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灰的云团压着将军府的飞檐,雪籽敲在窗纸上,簌簌如蚕食叶。
孙权的书房里,地龙烧得正旺,青砖地缝里漫出暖融融的气,混着案上酒坛敞口的醇香,把寒意挡在三尺之外。
“这雪下得真猛。” 曹植坐在孙权对面,铜炉里的炭火噼啪轻响,不一时已把曹植的眉眼染上暖红色。
窗外,雪色已把窗棂糊成一片白,院角的老梅枝桠很快覆了层厚雪,倒衬得那几点未谢的残红越发艳。
孙权亲自给曹植倒酒:“去年此时,合肥还在打仗,哪有这般闲心看雪。”
曹植指尖碰了碰温热的酒盅,看雪片在窗上融成细流,蜿蜒如墨。书房内,烛火在酒液里晃,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被炭火烘得软绵,倒比窗外的风雪更像人间。
能坐在孙权对面这般对饮,于曹植这样率性爽快的儿郎而言,不过是趁兴而为;但于孙权的身份,却稍显特别。
“冒昧请问将军,将军年轻时便已这般老成持重?”曹植笑着,开了口。
这话,的确冒昧。
孙权如今也尚年轻,难道已沉稳到老气横秋的地步?他虽比曹植年长几岁,却也不至于让曹植有这般感受。
不等孙权回应,曹植已自顾解释起来,没几杯酒下肚,倒像带了醉意:“是了是了,听说将军十二三岁时就已跟在小霸王孙伯符身边,出谋划策、打仗杀敌;十五岁时,已当了一县之长,管理着几千户人口的税收和治安;十八岁统领江东,手下聚集着诸多文臣武将。将军自然是持重老成的。”
曹植的话语里满是羡慕,是对这种他学不来、达不到的男人魅力的敬意。
孙权却颇为谦虚,笑着摆手:“哪里哪里,三公子说笑了。”
但曹植眼中已泛起泪花,他想孙权该懂,他心中也有男儿梦想:
“将军可知,我出生时,家中虽已由父亲打下一片基业,但父亲常年忙碌于朝堂与军中。我也曾跟随父亲在军中,见过这世道动荡、战乱灾荒给老百姓带来的困苦。我曹植也是热血男儿,也想为这动荡的国家出一份力,也想凭胸中笔墨、手上力量去肩负一份责任……”
可结果,却是父亲放弃了他。
曹植望着对面的孙权,很想知道这个伟岸沉稳的男人,自己究竟比他究竟少了什么阅历什么了锻炼,比他究竟差在了哪里?为何他孙权能十八岁临危受命,统整江东内部,平定反对势力,凝聚人心,调兵遣将在赤壁大败曹军,多次阻止自己的父亲南下?而他曹植却已经输给了二哥曹丕!
“我比二哥少了沉稳,总是喜怒形于色。但我匡扶世道、伸张正义、造福百姓的心,绝不比父亲和哥哥少一丝一毫。”
曹植怕眼泪掉下来,眨了眨眼,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孙权也只是先宽慰他:“曹丞相是看中三公子你的!”
到此时,孙权也愿意说出事实,在曹植刚刚到江东的时候,曹操的书信已经送到了孙权的案头,曹操在信里恳求孙权保护他这个儿子。
果然,曹植听了,那原本忍着不掉的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
曹植赶紧抬起衣袖擦了:“让将军笑话了!父亲对我怕也是恨铁不成钢吧。”
孙权又赶紧安慰,不是。
再是政治漩涡里练就的心狠手辣的曹操,那也是一个老父亲呀。
“三公子莫要心伤,你和丞相父子情谊仍在。三公子家崔氏夫人之事不可追矣,还请三公子抬头往前看,后面的路还很长。” 孙权这番宽慰,也算是动情动理。
曹植深受感动,伸手拉住孙权的手,叹道:
“我做儿子的,自然无法埋怨父亲。父亲愿意培养二哥,任由我如飘萍般流落,我也没什么好怨恨的。只是父亲恨我一点:我不愿见他与江东开战;我与荀彧、崔琰等人交好,我们都希望父亲做个忠诚耿直的丞相,不要再进一步封魏公 —— 全力支持他,但不能让他再往前,否则他会背负天下人的骂名,让世人忘了他的功绩与能力。我的心意,父亲不懂…… 我始终认为,让天下重归安宁统一,未必只有战争一条路。战争是政治博弈的延续,是掌权者为扩张自身权力采用的手段而已!”
曹植已有七八分醉意,话语却振聋发聩。他对政治的见解、对和平的期盼、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又岂是 “率性恣意” 四字能抹杀的?
曹植只是不圆滑、不持重,并非不懂政治背后的尔虞我诈、人心险恶与权力角逐。
所以,曹植的内心,该多么痛苦啊,他清醒地痛苦着。
至此,孙权也算是多了解了曹植内心世界的一角。
面对曹植这位来自敌对阵营的热忱公子,孙权本没机会见到他的真面目。是曹操要将他立为继承人做世子也好,曹操之后南北之争便是孙权和曹植;还是这位曹三公子在权力角逐中败落、默默匿迹于北方政坛,孙权与曹植几乎都不会有面对面喝酒、称兄道弟的机会。
但因为一个 “镇江老辕”,竟生生让敌对阵营的热血公子,成了江东第一夫人的忠实粉丝。
孙权知道,能让曹三公子此刻如此动情感怀,原因之一便是前段时间镇江老辕写的那个故事。
那本以曹三公子前半生为原型创作的书,既推测了他后半生的轨迹,可叹可悲,又将世间人心揣摩得入木三分。
孙权顺着曹植的话说道:“天下动荡,我等虽不过坐镇一方,也要为天下苍生担起一分责任。三公子说的有一层道理很对:和平治世出能臣,动荡乱世则英雄辈出。曹丞相起于乱世,安定北方,将董卓之乱造成的分崩离析重新聚拢,实在是大才。”
但,人心终究欲壑难填。
曹操对曹植的 “恨铁不成钢”,恐怕也有这层缘由:老子为你们这群儿子、为这份家业打拼一辈子,想再进一步封个魏公,不也是曹家的荣光?做儿子的不但不帮着歌功颂德,反倒跳出来反对!
秦始皇当年也遇过类似的事:他要坑杀术士时,长子扶苏站出来反对,惹得老爹一怒之下将他发配边疆,让他跟着将军蒙恬历练。
曹操对儿子曹植终究还算宽厚,没将他发配,可曹植却自己把自己 “流放” 了,他装扮成商人,流落到了江东。
喜欢穿越三国:成为孙权的心尖宠
孙权的书房里,地龙烧得正旺,青砖地缝里漫出暖融融的气,混着案上酒坛敞口的醇香,把寒意挡在三尺之外。
“这雪下得真猛。” 曹植坐在孙权对面,铜炉里的炭火噼啪轻响,不一时已把曹植的眉眼染上暖红色。
窗外,雪色已把窗棂糊成一片白,院角的老梅枝桠很快覆了层厚雪,倒衬得那几点未谢的残红越发艳。
孙权亲自给曹植倒酒:“去年此时,合肥还在打仗,哪有这般闲心看雪。”
曹植指尖碰了碰温热的酒盅,看雪片在窗上融成细流,蜿蜒如墨。书房内,烛火在酒液里晃,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被炭火烘得软绵,倒比窗外的风雪更像人间。
能坐在孙权对面这般对饮,于曹植这样率性爽快的儿郎而言,不过是趁兴而为;但于孙权的身份,却稍显特别。
“冒昧请问将军,将军年轻时便已这般老成持重?”曹植笑着,开了口。
这话,的确冒昧。
孙权如今也尚年轻,难道已沉稳到老气横秋的地步?他虽比曹植年长几岁,却也不至于让曹植有这般感受。
不等孙权回应,曹植已自顾解释起来,没几杯酒下肚,倒像带了醉意:“是了是了,听说将军十二三岁时就已跟在小霸王孙伯符身边,出谋划策、打仗杀敌;十五岁时,已当了一县之长,管理着几千户人口的税收和治安;十八岁统领江东,手下聚集着诸多文臣武将。将军自然是持重老成的。”
曹植的话语里满是羡慕,是对这种他学不来、达不到的男人魅力的敬意。
孙权却颇为谦虚,笑着摆手:“哪里哪里,三公子说笑了。”
但曹植眼中已泛起泪花,他想孙权该懂,他心中也有男儿梦想:
“将军可知,我出生时,家中虽已由父亲打下一片基业,但父亲常年忙碌于朝堂与军中。我也曾跟随父亲在军中,见过这世道动荡、战乱灾荒给老百姓带来的困苦。我曹植也是热血男儿,也想为这动荡的国家出一份力,也想凭胸中笔墨、手上力量去肩负一份责任……”
可结果,却是父亲放弃了他。
曹植望着对面的孙权,很想知道这个伟岸沉稳的男人,自己究竟比他究竟少了什么阅历什么了锻炼,比他究竟差在了哪里?为何他孙权能十八岁临危受命,统整江东内部,平定反对势力,凝聚人心,调兵遣将在赤壁大败曹军,多次阻止自己的父亲南下?而他曹植却已经输给了二哥曹丕!
“我比二哥少了沉稳,总是喜怒形于色。但我匡扶世道、伸张正义、造福百姓的心,绝不比父亲和哥哥少一丝一毫。”
曹植怕眼泪掉下来,眨了眨眼,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孙权也只是先宽慰他:“曹丞相是看中三公子你的!”
到此时,孙权也愿意说出事实,在曹植刚刚到江东的时候,曹操的书信已经送到了孙权的案头,曹操在信里恳求孙权保护他这个儿子。
果然,曹植听了,那原本忍着不掉的眼泪,簌簌地落了下来。
曹植赶紧抬起衣袖擦了:“让将军笑话了!父亲对我怕也是恨铁不成钢吧。”
孙权又赶紧安慰,不是。
再是政治漩涡里练就的心狠手辣的曹操,那也是一个老父亲呀。
“三公子莫要心伤,你和丞相父子情谊仍在。三公子家崔氏夫人之事不可追矣,还请三公子抬头往前看,后面的路还很长。” 孙权这番宽慰,也算是动情动理。
曹植深受感动,伸手拉住孙权的手,叹道:
“我做儿子的,自然无法埋怨父亲。父亲愿意培养二哥,任由我如飘萍般流落,我也没什么好怨恨的。只是父亲恨我一点:我不愿见他与江东开战;我与荀彧、崔琰等人交好,我们都希望父亲做个忠诚耿直的丞相,不要再进一步封魏公 —— 全力支持他,但不能让他再往前,否则他会背负天下人的骂名,让世人忘了他的功绩与能力。我的心意,父亲不懂…… 我始终认为,让天下重归安宁统一,未必只有战争一条路。战争是政治博弈的延续,是掌权者为扩张自身权力采用的手段而已!”
曹植已有七八分醉意,话语却振聋发聩。他对政治的见解、对和平的期盼、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又岂是 “率性恣意” 四字能抹杀的?
曹植只是不圆滑、不持重,并非不懂政治背后的尔虞我诈、人心险恶与权力角逐。
所以,曹植的内心,该多么痛苦啊,他清醒地痛苦着。
至此,孙权也算是多了解了曹植内心世界的一角。
面对曹植这位来自敌对阵营的热忱公子,孙权本没机会见到他的真面目。是曹操要将他立为继承人做世子也好,曹操之后南北之争便是孙权和曹植;还是这位曹三公子在权力角逐中败落、默默匿迹于北方政坛,孙权与曹植几乎都不会有面对面喝酒、称兄道弟的机会。
但因为一个 “镇江老辕”,竟生生让敌对阵营的热血公子,成了江东第一夫人的忠实粉丝。
孙权知道,能让曹三公子此刻如此动情感怀,原因之一便是前段时间镇江老辕写的那个故事。
那本以曹三公子前半生为原型创作的书,既推测了他后半生的轨迹,可叹可悲,又将世间人心揣摩得入木三分。
孙权顺着曹植的话说道:“天下动荡,我等虽不过坐镇一方,也要为天下苍生担起一分责任。三公子说的有一层道理很对:和平治世出能臣,动荡乱世则英雄辈出。曹丞相起于乱世,安定北方,将董卓之乱造成的分崩离析重新聚拢,实在是大才。”
但,人心终究欲壑难填。
曹操对曹植的 “恨铁不成钢”,恐怕也有这层缘由:老子为你们这群儿子、为这份家业打拼一辈子,想再进一步封个魏公,不也是曹家的荣光?做儿子的不但不帮着歌功颂德,反倒跳出来反对!
秦始皇当年也遇过类似的事:他要坑杀术士时,长子扶苏站出来反对,惹得老爹一怒之下将他发配边疆,让他跟着将军蒙恬历练。
曹操对儿子曹植终究还算宽厚,没将他发配,可曹植却自己把自己 “流放” 了,他装扮成商人,流落到了江东。
喜欢穿越三国:成为孙权的心尖宠