上的九马或昂首或低头,有的扬蹄嘶鸣,有的低头饮水,最左侧的“卧马”鬃毛处还嵌着细小的贝壳化石。
亿年前这里曾是海洋。
江面忽起浓雾,白蒙蒙的水汽如轻纱般笼罩着峭壁,带着漓江特有的湿润气息。
雾滴落在皮肤上凉丝丝的,冒出一股淡淡的水藻清香。
等摄影团换上长焦镜头,浓雾散去,峭壁上只剩一道未干的水痕,顺着岩壁滴落,恰好落进下方渔翁的鸬鹚竹篓。
每一个竹篓里的鱼群受惊跳跃。
那些溅起的水花仿佛都带着桂花的甜香。
其实那是岸边桂树的花瓣被风吹进了江里。
莉莉薇趴在船边,伸手去摸岩壁上的古画。
她的指尖刚触碰到岩石,便有细小的水珠渗出,凝成一串晶莹的水链。
这一串串的水链坠落时,竟在水面映出九马的完整身影。
“比水墨鲜活多了。”
陈轩掸落肩头的凤尾竹叶,叶片上还带着漓江的水汽。
脉络间嵌着细小的沙粒。
“可惜画家只敢远观,不懂这般亲临的滋味。”
朝暮取出瑶琴,指尖轻拨,琴声与漓江的流水声交织,竟引得水中的光倒刺鲃跃出水面。
银鳞上带着水藻的绿痕。
落在水面时溅起的水花如碎玉般散落。
白芷靠在船舷,手指轻叩船板,节奏与琴声相合。
远处的渔火仿佛也跟着摇曳,灯光在水面的倒影如流动的金线,与天空的倒影交织成网。
……
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
暴风雪肆虐的卡瓦格博峰,6740米的海拔让空气稀薄如纱。
狂风裹挟着雪粒,砸得帐篷噼啪作响,雪粒如冰针般锋利,能穿透厚重的登山服。
登山队被困在半山腰的营地,队员们咒骂着“神山不容征服”,语气里满是绝望。
他们的氧气瓶在寒风中结着白霜,呼出的气息瞬间凝成冰雾。
而主峰刃脊之上,陈轩正支着一口小铜锅煮酥油茶,火焰是温暖的橘红色,将周围的风雪都挡在三尺之外。
力场在地面凝成淡淡的光圈。
雪粒落在光圈边缘便化作清水,顺着圈沿流淌成细小的溪流。
冰裂声在某种超凡力量的抚慰下渐渐平息。
连带着更远处狂暴的风雪也慢慢地变得温和了起来。
这让那支登山队重新赞美起神山的仁慈。
茶烟袅袅升起,竟在半空凝成十三座太子峰的虚影。
与真实的山峰相映成趣。
虚影的轮廓比真实山峰更显缥缈,如鎏金的幻影。
朝暮的弓臂磕碎脚边的冰晶,雪沫溅起,化作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飘向山腰的经幡堆。
那些经幡是蓝、白、红、绿、黄五色,分别代表天空、云朵、火焰、绿水、大地。
哈达落在经幡上时,经幡在风雪中猎猎作响,似在回应这份馈赠。
陈轩的私人飞梭已先一步掠过长城垛口。
莉莉薇赤红的发丝被高空罡风拂散。
缠上她腕间,由流转的灰焰编织出的护身符。
暖意顺着绳结漫进肌理。
朝暮背弓倚舷,新换的墨色衣袂扫过云海惊起几缕凝结的霜雾。
白芷没有穿藏袍,而是同样换上了一身古装,露了一手素手烹茶的本事。
紫砂小壶溢出的茶香与舷窗外烽火台的残雪氤氲交织,竟将凛冽寒风都揉得温润。
“第一站。”
陈轩指尖轻叩船舷,目光落向云下破晓的天际。
“好好看一场人间最隆重的日出。”
故宫太和殿金顶管理员刚撕下昨夜贴的“禁止攀爬”告示。
转身擦拭汉白玉栏杆时,陈轩四人已坐在太和殿屋脊的鸱吻旁。
这对重达千斤的铜铸神兽覆着三百年铜绿。
眼睑处凝着未化的霜花,霜粒棱角分明,竟如工匠精雕的碎玉。
莉莉薇指尖划过神兽利爪,融下一小块嵌在缝隙里的琉璃碎。
那是康熙年间官窑烧制的“孔雀蓝”釉料。
阳光下泛着靛蓝光泽,边缘还留着熔融时的流动痕迹。
晨光刺破筒子河的薄雾,斜斜洒在鎏金瓦当。
每片瓦都由铜胎鎏金制成。
厚达三分的金层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霜粒遇光渐融,顺着瓦垄汇成细线,坠在鸱吻纹路里,竟似淌着千年不涸的金泉。
下方广场的金砖地面在晨光中泛着墨玉光泽。
每块砖缝都嵌着糯米石灰浆的残痕。
那是明代工匠“磨砖对缝”的绝技。
升旗仪仗队的正步声铿锵有力,却被高空气流揉碎成断断续续的回响。
与太和殿七层飞檐下的斗拱共鸣。
那些卯榫交错的木构如累叠的玉琮。
榫眼间还卡着明清更替时的银杏果壳。
陈轩靴底碾过瓦缝间的积尘,震落一片嵌着暗龙纹的琉璃残片。
龙纹采用“堆塑”工艺,鳞片凸起如真。
边缘仿佛还留着工匠指尖的温度痕迹。
白芷递过一盏暖玉杯。
茶汤澄澈得能照见殿顶的脊兽群。
正脊两端的鸱吻、垂脊上的走兽依次排开,从龙、凤、狮子到行什。
十只瑞兽的翎毛、爪牙都清晰可辨。
连走兽眼睛里嵌的琉璃珠都闪着微光。
“古代时,就连地球的皇帝登基也上不来吧?”
莉莉薇晃着悬空的脚,鞋尖金铃轻响,惊起脊兽角上栖息的乌鸦。
黑羽掠过晨光,投下细碎阴影,落在下方丹陛的九龙浮雕上,与石刻的龙鳞虚实交织。
“他们走丹陛,拜的是皇权。”
白芷指尖轻拨茶盏,茶汤泛起涟漪,将檐角的风铃影子晃成银带。
“你脚下踩着的可是龙脉逆鳞,太和殿的龙椅正对着子午线,而这鸱吻恰在龙脉的‘天关’位,寻常人踏足即遭天谴。”
陈轩轻笑,抬手接住一片飘落的银杏叶。
叶片脉络如描金的纹路,在掌心化作金粉,随风洒向下方的琉璃瓦,与晨光交映成辉,竟在广场地面投下流动的龙形光斑。
二人轻声谈论着古典的文化。
一个是少数民族的女孩儿,另一个则来自异界。
这一幕也是颇为的神奇,让陈轩感到有趣。
……
华山长空栈道。
南峰东侧山腰的长空栈道上,朽木与新换的方木交错铺展。
朽木的年轮如晕开的墨痕,新木的切口还泛着松脂的清香。
铁桩深深嵌入华山花岗岩,表面的锈迹与游客抓出的包浆交织成暗红色。
最粗的一根桩子上还留着东瀛鬼子入侵时的弹痕。
凹痕处凝结着细小的盐霜。
那是登山者掌心的汗渍历经岁月析出的结晶。
宽不足三十公分的栈道外,是深不见底的云雾,云雾中隐约传来山谷的风声,如远古的呜咽。
游客们系着安全索,紧贴崖壁缓缓挪动,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却没人敢低头俯瞰。
下方千米处的山谷里,松树如针尖般细小,溪水如银线般闪烁。
陈轩四人站在“悬崖勒马”摩崖石刻旁。
石刻的字迹遒劲有力,是明代隐士所题。
笔画间还留着凿刻时的崩裂痕迹。
朝暮刀鞘轻叩岩壁,千年冻土瞬间绽出冰梯。
上边的冰棱如水晶般剔透,顺着绝壁直通南峰孤松。
梯级上凝结着松针的剪影,踩上去时发出清脆的冰裂声。
但却丝毫不觉湿滑。
踏在冰梯上,能清晰感受到崖壁的微凉。
松针上的积雪簌簌坠落,砸向下方观景台,惊得游客纷纷仰头。
但却只能看见四道剪影融进初升的红霞。
冰梯在晨光触碰的瞬间汽化,化作一缕白雾消散,只留下岩壁上淡淡的冰晶印记。
南峰孤松下。
朝暮的指尖挑起石缝里的锈蚀铜牌。
铜牌背面竟刻着蝇头小楷,是韩愈当年投书的残句。
“愈恐高,不敢下,唯盼归乡”。
字迹虽淡,却能想见他趴在栈道上颤抖的模样。
“当年韩愈至此,见栈道险绝,投书而哭。”
朝暮将铜牌抛给莉莉薇。
“他若敢走你铺的冰梯,倒也配得上文起八代之衰的名声。”
莉莉薇每日空闲时最大的乐趣便是看书和纪录片。
搭配她强悍的精神力,吸纳知识的速度不仅快,而且还极度的牢固。
只见莉莉薇把玩着铜牌,指尖灰焰一闪。
锈蚀尽数褪去,露出底下清晰的铭文。
青铜的本色泛着暖光。
“这老夫子胆子也太小了,这般云海盛景,错过多可惜。”
陈轩倚着孤松远眺。
那是一棵树龄逾千年的油松,枝干如虬龙般探向云海。
松针带着雪后的清冽气息。
云海翻涌间,华山诸峰如剑笋林立,东峰的朝阳峰、西峰的莲花峰都裹着云雾,唯有南峰的绝顶露在外面。
他抬手一引,崖间云雾竟凝成一杯清冽山泉,递到白芷唇边:
“尝尝,三千年雪水酿的茶,混着华山松的树脂清香。”
“好生难得。”
……
敦煌,月牙泉。
正午的鸣沙山沙粒滚烫,踩上去能感受到热量顺着鞋底往上窜。
沙粒是石英砂与长石的混合体,晶莹剔透如细碎的水晶。
阳光照射时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驼队绕着警戒线缓缓前行,骆驼的蹄子踩在沙地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蹄印。
驼铃声在沙丘间回荡,与鸣沙山特有的“沙鸣”交织。
那是风吹过沙粒间隙时发出的嗡嗡声。
如古寺的铜钟共鸣。
陈轩掌心轻轻下压,躁动的流沙陡然静止。
金色沙粒如凝固的浪涛,连风都似被定格,沙粒间的空隙里还留着蜥蜴爬过的痕迹,细小的爪印清晰可辨。
四人走入泉心,澄澈的水面自动分涌,化作晶莹剔透的水晶甬道。
甬道两侧,月牙泉的水草轻轻摇曳。
眼子草的叶片肥厚,茎秆带着淡淡的咸涩味。
轮藻的绿色球状体在水中轻轻滚动。
尾端的冰晶折射出七彩光斑。
泉底倒映着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藻井,那些飞天竟分着朝代。
北魏的飞天衣袂贴体,线条硬朗如西域弯刀,带着犍陀罗艺术的痕迹。
唐代的则飘举如仙,裙摆缀着细碎的金箔,是莫高窟第320窟的珍品。
反弹琵琶的伎乐天衣带飘飘,竟似活了过来,拂过莉莉薇的裙摆,留下一缕淡淡的檀香。
那是壁画上矿物颜料“檀香石”的气息,历经千年仍未消散。
白芷弯腰轻抚水面,指尖划过之处,壁画上的色彩愈发鲜活。
青绿山水是石青、石绿颜料。
赭石飞天是赤铁矿研磨而成,颜料颗粒在水中清晰可见。
恍若闯入千年佛国。
泉外风沙复起时,监控室里的管理员盯着屏幕,只见四人的脚印在沙地上凭空消失,沙粒流动间,连一丝痕迹都未曾留下。
“显灵了?”
管理员对着报话机结巴,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
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沙丘,却没发现沙塔顶端的冰晶正折射着正午的阳光,如一颗悬空的钻石。
莉莉薇站在路边噗嗤笑出声。
她从袖中摸出一颗奶糖,掷向泉边的骆驼。
这头骆驼低头叼住,嚼得津津有味,嘴角溢出的糖沫落在沙地上,引来几只蚂蚁。
“什么是显灵?”
她转头看向陈轩:“明明是我们的脚,比风沙更懂隐身。”
陈轩掌心轻抬,静止的流沙再次流动,却在四人身后堆成一座小小的沙塔。
那座塔尖嵌着一颗未化的冰晶,映着正午的烈日,沙塔的每层都仿照明代佛塔的形制,棱角分明如雕刻而成。
……
漓江。
渔火初上时,漓江水面泛起粼粼波光。
黄布滩的水下黄色石板如铺展的锦缎,阳光穿透水面时,石板上的水草影子如绣线般交错。
这便是“黄布倒影”的由来。
二十元纸币背景图的取景地挤满了画舫,游客们举着相机,镜头上凝结着水雾,快门声此起彼伏。
这些声响与漓江的流水声交织成乐章。
陈轩竹篙轻点,小小的蚱蜢舟竟垂直驶上峭壁,船底的青苔印在岩壁的九马画山旁,与千年古画融为一体。
青苔的绿色与岩石的赭红相映,如泼墨后的点染。
白芷指尖划过岩壁,那里隐约可见徐悲鸿未完成的素描线。
铅笔的炭黑与岩石的赭红交融成赭石色。
最右侧那匹“饮水马”的眼窝处,线条还留着修改的痕迹。
岩壁上的九马或昂首或低头,有的扬蹄嘶鸣,有的低头饮水,最左侧的“卧马”鬃毛处还嵌着细小的贝壳化石。
亿年前这里曾是海洋。
江面忽起浓雾,白蒙蒙的水汽如轻纱般笼罩着峭壁,带着漓江特有的湿润气息。
雾滴落在皮肤上凉丝丝的,冒出一股淡淡的水藻清香。
等摄影团换上长焦镜头,浓雾散去,峭壁上只剩一道未干的水痕,顺着岩壁滴落,恰好落进下方渔翁的鸬鹚竹篓。
每一个竹篓里的鱼群受惊跳跃。
那些溅起的水花仿佛都带着桂花的甜香。
其实那是岸边桂树的花瓣被风吹进了江里。
莉莉薇趴在船边,伸手去摸岩壁上的古画。
她的指尖刚触碰到岩石,便有细小的水珠渗出,凝成一串晶莹的水链。
这一串串的水链坠落时,竟在水面映出九马的完整身影。
“比水墨鲜活多了。”
陈轩掸落肩头的凤尾竹叶,叶片上还带着漓江的水汽。
脉络间嵌着细小的沙粒。
“可惜画家只敢远观,不懂这般亲临的滋味。”
朝暮取出瑶琴,指尖轻拨,琴声与漓江的流水声交织,竟引得水中的光倒刺鲃跃出水面。
银鳞上带着水藻的绿痕。
落在水面时溅起的水花如碎玉般散落。
白芷靠在船舷,手指轻叩船板,节奏与琴声相合。
远处的渔火仿佛也跟着摇曳,灯光在水面的倒影如流动的金线,与天空的倒影交织成网。
……
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
暴风雪肆虐的卡瓦格博峰,6740米的海拔让空气稀薄如纱。
狂风裹挟着雪粒,砸得帐篷噼啪作响,雪粒如冰针般锋利,能穿透厚重的登山服。
登山队被困在半山腰的营地,队员们咒骂着“神山不容征服”,语气里满是绝望。
他们的氧气瓶在寒风中结着白霜,呼出的气息瞬间凝成冰雾。
而主峰刃脊之上,陈轩正支着一口小铜锅煮酥油茶,火焰是温暖的橘红色,将周围的风雪都挡在三尺之外。
力场在地面凝成淡淡的光圈。
雪粒落在光圈边缘便化作清水,顺着圈沿流淌成细小的溪流。
冰裂声在某种超凡力量的抚慰下渐渐平息。
连带着更远处狂暴的风雪也慢慢地变得温和了起来。
这让那支登山队重新赞美起神山的仁慈。
茶烟袅袅升起,竟在半空凝成十三座太子峰的虚影。
与真实的山峰相映成趣。
虚影的轮廓比真实山峰更显缥缈,如鎏金的幻影。
朝暮的弓臂磕碎脚边的冰晶,雪沫溅起,化作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飘向山腰的经幡堆。
那些经幡是蓝、白、红、绿、黄五色,分别代表天空、云朵、火焰、绿水、大地。
哈达落在经幡上时,经幡在风雪中猎猎作响,似在回应这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